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还指出,只有体现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创新节目,才能更好地承载中国梦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破除了对引进模式的依赖,在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之下,我们的荧屏上出现了很多精彩的原创节目,文化类节目确实热起来了。《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诗书中华》这些文化类节目,不管是在电视平台还是网络平台上,都受到观众的追捧,得到业界很高的评价。
二、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冷文化节目实现热播
我曾经写过一句话:“如果我们现在还过度地依赖于境外节目模式的话,有可能我们的中华文化要转基因。”什么意思?我们传承中华文化,靠境外的节目模式是实现不了的,只有靠我们自己原创。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增加了一个环节叫“飞花令”,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飞花令”通过文化节目得到了传播,节目播出时影响很大,高铁上就有小孩子和他的父亲在玩“飞花令”。
上海东方卫视的《诗书中华》节目,舞美创新采用了“曲水流觞”这一古人雅趣,古代人把酒杯放在小溪边上,让它顺着水走,走到谁面前,谁就把它喝掉,文人墨客用这个方式来吟诗作赋。传统文化的浪漫细节被挖掘出来,活用在节目中,现在这一模式成为该节目的最大亮点之一。
靠引进,我们能有这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特色吗?显然没有可能。
《奔跑吧》是困扰了我三年的节目,今年终于看到了一些变化。开座谈会时,有专家谈到,要让这个节目有营养、有意义、有价值,就要实现六个方向上的嫁接:历史记忆、人性关怀、人物命运、健身健康、常识教育和职业体验。《奔跑吧》今年有一期在延安录制的节目,在黄河边上举行了“黄河大合唱”,场面和场景感动了很多人,李晨哭了,网上一群网友也哭了。在我的建议下,这段视频安排在浙江卫视转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5场活动的前后播出,效果非常好,它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今昔对比。80年前国土遭蹂躏,国人发出怒吼,而今天,中国如此强大和受人尊重,现在的国家地位来得何等不易。
此外,这季《奔跑吧》第一期节目还专门到义乌去,讲了一个“鸡毛换糖”的故事,讲述中国人坚韧的奋斗精神。有个小学生在网上晒出一篇作文,就是看过这个节目后问家长鸡毛换糖的意思,了解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奔跑吧》节目组在工作微信圈中感慨,咱们的节目终于有意义了。据说浙江卫视招聘新员工时有一道考题就是“如何让真人秀节目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很多考生都举了这一季《奔跑吧》中黄河大合唱和鸡毛换糖的例子。
三、依靠中华民族精神的大IP,文化节目还将热下去
最近微信上热传一篇哈佛教授的文章,他说:“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的一个民族特征,却让他们屹立至今。”他说,西方只有洪水的神话,而唯独中国有治水的神话,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大自然就有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祖先用这样的故事告诉后代:可以输,但不屈服。只有中国产生了改天换地的一系列神话,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等。
这些神话传说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宝藏。这么多这么好的大IP,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它们做出新的作品来?总局今年启动了“中国民间故事动漫工程”,目前正在扶持创作动画片《大禹治水》和《愚公移山》,这两个主创团队正沿着当年大禹和愚公的足迹采风调研、体验生活,他们感慨地说,越研究这些神话故事,越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越觉得具有那么强烈的现实意义。
不仅是古代中国故事能够透射出伟大的民族精神,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有着感天动地的史诗般的壮举。最近总局扶持了两个反映农村现实题材的纪录片,摄制组将在村里扎根数月,记录农村的改革发展和脱贫攻坚。一个是在黑龙江的五常县,这个团队非常有雄心,准备连续搞五年,每年选一个村,每年拍一个系列。前两天他们反馈信息说,刚进村的时候还有一点担心,不知道是否可以抓到好看的人物和故事,但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只要和农民待在一起,每天都会有精彩的事情发生。另外一个团队在云南的两个村庄拍摄,一个村庄在怒江的高山上,山非常高,摄制组上去就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他们要在那里拍5个多月。另一个村庄在哈尼梯田,哈尼梯田景观非常美,但当地一亩水田年收入只有1000元,怎么解决脱贫问题?地方领导很有智慧,他们请科学家们前后去了8次,终于培育出不乱钻泥洞、不破坏梯田的泥鳅,一亩田的年收入一举提高了8倍。
这就是发生在我们中国的真实的扶贫故事。我想说,只要我们深入生活,下苦功夫,就一定可以讲好中国故事。央视“走转改”的那句话说得好,“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积淀多少真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是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扎根我们的文化,扎根民族的精神,扎根脚下的沃土,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一定可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广播电视作品。
(作者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