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秉华,在电视台从业18年,曾先后任职于山东卫视、湖南卫视、旅游卫视等。目前就职于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综娱中心,担任高级总监,是传统电视制作人转型新媒体的代表人物。
在电视行业从业18年后转入互联网,你认为这两个行业有什么区别吗?
我在进互联网之前,在电视行业干了18年。我的感受是,传统电视人是精英思维,而互联网节目制作人是用户思维,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过去的电视制作人都是更强调自己对节目的理解和看法,不太重视观众在想什么,也不太在乎他们想看什么。一档电视节目能红基本上都是靠超级制作人的天才发挥。可是进入互联网后,我们变得非常重视用户,我们需要了解他们到底如何思考,这是很大的挑战,也是两个行业最根本的区别。
在你眼里网络视频和电视视频到底有何不同?
对于网络视频和电视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问题,市场上有两种思考。
一种认为网络视频和电视台视频没什么差别。因为网络上播得好的内容都是电视上也播得好的内容,比如“跑男”和“极挑”。另外一种观点是网络视频和电视视频有着天大的差别,因为那么多成功的电视人去生产网络作品,但多数人谈不上获得成功。我觉得,这两种观点都有点偏颇。实际上网络视频和电视有一定的差别,因为网络视频比任何时候、任何媒体形式都空前地关注观众的感受。
我觉得电视与网络有以下三点不同:第一是观看场景不同。电视屏幕是半公开的环境,而手机屏幕是私人化的环境。第二是选择行为的不同。我们看电视的时候,通常都是在平台进行选择。可是在手机上进行内容选择的时候,观众都是超有指向性的,逐步放大搜索圈。第三是观众构成的不同。电视观众平均学历低,分布的密度只和人口有关。而互联网的构成和它基本是相反的。首先最主要的观众是大学本科学历占40%以上,性别构成上男性观众占到55%,女性观众占到45%。密度上由东部向西部依次递减,跟网络发达程度正相关。整个观众群月收入基本是处于2K到8K这个区间。这三方面的不同使得网络内容创作和电视一定是不一样的。
听说你在优酷新成立了MAD工作室,这个工作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MAD即maker and dreamer。这个团队里的人基本上都是电视人,他们比较早地进入到互联网,率先完成了互联网化的转型。一批电视人转行成为互联网平台的“监制”。“监制”听起来讨人嫌,但我们其实是服务的团队,就像舞美师,是让市场上所有的创作公司能在我们这里唱戏的一群舞美师。新建立的工作室的目标就是与市场上最好的团队合作,用最好的资源来支撑新的爆款。
在打造爆款产品方面,你们摸索出一套怎样的方法论?
虽然网络电视和电视有这么多差异,但两者都追求相同的东西——爆款。然而爆款的可遇而不可及,也让业内人士开始转换思路,将目光聚焦在如何提高爆款的几率。到底如何提高作品的平均分呢?我们总结出一套方法论,叫做“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这7个小矮人是平台、宣推、规模、研发与策划、团队、数据和客户。比如,当平台流量比较强的时候,在这个平台上的作品成为爆款的概率就会放大。再比如湖南卫视播剧和在二三线卫视播区别就很大。当一个内容在互联网上没有宣推的时候,它会很快沉没在内容的汪洋大海里。
“白雪公主”就是运气,而运气是一切我们尚不知晓的变量的综合。当内容深入的时候,前面七个小矮人就会越来越多,变成十个小矮人、几十个小矮人,而运气是可以研究、可以发现的。在互联网平台,七个小矮人只要少一样,这个项目必定不是爆款。而当前面所有的数据维度相加,再加上数据这个维度则更有可能成为爆款。
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你觉得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纵观当下的综艺市场,诸如《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等火爆节目均脱胎于韩流节目,然后经过节目组的加工再制作,最终形成符合中国观众审美标准的综艺节目,但现如今 “超级模式”正在日益枯竭,买卖不再能解决优质内容匮乏的问题了,这就意味着内容创作或将成为优质内容崛起的决胜关键。因此,我认为未来内容市场的竞争是研发的竞争,研发与策划的能力是七个小矮人中最重要的,因为其他的环节诸如宣推、团队等可以通过资金来解决,研发与策划的能力是无法用金钱解决的。但显然,这恰恰是中国内容创作者的短板所在。打破中国内容上执行力优秀,但创作力匮乏的魔咒,这将是未来创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传统的节目研发模式适用于现在的产品研发和策划吗?
在互联网上做内容,就要用互联网的思考与逻辑。对于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来说,迭代开发、用户驱动是一个常识。传统的开发模式和现在有所不一样。传统的模式里面,研发和策划在圆桌策划就完成了,缺少验证的机会。而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会说我们几个人关着门把这个东西做出来,直接做1.0上线。我就想着能不能采用这样的开发模型,把我们的策划一步一步进行升级和迭代呢?于是我把圆桌策划这一步进行了分解,使用一套叫MVP+NPS的验证方法,对这个方法进行逐次的迭代。MVP就是最小化的低成本的样片测试方法。一个节目只要逻辑是成立的,后面只要往上加钱就可以了,再逐步采用NPS(即净推荐值,编者注)这个调查工具去测试它,一步一步迭代开发。运用这个方法,我监制了两个优秀的作品——《火星情报局》和《小手牵小狗》。我们相信科学化的流程会是提供爆款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器, 而这对网综适用,对电视制作相信也适用。
你认为在网综制作运营过程中,大数据的价值怎么体现?
近年来,大数据更是隐隐有被神化的迹象,播放量、收视率此类的评判标准成为衡量一档节目的重要指标,盲目追求高的数据成为很多从业人士的误区,更有甚者将大数据视为“无所不能的大杀器”。而传统的电视人面对大数据往往很困惑,搞不清大数据对内容创作有什么作用。其实,大数据更像维生素,而不是止痛片。以拖拽率曲线为例,根据大数据计算出来的拖拽率可以明确显示网友在观看节目时对以秒为单位的内容的好恶程度,进而指导内容创作者更好地贴近观众,打破内容创作者的固化认知,真正让内容创作者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一个艺人在唱歌的时候,他到底应该在这个节目什么位置唱什么歌?通常取决于导演和制片人谁更需要谁。大数据到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它至少可以让我们制作人以加倍的速度更好地创作他的节目。大数据的作用体现在这些维度上,而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有了大数据必定是爆款了,或者是说大数据没有用,这些都不对。
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你们是怎么使用大数据的?
数据对于制作人的帮助是巨大的,这也是稀缺的能力。因此在任何项目的初期阶段,我们都可以运用平台的数据来判断项目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问题。进入到项目执行期,我们可以通过所有已知的方法和数据,对这个项目进行放大。在项目收官的时候,再利用数据开发出更多的衍生IP。优酷的整个数据包将会有上百个数据维度,从研发到项目周期,到所有的项目,任何的维度都能够给出指导。这些指导不是让你拿到这个数据之后,就能够直接成功。它能够做到的是让你大幅度提升爆款的概率。我希望制作人在拥有感性的灵感之外,还拥有一些非常客观和有把握的工具。这些工具将会使得我们整个行业能够向前迈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