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广电茶座】做了APP的传媒下一站往哪儿走

    智能手机挤掉了新闻纸,也抢走了广电的时间。一些坊间媒体裁员、转行的消息时有传来,对于被互联网公司挤压的传统媒体来说,已经成趋势性下滑,经营不易。面对新的市场竞争生态、新的用户需求,无论是做APP客户端,还是依托微信微博或其他平台,传统媒体近年来一直在为转型寻找出路。当前,传统媒体第一阶段的互联网+施工基本完成,下一站往哪儿走?


一开始我们错在哪里了
    簇拥而上做独立APP、依托其他即时通信、社交平台并不难,问题是做完了再怎么办。解答这个问题,有必要重新再审视中国媒体走过的互联网之路。历史总是相似,曾经有很多机会摆在面前,媒体也很珍惜,但就是鲜有成功。原因各自可以找出很多,但共性的部分只有一条,就是传统媒体延续老经验、老办法,机械地固守信息传播功能,而缺乏互联网思维,没有把解决用户需求作为终极目标。
    对于“什么是用户需求”这个思维短板,传统媒体交了很多学费也没有打通任督二脉。相反一些互联网公司深谙此道,利用传统媒体的资源,做得风生水起,推动了年轻人的迅速迁徙,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果没有理解、悟透、解决“什么是用户需求”这一点,不出意外的话,做了APP的报纸广电,即将进入漫长的迷茫无助期。那些幻想做了互联网+就能获得万千用户黏性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更骨感。
    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选择,能决定一家媒体的生与死。你把用户放在什么位置,不仅决定你做新媒体的初心,更直接决定未来命运。这不是一道可以答错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错不得。强化互联网基因,放弃传统“老经验”刻不容缓,如果媒体在互联网领域被用户抛弃,媒体价值和使命就荡然无存,即将失去所有年轻人。

对标互联网公司我们少哪些DNA
    做完一款互联网产品只是起步,对于报纸广电真正的挑战是接下来的产品运营、商业模式、人才支撑。表层来看,互联网重构了媒体的传播渠道,但深层的组织架构、机制体制、企业文化变革并没有相配套的启动。
    一些媒体理解的互联网+,就是再成立一个新部门,将传统媒体的内容搬运到互联网,用“搬运工”硬切的方式谋求在互联网世界的增量。实话说通过这样传统的做法,想打造出令人尖叫的产品还是蛮难的。
    新媒体融合发展,就是对传媒无死角的整体转型升级,这是最不可或缺的要义。用一个新部门百十号人来拉动传媒这艘大船,在没有相适应的机制体制保证的前提下,去挑战互联网巨头还是很有勇气的。小马拉大车的模式能否承担起传统媒体转型融合的重任,又能否抵挡资本巨头的深度冲击?
    中国媒体下一轮改革的核心,就是看谁率先对标互联网公司,对内部要素进行重新配置、流程再造、重组升级,对外部要素进行战略优化。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公司对标”,重装系统,升级软件,能有助于在传统渠道扎实底盘,护航主业,也能适应互联网领域的竞争,主动应对,快步走上快车道。

同城同区域,为什么不能相爱
    58与赶集联姻了,滴滴和优步合并了,范冰冰李晨“我们”好久了,共享单车据说也在酝酿共享了,为什么少见传统媒体之间的联姻呢?例如,区域内的报纸与广电依然各自为战、各自据守,为什么就不能战略重组?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媒体的竞争将在互联网层面全面展开,没有过多交集甚至是竞争关系的报纸广电,与其在新闻资讯、图片视频、区域社交等领域的内耗竞争,不如聚指成拳,形成巨大的市场合力。
    高度创新的互联网公司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突破公司边界,单打独斗不会成为发展主流,曾经一掷千金疯狂PK的对手都能整合,报纸广电没有理由不把握住历史机遇期,合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同城同质竞争,花费大量资金各搞一套,重复建设,已经明显不合时宜。分割而治的中国媒体需要打破体制的束缚和思维局限的坛坛罐罐,集中两家的产品和技术优势,协同作战,用1+1=11的办法重新定义和构建整个区域的媒体生态和产业,成本降下来,人才聚起来,资源盘活,发挥出更大的商业价值,引领市场上演王者归来。
在经济新常态下媒体之间的新聚合,既是基于对市场竞争的有力响应,也是构建新型传媒集团的重要抓手,更是抢占新媒体阵地的责任担当。期待决策层拿出更大的政治智慧和市场勇气,用战略的眼光和务实动作来推动区域媒体整合,加速布局,为文化创新改革提供鲜活的样本。

满足场景需求,商业模式有更多想象
    不去迎接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就难以带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业颠覆。当前,媒体拥有的内容生产其实是值钱的、稀缺的,但就是缺少一个市场机会。新媒体市场格局目前还没有完全定格,传统媒体没有必要悲观和恐慌。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历史使命也不允许再踌躇和再等待。
    商业模式创新不是规划出来的,也不是靠继承来的,而是在市场中不断试错、调整、再试错、再调整中打拼出来的。目前传统媒体花巨额成本制作内容和信息,用户在网络上就能免费收看和阅读,一旦投入产出比不均衡,媒体就长期处于亏损,这样落后的商业模式是时候终结了。如果仔细诊断一下媒体的商业模式,你就会发现类似这样的坑太多了。
    媒体应该重新找回自身的价值,对免费说不,对陈旧的商业模式说不,众筹用户力量。改革就是重新调整利益,创新就是颠覆颠覆再颠覆。这个领域有非常多的挖掘空间和想象前景,因为用户天生就没有忠诚度,谁的产品能满足场景需求、提供价值,就足以聚合人群,他们也愿意为此支付成本。
    期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能在媒体内部快速滋生,形成企业文化,这样就可以看到更多崛起和成功的机会。顺便说一句,风口有时候不是等来的,而是自己站在山顶的时候,风自然就来了。
 
(作者为湖北广播电视台教育频道总监助理)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