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时代,电视剧行业将何去何从?在2017年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上,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郑维东先生,从数据角度分析电视剧市场在2016年的变化,提示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从数据角度看,电视剧行业正在震荡中重构,在竞争中转型。本文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政策调控方与播出机构之间如何博弈?以及由此引发的市场新变化。
第二,电视剧作为网台共振的重要力量,与受众市场如何互动?如何在此基础上,电视台重新思考对策和面向2017年的规划?
第三,平台化驱动下电视剧制播转型的问题。
一、政策博弈与市场变化
产量方面。这些年我们看到,通过审批审查的电视剧呈现出“越拍越长”的趋势,特别是网剧加进来之后,电视剧容量会更长。在总局政策调控下,剧的总产量和部数下来了,但是集数实际上在增长,每部剧的集数在加长。2016年前三季度,一部剧平均集数已达到43.5集。
面对这样的趋势,电视剧制作公司特别是小公司,在剧的制作和投入方面进行着调整。2016年前三季度,87.6%的制作公司的电视剧产量(通过审批发行的)只有1部。这也意味着面对市场风险,小的制作公司在项目遴选和制作方面更加谨慎。大的制作公司同样也在做调整,不少大的制作机构已经开始通过并购整合加大投入,来提升制作的力量,引领制作市场发展。虽然目前我国的电视剧制作行业还非常分散,市场集中度指标偏低,但是整个市场中领先的前8家公司的市场集中度在加强,前8家制作公司的制播数量占总体的占比,2009年仅7.8%,2016年前三季度占到近15%。可见大公司在逐步形成垄断的局面。
数据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题材方面。相比2015年,2016年基调不变,以军事斗争、反特/谍战、近代传奇和都市生活等题材为主。2017年开篇市场仍然延续这一特征,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历史题材的古装剧有回暖态势。
竞争格局方面。电视剧收视份额在地面频道出现震荡,在央视连年上升,在省卫视出现下滑但仍占主导。对比2015年和2014年,中央台2016年电视剧收视份额持续提升,逼近20%;省级卫视电视剧收视份额略有下降,特别是受到“一剧两星”政策的影响,省卫视电视剧播出量出现收缩,2016年收视贡献在电视剧市场占比下降到44.1%。我们知道,中国主流电视剧市场在于央视和省级卫视,其中收视份额20%在中央台,超过40%在卫视,这两个加起来已经超过60%。电视剧价格不确定性、投资回报不确定性,使得很多制作机构不乐意先发地面,更多眼光盯准卫视市场。这使得新剧资源播出频道更加集中化,频道与电视剧的竞争更加集中于主要的卫视平台。
由于产量的限制,我国在电视频道首播的新剧(同名剧除外)供应量从2012年之后开始下降,到2016年,整个的年产新剧271部,大致回到2009年的水平(269部),这是总局政策调控和市场博弈情况下的一个新变化。随着产量的下降和集数的增加,电视剧市场进一步洗牌,洗牌主要的力量来自于网络和央卫视的主平台。电视剧市场成本和利润空间进一步趋于摊薄,一些剧的品质受到播出平台和竞争的影响,对整个平台的贡献率不是提升了,而是有所下降或者回归到一个平均水平。
随着综艺娱乐节目和季播节目的崛起,电视剧主要播出平台对电视剧的倚重没有那么强了。我们从电视剧使用效率的指标来看,2010年以后电视剧市场进入新时期,开始回归偏理性的市场,中间2012年到2014年有一些波动和震荡。我们可能回忆起,2012年或者2014年大剧或者大市场的新现象,2014年之后(省卫视新剧播出模式)从最多4家上星变成最多2家上星,电视剧资源更加集中于主要的卫视平台,资源的使用效率更加趋向理性的回归化和平均化,更加调低期望值。主要卫视在综艺季播节目上发力,以弥补电视剧贡献的下降。这是一个集中和分化的趋势。
总体来讲,这个市场在一个趋势性变化当中,正在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电视剧在这个过程当中,正在逐步进入理性市场,一直到大家在洗牌过程当中逐步找到自己为止。特别是央视和省卫视在主流电视剧的播出和对制作机构的影响方面,重新形成了一些制衡的机制,这使得2016年的市场偏理性,对于2017年而言肯定是非常好的影响,市场理性推动电视剧的投资趋于平稳,更关注对质量的把控。
二、融合传播的格局对受众市场的再区隔
不同的卫视平台在观众的契合上有很大的差别。在各种影响收视的因素中,观众的年龄因素作用突出。一个鲜明特点是年龄层越年轻,卫视在其间的竞争力差异化越大。在年轻观众中湖南卫视竞争力一家独大,然而随着观众年龄增长,其他卫视的竞争优势在慢慢提升。
4-14岁的青少年看电视剧的首选频道是湖南卫视,他们在该平台的收视率远远高于其他频道,而在其他卫视收视差别不大。年龄再提升一下:在15-24岁、25-34岁的青年观众中,湖南卫视依然有竞争优势,只是优势没有那么明显,而浙江、上海和江苏等卫视的年龄提升优势在放大。在35-44岁和45-54岁的中年观众中,湖南卫视相对其他卫视的收视竞争优势进一步调低。35-44岁观众中,湖南卫视优势犹在,中央台一套和中央台八套竞争力有了提升。特别是在45-54岁观众中,中央台八套竞争力提升明显。在65岁以上的观众中,竞争强势频道变成了中央台一套、中央台八套、山东卫视和北京卫视。
换个角度,如果按照年代划分目标观众,什么样的剧才能成为高收益率、高收视点的爆款?这与频道和目标人群都有关系。
首先,不同平台有不同的优势目标人群。比如中央台的目标观众中,“50后”观众看电视剧更多一点,2016年晚间首播档剧有16部次平均收视率均超过了2%。“60后”所看央视剧目中,收视率过2%的数量仅约有50后观众的1/3。“70后”及以后的“80后”、“90后”和“00后”中,央视平台的剧没有一部超过2%,换成了湖南卫视等其他省卫视所播剧目。
在不同目标观众收视率过2%的电视剧中,《芈月传》始终排在前面。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该剧的收视率也出现波动,逐渐趋低。相对于“50后”和“60后”,该剧在“70后”中收视率进一步降低,原因是一部分观众转移到互联网上看。“80后”“90后”收视率过2%的剧只有《芈月传》,到了“00后”就不仅仅有《芈月传》,还增加了《麻辣变型记》,《神犬小七第二季》、《天天有喜之人间有爱》、《亲爱的翻译官》、《解密》和《美丽的秘密》等剧。
可以说,《芈月传》大面积涵盖了从“60后”到“00后”的各目标观众群,甚至在“00后”中的收视率也破了2%。表明这是一部大剧、一部好剧、年度唯一覆盖很多人群的剧。在“60后”到“00后”中,《亲爱的翻译官》在每类目标观众中虽然收视率第一位,但也均在前五之列,说明该剧也是年度热剧。
电视剧制作要在性别方面也要做出一定的区隔和选择。比如说2016年《芈月传》在北京卫视和上海东方卫视播出后,男性观众收视率双双破2%,女性观众收视率也均破4%。原因何在?因为女性观众看电视剧的时间和追剧热情远远高于男性,此剧偏女性,因而在女性观众中会获得更高收视率。
这就告诉我们当一部电视剧剧进行策划创意和制作过程当中,要寻求目标市场和目标频道之间相互契合的模式,这个模式是该剧能不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网台之间的共振重新区隔了受众市场,做剧还要考虑到首发平台,考虑到哪些卫视与剧更搭配,哪些卫视平台“比较年轻”,有魅力让观众从网络再转到卫视平台。希望能给制作和购买电视剧的同仁提供一个更为细致思考的维度。
三、平台化驱动下电视剧制播转型的问题
首先,看2016年所有剧在卫视频道播出后的成绩单。2016年收视率小于0.5%的电视剧占到76.4%,比2015年稍微高一点。也就是说大部分的电视剧在频道播出后都是0.5%以下的收视水平。收视率在0.5%-1%的中等剧目比例2016年占17.1%,相对于2015年的17.8%,也有所调低。2016年整体市场比2015年偏理性,收视率在1-2%之间的优势剧目占6.1%,比2015年提升1.1个百分点。2016年头部电视剧减少,平均收视率不低于2%的顶尖剧目(包括TOP级的大IP剧),年度比例从1.2%降到0.4%。
其次,看2016年电视剧晚间黄金强档播出平台之间的收视率变化。湖南卫视仍然排在收视前列,然而与2015年相比,该频道2016年电视剧收视率平均水平有所下降,收视率从近2%跌到了不足1.5%。所以湖南卫视2016年电视剧方面总体来说是有一点压力的。
中央台一套电视剧平均收视率从2015年的1.42%跌到2016年的不足1.2%。浙江、山东和天津三家卫视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浙江和北京两家卫视则保持平衡状态。仅三家卫视年度平均收视率有所提升:上海和安徽两家卫视轻微上升,中央台八套有力提升。
不同频道电视剧收视起伏波动,既取决于电视剧的品质,也受到各渠道购选剧时独播还是联播播出模式的制约。由于新剧产量下降, 2016年卫视独播剧和两家联播剧数量均出现下滑。独播剧成为未来卫视主要播出模式,2016年独家首播剧有131部,占近七成,年度比重增加;两家首播剧有59部,占三成,年度比重下降。这是市场进一步集中的表现。
再看主要卫视频道电视剧成绩单。晚间19:30-21:30时段,全国市场卫视频道平均收视率不低于1%的电视剧中,湖南卫视2015年达到15部,2016年则只有12部,出现了下降态势。收视率超过1%的晚间首播档剧在不同频道的占比(收视率≥1%的电视剧部数占频道内播出部数的比例)产生年度波动,从2015年到2016年——湖南卫视从100%到92%,略有下滑;中央台八套从10%到24%,上海东方卫视从17%到24%,浙江卫视从16%到21%,北京卫视从12%到22%,均有提升。
电视剧收视率有提升的频道2016年在全国卫视市场上整体市场的排名也有提升,包括上海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排位都比较靠前。从中可见电视剧对卫视频道排位的影响。
2016年比2015年有好的变化,整体市场是比较理性的,没有特别大的起伏。然而,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多少有一点隐忧。这和广告市场的变化、电视剧对市场的贡献、以及网络市场分流高度相关的。
最后,关于2016年电视剧市场的几个热点:
卫视频道周播剧。2016年周播剧收视率基本上在0.5%到1%之间,没有一部过1%,这对2017年提出了挑战。最好的一部周播剧是湖南卫视的《旋风少女第二季》,收视率0.87%,虽然没有过1%,但是这部剧品质还是比较有保证的。《秦时明月》在湖南卫视收视率仅0.47%。周播剧能不能出爆款?这得考虑周播剧的制约因素:一周播一天或者两天,一次播两集或者三集,整个播出安排并不太符合中国国内电视剧观众收视习惯。另外,卫视还有黄金两集剧场,主流剧场分流了观众,影响了观众的观剧口味。
卫视IP剧。除了跨年的《芈月传》之外,收视表现较好的IP剧古装剧有《寂寞空庭春欲晚》,在浙江卫视收视率达到1.12%;《锦绣未央》在上海和北京卫视播出后平均收视率均超过1%。当代剧里IP剧收视表现最好的一部是中央台一套播出的《还是夫妻》,收视率达到1.26%。
卫视谍战剧。今年卫视频道也流行谍战剧。湖南卫视《解密》、《麻雀》的收视率分别达到1.82%、1.79%。中央台一套的《父亲的身份》、江苏卫视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收视率也都不低于1%。
央视剧更加强调社会主流价值观与收视效果的统一,中央一套和中央八套有越来越多电视剧收视率过1%。省卫视平均收视率过2%的有两部剧:《芈月传》和《亲爱的翻译官》。从收视角度考虑,《芈月传》是难得的好剧,在两个主要播出卫视平台收视率均超过3%,还一度引发关于这部剧收视率的争议。
地面频道。地面播出平台主要播出二轮剧,或者根本上不来卫视的抗战硬剧。比如反特/谍战剧《热血》在多个当地市场进入电视剧年度20名之内。地面频道还有多部剧在卫视上没有播出。
上海本地频道的情况。2016年,四个主流频道对上海电视剧市场进行了比较强势的分割和占有——黄金强档电视剧平均收视率,上海东方卫视达到3.11%,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2.68%,上海东方电影频道2.03%,上海电视台电视剧频道1.25%。可见,上海本地频道垄断上海电视剧市场。这就是为什么其他省的卫视老抱怨的原因之一:“为什么我的剧到上海没有收视率,收视那么低,0.5%算高了。”如果这四个频道在资源配置和营销方面做得充分,就会主导上海电视观众对电视剧的选择和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