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媒介观察】“三无产品”成爆款“秘方”何在
2017年刚刚过去,纵观这一年的文化娱乐产品,有三个值得一提的现象级:《中国有嘻哈》、《战狼2》以及《芳华》。有趣的是,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不靠明星、不靠IP、不靠营销式炒作的“三无产品”。直到它们成为现象的那一刻前,注视着它们的可能还是否定的目光。
一、“三无产品”成爆款
按时间倒排序,先来说说《芳华》。一部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部队文工团的文艺片,两周票房破10亿、豆瓣评分7.9、朋友圈被刷屏。
这是一部曾经遭遇撤档,除男主角黄轩外全是素人的电影。原小说《芳华》之前也并不流行,算不上什么大IP。国庆档期预售的时候,《芳华》的票房在同档五部电影中垫底。而按照冯小刚持股99%的公司东阳美拉之前和华谊兄弟签署的对赌协议,冯小刚要在5年时间里,完成6.74亿元净利润,每年递增15%,2017年度要完成的净利润为1.15亿元。如果不能完成承诺业绩,差额由冯小刚自己补贴。一时之间,关于《芳华》扑街的猜测此起彼伏。当时有评论说:“你把一份内有乾坤的开水白菜端上了桌,自信满满地抬起头才发现:一桌子满汉全席和你竞争!试问谁还会看你的开水白菜?”
结果呢?结果是所谓预售时大胜《芳华》的《奇门遁甲》,一样有超级大导演加持,还有更多的小花加鲜肉,票房不及《芳华》的一半。为什么?
冯小刚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这些年我觉得,电影反映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少。比如《芳华》这样的电影成为爆款,有的人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很多中国导演有能力拍这种现实主义的、和我们人生经历有关系的电影。因为资本进入、逐利,大家无暇去顾及,然后理所当然地认为市场不需要。其实真不是这样。”
暂把《芳华》按下不表,再说《战狼2》。56.8亿票房,一部电影就相当于2016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总票房450多亿的八分之一。《战狼2》的选角和《芳华》类似,除了男主角还算明星(其实当时也不是一线),基本没什么小花鲜肉流量。《战狼2》连大导演也没有,拍摄的过程中更是各种不被看好,以至于吴京连自己的房子都押上了。结果人家就有56亿了!
还有《中国有嘻哈》。多年前的《中国好声音》,喜欢用一个句式:“这个夏天……”这个夏天,一个之前无人看好的说唱节目成了中国第一档现象级网综;这个夏天,一些在地下唱了十几年的小众歌手一夜之间成了全民偶像;这个夏天,从百事到耐克到立白到支付宝到麦当劳,广告不嘻哈就out了;这个夏天,连时装潮流都改成了卫衣和椰子鞋。
在这个夏天开始之前,网络三巨头都瞄准了音乐选秀。从优酷和芒果TV的《2017快男》到腾讯的《明日之子》,爱奇艺的《中国有嘻哈》是最小众也最不被看好的一个。《快男》和《明日之子》在长沙郊区棚对棚录像,挖地三尺寻鲜肉,奶油糊满屏幕。但最终胜出的,是一档工业风的小众嘻哈音乐。这档节目之前叫《我们的偶像》,标准的大数据好名字,招商顺风顺水。改做嘻哈之后,广告主撤单;节目首播后汪峰发微博说:“这是今年最好笑的喜剧节目。”
二、大数据真相
这两年有个词儿特别火,叫“大数据”。据说,根据大数据统计,投资人们是这么算账的:一个自带粉丝的小鲜肉,约等于8000万票房,一个一线女明星约等于6000万票房,两个配角二线男女明星约等于多少票房,一个大导演(不导做监制也行)约等于多少票房。另外一个特别有价值的就是原著大IP,套上一个直接等于成功。听起来也的确很有道理,原著IP=剧本;导演=品质;流量明星=票房。几方面加起来,基本可以计算出投资回报比了。
于是,在《芳华》去年十一被撤档之后,有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标题为《如果冯小刚擅用大数据,<芳华>还会在国庆档被撤吗?》的文章(见合未课堂公众号2017.10.5),里面历数了《芳华》的诸多错误:
原因之一,不懂大数据,选材太任性:“分析这两年的数据,也不难看出喜剧、爱情、魔幻、动作片更容易从其他题材中脱颖而出。但是冯导从拍摄《我不是潘金莲》到《芳华》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追求自己的艺术造诣。”
原因之二,不了解用户:“18-25岁这个年龄层次是电影消费的主力军,占整个调查人群的48.82%,相当于整个电影市场一半的比例;而26-35岁人群也占到25.02%,相当于整个电影市场四分之一。他们崇尚自由开放,喜欢吐槽、段子,每天泡在网上的时间很长,喜欢网络社交、打游戏、二次元等,对上一代的回忆、情感很难滋生出共鸣。”
简单总结,就是大数据说,看电影的都是年轻人,他们要看的是吐槽,是喜剧,是魔幻,是动作。
目前的综艺市场和电影类似。在冠名商眼里,流量明星、大卡司约等于成功。有趣的是《中国有嘻哈》并不是这样的“标准件”。《嘻哈》的明星体量,其实比不上市场上的很多综艺节目。虽然有一位鲜肉吴亦凡,不过如果鲜肉是真理,请对照一样请了吴亦凡,有南派三叔亲做总编剧,另有赵丽颖、任达华、吴磊、王小利、大张伟等等等等加持的《七十二层奇楼》。如果年轻人真的最爱奶油花美男,以及段子手,请对照有着无数“盛世美颜”以及最强段子手薛之谦的《明日之子》。
整个2017上半年,没有一个调查数据告诉制作人,观众会喜欢一档《嘻哈》这样的地下音乐节目。
大家似乎都忘了,乔布斯曾经说过:“消费者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也就是说,数据调查能告诉你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看法,能告诉你他们想要哪些改进,但消费者无法预测他们没见过的产品。
有时候,大家太着急去满足用户的需要,以至于忘了用户真正的需求。试图通过“大数据”寻找用户需求,有可能进入表面化假性需求的陷阱。
三、真正的秘方是什么
《中国有嘻哈》成为现象级,因为它踩中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节拍。
嘻哈,最早诞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二战之后,美国奉行凯恩斯主义,扩张财政赤字,投资公共设施。其中,纽约市对移民聚居地布朗克斯区进行了大规模旧城改造。但之后政府预算紧缩,布朗克斯区的公共服务投入减少,失业率上升。嘻哈文化由此在那个“滞胀”的时代,在纽约的移民区产生。嘻哈的歌词,充满了愤世嫉俗和对身边故事的感受。它是边缘人群的呼喊,是底层民众的心声。看上去是娱乐,其实是怒吼,看上去是消遣,其实是反抗。
1990年,第一届世界街舞大会在德国举办。1983年到1990年,联邦德国的失业率是7%左右,英国的失业率高于9%。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2014年,习主席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嘻哈》,唱的是我们这个不容易的时代。
孔子谈《诗经》的时候说,人之所以写诗,是因为:“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志、“观”观察社会与自然、“群”结交朋友、“怨”讽谏怨刺不平。
“兴、观、群、怨”——所以我们唱歌。所以孙八一会唱着:“还钱……多久还钱……”;所以Bridge会唱着:“我想在跑车里,想要一台法拉利,想要钱,人民币,一切的一切都得靠你自己……”;所以Yami会唱:“听说最近大热玻尿酸,打得腰酸,直播网红都很心酸,她们跑遍医院补乳酸,期望着大夫神机妙算。”
大数据说它了解现在的青年,它说这些人天天吃老坛酸菜打王者荣耀哈花美男,它以为他们就是十八线小镇青年迷无脑明星。但大数据不知道,年轻的心有态度,还有和机器不一样的温度。然而话说回来,嘻哈文化本身也存在相当多问题,比如脏话、低俗、强烈的攻击性。美国嘻哈的很多内容都是匪帮、犯罪、种族歧视。甚至有些说的是贩毒的时候杀过多少人,混帮派的时候有多霸王。这些内容不但和亚洲文化距离甚远,而且狭窄空洞。所以长远来说,未见得适合中国的国情。
《嘻哈》释放了态度,《战狼2》用中国式硬汉击中了国人的民族情绪,《芳华》则萃取了共通的青春热血记忆。简单地说,它们能够爆红,是切中了当下某种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情绪。它们都从某一个侧面,满足了国人“兴、观、群、怨”的社会心理。而所有这些,是大数据不会告诉制作人的。审美不能量化是常识,妄图用大数据控制审美的都是在迎合,不是倡导。
又或者说,所有的文化产品,剥去所有的外表,它其实讲的是人;去掉所有的人,其实讲的是导演的内心。问题就是,这个作品,是不是导演的真心。有心的作品,和没有心的,观众分得出来。
(作者供职于东方卫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