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技术赋能传播效果研究

 

一、引言

  和受众的即时交互,是广播媒体最重要的特征,听众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和主持人互动、点播节目。为了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广播从业者一直在传播方式上进行不懈的探索。上海人民广播旗下的音乐广播频率不断探索将线上广播和线下演出结合的形式,边演边播,既能满足线上的听众对于音乐享受的需求,又能给线下演出场地的受众带来覆盖五感的全新体验。

  线下活动是广播维系听众关系的重要手段,高频次的线下活动能够不断提高听众对广播的认可度和黏性。不同种类的音乐会是音乐广播频率最常见的线下活动方式。传统的音乐会都是用耳朵去听的,但现在的受众可以实现观看,甚至同样的音乐作品,每场音乐会听众能看到不同的画面,因为每场演出因观众数量、环境温度的不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影像。在一个音乐厅里音乐家在台上演奏,观众的四周都被影像所包围,这些影像是计算机根据捕捉到的声音、温度,甚至是表演者的动作即时生成的,听众还能闻到音乐的味道。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在广播艺术中心的演奏厅中逐渐变成现实。

  本文以上海音乐广播在演播室中进行的全媒体探索为对象,结合海外沉浸式演出案例,如在东京艺术剧院上演的AR音乐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个穹顶空间上演的行星钢琴多媒体沉浸式音乐会等,探究如何将演播室变成一个交互的表演空间,如何更有创造性地研发线下音乐会演出产品,为听众带来出其不意的感受?

 

二、上海广播艺术中心概况

  上海广播艺术中心20215月落成开幕,是集音乐广播制作、播出以及音乐会演出于一身的综合场所。其中,沉浸式音乐厅建筑面积520平方米,包含听众入场前厅、贵宾室、化妆间、休息室、排练室等附属设施。用于欣赏音乐的主厅面积350平方米,设置有220个观众席。入场前厅面积50平方米,采用透明LED显示屏制作的镜箱,镜箱里放置不同展示物,结合透明显示屏营造出和演出氛围相吻合的意境,听众提前进入演出的场景,成为演出的一部分。听众在欣赏演出之前可以先在前厅拍照、打卡、将内容发布在社交媒体,客观上扩大了演出的影响力。

  主厅正面为LED落地显示屏,两侧侧屏具有非常强的包裹感。两面幕墙上方共设置16台高流明投影仪、8台电脑灯。整套系统由TouchDesigner软件控制,接入了音响控制系统,AI技术能够做到根据现场的声音自动生成相应的图案,并通过LED显示屏和投影投射到剧场的四周,形成沉浸的氛围。剧场设置激光感应接口,可以通过感应到的动作、温度进行影像的变化。此时的听众,俨然变成了观众。舞蹈演员表演时传感器捕捉她的动作,通过计算机实时运算之后在屏幕实时投射出影像。小号手的演奏被捕捉到之后也在屏幕上实现实时动画效果,小提琴手在台下流动演奏,声音能够移动,追光自动追踪,能够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音乐家的表演。

 

三、上海音乐广播沉浸式案例分析

  (一)《醉花阴》中的沉浸式策划

  以国潮光影秀《醉花阴》为例,45分钟的时间里集合了昆曲、京剧、越剧、评弹等传统戏曲元素,加上现代舞蹈、电子音乐以及沉浸式的光影效果,让观众感受爱恨、参透人生。该演出精选五段中国传统戏曲名篇,通过诗人的一场梦,讲述了一个花开不败的爱情故事。正面主屏幕是光影秀的场景素材,两侧的投影是跟随唱腔变化的实时光影,顶端的电脑灯根据声音和整体光影投射出相应的灯光和图案,全方位、立体地营造出梦幻的效果。剧场的香氛发生器,根据剧情需要释放不同气味的香氛,真正做到了五感的情境体验。目前团队还开发了醉花阴的线下衍生产品,包括体验式的剧本杀、汉服衍生品等。演出让观众超越了对传统戏曲的认知,为戏曲广播内容带来了新的听众与流量,沉浸式剧场功不可没。

  (二)《妙侃 Live Show音乐会》中的Touchdesigner应用

  《醉花阴》的大场面(相比以往的制作方式,《醉花阴》已经简便很多),Touchdesigner的运用让光影音乐会变得灵巧轻便,降低了成本。另外一个案例是妙侃 Live Show音乐会,是纪念美国音乐剧大师艾文·柏林的专场演出。其中有一段是两个角色在表演吵架,一般情况下就是演员在舞台上演,但这场演出中主创人员用了音画互动的表现形式。大屏幕以及四周的投影,声波随着两位演员的吵架声此起彼伏。这个视频效果是实时生成的。工程师用“Touchdesigner”软件构建了图形的基本要素,可以实时自动地生成,一改过去视频素材要一帧一帧画出来、无法实现同步的状况,真正靠科技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又如《豹子去哪了》亲子音乐会系列,生动的光影让古典音乐不再枯燥,牢牢地抓住了儿童观众,也同样为古典音乐广播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会。

  沉浸式音乐厅除了配置音画互动的设备,还设置了音视频直播的设备,让音乐广播直播场景变得丰富起来。在音乐厅里面的表演可以随时进行广播和互联网的直播,在广播直播时进行联通与互动,让广播节目也变得丰富多样。

 

四、海外技术赋能音乐会案例

  上海广播艺术中心的沉浸式音乐厅运用要素捕捉、计算机实时生成等技术实现演奏厅的场景变换的路线,其他国家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

  (一)日本的“SoundHug”路径

 邻国日本走的是听众通过手持设备实现音乐与硬件的互动,为听障人士提供音乐感知服务的路径。

案例的发起人是落合阳一,被称作现代日本的十大天才之一,生于198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取得跨学科信息研究博士学位。他的互动视觉艺术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很多奖项。近几年他联合了东京都交响乐团做了三次非常有意思的音乐会。东京都交响乐团相比于日本的 NHK 交响乐团、东京爱乐乐团来说,历史不够长,知名度也没有那么高,但是却非常勇于尝试新鲜事物。所以这个项目主题是用技术重塑管弦乐队,其中的子项目叫作无声音乐会。落合阳一等人认为传统的管弦乐队演奏方式已经延续了300年,缺乏变化。但摄影和录像等媒体在这100年里发生了巨变,他们希望管弦乐队的演出能够被改变,尤其是能够和影像结合。依托现代科技,他们希望除了听觉,人们还能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受人类300年前的文明财富。他们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听障人士交响音乐会。无声音乐会由日本的博报堂公司和落合阳一共同创意执行,使用了声音球“SoundHug”

 

  声音球“SoundHug”的最初灵感来源于“Live Jacket”(现场音乐外套)。这是一件内置了很多微型扬声器和振动装置的外套,能在衣服的很多部位发出声音和振动,为听障人士感受音乐提供便利,但是大范围使用的成本过高,所以产生了声音球的灵感。这是一个众筹的项目,筹集到500万日元以后他们就行动了。球体的表面积较大并且可以贴合身体,具有很好的振动传导效果,抱着它会让人感到温暖,而且球的造价也不高。但是如果它的质地太软,就无法实现再生振动,所以他们在制造原型阶段尝试了许多修改方案后,最终使用了较硬的亚克力材质。在开发“SoundHug”的过程中,落合阳一特别强调,要设计一款能够让听力障碍人士真正感受到音乐的设备。因此在进行设备改进时,邀请了一些有听力障碍的学生多次参与到设备开发中。最终设计出“SoundHug”,它能够捕捉到轻微振动的变化,传递音乐节奏和旋律。同时,落合阳一十分重视它的艺术性,不仅外形要设计成圆形,而且要能够发光,并会随音高变换颜色:低音时为蓝色,高音时则为红色,这样人们可从视觉上感受音乐的美妙。

  参加音乐会的时候,观众拿着许多发光的气球,随着身体的移动适时摆动是一幅很壮观的景象。“SoundHug”除了可以用来体验节奏感很强的音乐,尤其适合感受古典音乐。因为它能够感知旋律的轻柔振动,带给观众更好的音乐体验。

  首场演出时音乐厅里坐了近100名听障人士,当然还有很多的普通观众。所有听障人士手里有一个声音球,舞台上也有大屏幕,里面的影像预先写好程序,根据音乐的变化而变动,通过视觉和触觉帮助听障人士完全感受音乐的意境。普通观众也可以根据影像和相关的装置感受一场完全不同的音乐会。音乐会中有一段情景十分特别。听力障碍人士抱着“SoundHug”约翰·凯奇的《433秒》。“SoundHug”捕捉到了寂静中细微的杂音,例如咳嗽和衣服摩擦的声音,于是发出光芒并微微振动。之后一位参与者反映:我以为他们会播放欢快的音乐,结果是非常安静的音乐,不过我想,那也是音乐嘛但策划人落合阳一表示:那正是约翰·凯奇想要表达的观点!现在声音球“SoundHug”开发出了新的商业用途,可以用于产品租赁,为各种类型的音乐会提供服务,并已经成为日本很多音乐会的延伸设备之一。

  近年落合阳一还有一个融合音乐会的案例主题叫作非同步的管弦乐团。音乐会选择了《贝多芬第七交响曲》、斯特拉文斯基的《士兵的故事》以及日本本土音乐家的作品。现场的表演依旧融合了动态的视频素材,网络上的播出用了384k的超高音频码率,效果非常好。值得一提的是10天之后在视频网站播放的实况视频,运用了现实增强技术,而现实增强的画面素材就是音乐会现场的视频素材,叠加之后的观赏感受完全不同。

  (二)加拿大的穹顶计划

  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两位艺术家推出了穹顶计划,就是在有圆顶的建筑里进行互动艺术的表演。2018年的作品叫行星,这个灵感来自彩色管风琴

  从牛顿开始,很多科学家就觉得音乐里的音符是有颜色的,每个音符都对应一种颜色,只是每个科学家理解中的颜色不太一样。这两个艺术家联合作曲家创作了钢琴曲行星,然后利用自动演奏的录音设备把钢琴的每一个音符录入到音乐制作软件Ableton Live里,并转换成 MIDI 信号。因为影像设计和互动软件“TouchDesigner”及音乐制作软件Ableton LIVE有接口,可以很方便地将MIDI信号转换成影像。当钢琴家现场演奏的时候,整个穹顶呈现出了如太空般绚丽的精致画面。

  前述案例将音符分别从音高和响度的维度进行拆解,然后进行影像的联动。以下这个案例,将音符拆解得更细,呈现出更令人惊叹的效果。这首乐曲叫“Cymatics(声波)Cymatics来自希腊语,是“Wave”波动的意思。声波所产生的粒子发生振动现象,也就是通过粒子运动看见不同频率声音产生的波动。Cymatics是使声音形象化的过程,基本上藉由沙、水、电等媒介的振动来达成,通过声音源使媒介产生振动,从而生成各种图形,最出名的便是Chaldni图形。万物波动理论学派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振动的波形成的,波可以创造形态。更为有趣的是每种振动波都有其唯一相对应的波形图案,随着音波的频率提高,波所展示的物理图案也越复杂,图案表现出了异常高的复杂性。随着科学家的探索,有更多奇幻图案问世。

  现居住美国的新西兰音乐人 Nigle Stanford,不仅是著名的电子音乐人,也是一个科学家。他曾尝试将各种科学器材与乐器结合在一起进行创作,水、铁磁流体、等离子球、特斯拉线圈等东西都成为他创作时的道具。这首电音作品最特别的是连火焰都可以随着音乐变换,现场效果十分魔幻,真正做到了声音改变影像。这首乐曲由于其独特性在网络世界广泛传播,为未来的音乐会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结语

  诚然,现今的观众对于音乐会的期待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听觉享受,他们渴望在音乐会中获得更为丰富和立体的感官体验。创意策划音乐会,特别是古典音乐会,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新的科技手段为音乐会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比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与古典音乐的创作者进行跨时空的对话;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则可以将舞台布景和乐器演奏融为一体,创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而人工智能的运用,更是可以精准地分析观众的喜好,为他们推荐最适合的音乐作品,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在音乐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

  这种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不仅增加了受众的黏性,也丰富了线下演出的收入。通过创新的科技手段,古典音乐会可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古典音乐的魅力。同时,这种新型的音乐会形式也可以为演出方带来更多的商业合作机会,比如与品牌进行联名推广、开发音乐会衍生品等,进一步拓宽了音乐会的收入来源。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科技只是手段,真正的核心仍然是音乐本身。在追求感官体验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只有真正打动人心的音乐,才能让观众在享受感官盛宴的同时,也能得到心灵的滋养。

  因此,未来的创意策划音乐会应该更加注重音乐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让科技成为提升音乐会品质的有力工具,而不是简单的堆砌和炫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古典音乐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精彩的生命力,成为人类精神文化财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为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常务副主任)

 

参考文献

1】贾琦.虚拟现实技术在音乐节目中的应用[J].电视技术,2023,47(10):137-139.DOI:10.16280/j.videoe.2023.10.037.

2】谢东.强化文旅融合,畅享户外音乐季[J].文化产业,2023,(19):22-24.

3】海上名乐共潮生 沉浸式体验蔚蓝航程[J].中国广播,2022,(04):89.

4】上海音乐厅发布2021音乐季1-7月音乐会[J].音乐爱好者,2021,(01):4.

5】金逸乐.全媒体时代下的综艺节目沉浸式体验探索——2019辰山草地音乐节解析[J].现代电视技术, 2020,(02):46-49+45.

6】杨震.音乐会沉浸式环绕声录音及混音制作设计及实施的探索——以德国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音乐会和英国国王歌手合唱团音乐会网络直播为例[J].演艺科技,2019,(12):31-36.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