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民生新闻采访过程的价值开发与利用 ——以《民生一网通》为例
随着抖音、快手、小红书、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手机等移动端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直播、短视频成为流量密码、财富风口的当下,拥有直播、短视频优势的电视媒体,却普遍受到资产设备重、人力投入大、传播链条长、反应速度慢的拖累。[1]广电民生新闻报道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报道方式,需要进行创新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也需要通过创新来降本增效。怎样以更加合理的投入来赢得受众的关注、赢回传统媒体的新闻话语权,成为广电新闻人迫在眉睫的必答题。
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和东方广播中心联手打造的《民生一网通》,是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推出的融媒联播民生节目。在线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问题,将记者为印证事实、推动问题解决的采访过程,变成一场“可围观”“可讨论”“强互动”“现场办公式”的直播,并为后续其他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和各新媒体端持续输送优质新闻作品,是《民生一网通》的特色之一,也是上海广播电视台针对民生新闻栏目改革创新的一次实践与探索。
一、 在线直播“我为群众办实事”,收获市民点赞
作为一档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融媒民生新闻节目,自诞生之日起,《民生一网通》就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节目最鲜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播至今,节目通过媒体直播已解决各类民生问题1335件。
(一)实时直播联通现场,让报道更“解渴”
为了让受众始终保持“第一现场”的新鲜感,《民生一网通》一直坚持以直播的形式,由记者带着观众走到一线看问题,并和相关职能部门及众多市民一起,来到现场想办法,从而共同实现在线解决急难愁的目标。与传统民生新闻调查成片不同,这样的直播呈现效果,让观众可以在实时情境下观看事件的发生,既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紧迫感,又提升了节目的真实性和不可预见性。
民生无小事,对普通百姓而言,电梯坏了没人修、下水道堵了没人管等小事就是牵动他们神经的大事,因为具有普遍性,也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在遇到这些急难愁问题时,《民生一网通》通常采用类似政府“两不一直”的工作方法,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直接到一线突击采访。这种方法强调的是直接、实地的工作方式,不经过事先的安排和通知,有效避免形式主义,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不给政府职能部门推诿扯皮的时间和机会,通过高曝光率变相促进了高解决率。
比如应对2023年盛夏酷热天气,《民生一网通》通过“同心服务平台”这一互联网渠道,问需于民、倾听民声,主动调查了解因高温而造成的民生问题,尤其是关注“一老一小”相对脆弱群体。在7月10日播出的《养老机构高温天空调不制冷 如此“汗蒸”引家属担忧》中,直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周密策划,充分发挥媒体监督力量,记者带着温度计到达现场,实时测温,揭露真相,和有关部门一起携手,迅速排除了因高温而引发的“民生隐患”。报道播出第二天,徐汇区民政局就派出工作组,入驻养老院现场办公、制订解决方案,同时,几十台冷风扇迅速送到了养老院,新订购的移动空调也后续送达,确保养老院的“老宝贝”们安然度夏,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实事。
(二)求助平台时刻在线,让料更方便
在新媒体时代,观众拥有极大的再创作热情。这一热情的提升不仅意味着观众对电视栏目的诉求、审美发生了变化,而且意味着整个电视内容生产格局面临重新改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产本身也是‘关系’和‘意义’的再生产。”[2]打破传统的新闻播报灌输方式,《民生一网通》让观众也参与到新闻报道的活动中来,甚至可以说,在节目整个的新闻采制过程中,观众也是作者之一。
除了保留传统的节目热线电话模式,《民生一网通》的观众还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同心服务平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提供给栏目组,目前该平台已累计收到了观众留言的25万条线索。其中包括大量的现场图片和视频,有的观众还当起了新闻解说员,用画外音的形式为自己的报料视频配上了旁白,弥补了突发事件中记者不在现场的遗憾,成为了直播过程中记者掌握的第一手资料。
2023年,微信小程序“同心服务平台”与看看新闻APP实现了数据互联,让丰富的报料内容有了新媒体平台的前端出口。
(三)直播构成形态多样,让呈现更多元
目前《民生一网通》的直播从形态构成大致可划分为三种 :实况转播、现场报道和连麦。
实况转播即当新闻事件正在发生,观众通过直播信号看到实时画面,这是最优质的直播。如《路面坑洼频伤汽车底盘 颠簸路何时能修复?》的直播连线,反映的是松江区玉阳路路面坑洼的问题,经过的行人和车辆,可谓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记者在现场正好遇到了一辆因道路泥泞被陷在泥坑中动弹不得的小轿车,通过对这位无奈“车主”的现场采访,加深了观众对这一情况的印象,同时也展现了道路泥泞带来的巨大问题,强化了问题解决的迫切性。采访完车主后,记者随即采访政府职能部门,现场拿出解决方案和时间表,让附近市民不再出行难。
现场报道则是新闻事件发生的高潮已过,持续的影响还在,此时记者赶到现场进行现场讲述、分析,这是新闻直播中仅次于实况转播的优质直播。如2023年12月19日傍晚,杨浦区四平路街道阜新路169弄8号2楼发生火灾,第二天,记者就来到现场进行直播,结合市民提供的火灾视频,重点聚焦火灾发生时消防通道为什么会堵塞等消防隐患问题,和当地政府一起剖析现场,发现问题,排除隐患,避免了该小区因车辆乱停阻滞救援车辆的情况再次发生。
第三种直播方式是在线连麦,记者现场报道,无法赶到现场的相关领域专家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机上的“腾讯会议”,在自己的工作地点参与问题讨论,回述新闻发生过程、评论新闻事件的影响、预报事件发展趋势等。此类连麦,弥补了嘉宾无法到场的遗憾,同时丰富新闻的厚度,增加报道的信息量,是直播中不可或缺的形式。栏目组通常会通过在屏幕上同时展示多个画面或信息,为观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四)现场评论随时插话,让互动更直接
作为一档广播、电视、网络同步直播的节目,《民生一网通》鼓励观众通过评论、投票、提问等方式,即时与主持人、嘉宾、现场记者以及其他观众互动,增加了观众与节目之间的联系。主持人和记者也会适时针对其中有质量的评论内容进行回复,及时反馈新闻信息,让民生新闻报道立足于观众基础,实现更好的新闻报道质量。有时,观众的评论甚至直接改变了新闻报道的方向。
《“霸王停”?停车不愿缴费还堵门 究竟为哪般》中,节目刚开始聚焦的是小区业主因为不肯付停车费,故意将车堵在了小区大门口的问题。而随着直播的推进,有观众敏锐地发现,该业主居住的是廉租房,由此对该业主是否符合廉租房标准等问题提出了质疑。演播室主持人迅速将该问题抛给了现场正在直播的政府工作人员,面对网友新增加的问题,工作人员也在直播中当场表态,将会向区住房保障中心汇报,重新审核该业主的资产情况。这样的互动方式,让观众参与到监督报道的直播中,使栏目形成了强有力的用户黏性,拉近了新闻播报人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同时观众的参与也提升了直播的不可预见性,增强了节目的播出效果。
二、持续深化“广、电、网”融屏传播,一次生产多点分发
有别于传统的民生新闻节目,《民生一网通》实现“电视+广播+新媒体”及“市区联动”的新闻直播节目,不仅融合全媒体的传播渠道,更是融“广、电、网”的新闻生产、直播互动、二次传播于一体,融屏联动、跨界造势,真正形成“1+1+1>3”的传播效果。节目通过上视新闻综合频道、FM93.4上海新闻广播、看看新闻、阿基米德、话匣子FM、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平台,让记者编辑的劳动成果迅速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一)一次传播,采访过程形成一档栏目
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一条新闻的采制需要通过记者寻找线索、现场采访、文字成稿、画面剪辑、后期主持人配音、后期编辑包装等多个环节才能完成,而《民生一网通》则是通过直播记者现场采访这一项环节,便完成了一档融媒栏目的制作,为民生新闻栏目开创了一种更“经济”的栏目制作方式。
同时,《民生一网通》还兼具了更轻量化、更有时效性的优势,相较于传统民生新闻栏目成片串联的模式,制作时间和传播速度更具优势。栏目有效打通了新闻的制作播出通道:密集、紧凑的编排方式、高效的运作模式,为灵活调整创造了时间和空间。遇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栏目能够快速打破原有播出安排,开启实时直播窗口,快速转入特别直播。如2024年2月23日,上海地铁部分区段触网挂冰停运,记者迅速到达现场,以手机直播的形式,为观众带来了最新信息,最大程度保证新闻时效性。使栏目整体更简洁、有力,强化栏目的“行进感”。
(二)二次传播,全媒体矩阵扩大影响
在直播结束后的“二次传播”过程中,《民生一网通》充分发挥融媒矩阵效能,用足“先天优势”,在“跨频”和“跨屏”直播外,更针对鲜活的“一手素材”精心制作录音报道、视频报道、海报、图文等二次传播产品,并在广电各档栏目及新媒体端,进一步扩大报道影响力,形成长尾效应。多篇报道成为社会关注的“爆款”产品,每周都会产生多条阅读量10万+的微信文章。
2023年5月,栏目推出“智慧城市蹲点调研——数字化办事大通关”专栏,连续报道了部分郊区居民遭遇的燃气缴费难题、名字中有生僻字的市民所遭遇的就医难题以及社区中很多一键叫车智慧屏沦为“装饰屏”的问题。上海新闻广播《990早新闻》针对相关报道连续三天配发晨间快评,从个案中总结共性问题,厘清矛盾背后的症结,并拿出解题思路。上海新闻广播和新闻坊微信公众号也推出《太尴尬!洗澡洗一半没热水……居民们都着急,何时跟这张卡说“再见”?》《上海社区里的这些智慧屏,用起来有点一言难尽……》等6篇推文,被上观新闻、澎湃新闻、光明网等媒体转发,配套设计推出的系列海报也在朋友圈引发关注。
(三)三次传播,记者评论增加新闻“附加值”
在海量的同质化信息的包裹中,新闻媒体的竞争正在从“信息量竞争”转变为“观点竞争”。除了新闻事实本身产生的全媒体产品,《民生一网通》也关注因新闻事件而产生的新闻评论,尤其是结合记者在直播采访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推出了《小坊碎碎念》等新媒体产品,将“播”新闻调整为“说”新闻,用更为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更为轻松活泼的表达状态,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经上线便吸引了大批粉丝。
“所谓‘评论记者’,首先应该是一名记者。他们不仅配写评论,而且可以或应该在传播事实信息中传播观点信息。[3]但《民生一网通》的记者在直播采访后,因为亲身采访了新闻事件,往往对新闻事实的了解更为详尽、更能把握问题的实质,在保证评论事实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因情而作,提供更具真实性和针对性的评论作品。
比如《小坊碎碎念:沪上小区2500支灭火器不合格,主要成分相差20多倍》,记者聚焦直播报道中某小区出现对灭火无效的劣质灭火器的事实,抨击这一社会丑恶现象,同时告知观众如何发现这些劣质灭火器的办法,视频的最后,记者还呼吁如果有市民发现身边有同类劣质灭火器,可以通过“同心服务”报料平台,及时和栏目联系,让劣质灭火器无所遁形。该视频号一经发布,转发量、点赞量迅速破万,阅读量超过17万,抖音号和小红书号也有不错的成绩。
三、结语
融媒体时代,优质的内容依然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民生一网通》立足广播电视媒体自带的视听优势,从重大主题、热点新闻发掘创作源泉,全面、准确、生动地呈现报道内容,通过一系列具有大声量和鲜明特点的融媒体直播营造出强大的传播声势。
(作者简介:曹旭,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总编辑;常亮,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通联新闻部副主任)
参考文献
【1】侯曼宇,于勇.媒介融合下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破局之路——以河南卫视“出圈”为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第123页.
【2】李志敏,陈敏薇.混合书写与情感、媒介的勾连:新闻文本的受众二次创作考察[J].当代传播,2019(2):90-92.
【3】赵振宇.《积极探索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J].新闻战线,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