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当“wierd”进入政治场域:下沉、反噬与泛化
2024年7月底,美国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蒂姆·沃尔兹在采访中评价特朗普的政策十分“weird”。自此开始,“wierd”一词进入政治传播场域,“Y’all are wierd”的说法也成为了美国社交媒体的最大热门。
若将“wierd”翻译成中文,我们似乎难以找到一个内涵、外延皆准确的语词。将口语化的“wierd”用于攻击共和党,蒂姆所表达的意思,或许接近汉语中的网络用语“逆天”。
美国政治用语的通俗化由来已久。冷战时期,“wierd”就出现在两党之争中。当时该词汇的使用者却是共和党——逻辑上,这个词契合了保守党对于民主党部分主张的怀疑态度。因此,考察不同党派对“wierd”的征用,需要把它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之中。
2024年大选,社交媒体中选民参与度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X,Tiktok上的UGC与意见领袖发言成为选举的重要环节。在极度扁平、追求即时传播的社交媒体上,“wierd”这个词语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传播力,直接帮助共和党接触到了更年轻的选民。“wierd”一词符合年轻人的用语习惯,而蒂姆·沃尔兹的“政治造梗”契合了社交媒体的扁平化传播特征。这个来自社会生活场域的语词,通过他的采访进入政治传播,成为民主党的政治武器;而他的“政治造梗”能力与社交媒体敏感性,又将“wierd”一词归还至社会生活场域,融入了用户的日常用语。“wierd”一词由此秘密完成了自我伪装:使用它的时候,用户有意或无意地将它的政治内涵吸纳在日常交流中。借助“wierd”这一语词媒介,民主党完成了对共和党形象的隐秘构建。借助社交媒体,共和党的“奇怪” “保守”,成为部分用户的共识。
然而,“wierd”一词超越政治话语的生命力也孕育了它的反噬。8月初,“wierd”一词的使用者还仅限于民主党支持者;其后,这个词被泛化,用来指代2024大选整体的十分怪异;再之后,“wierd”甚至被共和党人用作攻击民主党人的手段。谈及LGBTQ、堕胎等话题,“wierd”的使用者及其意涵都发生彻底转向,民主党人在这一语词背后的政治策略逐渐失效。本质上,民主党人失去了“wierd”一词的定义权。
先声夺人后,“wierd”一词进入社交媒体,而这恰恰是它语义泛化、语义贬值的滥觞。社交媒体是一个下沉的意见市场,每个个体都被赋予较为平等的词汇定义权,只是他们所创造的内容传播效力不同而已。
由此观之,共和党人将这一语词放归社会生活场域本就是“惊险一跃”:政治考量里,这是获取定义权的关键一步,也是“政治造梗”的最终目标;社会生活中,这意味着民众拥有曲解、定义与再造的能力。况且,从选民的角度看,理解乃至定义“wierd”,都不需要很高的文化水平。它的表意极其简明,而特朗普所看重的美国工人、中小企业主与农民恰恰对这一语词有天然的亲近感。这些特朗普支持者的阶级性质或许也是导致反噬的原因之一。
“wierd”被政治话语征用的经历,是社交媒体时代政治运作的一个突出样本,一个口语化的、可被自由定义的语词,其走红与反噬,揭露了更深层的信息。作为一个分析政治话语与政治运作的切口,它可以用来考察美国政治传播在大选中的下沉趋势。
美国选民对大选历来有极高参与度,但2024年,美国大选对美国民众生活的影响几乎是侵入性的、全方位的。2016年与2020年两次大选,特朗普都积极运用推特进行政治动员。这个“推特总统”善于创造这样一种“在场”:运用社交媒体这一全天候的媒介,使自己的政治宣传抵达尽可能多的用户;高频的推送、转发与二次创作,使政治真正成为触手可及的事务,政治与生活、社交的边界正在不断消弭。这种消弭,几乎成为美国政治界的一种特殊生态。从纸媒时代到网络时代再到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即时性大大提升,政治话语的“在场”与曝光也随之增强,政治场域的泛化与政治话语的下沉,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在俄乌战争中,这种泛化和下沉已经悄然展现了出来,战场通过UGC变得“触手可及”,甚至连领袖都可以拍摄短视频讲解战况。消弭的边界中,暗藏了对新闻传播的伦理与未来的进一步深思。
所以,正如“wierd”一词在美国所展现的,当社交媒体成为社会基础设施,政治也将融入日常的生活,以一种更泛化、更下沉的“在场”,不断塑造与影响舆论、社会与政治策略。
不过,我们不能夸大“wierd”一词的影响力。说到底,“wierd”只是一个语词,它对特朗普胜选的影响力有限。如前文所述,这个语词应该被置于两党博弈的政治坐标系中考量。“wierd”词义与用法的嬗变,是美国大选中两党政治诉求与选民基础的一个鲜明的例证。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22级新闻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