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特别关注】《诗书中华》:文化节目的传承、创新和启迪

  “诗文传家远,书香满中华”这是《诗书中华》节目的宗旨。节目以诗文之点窥中华文化之面,以小家折射大国,“曲水流觞”“君子之争”力求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启迪民智,唤起民族自信。

文化节目因为它自身的底蕴和基调不容易做成热播节目,特别是诗词节目又有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珠玉在前,我们的《诗书中华》如何创新发展呢?我可以用三个I开头的英文单词来概括:INHERIT、INNOVATE、INSPIRE,传承、创新、启迪,它们也分别是《诗书中华》的出发点、手段和目的。

一、传承传统文化之精华是惟一出发点
  传承什么?是一个价值观方向的问题,也是东方卫视团队出品节目首要讨论的问题。坚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相结合,是我们的基本工作思路。首先,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优秀的核心思想理念,比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等;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美德,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等等;更有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比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诗书中华》节目中希望传承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同世界上其他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中华民族拥有丰富而复杂的上古神话,上古神话所传递出来的披荆斩棘、开天辟地的精神,亦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二、创新是赋予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惟一手段
  创新是赋予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惟一手段。《诗书中华》在研发过程中,我们一直思考的是如何结合中国社会的当下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节目开播前,我们也在学习市场上已有的文化节目,特别是央视《诗词大会》的热播给我们很大的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集思广益和研究策划,我们确立了两个出发点:一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面更广,内涵更深;二是能够激发普通观众最大化的参与度。
  所以《诗书中华》在形式创新上确立了这样的形态:家庭成员携手参与诗文竞赛,将传统文化范围从古诗词扩展到古诗文,突破一般益智文化类节目固有的比拼形式,更注重活学活用,以“诗入寻常百姓家”为核心思想,通过家风家貌的展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传承文化的意义。
  家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以家为单位,或可让传统文化更接地气。选角组以诗文量为基本要求,在全国5000组左右的家庭中,最终挑选出42组家庭,这些家庭涵盖了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横截面,也印证了我们的假设。这些参赛家庭中有八旬老人携子参赛;也有新晋妈妈带着不大识字的五岁孩子参赛,还有旗袍店兄弟、晒盐工父子、网络店主兄弟、农民姐妹花等等……不少古诗文素养较高的家庭,都是有“家学”渊源的。这些家庭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生活是艺术最好的来源。参赛家庭在答题现场的真实反应、彼此面对压力的真实状态,成为节目的一大看点。
  突出古文与上古神话的丰富性,是《诗书中华》创新上的第二个特点。除了古诗,我们还有很多经典古文作品著述。参赛内容在古文领域的拓展不仅拓宽了参赛家庭的来源,也更好地传递出节目的价值观。通过国学专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台湾作家、书法家张大春的详细解读,中国古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古训再次得到传播。此外,上古神话、传说也在节目中得以展现。
  “曲水流觞”也是节目模式上的最大创新点,我们所做的不是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还原,而是重构,目的是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节目录制开始于今年农历三月,节目的录制日,正是自古以来“曲水流觞”的活动日。我们在舞台上构建了一条“长河”,通过精致的舞美呈现,让参赛家庭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千年传承。形式上,参赛家庭以“羽觞”漂流的位置决定门槛赛的出战家庭,保留了这一传统文化活动中的“随机感”和观众观战时的好奇心。而“君子之争”的对战赛,则凸显了比赛本身的精彩度和悬念性。这一形式,相信在全球也是独一无二的。

三、最大范围地打动人心、启迪民智是最终目的
 《诗书中华》所采用的所有创新手段,都是为了在最大范围内启迪中国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参与,打动每个人的内心。正如主持人骆新所悟,真正的好诗文,其实就是帮助每个人内心自我的成长,这种成长最后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一片丰茂。节目中,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以礼相待、选手之间互赠诗文以表达敬意;对战赛的“君子之争”,对手之间“有所争亦有所不争”,女孩会因为对战家庭的兄妹比自己小,而主动提出请爸爸退到一旁;高手惺惺相惜表现出的尊重和钦佩,对方失误送分觉得胜之不武……
  我们希望节目的启迪和鼓舞效应能够拓展和延续。所以我们也开展了不少的线下活动,走进医院、社区、学校等来延续节目的影响力,开展“诵读经典”活动,让人们从现场感受到“诗文”就在你我身边,共品诗文之美。为更好地传递诗书的魅力,我们还推出了全国首款文化类互动手游产品《诗书中华》,节目播出期间,观众可以通过“摇电视”登录东方卫视公众号,进入手游环节,实现“在线对战”。节目播出后,网友还可以“交诗友”,选择亲朋好友一起来答题。这种电视与观众互动的手游新模式,更适合喜欢诗文的年轻人互动交流。
  
(作者为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党委书记)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