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业务平台】使命与担当

 

2016年8月下旬,刚刚获得美国洛杉矶地区艾美奖的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ICS纪录片团队接到了国家的一个紧急任务,制作三集纪录片《东京审判》,并且年内要在境内外播出,回击日本当局试图否定东京审判,从而否认自己二战时期侵略行径的企图。考虑到制作时间非常紧张,允许团队在2015年所制作的三集纪录片《东京审判》基础上进行改编,关键的一点是要求速度,要快。几经讨论,确定了播出的时间节点:2016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播出该节目。

于是,团队开始了与时间的一场赛跑。

 

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改编还是重新制作?

众所周知,重大体裁的电视纪录片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包括前期的深入调研、实地的采访拍摄、后期的剪辑合成等等,周期比较长,像《东京审判》这样的历史体裁,除了上述的一些常规流程外,它还具有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准确把握;二是许多画面是过去时,无法拍摄,需要寻找大量的历史资料镜头。因此,这样的体裁和体量,三个月的拍摄和制作时间确实非常紧张。

时间回到2015年,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我们团队制作了三集的《东京审判》,为了取得第一手档案资料,我们远赴美国,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家档案馆等多地采集了大量东京审判的档案资料,很多资料是第一次在国内公开。节目播出后反响非常好,获得了亚洲电视节的最佳系列纪录片大奖。因此,如果在这样一个高起点的节目基础上,加入最新的研究发现、专家采访和最新发掘的影像资料来进行改编,应该是最便捷可行的办法,既能完成任务,也能确保效果。

虽然这样做最省力、最保险,但是我们后来却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2015年的作品切口比较小,是以当年东京审判中国代表团后人为主要采访和跟拍对象,故事性比较强,比较诉诸个人情感。而我们这次接受的中宣部的任务是一个国家项目,我们的作品是要代表中国向国际社会的广大受众展现东京审判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在与节目学术顾问上海交大东京审判研究中心程兆奇教授,以及团队制片人陈亦楠,主创敖雪、王硕、俞洁、戴诚娴商议之后,大家一致同意,虽然时间很紧,我们还是要迎难而上,对节目进行重新架构,选择大开大合的破题方式,将其打造成一个能够全面展示、反映东京审判的文献类纪录片。

这一决定也得到了上海广播电视台和融媒体中心领导的支持,要求团队以国际视角,准确、客观地讲述事件,做到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和审视,让国际观众也能接受。在表述方式国际化的同时,应站在国家层面,体现出价值观以及中国立场。同时也提醒团队避免进入中国对日本审判的理解误区,突出这是一场国际社会对人类战争犯罪的公审。

 

在确定了要制作崭新的一季《东京审判》之后,怎样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这个重大项目就成了摆在团队面前的一个高难度课题。怎么做?做什么?如何又快又好?

我们首先制作了倒计时的工作计划表,然后再把调研、拍摄和后期的时间精确到每一天,甚至是每半天,这其中还包括了赴美、德、日的采访以及拍摄的流程和时间,大家把所有的休息日、十一黄金周的时间都拿出来,为了《东京审判》,我们创作团队拼了!

在经过多次讨论之后,新一季的《东京审判》的结构确定为:第一集“没有硝烟的战场”,以全景式的叙述介绍二战结束后,同盟国组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经过,带领观众了解东京审判的概况和历史价值;第二集“超越胜者的审判” ,围绕“审与不审”、“控辩之争”、“真伪之争”以及“结审之争”展开,以国际法的视角为切入点,理性回应了对东京审判的不同的声音,客观论证了东京审判是文明、正义的审判;第三集“不能忘却的记忆”聚焦参与东京审判的中国代表团,讲述了他们当年的艰难历程,旨在阐明大国立场,传递中国声音。同时通过中、日、美三国专家的阐释和解读,关照现实,展现东京审判对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

在创作理念上,团队一直秉承的原则是客观、公正、理性,这也是一部外宣纪录片必须具有的特点,否则无法在国际传播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节目从历史、法学、证据等多角度深入分析东京审判,全力做到每一处史实都有据可循,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审判过程。第一集中全部采访对象都是研究东京审判的国际专家,尤其是日本专家。而在第二集则是创新性地使用国际法的视角来研究那段历史,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是“东京审判”这一体裁其他国内外纪录片和电影中从未涉猎的一个角度。

在拍摄制作《东京审判》的过程中,团队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上海广播电视台版权中心的大力支持,获得了关于东京审判最新的学术研究、文献和证据,采集了独家罕见的影像资料,采访了中、日、美、德等各国专家、亲历者及后人。值得一提的是,在导演团队和日语协调隋佳杰的努力下,摄制组还独家采访了包括日本前首相菅直人、鸠山由纪夫、日本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等重量级嘉宾,他们在片中谈及对东京审判的看法以及日本人应有的历史态度。

在节目制作进入尾声之际,有一个突发情况使团队更加感到自己的工作责任重大。在日本国家电视台NHK的网站上,挂出了于12月12日开始播放四集系列节目《东京审判——人可以审判战争吗?》的预告。从预告的内容不难看出,NHK这部纪录片的目的就是要歪曲历史,否定东京审判,从而达到否定二战时期日本发动战争、进行侵略的历史事实。而这时我们的《东京审判》正在进行后期制作,还需要通过最终的审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第一时间向各级领导报告有关NHK的最新动向,并在市外宣办等机构的关心和支持下,终于经由绿色通道获得审片通过,如期于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始在ICS播出,同时还通过美国SINO VISION 电视台,以及外宣新媒体平台ShanghaiEye在Facebook和Twitter的账号推出该节目,有力地回击了NHK《东京审判》中的不实之词。

我们终于在与时间的赛跑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更加令人兴奋的是,2017年11月《东京审判》获得了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使我们团队成为在五年内获得三次中国新闻奖,其中两次是一等奖的光荣的团队,对此我们深感荣幸,也深深感激在幕后默默付出和支持我们的人们。过去的成绩得之不易,未来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努力,牢记自己的使命和担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者为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副主任、《东京审判》总导演)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