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光影节,让城市IP在科技与人文中破圈成长 ——SMG 融合发展战略下的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构想
当黄浦江两岸的建筑在夜幕中化作流动的画布,当梵高星空与苏河湾的历史建筑交相辉映,上海国际光影节正以“光”为媒介,重新定义“上海”这座城市IP的打开方式。从2023年的“闪亮·上海”静安国际光影节到2024年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再到即将迎来的2025年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的全新升级,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MG”)以“光影”为纽带,通过“广电+文旅+科技+商业”的深度融合,将光影节打造成媒体转型的试验田、城市更新的催化剂、国际传播的新窗口,将一场场光影盛宴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流量密码”与“文化符号”。
本文将从往届经验与今年的创新构想出发,探讨光影节如何持续“破圈”,成为上海乃至全球的现象级城市IP。
一、从“点亮苏河”到“影动申城”,两届光影节的破圈启示
连续两届光影节,都获得了流量与口碑的双丰收。2023年,静安国际光影节以“点亮城市之光、赋能城市更新”为主旨,打造“艺术苏河”的城市更新高品质案例,为期11天的光影节,通过300余场光影秀、9个主题日活动,为市民游客打造一场集合艺术光影、数字科技、沉浸式展秀、潮流运动、萌宠时尚、二次元和传统节庆活动的荟萃体验,点燃“夜经济”消费引擎,展现了上海充满魅力的国际大都市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静安国际光影节通过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海量传播,实现了跨次元、跨代际、跨圈层的传播效果,全网推送总点击量逾20亿次。
2024年,静安国际光影节升级为上海国际光影节,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以建立“一主多点、市区轮动、产业联动”新型节展模式为目标,实现“人气、消费、流量、口碑”全面丰收,相关活动全媒体传播量达到30亿次。主会场活动一炮打响,接待市民游客16.6万人次,带动周边夜间消费环比增长14.93%。“一区一主题、一区一特色”,分会场举办了128项丰富多彩的光影艺术活动,进一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演绎世界著名文化IP。光影节还联动“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上海旅游节、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上海时装周、古埃及文明大展等活动,创造商旅文体展多元消费场景,促进夜经济发展,助力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共吸引市民游客1620多万人次,带动相关消费超过38亿元。
前后两届光影节致力于实现从区域文化IP到世界级城市名片的华丽转身。两届光影节以“光影”为核,通过科技赋能、文化破圈、全域联动,为城市节庆活动提供了教科书级的创新样本。
(一)科技赋能,从“视觉奇观”到“文化超维叙事”
2023年静安国际光影节以“艺术苏河”为试验场,用AI钢琴秀、建筑投影剧等科技手段,将慎余里石库门、总商会旧址等历史建筑变为“可阅读的城市画布”。数据显示,300余场光影秀吸引45万客流,万象天地单日销售额突破1145万元,验证了“科技+文化”对城市存量空间的激活能力。
2024年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则迈入“超维叙事”阶段。20K超高清投影、AI生成艺术、三星堆IP联动,让文化突破物理边界。在上海展览中心,360度全景摄像机投射超大尺寸沉浸包裹式Mapping秀,并用20K超高分辨率制作建筑投影秀,为市民游客提供了高清视觉盛宴,点亮了夜上海的多个地标。徐汇分会场的《江南万象——中国式风景》投影秀,让林风眠、吴冠中两位大师的传世之作“流动”于建筑立面。技术不再是炫技工具,而是构建文化叙事的核心语言。AI换脸技术带游客“穿越”宋朝画卷,无人机方阵在夜空书写“SHANGHAI”字样,科技与文化的交融让城市成为“可沉浸的文明剧场”。
(二)全域联动,编织城市文化新生态
从2023年“一核多点”的空间布局,到2024年“一主多点、市区轮动”的全域网络,光影节已形成覆盖全市12个区的文化矩阵,128项分会场活动、119处打卡点、6500余场展演,构建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申”字型高架、重要商圈、旅游景点联动的立体格局。
这种全域化运作模式,使光影节从单一节庆升维为城市文化生态系统,2024年联动上海旅游节、时装周等市级活动,带动消费,印证了“光影+”对城市经济的赋能效应。
(三)国际表达,打造文化出海新范式
通过LUCI及CIE等国际照明组织官方网站、中国日报(ChinaDaily)、凤凰卫视、ShanghaiEye以及纽约、伦敦、巴黎等地户外媒体加强国际传播,“上海国际光影节”这一品牌得以迅速走向国际,成为上海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从2023年邀请法国、匈牙利等地艺术家创作,到2024年吸引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参与光影艺术大赛,两届光影节持续深化与国际合作。
2024年还开发了经典音乐剧IP《剧院魅影》,打造全球首辆融合国际戏剧IP元素的“光影巴士”,穿梭于南京西路千亿商圈,成为对城市文旅空间、消费场景及生活方式新生态的一次突破性探索与诠释。
二、光影盛宴 焕新进阶——下一届光影节的七大可能创新点
2025年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在延续“光影+”基因的基础上,计划通过多维创新打造一场全新的全城联动、全民共享的光影艺术盛会。在这场为期30天的活动中,将不仅延续首届的高品质,在主题表达、技术融合、消费场景拓展等方面有可能实现突破,创造新的“光影+”典范模式。
(一)主题与场景深度融合,激活“光影+”经济
第二届光影节计划将更多强调光影艺术与城市生活的共生关系,将亮灯仪式、成果发布会等核心活动与“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覆盖徐家汇、南京东路等30余个商圈,可以尝试推出“光影市集”“门票+主题产品”等消费新模式,通过联动著名品牌,打造夜间经济、首发经济等多元场景,借此实现光影艺术与消费提振的双向赋能。
(二)科技赋能历史与艺术,打造沉浸式体验
技术应用或将成为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的点睛之笔。拟通过AI、AR技术重现上海第一次点灯的历史场景,以光影语言串联城市发展脉络;裸眼3D秀、无人机灯光秀、激光水幕秀等前沿技术有望全面应用,赋予艺术表达全新维度。此外,依托小红书平台和微信小程序升级版的“全景光影地图”,或将尝试结合“云上”的线上体验,构建虚实融合的观展生态。
(三)文化传承破圈,构建海派光影美学
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将会尝试以创新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如以大型光影时装秀串联唐宋元明清服饰演变,结合中秋、国庆展演传统节日主题作品等;红色文化将在这届光影节中得到进一步呈现,通过光影艺术讲述故事,打造党建实践新场景。同时,“海派光影美学”专属标签会融入建筑投影秀、沪剧光影演绎等,达到既彰显城市开放性又强化本土文化认同的目的。
(四)国际联动提升品牌,长三角协同发力
新一届光影节还可以尝试深化与国际顶尖灯光节(如法国里昂、英国利物浦灯光节)的合作,开展作品巡展、奖项共设等联动模式,并邀请国际策划人参与宣传,以此提升上海国际光影节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在国内层面,可以通过在长三角地区组建景观照明协作,推出夜景旅游联动互惠活动,形成区域协同效应,助力“长三角光影艺术品牌”矩阵建设。
(五)全民共创共享,激发城市活力
预测下届光影节公众参与度可能会大幅提升,通过设立光影互动体验区等互动性强的活动场景,鼓励市民创作影像作品并开发数字藏品等,让艺术从观赏走向共创。光影节主会场仍将延续免费预约方式,分会场可能会考虑普惠入场的设计,进一步降低参与门槛,实现全民共享。
(六)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始终
在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绿色、节俭”原则的践行是非常重要的,拟采用节能照明技术升级地标建筑灯光,避免资源浪费;黄浦江、苏州河沿岸的光影装置注重环保材料与可持续设计,既点亮城市夜景,又呼应生态理念。
(七)全媒传播破圈,塑造城市IP
依托黄浦江媒体立面、高架道旗等城市媒介,联合主流媒体与社交平台开展立体传播;邀请小红书达人、抖音博主担任“体验官”,以年轻化内容引爆流量,将“东方光影艺术之都”IP推向全球。
从技术革新到文化破圈,从国际对标到全民互动,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将以创新为引擎,不仅要努力塑造城市夜经济的新范式,更让光影艺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全球的桥梁。可以期待的是,这场光影盛宴,将照亮上海迈向“世界级夜游城市”的璀璨征途。
[作者为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商业创新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