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新时代沪产剧文旅融合策略的思考

 

引言

上海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熔炉,其影视创作始终承载着记录城市精神与时代变革的双重使命。从《上海一家人》的人生起伏到《繁花》的市井烟火,沪产剧以独特的海派叙事构建了兼具历史纵深与现代性的文化坐标。在文旅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沪产剧将从单一的文化产品转型为城市更新的软基建,通过场景消费、情感共鸣与产业联动,进一步塑造上海的城市品牌与全球影响力。

 

一、沪产剧的文化基因与时代使命

沪产剧的文化基因根植于上海的多重身份:它既是近代中国的工业重镇,又是全球化浪潮中的金融枢纽;既是石库门里弄的烟火人间,又是陆家嘴摩天大楼的现代图景。这种矛盾性与统一性,使得沪产剧能够以多元视角展现城市的复杂性。例如,《破晓东方》通过红色地标的复刻,将革命历史与城市空间结合;而《心居》则以家庭伦理剧的形式,折射出当代上海人的生存焦虑与价值选择。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

沪产现实题材剧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它所具有的历史意识和时代意识,一是它所具有的人民性特征。从风格手法上看,前者有贯穿作品的时代风云气象,后者则有细腻感人的当下现实关照[1]。在新时代背景下,沪产剧的使命已从单纯的讲述上海故事转向塑造上海体验。随着文旅融合成为国家战略,影视作品逐渐成为城市文化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场景消费、情感共鸣与产业联动,沪产剧不仅可以激活城市的历史记忆,更能够推动旅游经济与文化认同的双向赋能。

 

二、沪产剧的地域符号重构:从物理空间到情感载体

城市的地域符号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标识,更是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的载体。沪产剧通过艺术化手法,将上海的地理空间转化为具有情感张力的叙事元素,实现了从场景符号的升华。现当代沪产剧中多包含东方明珠塔、黄浦江、淮海路上的高楼大厦、陆家嘴环形天桥、浦东新外滩、世博园、上海各大学校园、凌空而起的各大SOHO等极具设计感的新地标。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临港新片区等上海新地标也会丰富沪产剧的场景元素。上海作为全国科创中心的地位也带来了影视新技术的引入。上海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的LED虚拟影棚技术,为沪产剧的场景重构提供了全新可能。在包罗万象的XR虚拟影棚中,上海的多处新地标,如一大会址、上海中心、国家会展中心、天文馆、迪士尼等一应俱全,信手拈来[2]。影视新技术扎根落户上海,也为相应的沪产剧创作提供了绝佳的场所和更广阔的画面想象空间。

以上海本地文化特征为代表的海派文化和沪上风情,也是文旅融合表达的一项重要元素,各类展现海派文化的元素在沪产剧中屡见不鲜。年代剧中,描写解放前上海的电视剧中,通常出现筒子楼、老弄堂、阁楼、黄浦江、旧租界、十里洋场、百乐门等老上海地标,以及上海造名牌、梧桐树、旗袍、月历牌、特色民居、欧美风情的咖啡馆和西餐厅等复古元素。而描写改革开放下的上海的电视剧则多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包括外滩大钟、老虎灶、情人桥、梧桐里、上海牌手表、英雄金笔、大提琴、老式唱机等极具上海风情的元素,都力图还原出上海本土的地域特征和年代感。

事实上,沪产剧对地域符号的提炼并非简单的场景复刻,而是通过选择性强化与艺术加工,构建出具有辨识度的镜像上海。以《爱情神话》中的武康路为例,影片将其塑造成文艺中产的乌托邦,过滤了现实中的交通拥堵与商业化争议。这种重构虽带有理想化色彩,却精准击中了都市人对诗意栖居的想象,进而催生新的文旅消费模式。

 

1. 《繁花》与黄河路:影视叙事下的城市记忆活化

《繁花》改编自金宇澄的茅盾文学奖获奖同名长篇小说,有着深厚的上海文学底蕴,为新时代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从小说到电视剧改编的宝贵经验,彰显了上海蓬勃的文艺创作力[3]。剧集将主人公在商海中的奋斗故事融入中国上世纪90年代激情澎湃的改革开放大时代浪潮中,加上风格化的沪语对白和电影化的镜头美学,让它成为近年沪产剧的现象级大制作。

电视剧的热播不仅让观众重温了上世纪上海的商海沉浮,更意外激活了黄河路这一沉寂多年的历史街区。导演通过高饱和度的色调与慢镜头语言,将这条普通街道升华为欲望与梦想交织的象征空间。观众在剧中看到的不仅是黄河路,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这种符号化重构使得物理空间具备了情感召唤力,剧中,黄河路被塑造成财富与欲望交织的舞台,霓虹灯招牌、老式酒楼、弄堂深处的烟火气,共同勾勒出一幅极具张力的市井图景。播出后引发的黄河路打卡潮,正是观众对剧中情感载体的现实回应。当游客漫步于今日的黄河路,他们不仅体会到曾经商业的繁华,更能通过剧集的提示,感知隐藏在老建筑中的历史回响。这种虚实交织的体验,使地域符号超越了物质存在,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情感桥梁。这一现象印证了影视剧对城市空间的文化赋能力量——通过叙事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情感记忆的载体。

《繁花》的成功在于其沉浸式地域叙事:剧集通过镜头语言放大了上海的地域符号,如沪语对白、石库门建筑、老字号招牌等,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艺术化的镜像上海。这种叙事策略不仅唤起了本地观众的文化认同,更通过视觉奇观吸引外地观众对上海的好奇与探索。2024年,上海在春节国内游热门目的地榜单上排第二。特别是电视剧《繁花》热播后,吸引许多外地游客来上海打卡,在漫步中感受上海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独特历程。这也说明,将历史和现实串联起来,才能更好地讲述上海的发展脉络[4]

2. 《破晓东方》:红色地标与主流价值的双向赋能

改编自刘统纪实文学《战上海》的《破晓东方》,以1949年上海解放为背景,通过一大会址、外滩海关大楼、百老汇大厦等标志性建筑,重现了共产党人接管和建设上海的壮阔历程。与《繁花》的市井叙事不同,该剧以宏大视角将城市地标升华为精神符号。例如,剧中多次出现的上海第一面红旗升起地”——永安公司绮云阁,成为弹幕中泪目名场面的焦点。年轻观众也能通过剧集重新审视红色地标的历史意义。《破晓东方》的文旅价值在于其历史场景的当代转译。剧组采用4K超清拍摄与虚拟现实技术,逼真还原了老上海街景,甚至复刻了已消失的大世界游乐场。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提升了剧集质感,更为文旅开发提供了数字化素材。

3. 文学改编新维度:《长街行》的影视化潜力

作家王小鹰的长篇小说《长街行》正在进行影视化改编的筹备,原著描述了一个女人和一条叫盈虚坊的长街共同成长的故事,以城市变迁为背景,探索城市与人的关系,揭示上海独特的文化积淀[5]。这部作品与《繁花》形成有趣的互文:《繁花》聚焦男性商战,而《长街行》则以女性命运折射城市精神。其影视化改编有望填补沪产剧中女性史诗题材的空白。

《长街行》已推出同名有声剧,而其影像化后的文旅联动潜力同样显著。小说中描述的贯通吴淞江和肇家浜的枢纽水道填浜筑路后形成的商业街,其周边的历史建筑群已具备文旅基础。若剧集播出后推出《长街行》文化地图,将文学场景、拍摄取景地、历史遗迹叠加呈现,或将催生文学+影视+旅游的新型文旅产品,进一步深化海派文化的体验维度。

此外,筹备中的沪产剧《千里江山图》也是极为典型的上海IP、上海故事、上海制作。以作家孙甘露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为起点,《千里江山图》正以矩阵式的多样化文艺创作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的大IP。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能容纳丰沛细节、也能最大程度再现历史景观的影视剧,有望在传统剧集版图里点亮真正的上海坐标。以上这些案例都表明,沪产剧已逐渐从传统的文化输出者转变为城市文旅的协同创新者。

 

三、海派文化下的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

沪产剧作为海派文化的镜像,始终在叙事中渗透着对上海市民文化认同的深度探索。这种认同不仅是对城市物理空间的归属感,更是对共同历史记忆、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情感共鸣。通过精心构建的故事情节与角色设定,沪产剧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具象的情感纽带,从而强化地方身份的集体认同。

以《繁花》为例,剧中通过沪语对白、弄堂生活细节与市井商战故事,再现了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的社会风貌。主角阿宝在黄河路的沉浮,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更隐喻着上海在改革开放最前沿浪潮中的转型阵痛。本地观众在剧中看到熟悉的方言、街道与市井智慧,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而新上海人则通过剧集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逐渐形成新老融合的身份认同。这种叙事策略使沪产剧成为市民文化认同的黏合剂,既保留传统海派文化的精髓,又接纳全球化带来的多元价值。

《破晓东方》则通过红色地标与历史事件的再现,强化了上海作为中国革命重要阵地的身份符号。剧中一大会址、外滩海关大楼等场景的复刻,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诠释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年轻一代观众通过剧集理解父辈的奋斗历程,从而在代际对话中形成对城市精神传承的共识。这种共识进一步转化为文旅实践,游客在参观一大会址时,不再仅将其视为旅游景点,而是作为连接个人与集体记忆的仪式性空间。

沪产剧对身份建构的贡献还体现在对海派精致性的刻画上。《爱情神话》中的咖啡馆、独立画廊与文艺沙龙,塑造了上海中产阶级的文化品位。这种精致而不失烟火气的形象,既区别于北京的历史厚重感,也不同于深圳的科技先锋性,成为上海独特的城市标签。然而,文化认同的建构也面临挑战。当沪产剧过度强调怀旧叙事时,可能陷入对过去的浪漫化想象,忽视当下城市的复杂性。例如《心居》虽然展现了新上海人的购房焦虑,但部分观众认为其过于聚焦中产困境,未能反映底层务工者的真实生存状态。未来的沪产剧需在认同建构中保持多元视角,既珍视传统,也直面现实,使文化身份更具包容性与时代感。

 

四、微短剧风潮下沪产剧的文旅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上海题材作品也朝着短小精悍的体量变化。新媒体时代,随着移动端的普及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短视频业态的迅速崛起,影视行业中的微短剧题材应运而生。在文旅活动中,文化符号为旅游者提供了文化体验的接入点。在微短剧中,文化符号则以情节、人物、空间和道具等形式出现,为微短剧的意义建构提供入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托物言志的文化符号便具备了连接微短剧和文旅活动的功能,能够作为两者的公约数存在。文旅目的地也能够依据微短剧的文化符号构建富有娱乐体验、美学体验、教育体验的活动,进而提升微短剧+文旅的交互性体验[6]

微短剧对于海派文化领域的助推和传播,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崭新力量。沪产短剧为城市形象建设提供了多样化符号呈现形式,融汇成不同自然风貌、风土人情、文化方式的文化记忆场。同时,为塑造城市新名片、弘扬城市形象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如都市打拼中的人情冷暖,上海城厢变迁中的发生的种种故事都是值得挖掘的短剧题材。在当今文旅深度融合大背景下,作为当前最为活跃文艺形式之一的微短剧,与最为火爆的旅游市场的深度融合,既给予了微短剧更多的创作机遇和空间,也为上海的文旅融合策略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沪产微短剧想要实现自身的精品化,就需要以讲好上海故事作为内容策划的重中之重,同时也应该贴近社会热点与民众生活,情感共鸣与情绪共振。上海在微短剧领域有其综合优势:产业层面,上海不仅拥有阅文、七猫等网络文学IP源头企业,又有三千多家专业影视制作机构,还有哔哩哔哩等重点视听平台,基本实现了微短剧从版权制作到分销、投流等各个环节的产业链布局和细分市场覆盖。而具体到松江、杨浦、闵行等区县,产业园区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特色,将充分发挥大视听带动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和平台支撑[7]

微短剧凭借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和快速传播的优势,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年轻用户关注,并引导他们将观看兴趣转化为对取景地的实地探访和体验。可以预测,扎根上海本地的微短剧将进一步带动上海老建筑的文旅热度,从而为文化旅游目的地创造了新的流量入口和营销契机。微短剧这种爆发式的增长不仅反映了微短剧内容创作市场的繁荣,更应该看到其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在联动文旅资源、带动地方经济、推广地域文化等方面展现出的强大能量与潜力。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微短剧的文旅联动也需警惕符号透支。若所有剧集均追逐地标打卡,可能导致文化表达的同质化。因此,创作者应深入挖掘街区肌理中的隐秘故事,如虹口提篮桥的犹太难民记忆、杨树浦工业带的转型阵痛等,通过差异化叙事激活非典型上海,为文旅题材注入可持续的创新动力。

 

五、沪产剧与文旅融合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可持续挑战:商业化与原真性的博弈

文旅融合带来的经济效益背后,潜藏着文化原真性消解的风险。如何在商业化浪潮中守护城市的文化根脉,成为沪产剧必须面对的命题。黄河路在《繁花》热播后的现象值得思考。随着游客暴增,部分老字号酒楼为迎合市场推出宝总同款套餐,将本应传承本帮菜精髓的空间异化为网红拍照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街区活力,却使市井烟火气沦为表演性消费。这种现象折射出文旅开发中的深层矛盾:当地域符号被简化为可复制的消费标签,其承载的文化记忆便面临碎片化危机。

对此,国际经验或许能提供启示。如意大利威尼斯通过旅游税限制过度拥挤,日本京都要求商家保留传统町屋外观。上海也可借鉴这些措施,建立类似影视取景地文化认证体系,对符合原真性标准的老街区给予政策扶持。例如,田子坊以其独特的石库门建筑和活跃的文化创意活动,成为上海文化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田子坊在开发中规定,入驻商户必须保留石库门建筑结构,同时引入非遗工坊与社区艺术展,平衡商业活力与文化传承。同时,技术手段也可成为破解困局的工具。例如,受影视剧吸引而来的文旅游客可通过扫描观看剧中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像资料。这种增强现实+文化注解的模式,既满足游客的打卡需求,又避免了对物理空间的过度改造。关键在于,商业化不应是文化符号的终点,而应是其可持续传播的起点。

2.文旅融合的新路径:技术赋能与场景革命

从《繁花》到《长街行》,沪产剧正从讲述上海故事转向塑造上海体验。其未来发展可聚焦于几个方向:叙事维度上,构建城市历史城市发展城市未来的立体城市叙事,通过类似《破晓东方》式的红色剧、《繁花》式的时代剧,形成多元互补的文化图谱;技术维度上,深化虚拟制作、AI编剧、互动剧等创新应用,降低制作门槛,使剧集成为影视爱好者探索城市的数字入口;产业维度上,推动影视基地、文旅项目、文创衍生品的矩阵化开发,打造出规模效应。试听作品能够为文旅目的地提供新的想象世界,而空间和道具是推动剧集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有效工具,因为其既是实体空间,与现实关联;同时又是抽象空间,指涉精神世界”[8]

未来沪产剧还可借助AR技术实现虚实共生:既可以精准复刻外滩万国建筑群的历史原貌,亦能构建临港新城、张江科学城的未来图景,形成双城叙事的时空张力。哔哩哔哩计划出品的微短剧《武康少女》的尝试也极具前瞻性。该剧讲述了一段保护上海老建筑的冒险之旅,尝试了剧集即旅游指南的模式。若将此类技术应用于剧集的文旅推广,例如在增强现实中与历史人物对话,这种沉浸式剧游不仅能延展剧集的生命周期,更可以使城市空间成为永不落幕的影视舞台。

在虚拟制作、人工智能与沉浸式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沪产剧正经历着技术赋能带来的创作革命。然而,技术的狂欢背后,如何守护剧作的艺术本质,成为创作者必须面对的命题。真正的艺术性不在于技术手段的堆砌,而在于通过技术实现情感表达与思想深度的升华。未来沪产剧的技术探索应聚焦隐性赋能。例如开发方言AI配音系统运用于影视剧制作中,既能保留沪语的地域特色,又可以解决非本地演员的台词障碍;或利用区块链技术为影视IP生成数字藏品,使观众在收藏中延续对剧作的情感连接。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取代艺术,而是拓展艺术表达的边界,让海派故事在人工智能时代也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结语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沪产剧已成为上海重构城市文化身份的重要媒介。它不仅是媒体上的艺术表达,更是一场关于空间、记忆与未来的社会实验。在技术革命与文旅融合的双重驱动下,沪产剧有望超越地域限制,将海派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延续的全球性文化资产。未来的上海,或将借由一部部优秀影视作品,在虚实交织中完成从东方巴黎世界客厅的华丽转身。

文化认同的建构、技术与艺术的平衡,这些元素共同勾勒出沪产剧在文旅融合中的深层价值。它们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探索方向,更是城市精神成长的见证。当沪产剧以包容的姿态拥抱技术革新,以真诚的叙事呈现多元生命,以深刻的情感连接地方认同,以镜头语言与城市肌理深度交织,它便超越了影视作品的范畴,成为一场关于文化身份与未来想象的集体实践。未来的上海城市影像,或将借由一处景激活一条街,一部剧温暖一座城的持续创新,在虚实共生中书写全球化城市的本土叙事。

 

(作者单位: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央广网:佳作频出上海出品电视剧如何打开格局,书写新时代?[EB/OL],https://www.cnr.cn/shanghai/tt/20230624/t20230624_526301411.shtml .2023-06-24.

2ShowHo秀狐:《城见新时代》,共创新拍摄—LED虚拟拍摄技术[EB/OL].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8865024/.2022-09-30.

3】新民网:上海出品耀荧屏,中国故事暖人心 [EB/OL]https://news.xinmin.cn/2024/08/28/32724245.html.2024-08-28.

4】王力: 春节旅游榜上海排第二,《繁花》带火citywalk新路线[EB/OL]

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715653&sid=11.2024-02-13.

5】吴翔:海派平民史诗《长街行》,探讨上海主题文学作品的影视化之路[EB/OL]

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839952.html.

6】杨健、蔡海晴:微短剧+文旅模式的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电视,202410):101.

7】新闻晨报:电视节观察:首届上海微短剧大会举办,未来的风口在哪里?[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2839728590587197&wfr=spider&for=pc.2024-06-25.

8】姚睿:都市传说视域下的城市建构[J],《当代电影》,201910.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