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他山之石】“儒家文化圈”的韩国启示
前言:认识韩国
韩流凶猛很多年。对90后、00后来说,韩流是潮流前线,是时尚指标。年轻人们爱现在的韩国文化,这里就先说一点韩国的历史。
箕子朝鲜(公元前1120 ~公元前194 ),传说是商代最后一个帝王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武王伐纣后,被分封于朝鲜,史称“箕子朝鲜”或“箕氏侯国”。被认为定都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带。有观点认为,箕子王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韩国历史文化和中国血脉相连的关系,无论是“安东都护府”还是“万历三大征”。都是一段路径清晰的东亚历史。韩国对中华文化的继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作为继承者的韩国,它的文化产品如此流行?作为母体文化的我们,怎么做大做强自己的文化产品?
一、关注国民性
以往在欧美系节目培训中,“普遍性”和“共通性”一直在被反复强调。从《达人秀》到《好声音》,欧美各大模式公司正是靠这种“世界大同”的逻辑,把同一个模式的“宝典”卖到世界各国。以所谓“普世价值”的精神内核,洗了各国制作人的脑子。而这次韩国班,韩国老师侧重的却恰恰相反。
比如《隐藏歌手》总编剧柳成赞,他讲到,几乎所有欧美模式,甚至强大如《好声音》,在韩国都没有成功,其中有播出时机和操作层面的原因,也有水土不服的原因。他现场放了两个欧美的节目片段。第一个是音乐节目,歌手在前面唱歌,决定他去留的,是背后的乐队。第二个是益智+竞技类节目,一个答题者和一个跑步者,谁先达到目标谁拿到金条,也就是智力对决体力。这两个节目,柳成赞觉得,第一个在韩国不能照搬但可以改造,因为韩国文化里,乐队没有那么强势。这一点其实在中国也类似,东亚的音乐界一直是以歌手为中心,没有欧美那么强大的乐队文化,也不像欧美乐队其实吉他手才是乐队的灵魂人物。改造方式可以唱得越好伴奏者越多,这样就适应了以歌手为中心的国民性。而第二个节目的竞技方式,一个跑步一个答题,(有点类似中国人说的关公战秦琼。)会让韩国观众觉得不公平,不适合韩国的国民心态。属于一看就知道不会做的类型。在讲这两个例子的时候,他反复强调的都是:“研究你国家民众的国民性,什么是他们喜欢的,什么样的感情表达是他们认可的。”
来到韩国,无论讲课的导演或者小组讨论的编剧老师,都反复指出,一定要关注自己国家的国民性,关注他们特有的集体记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那部豆瓣评分9.6,创了韩剧评分之最的电视剧《请回答1988》。1988,那一年韩国举办了汉城奥运会,也发生了池江宪越狱事件。80年代的韩国,是经济腾飞的黄金时代,也是韩国前总统全斗焕统治下的政治动荡期。这一特殊时期的集体记忆,是《请回答1988》成功的坚实基础。
不仅仅是电视剧,在韩国大红的电视节目,其实仔细分析都有着韩国特定的国情和文化。课余和当地人聊天,一位高中生的妈妈就说,韩国男人早出晚归,很少参与孩子的教育。中国其实也是一样,所以《爸爸去哪儿》这种节目在中国和韩国能火,是因为特有的国情。反之,爸爸带娃的节目在欧美就很难成功,因为欧美文化里,爸爸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相处的这种“梗”并不突出。类似的还有《花样爷爷》,它的不少梗都来自于韩国等级严格,需要对长辈表示特别尊重,这在崇尚自由的欧美也难以复制。
其实,不仅仅是韩国编剧们在强调体察自己的国情实际,关注特有的集体记忆。在美国专家看来,寻求自身文化中独有的“记忆点”和“兴趣点”,一样是节目创意的黄金法则。美国独立制作公司Matador研发部高级副总裁Sam Brown在来到上海之后,受到人民公园相亲角那些贴着身高体重学历收入雨伞的启发,设想了一档相亲节目,就是利用相亲角的雨伞做道具。
节目也是一种产品,和所有的中国制造类似,从汽车到节目,总有一个引进、模仿、自主研发的过程。在外来的“模式宝典”、“拍摄圣经”流行了多年之后,在资本聚集,电视产品以一日千里的速度狂飙突进的今天,“关注自己的国民性”的确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深入审视自身文化特点的角度。
二、反映时代精神
这不是一句口号,这是实实在在的收视率。在韩国班,几位制作人都反复强调,娱乐趋势和时代紧密相关——2003年,韩国人均GDP达到15000美元,温饱之后,人们开始重视健康和绿色生活,于是火了一档叫《维他命》的养生节目;2009年,韩国的证券市场特别活跃,于是电视台把原来的养生改成了经济,彻底改版成了《经济维他命》;2013年流行治愈系,于是《爸爸去哪儿》,《真正的男子汉》,这样的节目大火;这几年,急躁焦虑的都市人群开始怀念田园慢生活,于是有了清淡平和回归田园的《三时三餐》。所有这些节目的成功,其实都是准确迎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电影、电视剧一样,电视节目,也是社会潮流的反映,甚至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潮流的先导。
有一点需要澄清的是,社会潮流,是不是就等于最新潮新锐新鲜?未必。与其说它是时尚趋势,不如说它是社会民众心理的发展阶段。从生活习惯、消费心理、价值观变化到对生活的期待和忧虑、社会认同和自我认识等等的变化。韩国班讲座中就有老师提到,他在构思节目前,往往会去跑几家书店,问问什么书买得最好,书的销售走向,经常代表着社会潮流和时代特点。
另一点值得警惕的是以为自己的爱好就是流行趋势,试图强加于观众。电视人往往是新锐的,文化的,但普通观众可不是。成功的制作人是那种能够不被自己的口味和兴趣左右,真正理解“最广大人民群众”需求,找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实际痛点的人。《隐藏歌手》总编剧柳成赞在讲课中就强调说,我们其实离老百姓很远,我们的审美不等于多数观众的审美。
贴近但不迎合普罗大众,这其实很主旋律。
三、什么是爆款
韩国对于综艺节目有种这样的说法,“综艺节目一定要儿媳妇和公公在一起看也不会尴尬”。这句话当中有两个要素:一、节目要正,不能污;二、要适合两代人的共同审美。这其实和好莱坞大片的逻辑类似,为什么好莱坞最卖座的基本都是英雄电影?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全家型”——好人永远不死,坏人一定伏法。情节简单、动机积极、结尾光明。你可以说这种电影无脑,但它的确适合最大人群。好莱坞大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政治永远正确,为了政治正确,为了不得罪任何一个族群,为了海外发行,现在多数的好莱坞大片已经发展到坏人不能是黑人,不能是亚裔,最后坏人只能是白人……简单说,只有适合最大人群的,才是爆款。
那么,怎么适合最大人群?一、形式要足够简单 美国最大的艺人经纪公司CAA的专家Scott Lonker在一次和上海电视人的研讨中就说过,“如果一个综艺节目看完一集观众没看懂,那这节目没法成功”。如果同时想实现太多想法,承载太多,节目反而受累。一个最近的例子是《全员加速》,《全员加速》的原版是日本的《全员逃走中》,据说韩国版《跑男》的创意也是来源于此。应该说是游戏类综艺的鼻祖级节目,但它的中国化改造并没有成为爆款。第一季的《全员加速中》有三条故事线,一条现代明星游戏线,一条古代剧情故事线,另外还有一条外太空线。三条线,三个时空, 这种多线叙事的方式,即便是电影电视剧应用起来都比较困难和复杂,何况一个90分钟的电视综艺节目。二、正面价值观 从最早《达人秀》强调普通人的梦想,到《好声音》和《我是歌手》强调音乐专业主义精神。都是阳光向上,有一定精神内核的产品。当然了,这种精神内核的展示应该是潜移默化,而不是主题先行或者标签式的。
复旦大学教授陆晔的话很有代表性:“所有成功的综艺节目都不是纯挚的娱乐,当中都包括文化内核,陈述中国人在社会转型期中最关心的核心命题,在普通人所能感知到的生活情境中生产正能量。”
四、抓住一切机会推广本国文化
和韩剧类似,韩国综艺多数都比较清新,不但注重介绍韩国的历史、美食、文化地标,也注重宣传传统美德。比如,Super Junior在录制《Full house》时就邀请两位外国嘉宾前往景福宫参观,讲解文房四宝的使用并实际体验;《我们结婚了》则相应的展示了韩国尊崇的正确的婚恋观,如何尊老爱幼、如何同甘共苦 ;《两天一夜》以“真实体验野生,走遍韩国美丽的地方”为定位④,最大程度的展示了韩国的自然风景和饮食;观看韩国综艺节目的同时,观众仿佛也可将自己置身其中,全方面的了解韩国的礼仪、文化、饮食、服装等。⑤
问题是,这些文化要素中有不少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为母体文化的我们,也该反思自己对中华文明的态度。在韩期间,多为老师都提到中韩同属“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中华文化,是东亚的母体文化。而我们在推广本国文化这方面,的确还有很多可以和韩国学习。从韩综里传统服饰、饮食歌舞文化介绍处处可见,到仁川机场里都会设置“传统文化展示馆”,还会随时出现古装韩服国王出行的表演,自称文化人的我们,是否在以观众喜欢的方式,充分尊重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能展现的内容太多了。这里可不仅仅是指做《成语大赛》之类的传统文化节目来展示中国文化,而是把文化弘扬作为国内综艺制作人的共识和“潜意识”,时时刻刻有机的展示中国礼仪、服饰、饮食、音乐等传统文化。让观众在感受到快乐的同时,也能为收看节目的青少年树立健康积极的榜样。
综上,韩国综艺始终在围绕着自己文化内核“练内功”,不断在对自身国民性、时代精神和文化特质的挖掘和自醒中前进。而作为儒家文化圈母体的中国,当我们也同样吸纳了外来文化产品生产经验,大众娱乐产业也已经日趋成熟。下一步就是如何找到本土文化的爆发点,由内而外地生长出自己的文化语言,形成有自身特点的新题材、新形态、新表达,从而在创新中持续推进中国的社会文化。
注释:
1、闫素芬《箕子与箕子朝鲜》《沧桑》2012.1
2、赵晓玲《社会潮流趋势的变化对广告传播的影响》《文艺生活》2011.6
3、杨媚《从"翻唱"到"原创": 文化内核是关键》《深圳特区报》2014.3
4、马凯 《论韩国综艺节目的成功经验》 《现代试听》2013.6
5、同上
6、徐佳 《浅析韩国综艺节目及其借鉴价值》2014
7、赵悦怡 抗文生《浅析韩国打造明星组合的综艺电视节目传播策略》《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 1期
8、方东华《是什么力量震撼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