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动感SMG】媒体融合从大数据进入智能时代

  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也是媒体融合时代,大数据背景下的媒体融合正以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改变着新闻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和权力重构的新媒介生态,同时媒体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变革和演化过程也在影响着新闻从业者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

  几乎所有媒体新闻人都意识到了数据驱动未来的时代已经来临,近两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媒体”、“数据新闻”、“VR和AR虚拟现实”、“无人机报道”和“人工智能”等新概念层出不穷。特别是在传媒领域,继大数据之后人工智能更是一个热门话题。媒体融合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传媒产业的变革,特别是在新媒体领域,移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越来越与传媒产业融合,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渠道,各种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自媒体、网红、短视频和各种新闻APP应用等新媒体形态的创建与应用,媒体融合进程都在重构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传统媒体如何转型?已经不是要不要融合的问题,而是媒体应该如何借助自身特点寻找更好的融合方式与创新未来的深度融合深水区。新媒体融合将进入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的探索,寻求媒体新产业模式与融合创新的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是融媒体发展的制高点,也是大势所趋。媒体智能时代不是未来,未来不远,已经来临。
  媒体融合是信息传播通道不断多元化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新闻生产模式,它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和各种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的传播渠道有效融合,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集中新闻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和创新新闻叙事手段,以适应不同新媒体传播机制,衍生出不同的新闻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内容分发平台传播给受众和目标消费者。大众传播时代的是新闻作品面向广大的受众,而融媒体时代的是新闻产品既是面向传统意义的受众,也是面向目标新闻消费者,我们更期望这些受众不仅仅是消费者,更应该是我们的用户,是活跃的用户,是互动交流的用户,是最好是账户。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一直主导着新闻生产,传播途径遍及社会各个领域,各种新闻信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介快速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受众的主体意识无法通过有效渠道得以发挥。随着新传播技术和媒介形态的变革,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和嬗变,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社会化媒体的诞生,大众传播形态正在发生革命性改变,如今的新闻信息传播逐渐呈现融合化、碎片化和社会化的传播特性,各种传播技术手段已将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社区传播和人际传播充分交织融合在一起。特别是社交网络或社会化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在线交流和传播信息途径,人们在线社会化生活与社会化媒体融合,构成了一张巨大的社会网络且不断演化,关键是这些传播信息都被记录下来并数据化,人们不断在社会化媒体签到,获取新闻信息和生产信息,体验与分享,借助个性化推荐和新闻信息消费,探知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受众对新闻媒介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也意味着媒介越来越个性化,使得人际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也使得大众传媒媒介的信息发布权开始由集中走向分化,受众的传播权得到了加强。而大数据正是具有社会化媒体融合特征的新传播技术发展的结果。
  在新闻媒体融合发展中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关注话题和热点,媒体从业者和媒体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思考和探索不同的媒体传播手段、新闻生产模式、盈利模式、人才引进培养与使用、组织机构的创新与变革,通过实践和创新不断寻找和推进传统新闻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尽管技术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技术往往遮蔽在文化中,只有当技术产生革命性变革时,人们才会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的媒体融合,新技术的创新与采纳成为融媒体成功重要的抓手,也是痛点。在大数据领域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软件定义一切,数据驱动未来,算法统治世界。”借用这样的表征,我们可以说在媒体融合领域:“软件定义媒体,数据驱动新闻,算法重构渠道。”
  软件定义媒体。通俗讲,今天一个新兴的融合媒体的形态可能就是一个移动端的APP,或者表现为一个新闻“客户端”,无论是重移动应用的新闻APP,还是轻应用的嫁接在微博、微信公共号的新闻账号,都是以软件程序应用为呈现特征。传统主流新闻媒体都以独立开发的新闻客户端为融合特征,传统电视、报纸、广播和杂志纷纷开发以新闻客户端的方式打造自己的融媒体应用。同时,在新闻内容分发渠道上也打造融媒体矩阵传播态势,开设多渠道、个性化、差异化和特色化的微博账户及微信公共订阅服务号软件应用体系和平台建设,更多的传统媒体也通过入住新兴分发渠道类似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新闻聚合和新闻搬运工的移动应用平台App。更多的新兴新闻媒体就是以一个新闻App或融媒体账户为媒体形态呈现在受众面前。
  数据驱动新闻。狭义讲,大数据时代催生了数据新闻的发展,成为一种将大数据与新闻叙述手段融合的一种从数据中发现最新事实的新闻报道形式。数据新闻的生产已经改变了传统新闻的采、编、播、评、报的生产流程,改变成为以新闻选题、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可视化呈现和新闻叙事的新闻产品的作业流程和面貌呈现,面向新技术传播平台,借助新的传播手段,以信息图、富媒体、H5应用和在线实时可视化网页呈现方式广泛传播。广义讲,媒体融合需要新闻生产是受众导向的,面向目标用户进行精准的新闻推送和个性化推荐,借助于受众的社交关系数据,评论转发和互动的内容分析,基于受众移动位置数据,各种目标用户和潜在用户的个人信息、消费购物和支付信息,娱乐在线活动,采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实现用户画像和标签化,满足新闻消费的个性化需求和精准营销。进一步来说,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各种新闻产品的内容生产都可以数据化生产并被数据化分析,借助数据挖掘技术,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进而进化到智能融媒体成为可能。
  算法重构渠道。传统媒体和融媒体为了追求更广泛的受众和有效的传播,在新闻内容生产上更具有优势,也在传统内容分发渠道上具备强势。但在移动应用和社会化媒体领域算法技术往往欠缺形成渠道短板,在一定意义上讲很多传统新闻媒体和融媒体称为新闻搬运工的内容生产商,迫不得已只能借助具备算法优势的新闻内容分发渠道的新兴“媒体”——以今日头条为例,他们不生产新闻,只是新闻的搬运工,因为这种所谓的“媒体”是以算法为王,凭借强大的数据资源,丰富的用户画像、智能化的推荐算法和个性化推荐技术将新闻推送到用户手中。广义上,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算法,已经从传统的统计分析和多变量技术,更多地采用了机器学习的数据挖掘算法,更有深度学习算法带来了全新的算法革命。
  融媒体时代的媒体个性化凸显,受众更加细分,通过新媒体定制个性化需要的新闻内容;新闻产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即时在线且无限可扩展的内容呈现方式;受众的选择性增强和碎片化,人人都可以接收新闻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新闻发布者;新闻信息即刻发布,快速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并且新闻内容被不断加工和人际网络传播,更具冲击力的可视化传播手段,具备一定的受众主导型和舆论引导的博弈过程。
  今天,媒体呈现的新闻作品,无论是视频、图像、声音、文字都将成为数据并可借助深度学习技术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建模。人工智能借助深度学习算法已经可以实现自动驾驶、视频分析、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语言翻译、语音合成、聊天机器人、虚拟客服、自然语言处理等媒介产品形态的处理和各种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是在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算法的背景下产生的,尽管目前还是弱人工智能,但有不断进化为强人工智能的趋势。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科学和上述应用场景,必将拓展更多样化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渠道,媒介生态将带来新的定义。机器人新闻写作必将对新闻内容生产带来巨大影响,VR和AR虚拟现实技术将成为受众新闻体验的炫酷模式,新闻产品的受众个性化需求匹配更准,广告营销更加碎片化和精准化。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需要新闻媒体人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更应该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坚守新闻理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美好世界,开放的心灵,秉持打造合作共赢的媒体融合生态环境,砥砺前行,投身于媒体融合的智能化时代。
 
(作者为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所长、中国传媒大学大数据挖掘与社会计算实验室主任、中国市场研究行业协会会长)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