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中国数字城市品牌传播影响力解析 [1]

 

引言

  著名历史学家斯宾格勒说:“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市镇文化,这是一件结论性事实。人类伟大的文化总是属于城市的,这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人们对城市向往的原因。著名城市研究学者芒福德在半个世纪前也曾说,这个世界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已经变成了一个城市,城市世界已经成为描述当前人类生存状况的常用词。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城市,我们的生活就是城市生活。如果小地方的社群和归属感为人们提供了判断力和确定性,那么城市则为人们提供了探索的自由和对未知世界眼花缭乱的冒险。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以副标题的方式回答了城市的意义,即城市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因此,我们关注城市,也就是关注自身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的品质意义。

  在流动频繁的现代社会,人们对城市及其生活方式的选择远远超过传统社会。一个城市的人口净流入意味着城市对移动群体尤其是人才的巨大吸引力,而城市的形象品牌建设与传播则直接影响人们对它的评价以及是否采取移居的行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需要通过塑造相应的品牌,才能提升对人才、居民、游客、访客、学生、劳动力、投资、商业的吸引力。[2]这种影响力,就是一个城市在经济、文旅、产业、环境(宜居)和形象等方面的特征、能力、话语权、吸引力和辐射力的综合表现,也是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度凝结和典型体现。[3]

  202311月,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在杭州召开了第四届中国数字城市品牌杭州论坛。在本次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刘彦平研究员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韦路教授两大团队分别发布了《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2023)》与《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2023)》。两份报告以科学体系和精准数据分析为支撑,从国内国际双视角勾勒了我国城市品牌和国际传播影响力的发展现状,提炼归纳了优势与进展、问题与不足。本文以两份报告为基础,结合当前城市品牌营销与传播现状,从品牌建设、传播、影响力等方面对中国城市如何进一步提升品牌建设绩效、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进行分析与探索。

 

一、《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2023)》综述

  《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基于数据分析、发展考察、理论聚焦与案例研究,总结了2023年城市品牌影响力的年度十大特征、十大趋势与年度热词。从指数数据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出发,概述了在品牌强国背景下,城市品牌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的基本机制,并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城市品牌建设与发展提出展望与建议。

  本次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综合评估了288个城市、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20个主要城市群的文化、旅游、宜居、传播等品牌影响力。其中北京、上海、杭州、重庆、广州、成都、天津、西安、南京居于2023年中国城市影响力前列。

  下文对《报告》提取的年度特征与年度热词等做进一步的延伸解读。

  (一)文旅品牌反弹回归塑造新型城市文化与旅游业态

  《报告》指出,继2022年度的大幅下跌后,2023年度城市文化品牌影响力指数同比增长9.6%,同比显著回升。同时带动城市旅游品牌影响力指数在2023年呈复苏态势,同比增长11.56%,成为本年度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的增长亮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都市,成为年轻人追寻的潮流与生活方式,从汉服在年轻人中间的流行,到传统戏曲与现代沉浸式舞台的结合,城市寺院的热门打卡等,都显示了传统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强劲魅力。

  信息时代的城市文化是一种由流动空间和地方空间之间的多模态界面展现出来的有意义的、互动交流的文化(曼纽尔·卡斯特尔,2008[4],注重互动、体验、社交功能是当下城市文化的重要面向,比如被重新定义的博物馆正成为城市复兴、城市设计和沟通艺术、电子网络和城市桥梁的重要源泉,不仅西方国家如此,中国也一样。

  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实施一批智慧博物馆建设示范项目,研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推动博物馆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2022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等文化教育设施,搭建数字化文化体验的线下场景。

  携程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1月至5月,最受欢迎景区前10类中,博物馆、展览馆排在第4位。打卡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新潮流,也体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无论是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还是各省级博物馆,从开发数字IP、制作小程序、使用文物数字化技术到人工智能、红外感应、增强现实等数字化手段展示馆藏文物,所有的博物馆都瞄准了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之间的界面作为它们的新角色,即文化传递者/符号交换者,它们成为了新的城市文化的源泉。[5]

  在旅游层面,文旅品牌的强势回归,一方面是前三年所积攒的旅游需求的释放,另一方面更是近几年城市文旅产业新模式、新供给的更新进一步刺激了年轻群体的消费热情。从研学游、康养游、city walk 贵州村超”“淄博烧烤”“南方小土豆等,注重社交、分享与个性化表达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催生了新型的旅游产品与业态模式,促进旅游产品供给多元化。

  (二)城市宜居品牌首次成为城市品牌的重要支柱,传播品牌回升维持城市品牌关键引擎地位。

  《报告》显示,2023年城市宜居品牌影响力指数同比增长9.79%,较202232.81%的涨幅增速有所放缓。在这其中,民生质量指标同比增长94.8%,居民对城市宜居的主观感受呈现可喜的大幅回升态势。经济学人智库(EIU)每年根据稳定性、健康医疗、文化与环境、教育和基础建设等5项指标,评比全球173座城市的生活条件,从而出炉全球宜居城市的排行榜。本次民生质量指标的大幅增长意味着我国城市居民的教育医疗条件普遍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人居环境和数字技术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相信将来有更多的城市进入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亚里士多德曾有一句名言:人们聚集到城市里来居住,他们之所以留居在城市里,是因为城市中可以生活得更好。因此,城市的性质、功能与最终目标就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即宜居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

  其次,《报告》指出,2023年度城市品牌传播指数同比增长4.53%,较2022年增势略有放缓,但仍居于城市品牌指数领先位置。城市传播品牌一直是城市品牌影响力建设的传统优势分域,尤其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城市传播已进入随手拍的短视频时代,短视频平台为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提供了新机遇,成为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的新兴场域(罗昕,2023)。[6] 短视频造就的流量城市在2023年热点频发,《狂飙》霸屏热搜的同时,带火了主要取景地广东江门,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让人印象深刻。上半年的淄博赶烤,下半年的尔滨赶雪,去天津看跳水大爷,去成都看熊猫花花,2023年爆红的城市旅游与加速传播的短视频内容分不开。不过,2023年还是要首推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性赛事的举办,依托强大的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极大提升了两座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可见,城市品牌传播要走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时代,善抓城市的特点、热点、引爆点,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制造流量密码与现象级热点助推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三)城市创新绩效急需增强,城市品牌创新动力呈现下降态势。

  《报告》显示,2023年各城市在创新平台及设施、创新创业口碑等三级指标方面表现良好,呈现出增长趋势。但城市创新动力指标得分均值为0.167,较2022年(分值为0.438)大幅缩水了61.93%,是本年度城市投资品牌3个二级指标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指标。创新动力指标旨在测量城市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具体包括创新绩效、平台与设施及创新创业口碑3个三级指标。[7]

  有研究认为,推动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同时,能够促进周边地区创新绩效提升。具体包括,以数据资源赋能创新应用,以网络平台支撑对接合作,以数字技术引领科技攻关。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创新动力指标得分较低,集中分布在0.2以下的分段,同时区域创新能力差距仍然较大,创新产出、创新投入与创新资源的分布不均衡现象虽有改善,但仍然存在。《报告》指出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技术创新仍以跟踪、模仿、整合为主要手段,基础研究水平薄弱,卡脖子问题频发,研发投入占GDP总量和研发人员数量大幅落后创新型国家,相关成果的质量和价值有待提升,但这也反映出各城市在独角兽以及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面还有较大上升空间。

  (四)头部城市群品牌影响力回落,尾部城市群品牌影响力的逆分化态势取得突破,区域均衡性进一步优化,但地区间发展仍是长期挑战。

  《报告》指出,从城市品牌的区域互动与分化趋势维度看,七大区域分化效应明显,各区域的平均城市品牌质量从高到低分别是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华中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从省域、城市群、都市圈三大维度来看,2023年各城市群品牌发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且各城市群间均衡性不断优化,北京与上海以绝对优势领跑全国,但指数有所下滑,包括头部的省域城市品牌指数也呈现下滑趋势,但后进省域城市品牌显著上升,比如宁夏、辽宁、贵州、青海等省的省域品牌指数均超过了2022年的1.5倍,其中宁夏更是连续两年大幅增长,展现了积极的发展态势。在20个城市群样本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品牌效应遥遥领先于城市群内城市品牌指数均值,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紧随其后,体现出地区品牌发展与城市群协调共作之间紧密的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城市群是我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培育都市圈是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本报告30个都市圈样本中,品牌协同力表现最好的是上海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是我国都市圈品牌协同发展的示范性区域。

  (五)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品牌成为我国城市品牌版图的中坚力量

  自2020陆丝节点城市品牌实现翻转以来,本次《报告》显示,陆丝节点城市品牌总指数与分项指数首次全面优于海丝节点城市。其中,优势最大的指标为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陆丝节点城市品牌建设的优势地位对带动我国各区域间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建筑学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首次将节点用于城市研究,指出节点是交接点及集中点,可能是某地区的焦点或者某一特种独立任务的集中场所(Lynch1960[8]。节点城市可以指经济规模较大,位于交通物流的交汇点,商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汇集,具有较强集聚、辐射等功能,在区域网络中处于枢纽地位的城市(安晓明,2016)。[9]“一带一路的行动纲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于节点城市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

  《报告》指出,在近年来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下,一带一路城市的品牌建设依旧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26个典型节点城市的品牌影响力指数平均得分为0.518,较288个城市的CBII平均值高0.202,指数同比提高3.81%。尤其是陆丝节点城市的全面崛起,为内陆城市与沿海城市之间的均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六)城市品牌年度热词盘点

  《报告》指出城市品牌的建设应当顺应技术大变革和社会风尚演进的潮流,并从城市总体品牌、城市文化品牌、城市旅游品牌、城市投资品牌、城市宜居品牌和城市品牌传播六个角度精选了30个城市品牌年度热词,来分析城市品牌建设的创新点和突破口。

  表格集中反映了2023年度人们对城市发展热点的关注。除了ChatGPT、元宇宙是自上而下并从科研到日常生活被全方位关注的热点话题之外,城市的地方感、城市IP、应用场景等成为总体品牌热词揭示了人们对于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本真性消失的焦虑。地方的意义在于构建个人与文化的认同,是个体由此出发在世界中找到自身定位的开始。[10]在城市景观均质化改造与速成的过程中,人们感受不到独特的城市体验,更无法建立与城市之间的连接,本质而言,地方感的构建是人们在不断流动变换的外部世界中寻找自我存在的归属感,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牢固表现。

  城市IP是一座城市向外部世界输出自己个性特征的符号,可以有效提高城市辨识度、记忆点。有学者认为,城市IP既可以是自然风貌,也可以是对当地独特历史文化的挖掘;既可以是一栋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遗址,也可以是一个有趣的卡通动物,甚至一位代表这座城市精神的人物。比如憨态可掬的熊猫形象是成都这座城市的鲜明IP,德国柏林的东边画廊以彰显柏林特色文化而成为柏林城市IP的重要地标。在新媒体时代,IP破圈制造爆点,带来的是旅游与消费的网红效应,依托城市IP开发系列应用场景,其运营的最终目的是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但很多城市为抓住一波红利,往往急于跟风,盲目移植,甚至东施效颦,结果弄巧成拙,反而削弱破坏了原有的城市气质。

 

二、《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2023)》综述

  《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2023)》(以下简称《指数》)为时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报告立足于国际传播,通过构建科学评估体系研究中国城市国际传播的深层规律,致力于树立良好中国形象和提升城市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这也是继2018年、2021年和2022年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发布的第四份《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与2022年相比,本次报告以2023年度数据为主,最新数据采集时间截至2023116日,具有较强的数据时效性。同时在社交媒体平台方面新增TikTok平台数据,提升数据全面性,并通过内容核查增加数据严谨度。

  该《指数》以城市国际传播指数构建指标评估体系,选取网络传播影响力、媒体报道影响力、社交媒体影响力、搜索引擎影响力、国际访客影响力五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对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2023年《指数》显示,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影响力榜单前十名分别为香港、北京、上海、澳门、台北、杭州、重庆、西安、成都、广州;若不含港澳台,排名前十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杭州、重庆、西安、成都、广州、深圳、青岛、武汉。以下将从上述的五个维度对《指数》进行重点分析。

  (一)网络传播影响力:课题组对相应城市在FacebookX(原Twitter,以下同)、InstagramYouTube等粉丝数量最多的官方账号进行数据采集。结果显示,上海、杭州、重庆、青岛、北京在国际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官方账号齐备,粉丝数量优势明显。从地理分布看,南北方差异显著。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仅有三个北方城市,排名后十位的城市则有九个为北方城市。东西部城市间仍存在差异,西北部地区城市排名相对靠后。从评分来看,城市间网络传播影响力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上海、杭州、重庆的分值要远远高于排名靠后的城市。

  (二)媒体报道影响力:《指数》课题组对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相关媒体报道数据进行采集(数据来自LexisNexis数据库)。采集方法为对应城市在不同语种中非负面媒体报道的总量。结果显示,媒体报道影响力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西安、深圳、杭州、广州、天津、成都、武汉、南京。北京、上海形成第一梯队,领跑整个榜单。与上年度相比,杭州、成都两地排名显著提高,西安表现不俗,是前十中唯一的西部城市。可以看到,位列前十的城市均为一线或新一线。从整体来看,媒体报道影响力依然与城市能级密切相关。

  (三)社交媒体影响力:数据来自FacebookXInstagramYouTubeTikTok的相关数据抓取。课题组对相应城市在上述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中的提及情况进行了数据挖掘。结果显示,社交媒体影响力位列前十的城市整体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格局。北京独占鳌头成为第一梯队;上海、杭州、成都可被视为第二梯队;其余城市评分均低于10,成为相对较弱的第三梯队。从社交媒体标准化得分情况看,相较于上一年度,天津和深圳进入榜单前十,分别位列第78名。杭州表现十分亮眼,从第10位上升至第3位。

  (四)搜索引擎影响力:课题组对相应城市在不同语种(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的相关搜索指数(数据来自Google Trends)进行了采集。结果显示,城市搜索引擎影响力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不同语种的搜索指数也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城市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搜索指数总体较高,俄语和阿拉伯语搜索指数则较低。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排名靠前,在全球互联网搜索中展现出较强的影响力。西安、哈尔滨、武汉、杭州、成都、青岛等也有不错的表现,在这些城市中,如西安兵马俑、哈尔滨冰雪文化节、武汉黄鹤楼、杭州西湖、青岛啤酒等成为互联网搜索的高频关键词。

  (五)国际访客影响力:课题组收集了对应城市(酒店、景点玩乐、餐厅)在TripAdvisor的评论总数。总体而言,中国城市的国际访客影响力稳步提升,城市的评论数量较往年有所增长。西部城市国际访客影响力相对较弱。从地理分布来看,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多为南方城市。从标准化得分情况来看,作为第一梯队的北京和上海依旧遥遥领先,第二梯队(深圳、广州、成都、西安、杭州)与第三梯队(厦门、武汉、南京)城市的差异并不明显。从增长率来看,榜单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南京增长率接近20%,成都、武汉、杭州、深圳增长率也高于10%,在国际访客影响力层面增长强劲。

  从以上数据及其部分结果来看,虽然中国城市的国际传播影响力与往年相比有所上升,但存在的问题亟需得到破解,在城市国际传播日趋重要的当下,该《指数》报告提出了一些建议性对策。

  第一,构建城市国际传播共同体。目前城市国际传播主体不够多元,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开始注重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设立自身账号进行国际传播与城市宣介,这对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大有助力,但仅依靠官方账号的政府宣传远远不够,应广泛吸纳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国际网络大V、普通网民等民间话语主体进入城市国际传播矩阵。比如,相较于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传播,记录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李子柒,她的作品以其原生态的自然之美征服了无数海外网民,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民间文化使者,这背后,恰恰也反映了世界对千年文明古国的好奇心。因此,只有充分吸纳社会各界的力量,才能构建起全面的、立体的、有效的城市国际传播共同体。

  第二,打开城市国际传播叙事思路,激活体育赛事的传播潜能,构建以赛为媒,通过周期化、本土化、品牌化的体育赛事活动助推城市形象的全球传播矩阵。传播主体的单一性导致目前城市国际传播的叙事不够亲民,不接地气。讲好中国城市故事不仅要依靠故事本身的内核,同时也要讲究叙事方法与手段,2023年杭州与成都在城市国际传播上的亮眼表现,主要在于抓住了大运会与亚运会在两座城市举办的契机,充分利用大型体育赛事及其交流活动的天然共情性,以体育活动为叙事核心内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播客,以普通观众、媒体记者、运动员等多种身份展开城市与人的故事叙述,显著提升了城市形象的亲和力。

  第三,强化特色节展,重视节庆品牌化,聚合特色文旅传播流量。成熟的节庆品牌兼具地域性、周期性、文化性和体验性等特点,对提高与保持一个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至关重要。在发达国家,节庆带动旅游、餐饮、购物、住宿、交通、广告、娱乐等产业的效益非常可观。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知名的8万个节庆中,95%起源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的南瓜节、西班牙斗牛节、里约热内卢的狂欢节等。德国慕尼黑啤酒节每年吸引着600—700多万人参加,综合收益约10亿欧元。[11]近年来国内的节庆活动也逐渐品牌化,比如江苏盱眙的龙虾节、海南岛的欢乐节等,但总体而言在国际上缺乏知名度。因此城市国际传播需彰显自身区位优势,尤其要秉持国际化的策展思维,基于特定主题创办具有专业权威性和行业影响力的优质节展,充分发挥节展的交互对接作用和海外整合营销功能。同时,要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培育优势文旅项目,增强城市国际传播的文化辨识度。在上述报告的数据中,西安兵马俑、武汉黄鹤楼等之所以成为西方民众的搜索热词,就反映了地方独特文化资源的吸引力。

  第四,拓展多样的传播渠道,融合多模态视听传播形态,提升城市国际传播受众参与度。城市传播的宏大叙事与宣传体质往往令国外受众敬而远之,在社交媒体时代,要充分利用融合媒体形态,关注短视频、电商直播、Vlog、微记录、电竞、游戏等新型视听形式,借助短链化、扁平化、界面化的交互语态,填补传统图文传播的不足,突破跨文化交流的次元壁。同时,城市国际传播不应拘泥于传统外宣内容、题材与风格,要从宏大叙事转向俗世化,以生活小故事折射大时代的城市性格,注重向世人讲述城市的日常生活故事;要充分挖掘受众参与度高的话题,重视互动频率与质量,提高城市故事二次传播的效果。

  

结论

  城市品牌建设与传播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没有真正的品牌支撑,网红城市也只是一时的流量。凯文·莱恩·凯勒(Kevin Lane Keller)说,城市品牌化的力量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因此,城市品牌是一座城市的精神与灵魂。对今天的中国城市来说,更大的野心是要跻身于世界(全球)城市,这是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具有巨大核心驱动力与关键牵引力的城市。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对城市国际化的研究,但对城市国际化评价的指标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方面,今天,我国许多一线城市的国际化基础设施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但对外讲述城市故事的水平还远没有跟上,如何向海外公众讲述中国城市在文化、环境、经济、创意、公共服务上的努力与取得的成绩,从而认同中国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硬核的故事本身,更讲究技巧与方法。

 

(作者为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教授)

 

参考文献

1】朱金宜.多样化个性化并存 激发旅游新偏好新模式[J].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10-1211.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3-10/12/content_26021201.htm.

2】南方+客户端.五大都市圈规划有何深意?省发改委主任艾学峰权威解读.2023-12-20.https://www.gd.gov.cn/zwgk/zcjd/qtjd/content/post_4303643.html.

3】央视新闻.热点读·“破圈的启示丨读懂一座城 让城市IP更有味道2022-08-31 22:37北京,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2687817724479066&wfr=spider&for=pc.

4】浙江宣传.中小城市IP打造靠什么.2023-12-31.

https://zjnews.zjol.com.cn/zjxc/202312/t20231231_26552021.shtml.

5】澎湃号.以节兴事驱动文旅消费升级 赋能旅游城市建设.2021-08-24.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193756.

6】赵海娟.中国城市正进入品牌发展时代.2019-11-25,中国经济时报,

https://www.sohu.com/a/355762405_115495.

736kr.铁打的短视频,流水的网红城市.2024-01-10

https://36kr.com/p/2598436401707904.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