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广播自主节展IP 传播都市声景模式探析
近年来,上海广播主动成为都市文化的美好传播者,立足在音乐和线下活动赛道的优势,积极打造城市文旅流量入口,助力城市美育与文化消费,打造都市文化IP和自主节展品牌,探索出一条文商旅融合模式的新路径。上海广播“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开创户外古典音乐节范式,入选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最佳融合发展案例”;上海广播开放日推出“电波巴士大巡游”活动,以流动的声音场景激活城市活力;“上海广播节”搭建功能性交流平台,打造大众文化节日活动品牌……归纳探析其中的传播模式和营销模式,正是其从最有优势的“声音”出发,打造出特色声景模式,让自主节展品牌的影响力的“声量”不断提升。
一、广播自主节展的声景模式建构
声景,即声音景观,是通过对自然声音、城市噪声、人类活动声音进行规划和设计,构成建筑环境中丰富而多样的声音场景[1]。声景模式,不但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更赋予自主节展活动以文化内涵、艺术体验,为人们带来全方位的感知体验。上海广播在构建自主节展品牌,打造出数种不同的声景模式。
(一)流动式声景模式:以“电波巴士大巡游”为代表
自2023年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每年的5月27日“广播开放日”节庆活动,推出一项独特活动——“电波巴士大巡游”,以一辆特色大巴车为载体,以一条线路串联起和平饭店、第一百货店等城市地标,以文旅商体展打卡点形式,联动相关品牌进行全城互动。以广播宣传片、新媒体宣传、主持人节目口播以及线下户外宣传等多种合作形式,打造传播声势,营造出“全城动员、全城参与、全媒宣传、全民盛惠”的流动声景。穿梭于上海繁华街巷的电波巴士,通过移动场景重构广播叙事,将一个个城市地标转化为“可听可触”的声景空间,让一则则城市文化创新性转化为广播特色属性的品牌宣传。
以电波巴士巡游为蓝本,上海广播还拓展出“行味·城市巡礼”等活动,大巴联动商圈、酒店、餐厅等,探寻上海城市文化与美食技艺形式助力消费振兴,打造城市流动声景。
(二)盛典式声景模式:以“上海广播节”为代表
上海广播一直深耕音乐赛道,《东方风云榜》《最爱金曲榜》两大音乐盛典每年举办,以盛典打造乐迷共聚的仪式性声景,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音乐文化品牌。借鉴盛典模式,创办于2014年的上海广播节是由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协会指导与支持,上海广播主办的大型活动。十年来,上海广播节不断提升其行业功能性交流平台作用。2024年上海广播节邀请全国各地数家广电媒体同行、视听产业领域人士等150多位嘉宾齐聚申城,以“声音大会”高规格论坛、“东方畅想”创新案例分享等行业声音盛典模式,搭建起媒体共议空间,共探广电媒体高质量发展路径;同时,还邀请全国100多位媒体同行,以媒体调研行、企业探访活动等形式,体验上海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九州百戏·国艺永传——全国戏曲曲艺精品节目汇演”“2024上海大学生十大歌手欢唱大会”等丰富线下活动同步举办,以群文活动为桥,打造上海广播大众文化节日活动品牌。超千万传播关注量,让上海广播节成为全国看上海高质量发展和主流媒体实践的一扇窗口。
(三)情境式声景模式:以“愚园路”城市电台为代表
为拓展广播多元经营路径,上海广播阿基米德愚园路电台于2023年世界读书日正式启用。愚园路电台位于海派文化气息浓郁的网红街区愚园路,透明直播间打破广播的神秘感,让电台成为众多旅行者来沪打卡驻足的文化地标;特别布置的咖啡文化客厅,以艺术展陈打造海派文化,延长市民进入空间的停留时间;“今夜我们读书吧”“企业家私享会”等定期举办的常态化节目、品牌活动等,在实体场景中注入高浓度声音内容,参与者、消费者在这个场景形成城市人文参与者体验交互的特别情境,重构起传统声音与使用者(品牌企业、用户等)的多维连结。
以愚园路电台为起点,上海广播与嘉定东明路街道等多个街道合作,结合区域特色,打造特定情境空间的阿基米德系列城市电台。这种“媒体+空间”的融合,让广播从单向传播转向多维交互,开创性地将传统传播优势转化为线下场景的运营能力。
(四)沉浸式声景模式:以“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为代表
沉浸式声景,是通过声音、空间以及视觉等多感官协同作用来构建沉浸式体验的一种设计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声音的精准布局与环境协调,营造出丰富的情感体验与空间感知[2]。2012年创办的“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是中国售票体量最大的系列户外古典音乐节,其致力于营造户外聆听顶级乐团演出沉浸式空间。每年5月的一个周末,上万名观众相聚在上海辰山植物园户外绿色剧场那绿树环抱的大草坪上,从花香萦绕的黄昏到繁星闪烁的夜空下,聆听两场来自海外及国内一流交响乐团、指挥家、独奏家的精彩演绎。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等世界顶级乐团都曾参与音乐节演出,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古典乐迷带来顶级音乐享受。同时,上百万广播听众以及超过千万网友可通过台网双端收听观看。音乐节举办十多年来,覆盖人群超过3000万人次。
以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为标杆,上海广播还推出“上海湾区·花开海上音乐节”“大零号湾新年音乐会”“青浦四叶草之夜”等户外音乐节,打造结合区域特色的沉浸式音乐场景演出,已形成系列品牌,并不断拓展影响力。
二、声景引流,广播自主节展打造都市文化流量入口
节庆活动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建立一个临时的“庆祝共同体”[3]。上海广播自主节展品牌,以大众媒体为矩阵,以特定空间为载体,集中利用广播特定受众,构筑起一种特殊的“庆祝共同体”。这是一种“声波为媒,空间为体,社群为核”的声景模式,通过媒体传播转化为开放式的仪式行为,并通过这种仪式,建立起一个超越时空阻隔的文化共同体,从而打造出文旅商体展传播的流量入口。
(一)声波为媒,以场景化实现特色声景引流,实现“好内容”
上海广播自主节展的“高人气”,离不开声音产品的持续创新。每年上海“五五购物节”,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不断涌现,为上海带来更多“烟火气”。上海广播“电波巴士大巡游”举办期间,恰逢“五五购物节”。不同于直播间和记者采访的传统报道方式,巡游活动聚焦上海消费的特色直播,打造特色线路与声音产品。场景即内容,在每一处打卡点,带队主持人都会引导市民走进建筑,通过聆听相关人文历史故事,让参与者了解城市深厚底蕴、感受消费场景。移动即传播,2024年开放日活动期间,上海广播搭建全媒体矩阵,以“电波巴士大巡游”为IP直播巡游全过程,两日内超过50个平台播出相关音视频内容,城市户外大屏、地铁灯箱、社区灯箱、出租车后屏、商场楼宇等,均有IP相关海报宣传露出,总触达数超过1亿次。市民可以在街头偶遇巴士、邂逅主持人、浏览户外海报、参与合照,达成线下互动,也可以通过收看收听相关直播,形成线上互动。场景化的内容产品,创造跨频率融合协作、品牌深度参与、全城跨区域联动等营销创新,为商圈与文化地标引流,激活全城消费热情,助力上海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二)空间为体,以在地性构建公共文化事件,实现“好传播”
上海广播自主节展的“高品质”,离不开声景空间的持续创新。数十年来,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赏花、品乐、乐享人生”的办节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上海市民与上海广播每年春天的固定之约。每年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都在辰山植物园的特定空间内,打造文化传播的创新空间,比如2024年的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除了钢琴家孔祥东与拥有140余年历史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在“大舞台”奏响柴可夫斯基的传世浪漫经典,现场还有8支来自上海各区不同行业、不同年龄队伍的合唱团,登上独属于他们的辰山“小舞台”。大小舞台演出在空间“共奏”,以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形式,传播这座城市的美好声音。音乐节现场还设置了各类餐饮市集、文创和品牌展示,让高雅音乐与草木花卉共同编织出动人的音乐画卷,让文旅消费与休闲美好共同谱写出动人的生活篇章。辰山音乐节见证了上海文化生活的繁荣发展,并成为一张不可或缺的城市文化名片,向世界传播着中国的文化价值。
(三)社群为核,以共创式推动营销商业创新,实现好运营
上海广播自主节展的“高流量”,离不开核心受众与社群的互动支持。比如辰山草地音乐节以垂类古典音乐受众为核心,线上线下传播触达千万受众;上海广播节以媒体专业人群为核心,打造全国性的功能性交流平台;阿基米德城市电台以社区用户为核心,引入各类线下活动,聚集社区用户共创社区文化。再比如,电波巴士大巡游活动中,上海广播与各大品牌深度合作,通过“大巴巡游+直播采访+线下打卡+粉丝互动”的全新玩法,通过“Radio红人”结合主持人的私域流量建立“内容矩阵”,利用私域流量邀约社群粉丝到各站点打卡,让全城见证上海广播的流动Party,进一步助推了商圈地标的人气。在媒体跨界融合的背景下,用户即共创者,粉丝互动与品牌联名形成UGC内容生态,增强传播裂变效应,渗透到各个社会领域和品牌创新过程中,为品牌借势增值提供了全新思路。
三、广播自主节展IP未来方向:媒体与城市的双向赋能
将广播声量通过声景模式,打造出文化传播的流量入口,通过赋能城市实体空间,连接多元价值,上海广播完成了一场从“传播媒介”到“城市服务商”的跨界实验。这场实验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媒介——企业——城市”的关系链。广播既为中小企业提供品牌升级服务,又带动特定空间内的客流量增长,激活城市街区活力,验证了媒体深度融合助力城市发展的可能性。
未来广播自主节展IP有三大趋势方向——
(一)系列化:音乐+,文化共创者的进阶
立足以上品牌和活动,上海广播积极打造“上海户外音乐节”的自主节展品牌,形成大、中、小型全类型覆盖,文化惠民全年覆盖。比如,“上海湾区·花开海上音乐节”是上海广播与上海市金山区宣传部合作拓展的又一区域户外音乐节品牌。与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不同,活动深度挖掘金山的乡村资源,将文体旅商农等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让市民参与的经典音乐活动不断催生乡村蝶变,让媒体成为文旅消费的入口,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上海广播还拓展出大零号湾新年音乐会、青浦四叶草之夜、喀什星空音乐节等重磅户外音乐节,不断打响辰山自然生活节、金泽水乡音乐节等区域文旅品牌,与商圈、街道、社区强化合作机制;还开拓校园音乐先锋音乐节、全民K歌大赛等IP,尝试建立新消费媒体业态,打造新群体消费模式;举办“星期戏曲广播会”等经典文化传播活动的数字院线直播,打造深入社区的数字化美育课堂,让“音乐+都市文化”成为上海“城市会客厅”里的重要展示内容,促进文旅消费深度融合走出新路径。
(二)融合化:空间+,城市服务商的进阶
瞄准私域流量,上海广播阿基米德未来将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共同打造100个以声音为主题的互动体验空间,推动广播品牌内容与街区特色场景深度融合,打造“一区一品”。阿基米德通过声音互动空间这一枢纽,与社区深度融合,提供包括党建学习、健康科普、艺术赏析、全民阅读等富有广播特色、多样态的优质文化内容产品、线下活动和垂类服务,并让社区声音空间成为创意的孵化器、生活的调味品、社区的连心桥,为街区活力提升、街区社会公共关系优化、街道营商环境改善提供助力。广播将成为城市服务商,将100个社区声音空间连点成片,打造成为具有上海广播品牌标识的系列“城市电台”,让“声”拟活赋能城市美好生活,让“声”态助推街区缤纷生态。
目前已推进的项目有不少亮点,比如,为嘉定区真新街道量身定制的“乐坊新空间”,是与交通广播《王蕾车管家》合作,与新就业驾乘相关的主题城市电台;与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合作打造的“东明梦享电台”,策划推出沉浸式街区共创对话;黄浦区半淞园街道拟结合“广播爱”品牌,落地公益主题电台。
(三)数智化:媒介+,价值连接者的进阶
数智化是当前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开启城市发展新篇章的重要部分。如何让数智化成为媒介赋能城市的新接口,成为了上海广播面向未来、拓宽多元经营、提升广播价值的探索方向。
“天上村前”历史文化街区项目由上海广播阿基米德与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联合打造。阿基米德作为联合开发策划人、内容赋能者、创意运营者,基于其“长三角书房”的定位,以读书季活动为主体持续打造“村前有戏”市集IP品牌,引入动漫IP打造特展,助力街区品牌和生态的打造。自2024年9月试营业以来,入驻商户整体销售额平均月增长11.06%,客流量月增长15.62%。项目营收超千万元。
2025年常态化运营后,上海广播将数智化设计引入活动运营,探索书香场景数字化、智能化体验,推动“数智文旅”,持续提升街区活力,努力将“天上村前”打造成书香场景的线下体验矩阵、科教文化的数字产业前沿、文旅融合的长三角嘉年华、全民阅读的创新实践空间,成为以上要素融于一体的大运河文化带创意文化内容产业节点。
节展活动融合复合空间,既是城市文化的活态展馆,更是媒体转型的试验田,它标志着城市广播从“声波传递者”向“价值连接者”的进化。
结语
当辰山草地奏响世界乐迷共享花香与乐事的乐章,当电波巴士行驶在上海文旅商体展融合的地标,当广播电台透明直播间映照出来往人群的身影,当广播经营创新变化的步伐加快,以“声波为媒、空间为体、社群为核”的声景模式,书写出媒体转型与城市更新的双重叙事。这不仅是广播的破圈突围,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让文化IP成为城市经济“活性细胞”的社会实验。
“广播人擅长造节”。其实,广播人造的是美好都市文化的声景,造的是品牌营销的声势,更是在营造媒体的未来形态和生态。这种生态,让上海广播不仅为传统媒体转型提供创新样本,更重塑着城市文化空间的价值维度。当声音产品变成枢纽,当媒体空间变成活动枢纽,当社群链接变身资源枢纽,这场关于城市更新与媒体融合的实验,正成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好内容、好传播、好经营”的样本新注脚。
(作者简介:邬佳力,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总编室主任助理;
魏雪雯,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创新运营中心总监;
秦川,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创新运营中心副总监)
【1】窦思文:声音景观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明日风尚》,2024年第8期.
【2】陈潇睿:浅谈旅游景区沉浸式声景联觉体验的构建与应用——以无锡拈花湾为例[J],《文化月刊》,2024年第11期:158-160.
【3】王霄冰:节日: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J].河南社会科学, 2007年.第15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