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有嘻哈》是今年夏天点燃互联网的一档全新网综。它从外围入场,堪称一股“野蛮力量”,却逼近了“现象级”电视节目——截止9月9日决赛结束,《中国有嘻哈》在爱奇艺平台上的总播放量已经突破27.2亿,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上不断闯入热门,微博总阅读量超过70亿,赛后选手话题、广告及节目邀约不断。不管从哪个角度,《中国有嘻哈》都是一场网综逆袭电视、“异军突围”式的胜利。
“异”:亚文化登堂入室
在华人的流行音乐图谱里,嘻哈音乐一直被归于小众,在过去即使是全民皆知的音乐选秀,对嘻哈音乐的选曲也极为有限,“(以前)一季节目里面最多一两首嘻哈,跟葱花似的,甚至连甜点都不是,但是现在我们要把这个做成主菜。”《中国有嘻哈》总制片人陈伟在节目立项之初,就坚定了垂直在这类音乐品类的决心。
这当然是场冒险,而最终爱奇艺拍板《中国有嘻哈》,信心来自节目主创对嘻哈这一亚文化在中国本土的长期观察:在中国,嘻哈文化的元素早已渗透进服装、时尚、音乐等各个领域,与嘻哈潮流相关的商业消费屡创新高,与此同时一大批嘻哈音乐人在互联网的繁荣态势中愈发活跃,《中国有嘻哈》总导演车澈早就在社交媒体上发现,这批音乐人呈现出了与过去“带有攻击性、消极”的“地下”群体截然不同的面貌,他们开放地表达自己,创作兼顾个人与社会情怀,在社交平台上拥有深厚粉丝基础,反精英、本土化、真实、自我表达……嘻哈文化的内核与当下的年轻人在精神上引发天然的共鸣,这一切让人感觉到,新偶像标准正在形成,文化新生力量势如破竹。
但在节目组看来,表达并不是毫无边界的,一场审慎的“改造”和“过滤”,是节目组将嘻哈音乐送入大众视野前必须要做的准备。节目总制片人陈伟表示,他们的创作理念是:“要把该弘扬的、传达的年轻人的积极、阳光的东西、他们真实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梦想,通过影视语言和制作经验凸显出来。”基于嘻哈与生俱来的diss文化(注:来自嘻哈音乐的“对战”传统,即用唱词打败对方),唱词规范是节目组首先确立的内容标准,将唱词和选手形象调整到符合大众认知和欣赏的程度,这是在节目开播之前定下的准则,也为之后的内容传播扫清了障碍。
“军”:电视老将的新战场
对内容的执着和强有力的把控能力,与节目主创在电视行业多年的深耕分不开,这其中就包括曾成功打造出《中国好声音》的制片人陈伟,做出《与星共舞》、“蒙面歌王”系列节目的资深导演车澈,前者还拉来了《奔跑吧兄弟》前总导演岑俊义来掌舵节目总编剧。
回到创意阶段,当时他们拿到“选秀”这个既定任务,几个人凭借已有的经验对一个又一个方案进行推演、否决继而推翻。车澈曾在江苏卫视做过一档推广电音的节目,后因各方面原因,节目并未取得预想的反响,但那一次尝试也让他坚定:“思路方向是没有错的,就是要做小众文化的大众制作。把小众文化普及、做深,然后跟大众结合。谁能在这个过程中间战胜这个点,谁就是下一个爆款。”陈伟曾和车澈一起做过《中国好舞蹈》,多次合作之后形成默契,接下来,岑俊义的加入顺理成章,这位成功做出《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前三季的总导演,让节目的精彩程度有了背书。车澈曾自信地断言:“我们这个幕后团队拿出来的东西,在工业标准上不会有问题,在工业标准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只要台前的人对了,这个节目就对了。”
《中国有嘻哈》因其选手背景和个性复杂,现场呈现出很多不确定性,为了不错过任何可能出现的亮点,节目组参照大项目的体量进行了海量取材,现场机位之多让人瞠目结舌。近2500-3000:1的素材比,是以超负荷的工作量为代价的,对此岑俊义回忆:“第一期节目的录制时间是5月3~4号,上线是6月24号,中间这将近50天的时间我们都在做梳理剪辑。”为了拍出剧情式真人秀的效果,岑俊义的编剧团队要通过素材的整理,捋出选手的故事线,再进行分集的铺垫和讲述,最终在节目中,每一个核心选手的心路历程都通过前、后采的拼接得到了完整呈现。
“突”:新选秀来自真实人格
“我们在2017年,碰到的是一拨2003年选秀初期时才能见到的选手。”陈伟、车澈在提到这些嘻哈选手时略有激动,车澈见多了选秀选手,人人自谦,他认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反观年轻受众,他们自我表达的方式就是简单直接,在车澈看来,说唱选手是非常通透、纯粹的一群人,他们会清晰地表达出他们的喜欢、尊敬和鼓励,而当看到不喜欢的人、事、物时,他们会明确表达出讨厌,“我做了很多年节目,无论是大明星、小明星、素人歌手,很少会跟我说‘导演,我不乐意’,但他们会说,他们乐意就乐意,不乐意就不乐意,特别真实。”
在《中国有嘻哈》播出之前,大多数人对说唱歌手这个群体的印象是什么?张扬跋扈,不受束缚,甚至某种程度上是带着“异类”、“坏孩子”标签的,他们常年混迹于“地下”,或根本不屑于去上一档主流真人秀节目,他们团体之间或有恩怨,不愿在同档节目中共处,但在节目组看来,这其中部分是主流文化对于他们的傲慢与偏见,他们的外在表达和他们的底层文化存在反差,主流歌手和地下歌手之间的冲突真实可感,节目采取的处理方式就是将这种矛盾还原,到最后观众会发现,所有人都存在性格上的脆弱,人物的真实是相对的,但节目整体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格。
“围”:圈地嘻哈商业版图
对于年轻人而言,嘻哈文化代表着一种人生态度,节目推动了更多元的受众群体理解和接受嘻哈音乐,这些新成长起来的消费群体愿意为“群体归属”和“文化认同”买单,这在国外的潮牌市场当中已经得到验证。陈伟着手《中国有嘻哈》项目的第一件事,就是注册设计潮流品牌,“这可能跟以前所有的综艺节目都不同,其他的都是先做节目,周边品牌都很少,嘻哈不一样,我是倒着来,一定要先注册潮牌,因为它的商业性太强了。”
这个品牌就是节目里不断强调的“R!CH”标志,即“Rising!Chinese hip-hop”的缩写,节目进行到中后期,嘻哈商业性特征逐渐显露,选手穿的衣服品牌已经成为各个时尚博主的热点话题,捕捉到商机的品牌商蜂拥入驻,与《中国有嘻哈》合作品牌多达70多个。与粉丝捆绑的品牌营销方式,为节目铸造起了以IP为核心的衍生圈,在节目热播期间,用户通过签到、投票、打榜等方式提升选手排名和影响值,培养用户习惯,并且在爱奇艺平台邀请人气选手与粉丝互动,增强用户黏度,各方合力激发出更大的商业价值。
《中国有嘻哈》已经华丽收官,它不仅造就了爱奇艺继《奇葩说》之后的又一部引发全民狂欢和全社会讨论的现象级综艺,更创造出了新型的资源营销产品,启发内容创作者从爆款IP出发,不断挖掘文化背后的产业链价值,发挥超级IP的巨大潜力。
(作者供职于上海广播电视台总编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