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特别关注】冷节目是如何热起来的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是“有高原,缺高峰”。我们总局在内部反思中也提到,有大量的节目,不触碰负能量的底线,但也谈不上攀登正能量的高峰。

  我们要怎样攀登正能量的高峰?怎样做出有意义、有意思、有口碑、有收视的高而不冷的节目?那就是通过文化自信和自主创新。四年前,有关广播电视节目未来发展方向,我提过三个关键词:公益、文化、原创。现在四年过去了,令人欣慰的是,电视节目生态确实呈现出“文化节目热起来了,引进模式冷下去了”的变化。

一、破除对引进模式的依赖,文化节目热起来了
  以往文化节目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数量不多,影响也不大,更多的是娱乐综艺和海外模式节目的翻版,这对有着悠久历史、璀璨文化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不正常的。电视节目不应只满足低级娱乐的需求,更要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弘扬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根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国内综艺节目承载更多的还是利益诉求,承担不起文化传播的使命。
  去年7月1日《中国好声音》的制作方宣布,放弃引进的模式,自己原创《中国新歌声》。这也给我们一个信号,现在的电视机构在内外各种压力和动力下,不再像以前那样,去迷信和依赖引进的模式,而是要开始走原创之路。

  政策导向显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推手。总局对引进模式的管理,实际上是分成了几个阶段。2012年在限娱令1.0版出台的时候,我们对境外的电视节目模式采取了“备案制”,引进模式需向总局报备;到2014年,我们采取了“限制新引进”的若干政策,规定新引进的境外模式不能安排在黄金时间播出,也就是晚上10点之前不能播;去年2016年,我们强调自主创新,发出了《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又进一步加大了对引进模式的调控,把黄金时段延长到了晚上10:30,此后新引进的节目模式,第一季只能在晚间10:30以后播出。同时对卫视引进的量也做了限制,每个卫视最多只能播出两档。
 
无标题.png
 
《通知》还指出,只有体现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创新节目,才能更好地承载中国梦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破除了对引进模式的依赖,在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之下,我们的荧屏上出现了很多精彩的原创节目,文化类节目确实热起来了。《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诗书中华》这些文化类节目,不管是在电视平台还是网络平台上,都受到观众的追捧,得到业界很高的评价。

二、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冷文化节目实现热播
  我曾经写过一句话:“如果我们现在还过度地依赖于境外节目模式的话,有可能我们的中华文化要转基因。”什么意思?我们传承中华文化,靠境外的节目模式是实现不了的,只有靠我们自己原创。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增加了一个环节叫“飞花令”,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飞花令”通过文化节目得到了传播,节目播出时影响很大,高铁上就有小孩子和他的父亲在玩“飞花令”。
  上海东方卫视的《诗书中华》节目,舞美创新采用了“曲水流觞”这一古人雅趣,古代人把酒杯放在小溪边上,让它顺着水走,走到谁面前,谁就把它喝掉,文人墨客用这个方式来吟诗作赋。传统文化的浪漫细节被挖掘出来,活用在节目中,现在这一模式成为该节目的最大亮点之一。
  靠引进,我们能有这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特色吗?显然没有可能。
 《奔跑吧》是困扰了我三年的节目,今年终于看到了一些变化。开座谈会时,有专家谈到,要让这个节目有营养、有意义、有价值,就要实现六个方向上的嫁接:历史记忆、人性关怀、人物命运、健身健康、常识教育和职业体验。《奔跑吧》今年有一期在延安录制的节目,在黄河边上举行了“黄河大合唱”,场面和场景感动了很多人,李晨哭了,网上一群网友也哭了。在我的建议下,这段视频安排在浙江卫视转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5场活动的前后播出,效果非常好,它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今昔对比。80年前国土遭蹂躏,国人发出怒吼,而今天,中国如此强大和受人尊重,现在的国家地位来得何等不易。
  此外,这季《奔跑吧》第一期节目还专门到义乌去,讲了一个“鸡毛换糖”的故事,讲述中国人坚韧的奋斗精神。有个小学生在网上晒出一篇作文,就是看过这个节目后问家长鸡毛换糖的意思,了解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奔跑吧》节目组在工作微信圈中感慨,咱们的节目终于有意义了。据说浙江卫视招聘新员工时有一道考题就是“如何让真人秀节目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很多考生都举了这一季《奔跑吧》中黄河大合唱和鸡毛换糖的例子。

三、依靠中华民族精神的大IP,文化节目还将热下去
  最近微信上热传一篇哈佛教授的文章,他说:“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的一个民族特征,却让他们屹立至今。”他说,西方只有洪水的神话,而唯独中国有治水的神话,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大自然就有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祖先用这样的故事告诉后代:可以输,但不屈服。只有中国产生了改天换地的一系列神话,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等。
  这些神话传说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宝藏。这么多这么好的大IP,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它们做出新的作品来?总局今年启动了“中国民间故事动漫工程”,目前正在扶持创作动画片《大禹治水》和《愚公移山》,这两个主创团队正沿着当年大禹和愚公的足迹采风调研、体验生活,他们感慨地说,越研究这些神话故事,越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越觉得具有那么强烈的现实意义。
  不仅是古代中国故事能够透射出伟大的民族精神,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有着感天动地的史诗般的壮举。最近总局扶持了两个反映农村现实题材的纪录片,摄制组将在村里扎根数月,记录农村的改革发展和脱贫攻坚。一个是在黑龙江的五常县,这个团队非常有雄心,准备连续搞五年,每年选一个村,每年拍一个系列。前两天他们反馈信息说,刚进村的时候还有一点担心,不知道是否可以抓到好看的人物和故事,但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只要和农民待在一起,每天都会有精彩的事情发生。另外一个团队在云南的两个村庄拍摄,一个村庄在怒江的高山上,山非常高,摄制组上去就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他们要在那里拍5个多月。另一个村庄在哈尼梯田,哈尼梯田景观非常美,但当地一亩水田年收入只有1000元,怎么解决脱贫问题?地方领导很有智慧,他们请科学家们前后去了8次,终于培育出不乱钻泥洞、不破坏梯田的泥鳅,一亩田的年收入一举提高了8倍。
  这就是发生在我们中国的真实的扶贫故事。我想说,只要我们深入生活,下苦功夫,就一定可以讲好中国故事。央视“走转改”的那句话说得好,“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积淀多少真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是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扎根我们的文化,扎根民族的精神,扎根脚下的沃土,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一定可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广播电视作品。
 
(作者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