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体育新闻视域下的上海体育康养模式探究
引言
2024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9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预计到2035年左右,这一比重将超过30%,中国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而上海在2024年7月最新公布的本市数据中,这个占比已达到37.4%。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社会养老面临挑战。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树立和培育积极老龄观,就要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积极的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行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1]
在这一方面,体育发挥积极作用,1995年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健康老龄化打下了基础,新形势下又发展出以“体育康养”为代表的一些新理念,将体育与养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此过程中,体育新闻媒体也在以更主动积极的态度,观察记录、参与宣传,发挥媒体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一、媒体见证下从无到有的体育康养模式
1.被国家体育总局点赞的“上海模式”
2020年,笔者在采访拍摄8月8日“全民健身日”专题时,探访徐汇区康健街道,发现这里有一个独特的专为老年人服务的健身房“乐活空间”。设施都进行了适老化设计,除了无障碍通行、防摔防滑等基本安全措施外,力量器械也专为老年人打造,加入了电控阻力。一方面,可以防止他们在力量不足或运动不当的情况下,出现运动伤害;另一方面,这种等速肌肉训练,也是运动科学与康复医学界推崇的训练方式,安全有效,适合老年人。考虑到不少人此前并无运动习惯,还配备了一批改善身体微循环的设施,能躺着、坐着达到健身效果,用这种“懒惰”“舒适”的方式先把老人吸引过来,再逐步影响他们加入有氧、力量等训练,从被动运动变为主动运动。除健身外,“乐活空间”还能进行体质测试、健康检测,举办各类健康讲座普及知识,再加上休闲社交属性和实惠的价格,老人们变得爱来、常来。
之后笔者在多次采访报道中发现,杨浦、静安等区也陆续开出了相同模式的老年健身房。2021年6月,上海市体育局携手上海市民政局,以这一模式为基础,整合体育、养老、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资源,正式推出了面向老年人的社区多功能健身场所“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提供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发挥体育治未病的功能。
2023年,这个由上海首创的体育养老模式,入选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全国智能体育典型案例,也被写入体育总局等部委印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从上海推广至北京、重庆、广州等全国其他城市。
2.媒体报道助推体育康养的发展
自2016年上海在大宁街道开出第一家“乐活空间”,2021年更名为“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时,首批一共仅有18家,但到了2023年年底,上海就已累计建成136家,覆盖全部16个区,预计到2025年年底将达到200家。这个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中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建成100家”。[2]观察这个全新的体育康养模式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媒体起到的宣传作用功不可没。
2016年到2020年,运营企业和街道除了最初开业时邀请过几家媒体外,在宣传方面没有大费周章。但新闻媒体对新事物总是抱有好奇,主动探访,每年陆续十多次的相关报道,虽然数量不多,但反馈不错,不仅帮助他们打响了口碑,一些领导也开始做起调研。2021年起,媒体报道出现井喷。2021年6月正式推出“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前,中央、市、区、街镇各类媒体相关报道已达99次,正式定名后跃升至216次,全年达到315次。之后,2022年96次(受疫情影响)、2023年215次、2024年截至9月12日也已有128次。由此窥见,新闻报道的增加与“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的发展提速相匹配,也相互影响。宣传效果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每当有新门店投入运营,经媒体报道后,场馆接到的咨询量就会显著上升。
与此同时,媒体报道角度的变化和深入,也在加深人们对这个新模式的认知。最初,宣传集中在老年人最关心的内容上,比如这个健身房和传统健身房相比到底有何不同、有哪些服务。在他们最敏感的价格问题上,更是直接把“每天2块3”写进了标题。而当人们逐渐熟悉这个新生事物后,媒体报道的焦点开始转向老年人的健身效果、健康生活故事,以及智慧养老在体育领域的应用,通过由浅入深的多角度报道,树立健康老龄观。
该项目作为公益性服务项目,在自行摸索发展的初期,在场地、价格等问题上面临困难,经历了发展较慢的五年,经过媒体的正向助推,他们更快得到政府扶持,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体育康养”“体养融合”这些新理念,也正式进入大众视野,丰富了养老内容,也惠及更多老年人。
二、媒体聚焦下的体育养老功能
针对“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的这一系列报道,凸显了体育在新形势下能发挥的作用。而在此之前,体育新闻媒体在全民健身报道中的持续发力,也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打下了伏笔,阐释了体育可以为养老做些什么。
1.从“全民健身”到“体育养老”
“体育+养老”是新热点,但绝非突然出现。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倡导全民健身、科学健身、提高国民体质的一系列努力,让老百姓得以用更健康的状态开启老年生活。可以说正是开展全民健身的29年,为健康老龄化打下了基础。五星体育作为体育新闻媒体,一直不遗余力地关注全民健身,围绕体质监测、运动处方、打造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适老化智能化改造、社会体育指导员、市区两级公共健身场所公益场次开放情况、各类健身团队、上海市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市民运动会、城市业余联赛、群众项目登上全运舞台等内容展开报道,帮助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社会风气。
2.从“医养结合”到“体医养融合”
2016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民政部发布了《关于确定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推广“医养结合”。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6492家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共有175万张床位,但相比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和服务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如何提高老年人主动健康的能力,将治病、防病的关口前移?体育运动作为健康干预的非医疗手段,在新形势下开始发挥新的作用。“体医结合” “体养融合” “体育康养”等相关名词应运而生,也通过媒体的报道广为人知。它们的实质,都是指在后人口红利时代和健康老龄化的背景下,从不同角度看待、处理体育和养老的关系,以体育设施和场地管理为基础,以体育用品制造为支撑,以体育服务为核心,更好地满足养老需求,通过养老场景进一步发挥体育的市场和社会价值,从而实现体育和养老产业、养老公共事业的协同发展。[3]
3.从“照顾身体”到“照顾心理”
在我国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老龄人口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方面的顾虑减少,加上可支配时间充裕以及心理补偿效应的双重作用,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而现实生活中,退休后生活状态、环境的改变,与朋友、外界接触机会的减少,以及体力的衰退和健康水平的下降,容易让老年人产生心理问题,陷入价值感缺失、孤独消极的状态。长期处于焦虑等负面情绪时,还会产生“心身疾病”,影响健康。从心理学上来说,精神文化活动能带给人独特的心理按摩效应,而体育正是一种有效手段。[4]通过健身获得成就感,通过体育的社交属性寻找归属感,做到人老心不老。
三、体育新闻媒体如何进行老年人的相关报道
相对来说,老年群体更依赖从传统媒体接收信息,也更信赖传统媒体。在面向老年人的新闻报道、活动宣传中,传统媒体也更应审视自己的责任,成为他们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1.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尊重与年龄平视
在日常采访报道中,笔者感受到老年群体比年轻人更懂得尊重,也更希望获得尊重。笔者曾经在采访老年骑游活动中遇到过提前一小时到达,等待记者的团队。在拍摄广场舞阿姨时,看到她们自豪地展示自制服装。在拍摄一位通过运动康复重新行走的老人时,她特意为采访佩戴了珍珠项链,希望保持更好的形象。而老人们在接受采访之后,也总是更热切期盼节目的播出。所以在针对老年群体的新闻报道中,媒体要更多一份设身处地的理解、关心、耐心、支持和积极的反馈,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和闪光之处。也要帮助他们打破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展现真实的需求和生活状态。在报道中保持年龄平视,用他们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呈现内容。
2.针对老年群体的新闻报道存在多维度视角
拍摄与老年人相关的新闻节目,不只是给老年人看,更是给为他们提供服务的行业,以及社会相关的方方面面观看。与老年人的对话,重在提供信息、答疑解惑,建立沟通桥梁、帮助解决问题,展现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与行业的对话,重在引发关注、推动进步。比如随着以“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为代表的“体育+养老”模式出现,使得更多体育、医疗、康复背景的专业人才加入其中,甚至催生了新专业。今年3月,“体育康养”进入了教育部发布的最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24种新专业之一。[5]
与社会的对话,则是要集聚各界力量,来共同关注养老这个关乎每个人的社会问题。体育新闻媒体也可以放开视野,连接不同行业。五星体育在2019年就曾尝试制作过养老服务节目,从体医结合知识普及、生活服务信息提供、老年体育活动报道、励志故事讲述等方面,树立科学健身和健康老龄观。相信随着社会对健康老龄化的认识加深,体育媒体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空间也会逐渐增大。
3.对老年人的关注要从部分人群扩展到全人群
此前体育领域聚焦的对象大都是小部分人群,如竞技体育对应的精英人才、后备人才等,即便是群众体育,也主要针对有健身习惯的群体。但在体育帮助健康老龄化方面,需要尽可能地降低门槛,让更多人得到实惠。在五星体育《健身时代》节目中,上海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袁辽新谈到,他们已经把主推竞赛活动,变为主抓培训活动。因为竞赛参与的主体往往是退役运动员、体育爱好者,排除了大多数人,而开展培训可以将目标群体变成所有老年人,帮助他们发展体育兴趣爱好,加入健身团队,感受健身成果。所以相对应地,媒体也要放眼更广大的老年群体和更丰富的内容。
4.在媒体报道中对老年人的关注仍然相对不足
笔者在近两年时间里,先后三次以“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为内容制作专题,从个人观感上来说,选题重复性已较高,加上同一时间其他媒体的报道,不乏有连篇累牍之感。但放到整体来看,和足球、篮球、青少年体育这些内容相比,有关老年人的新闻报道仍是少数。不仅是新闻,赛事也有类似情况。五星体育在2018年曾举办《五星跳跳舞》广场舞大赛,有500支队伍万余名爱好者参加。当时我国参加广场舞的群体已达1亿人之多,甚至可以说是当时的第一运动,但大规模的广场舞比赛却才刚刚起步,困难不少。比如社会对广场舞存在较大误解,进而影响到宣传。又比如国家对此类比赛还未全面制定标准,参赛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纯草根与半专业混杂,选手对打分、规则的理解和认定存在差异。而且选手年龄偏大,办赛的安全性尤为重要。和广场舞红火的参与度相比,当时为老年人办赛的条件和环境,都相对滞后。
媒体对老年群体通过体育方式健康养老的关心和报道,仍然任重道远。
四、从体育视角透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新世纪以来,中国体育发生两个重要转变:从政治需求转向全体中国人的根本需要;从社会群体的强制性需求转向个体幸福生活的主动需要。体育新闻传播也从宣传本位、新闻本位,走向了人为本理念,贴近民生。[6]作为体育媒体从业者,需要将体育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中,来透视社会变革、群众诉求。
2002年,联合国已经把“活力老化”确定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国际战略,现阶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也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体育媒体应投身其中,宣传健康老龄观、科学健身观,帮助老年群体积极应对生活。观察、记录、建立沟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帮助社会把疾病、失能等耗费医疗和照护服务资源的压力降低。而每个时代的老年群体也都会面对不同的现实问题,带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媒体需要保持洞察力,承担起长期关注、顺势而为的社会责任。
结语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加强针对老年群体的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健康老龄化。今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在印发的《2024年群众体育工作要点》中再次强调,要积极发挥体育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抓好适老化场地设施建设,开展体卫融合理论研究,加强体卫融合人才培养,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上海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起步早,也具有创新性。自2010年以来的三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中,上海60-69岁老年人体质达标率名列前茅,并且逐次上升,体育的正向作用功不可没。今年6月,新一轮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又已经展开,这是继五年一次周期性监测后,首次在全国范围开展常态化监测,代表着国家对国民体质的愈加重视。上海也将交出新的答卷,为下一步工作做好铺垫。为老年人谋福祉,不只是个人幸福感的提升,更事关万千家庭和社会整体。
(作者简介:上海广播电视台五星体育采编中心记者)
参考文献
【1】牟新渝,王晓庆.树立和培育积极老龄观.人民日报.2017年11月9日07版.
【2】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0776号提案的答复.上海市体育局官网,2024年5月20日,https://tyj.sh.gov.cn/jtbljg/20240712/3cd09f817cb04695af0fe8645a519dda.html.
【3】徐虹.实施“体育+”战略 让体育贯穿全生命周.中国网2021年1月25日,http://edu.china.com.cn/2021-01/25/content_77152617.htm?f=pad.
【4】莫娓.融媒体时代城市广电媒体“适老化”的探索和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23年12期第34-37页.
【5】高磊.“朝阳”守护“夕阳”助力健康老龄化.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24年6月26日,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6-27/doc-incacqur5567061.shtml?hasPlayedTime=25.280183.
【6】薛文婷:新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发展研究[M]. 2021年6月第1版, 第4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