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上海广播在灾难报道中的全媒体实践 ——以西藏定日6.8级地震报道为例

 

前言

20251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房屋倒塌,约6.15万名群众不同程度受灾。地震发生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两名特派记者乘坐红眼航班经由成都转机飞往日喀则市,落地后立即前往在收治地震重伤员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开展新闻报道。在灾难现场,广播记者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综合运用多种制作手法,迅速梳理现场有效信息,在全网率先发布短视频新闻《直击现场:谢谢上海的医生,你救了我的命》,并同步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旗下上海新闻广播(FM93.4AM990)播出题为《实地探访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急诊救治工作进入尾声,两支上海医疗队协同发力》的录音报道。系列报道通过场景化叙事,在录音中穿插藏语原声与现场环境音,增强代入感、感染力的同时,也将灾难报道这一重大主题与医疗援藏、东西部协作的人文关怀相结合,在震后这一特殊时期体现上海医护团队对藏族同胞生命的关怀,生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下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

 

定日县发生5.0级余震后,特派记者迅速赶赴定日县采访报道,及时更新灾区动态。记者通过对骨科专家的深度采访,还原震后医生们吸着氧气做手术的场景,介绍了上海专家完成西藏首例创新微创骨盆固定术的始末。上海经验也助力西藏救灾物资有序、规范、高效的调拨。相关报道在阿基米德、话匣子矩阵上的综合传播量突破300万次,充分体现了广播媒体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责任担当和舆论引导能力。

 

二、创新领变,广播记者在全媒体传播中的独特优势

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过程中,上海广播不断优化全媒体生产传播机制。

在传统端,广播记者擅长用声音说话,通过单一媒介构建出独特的传播场域,借助环境音效、方言、语音语调等手段,激发听众的情绪共鸣,形成深度传播。此外,广播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依托移动采编设备,广播记者不仅能够完成以小时计的实时直播,还能在高伴随性的场景中随时与听众和观众进行互动。发自现场的音频播报不仅适合动态新闻和突发事件,还能突破地域限制,做到更接地气的传播。除了新闻节目外,广播频率中还存有多种样态的广播节目,前方记者可以随时与后方的合作交流、医疗健康等类别的专题节目联动共创。

不过,由于广播媒体轻装备、低成本的特性,在获取新闻素材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困难。在灾难报道中,广播媒体可能会有派出人员少、派出记者的视频制作能力不够等问题。时常单兵作战的广播记者在灾难现场可能无法有效兼顾采、编、播多种职能,一些典型实况、典型音响的遗漏会对后续报道制作带来困难。相较于纸媒而言,单条广播报道的平均时长为3分钟左右,需要对现场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做有效缩减,才能更好地达成传播目标。基于传统广播稍纵即逝的特性,需要合适的综合音频平台予以呈现,通过全媒体手段进行弥补,以此提升广播内容的留存性与可及性,增强广播媒体在当下媒介生态中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三、深耕内容策划,提升传播效能

(一)动态调整+台网联动,拓展选题深度广度

在定日6.8级地震的融媒报道工作中,受限于震区和核心现场抵离时间以及报道团队的时间与精力,前方团队采用了突发事件优先、核心现场体验、解题思路点睛的动态选题安排策略,以此提升传播效能。

同时,为了进行迅速决策,团队构建了四维评价模型,从内容质量、融合传播、社会效益、操作难度等方面出发衡量选题质量。前期,团队通过对当地官方发布会与央媒现场报道的梳理总结,迅速了解灾区现场情况,对原计划选题进行取舍,报道关注重点转移至安置阶段的典型救援案例以及应急响应机制运行状况。同时,将是否具有公共安全警示作用或制度改进参考价值,作为前期选题的重要筛选依据。

5.0级余震是采访团队抵达西藏后的首个重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优先的原则,团队选择赶赴定日县实地了解余震带来的影响,通过跟随医疗队和在当地援建的校长得到一手信息。报道中,优先呈现余震发生时亲历者的感受和行动,同时密切关注此前受灾严重的村庄现状以及余震发生后安置点内部的最新动态。报道最核心的部分,是通过对当地县领导的采访,获取了余震的影响范围以及灾后重建工作的推进情况。在核心现场体验方面,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承担了定日县转运病人的救治工作,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整个日喀则市的重伤员救治情况。在《实地探访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报道中,记者一方面借助真实案例,及时传递现阶段急诊救治工作进入尾声的核心事实,另一方面通过对主治医生的采访,交代了上海援藏医疗人才和专家队伍的动向。最后选取了一个5岁小孩的救治案例,展现了医院急诊科高效的应急处理能力,特别是救护车抵达后30秒团队就能响应这样的关键信息,解答了医院高效运转背后的机制保障。

在解题思路点睛方面,前方团队在采访后期主要立足上海视角,通过物资、医疗等一系列民生选题切入点,着力提升本地用户的情感共鸣。报道中,不仅呈现上海团队的解决方案,还结合当地实际,深入分析在高原场景中的转化可能。以在医疗领域为例,记者跟随上海医疗专家参与早间交班会,获悉此前上海专家已针对微创骨盆固定术开展培训,但当时仅停留在模型操作层面。这次接诊的地震伤员中有大量的骨盆骨折的病人,促成了这一固定术首次在西藏自治区实施临床应用。通过对当地医院骨科负责人的采访,对这项技术能否仅依靠当地医护独立开展做了介绍,突出了留下高原救灾经验的核心主旨。在物资管理报道中,记者从物资车进仓库门开始,全程跟踪一趟全流程,也通过现场保障人员了解了物资运输背后的保障软件和运营逻辑,借助“5个仓库的具体分类物资旁摆放灭火器等现场细节,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物资仓库中科学管理、高效流转的新面貌。

除前方团队自行发掘选题,此次报道还积极与后方专题节目紧密联动,通过采编播人员跨地域协作,共创优质内容。地震发生后,上海新闻广播《援建之声》迅速推出特别节目,发布一系列连线定日专题短视频,报道了上海各区援藏干部放弃假期悉数返岗,参与到一线抢险救灾的情况,展现了沪藏合作的高效与温度。

编辑团队和援藏干部及援藏人才音频、视频连线,并从他们手中获取到多段最新现场视频素材,采用声画双轨的制作手法,由点及面、及时传递救灾最新进展。前方报道团队返回后,积极参与到广播节目录制中,同步配发的新媒体短片里也呈现了孩子们围观无人机航拍”“球场上的明星球员’”等温情暖心画面,舒缓了灾难带来的沉重氛围。这种前后方联动模式,也在灾难报道的持续期和恢复期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选题扩充作用。

(二)凸显广播特色,创新短视频叙事手法

区别于传统电视媒体受限于固定播出时段,广播新媒体依托移动设备,实现声画同步生产,在时效性上优势明显。前方报道团队结合话匣子视频号既往的视频风格,在快、准、深、细、暖上发力,突破传统广播新媒体短片思维定式的同时,通过叙事策略与手法的创新,形成具有广播基因的视觉表达体系,按照移动优先策略,实现新媒体短片快速剪辑与发布。制作手法上,团队充分考量新媒体特性和移动传播规律,在多条短视频中先声夺人,除了记者出镜的报道外,均在视频开头运用了典型实况,包括患者点赞医生的话语,也有搬运工人工作时哼唱的小曲。在《吸着氧气做骨科手术!上海专家完成西藏首例创新微创骨盆固定术》一片中,开场便采用一组震区航拍镜头,结合胸片X光画面组成画中画及转场特效,用配乐和画面让受众快速了解事件发生的场景。随后专家一句话点出骨盆骨折的危险性,加上马赛克处理后的手术画面,交代清楚核心信息。特派记者结合沪藏两地多名嘉宾的采访,寻找人、故事与新闻事件的连接点,发掘出人物故事背后的时代意义,并抓取细节进行可视化呈现和表达。

细分拆解来看,这条短片前3秒用突发事件现场素材,设置了强视觉冲击画面,8秒内完成了骨盆骨折致残致死风险大的核心信息陈述,画面闪白后立即实现情绪转折,用15秒时间展示了病房里患者对医生的感谢,突出现场感的同时,医生对镜头介绍:这个人来抢救室时是休克的。整个第一部分用快节奏的配乐和环境音调动受众情绪,随后用舒缓BGM进入第二部分微纪录片式的内容。30多秒的时间,用早交班会的形式介绍了创新固定术的亮点,显得自然而不刻意,更容易让人接受。对于专业的手术方案,短片选择结合电脑屏幕与X光画面,让专家用口语化的内容解读专业的手术方案,配上了一位老阿姨术后尝试弯腿下地的画面,直观展现手术成果。再用1分钟的片长,对上海医生何时抵达震区,如何背着氧气瓶开展手术展开专访。结尾部分记者请院长进行没有一例并发症的情况介绍,进一步丰富信息量,提高叙事完整度。最终全片形成强节奏、微纪录、高黏性的内容特质,尤其是在现场用海量素材梳理出的片段微纪录手法,将传统广播大量收集实况素材的录音报道思维转化为视觉表达的底层逻辑,提升内容质感,丰富了创作手段。

(三)注重视觉表达,严守新闻伦理

话匣子平台的传播态势来看,带有记者现场出镜的短视频报道,在传播数据和评论数据方面都占据优势,但受到震区报道的时效性影响,出镜记者必须在现场快速找到新闻点,并做好总结呈现。在高海拔地区的灾难报道中,对记者的脑力和体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遗漏了关键新闻点,在后期剪辑时会陷入被动的局面。

此次采访中,前方团队大部分时间采用的是类似电视记者的出镜表达方式,着重交代地点和最核心的信息。但在抵达核心震区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现场的信息量不断提升,固定机位+简单语言描述已不再适合现场全貌的呈现;另一方面,到达核心现场后遇到了更多的当地村民百姓,即便不通过采访,借助镜头语言,也能生动展现他们的生活状态。经综合考虑,前方团队在《5.0级余震后,西藏定日县的村民们还好吗?》短片中,用记者经过倒塌房屋向前走的动作,引导观众视线从废墟转向救灾帐篷。帐篷中,记者先是通过和青年的交流,介绍了“2个帐篷住了10口人等信息,然后面向观众进行介绍:帐篷里有用牛粪做燃料的炉子、通风管道、照明用灯等等。得知村民们在帐篷里做饭后,记者蹲在门边介绍了小厨房里的设备和食材,与现场的关键物品做了互动。例如,一个黄色的不锈钢罐子是当地人用来煮酥油茶的,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大家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生活在逐渐恢复。

灾难报道不同于其他一般的新闻报道,应该具有足够的敏感性和严肃性。新闻记者需要公正、冷静、客观地在一定的限制内开展有温度、有情怀、有质量的报道。在视听语言上,前方团队在灾难现场比较克制,试图在信息传播和新闻伦理中寻找平衡点。例如在震区进入帐篷时都事先征得受访对象的同意,画面里尽可能地减少了废墟镜头的时长,取景的视角上也做了相应调整,航拍机的高度不断抬升。在灾难现场,没有去刻意迎合短视频平台的算法逻辑。拍摄中出现了不少医院中的场景,对此团队对这类创伤性报道设立了信息缓冲区,例如用医疗设施的特写镜头替代患者的创口画面。色调上,总体采用明亮通透的画面效果,缓解视觉压抑感。杜绝使用暗灰色等滤镜效果渲染悲情,从而引发受众心理不适。在报道中,新闻工作者还应努力呈现多元的观点与声音,避免信息的片面化,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突发事件的正向讨论中。

 

四、优化创作手段,确保生产安全

(一)广泛收集信息,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在新闻记者外出采访过程中,需要采用合适的管理模式,确保新闻采访安全有序开展。组长或媒体现场负责人应该做好各类安全提醒,比如行前发布风险信息简报、召开会议做好安全提示、培养记者主动识别危险的能力、对主要成员配好卫星电话等应急装备并提前测试。后方要做好安全投入,为高风险任务购买专项保险。意识上,要强化安全价值观,人员安全优先于重要设备,优先于报道需求。同时还要建立紧急联络机制与同行互助网络,与当地应急部门保持联系。

在冬季,高原上的空气含氧量较低,采访时如果动作剧烈一些,就会感到呼吸艰难。在出发前,团队前往药店购置了葡萄糖等药品,实践证明,在高原反应发生时,葡萄糖能够迅速帮助团队成员缓解高反症状,尤其是在头痛、头晕等症状发生时。在氧气供给方面,前方援藏指挥部提供了新型压缩气罐,可以连续多个小时用随身小钢瓶提供氧气,极大地便利了采访工作。

虽然在出发前携带了具有卫星通讯功能的手机、手摇式收音机、大容量充电宝等设备,在此次地震报道中没有遇到用电及通信方面的困难。当地受地震影响最严重的长所乡、措果乡、曲洛乡都在震后很快恢复了电网供电,移动信号全部抢通。不过,当地的高寒和大风天气依然对报道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海拔4000多米的措果乡凌晨气温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一些条件比较简陋的旅店仅有电热毯供暖,在御寒工作上需要未雨绸缪。

在权威信息获取上,记者在手机端使用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速报APP,可以按照时间和震级分别显示,也能提供地图画面,整体界面直观清晰。

(二)适应高原环境,做好器材取舍

在地震新闻采访中,团队围绕便携性、稳定性、持久性三大核心目标进行收声与拍摄设备的取舍,综合考虑采访、拍摄习惯和成片需求,携带了多种类型与功能的设备。声音方面,以索尼PCM-D100录音棒作为单人和群体广播录音采访的首选,保障播出音质。画面上,既有轻便的大疆Pocket 3,也有能够拍摄专业级别画面的索尼全画幅摄影机FX3等,实现优势互补。

3.png

 

为了保证前方采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团队还携带了一套半画幅索尼FX30为主的备用设备。由于主要设备性能稳定且没有发生意外损坏的情况,因此备用的设备没有启用。不过实践发现,目前的设备清单仍然需要在重量上减负,到达现场时,应当迅速确定好足够半天时间使用的设备,将其余设备留在驻地或者车辆上,在高原地区尽量避免在背负器材上浪费体力。

(三)梳理整体流程,研究优化方向

除了硬件外,在内容制作过程中,仍然有一些流程问题需要梳理。如两台以上设备同步录制时,无线麦克风只能使用两发射一接收或一发射一接收的模式,拍摄更多景别时,另一台设备的音轨往往需要手动配置,制作过程比较耗费时间精力。在一些场景中,部分老年人会使用藏语交流,说话人与翻译人可能会在相反位置,这时需要全向话筒或者多个话筒,更好地记录两人声音,服务广播录音报道。由于目前缺少藏语相关的AI识别工具,采访中也需要依靠当地医护、基层干部、青年家属等进行同传

整体制作流程上,未来还可以依靠多录制一些典型实况,如物资分发时的搬运声、取暖炉的燃烧声、医院各类设备的提示声、轮椅声,丰富声音的可听性。画面上,今后可以考虑更多穿戴式设备(如AR智能眼镜)提供更多第一人称视角,还可以考虑与现场其他媒体合作,搭建内容池,增强画面可看性。

 

结语

本文以西藏定日6.8级地震报道为实践案例,系统探讨了广播媒体在重大灾难事件中,通过短视频新闻等形式开展全媒体报道的路径与方法。传统广播媒体凭借其灵活性与贴近性优势,通过动态选题策划、跨地域协同生产等策略,能够在保证新闻时效性的同时,突破视听表达的边界,深化报道内涵。将上海视角与民生选题紧密结合,既强化了本地用户的情感共鸣,又以小切口展现了制度优势与民族团结的主题,有助于在灾难报道中实现信息精准传播与正向价值引导的双重目标。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广播记者深耕短视频领域并非被动适应媒介变革,而是以积极创新的姿态主动出击,让广播与视频互相嵌合、互相激发、双向赋能,用多模态内容实现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受众互动等多维度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扩大传播面。

 

(作者为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融媒体采编部副主任)

参考文献

1】陈静媛,丁建雄.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突发灾难报道应对策略——以积石山6.2级地震报道为例[J].传媒,2024,(18):65-66.

2】丁苏怡.灾难报道的伦理规范和人文素养探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22,13(9):135-137.

3】董晓倩.短视频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应用及挑战[J].记者观察,2024(32):146-148.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