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行业风向】请回答,2018
2017年,中国电视剧市场好剧迭出,有品质、有口碑、有市场、有强大的文化输出力量。中国电视剧产业蓬勃发展,走向良性循环,走向品质升级之路。
回顾2017年,品质剧的井喷,原动力是“深度”。抛开浮华,走向深度,是品质之年的主色调。主旋律剧有社会深度,不但有创业豪情,更有社会变迁的深厚底蕴;历史剧有历史深度,不仅有跌宕起伏的传奇,更有故事背后的历史纵深;现实题材剧有人性深度,摒弃标签化人物,用深邃的人际智慧点燃话题;电视剧表演有演技深度,营销至上、包装至上逐渐让位给了专业、真诚的实力表演。
2017年中国电视剧市场风云变幻。我们用几个关键词来梳理过往,展望未来。
2017,前行路上仍然有“两长一短”的小小遗憾
1.剧名长长长长
短短一年间,我们的电视剧片名,已经从两个字的名词,进化成各种三个字的“者”字满天下,又进化到动宾词组的各种“来了”,再进化到加逗号的复句,可能是因为还嫌不够长,又继续进化到了带转折关系的长句子。吆喝词太长了,会不会模糊了真正的戏核?
我在这里呼吁,我们的电视剧把片名缩一缩,把卖点藏一藏,给自己多一点自信,给观众多一点记忆便利!
2.集数长长长长
为应对制作成本整体上涨,制作方追逐高盈利,剧情副线盖过主线,电视剧剧集像兰州拉面一样越抻越长,使得电视剧“龙头烂尾水蛇腰”。过长的剧集导致电视剧注水事件频发,损伤了电视剧的艺术魅力,影响了电视剧的可看性,导致观众失望、舆情非议。
我呼吁,电视剧必须瘦身。观众需要50集以下不掺水的干货剧,市场需要30集左右全新快节奏的创新剧。
3.孵化时间短短短短
比起抠图演技和五毛钱特效,观众对剧情的粗糙、陈旧更不能忍受。国内IP剧五六十集的剧本常常在5个月里速成,相较之下,一般的美剧12集剧本却需要耗时6个月左右。如此压缩时间之下,剧本早就变成了脱水的压缩饼干,只见套路,不见灵感,更难有文化底蕴。该背锅的,是对大IP粗放式经营;应该警惕的,是商业剧的急功近利。
警惕!那些电视剧的套路
套路一:谈判都去华尔街,恋爱都去巴黎秀
电视剧开始流行扎堆去国外拍摄,雷同甚至累赘的海外取景成了观众最熟悉的套路风景——尬景。
电视剧领域的“工匠精神”,不在于海外拍摄之类的华丽跟风,而在于影视制作环节中的服装、化妆、道具、美术等,每个环节的工作者都应当有创新,有匠心,并落在实处。
套路二:打枪都去唐人街,开炮都去索马里
随着《战狼》和《红海行动》等现代爱国主义枪战电影的爆棚,一大批电视头部资源闻声而动,大有席卷潮流之势,但套路也跟着来了。
小心,新一波动作悬浮剧挟海外英雄之名而泛滥!警惕,曾经的抗日神剧老套路“借尸还魂”成为了当代动作神剧!
我们需要的新英雄剧,要展现大国崛起的民族自信和气度,要有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要有追求和平发展的价值导向。
套路三:大女主满街走,帝王嫔妃多如狗
小心——帝王将相、后妃佳人过度泛滥。主角不是皇上就是公主,不是将军就是皇后,是将军还得是空前绝后的将军,是皇后还得是千古唯一的贵妃。
小心——古装女性成长题材过度消费。这类剧玛丽苏,人人都爱女一号,片面夸大古代女性作用,常常不符合历史。
榜样!四部爆款两种标杆
榜样之一:《那年花开月正圆》为什么受欢迎?
——摆脱帝王后妃古装剧的窠臼,写了一个普通中国古代女性的奋斗历程。
——展现了晚清时代的历史风貌,达到了历史氛围的真实。
——虽然是古装传奇,但背后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包含浓烈的家国情怀。戏核是中国儒商的诚信文化。
榜样之二:《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为什么受欢迎?
——踏准了正剧回归的时代主流。
——在扎实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又从历史文献中跳脱出来,塑造了一个《三国演义》之外、戏剧逻辑之内的全新司马懿,有人物,有情感,有思想。
——全景式的历史画卷,既满足了观众的历史想象,又让历史剧有更多的符合当下审美的历史认知价值。
我们呼唤厘清古装剧和历史剧的分界——古装剧不等于历史剧
历史剧
——基本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
——重视于特定历史阶段的历史细节,具有再现历史的丰富质感,通常采用正剧的手法。
——真正优秀的历史剧,不是历史文献的CTRL+C/V,而是在创作上,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需要提升的是剧作的文学空间、戏剧空间、影像空间和虚构空间。
古装剧
——无真实历史背景,用想象的故事构筑一段戏剧空间,大多根据网络IP改编,爱情、个人功名是主要戏剧动力。
——即使是架空的古装剧,也要遵循历史氛围真实,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精髓。
我们呼唤历史正剧回归,我们也期待古装偶像剧去除浮躁,走上品质之路!
古装历史剧的精品之路=内容深度+文化内涵。除了帝王将相、后妃佳人的权谋文化和后宫文化,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还有书香文化、商旅文化、海洋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都可以挖掘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仁义礼智信,这些优秀的品格是人类社会所共同追求的,它们应该成为中国电视剧海外输出、寻找世界观众认同的一种思想内涵。
榜样之三:《鸡毛飞上天》为什么受欢迎?
——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反映了这个过程中有血有肉的个人命运,跌宕起伏,无一不透露出温暖而明亮的现实主义力量。
——凸显了创业剧的优势,带动了创业剧题材的影视化热潮。
创业剧是主旋律剧的热土,既有现实主义的力度,又有文化引领的高度。我们需要怎样的创业剧?
创业剧是最具有当代中国特点的商战剧,处在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的主人公,一个个白手起家,缔造奇迹,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开拓者的故事兼具极强的传奇性和真实感。
主人公往往有人物原型,他们饱含理想和斗志,他们的血性、勇气、智慧和人格魅力,是这个沸腾的时代赠于当代现实主义电视剧的精神瑰宝。
创业剧的故事时间跨度大,主人公大起大落的人生,凸显了社会变迁、人情人性、文化嬗变,堪称一个时代的史诗。
榜样之四:《我的前半生》为什么受欢迎?
——抓准来源于当下生活的热点话题,切入女性成长痛点,带动了婚姻话题剧+职场话题剧的兴起。
——冷静地刻画复杂多变的人性,不再给人物贴标签,使得“前夫哥”这样的瑕疵人物因为有着生活质感,出人意料地一炮而红。
《我的前半生》的成功已经显示了社会话题剧的爆款力量,一时间成为了茶余饭后的社交货币。未来,我们如何在影视创作中寻找新的热点话题?话题源于现实、源于思考。比如生存观念的碰撞、婚姻观念的碰撞、社会阶层的流动、代际差异、审美差异、文化差异……对接90后、00后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的二次元文化,也能在碰撞中引爆话题。
然而,现实主义剧不等同于当下题材剧。
现实主义是中国观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方式,它是一种创作理念,一种创作态度,一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是中国观众欣赏基因中的偏爱。
新时代的现实主义剧应当着重表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现实生活的真实感为经纬度,刻画万花筒人生、社会风情画卷。
一些貌似发生在当下,但与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生存和情感毫无关联的悬浮都市剧,并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电视剧。
在古装剧、年代剧中,我们也应当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以写实的手法来还原历史氛围历史质感。
从这四部“榜样”剧中,我们归纳了品质爆款剧的特点:
品质爆款剧=主流价值+热点话题+符合当下审美的超级人设+经典戏剧叙事模式+精美制作
新剧型!挤掉IP泡沫,开创类型剧新时代
1.新剧型之新军旅剧
张扬热血脊梁,弘扬民族自豪、文化自信的新军旅剧即将涌现爆款。12年一轮回,12年前的《士兵突击》已经成为永恒的经典,今天,我们呼唤新的“不抛弃、不放弃”精神,希望看到新时代的国民英雄,希望看到新时代中国军人真实的精神风貌。
2.新剧型之科幻剧
随着中国科技的突飞猛进,受众的科学探索兴趣日益高涨,“未来”成为富有强大收视吸引力和商业开发价值的影视元素。中国科幻剧的时代也许即将到来。
品质科幻剧不仅仅是偶像科幻剧,科幻不能仅仅成为外星霸道总裁的点缀元素;不仅仅是特异功能剧,不能仅拥有灵异等伪科学外衣;不仅仅是五毛钱特效剧,单有CG还远远不够。
品质科幻剧需要以科幻思维建立符合电视剧戏剧规律的、富有创新想象力的科幻世界观;需要在欧美科幻世界之外,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烙印的科幻影像体系;需要在CG技术以外,全面发展高精度模型、微缩摄影、特效道具、特效化妆等一系列特效工业化流程体系。
3.新剧型之文物保护剧
2018,文物保护剧整装待发。寻宝、鉴宝,主人公为了保护文物而战。这些剧取景神秘诡谲,故事新奇诱人,如果能挖掘古董行业精髓,溯古通今、重在文化,把握好“文物鉴宝+科学考古”的度,文物保护剧将脱颖而出。
4.其他类型剧方兴未艾
聚焦现实话题的房产话题剧、教育话题剧、金融话题剧,含有强情节元素的环境保护剧、面向2022冬奥会的冰雪竞技燃情剧、打开新视觉的民国热血青春剧……
另外,对于季播剧、系列剧、周播剧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如下对策:
(1)季播剧、系列剧要吸取海外成功经验,对全剧的剧情走向和每一季的故事有全盘思考、长远规划。
(2)针对一些品质有保证的系列剧,能否部分试行边拍边播的模式?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审查支持。
(3)周播剧场不能成为滞销古装剧的消化池,它要的是新奇特的品质精品剧。要进一步提升周播剧场的商业价值开发。如何探索周播剧的可复制盈利模式,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范例。
新融合!电视剧、网络剧殊途同归
2017年,中国的电视剧和网络剧同步进入品质高地。相对与前两年网台竞争的讨论,我们发现,2017是一个岔路口,电视剧和网络剧进入了AB卷考试模式,在各自的考卷上取得了成功,同时,在共同追求品质的新起点上,以及审查制度趋同的大环境下,台网融合又有新的基础、新的契机。
1.电视剧之“国民大生活”
电视剧的成功是合家欢模式的成功。电视剧的合家欢特性可以用《国民大生活》这部剧的剧名来概括。
国: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具备家国情怀,比如浸润中国农民和土地关系的《白鹿原》、聚焦现实的《人民的名义》。
民:聚焦民生,比如《我的前半生》,切入当代婚姻痛点,引爆话题。
大:观众大而全,年龄涵盖15-65岁,充分覆盖全人群。
生:注重生活质感,倾向接地气的呈现方式,注重娓娓道来的传统讲述方式。
活:鲜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即使是古装剧、谍战剧,也大多具有和当下生活共通的鲜活质感。
2.网络剧之“小美好”
2017年精品网络剧的成功在于其分众模式,我们选用《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的剧名来概括。
小:投资规模小、演员咖司小,但注重分众市场,抓住了垂直受众。如悬疑剧、公安剧、校园剧。以更精准的内容投放来促进特定人群的网络付费,并进一步带动垂直广告业务。
美:发掘新面孔,带来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视觉之美,网剧成为了中国影视新人的一个孵化器。
好:网络剧爆款走上品质之路,以精良和创新赢得好口碑。
3.台网合作探索新模式
电视媒体覆盖面高、引爆内容的传播优势依然还在。视频网站拥有众多版权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台网共同主推的剧才能成为最具现象级的作品。2017年,《我的前半生》、《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乔传》莫不如此。
2018年,我推测,大势仍将如此。
台网两端将进一步探索台网联动合作的商业模式。在广告合作上,网络的创意中插走向电视台的剧情创意广告。合作模式上,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制作方,三方共同投资、共同制作、共同招商、共同盈利。
SMG影视剧之“三个优先”
2017年,影视市场风云变幻,各平台方诸强纷争,竞争呈白热趋势。东方卫视剧场坚持秉承“都市气质、大剧品相、新鲜多元”的定位,精品导向、纵横编排、强化优势,城市网全数据收视成绩稳居全国地方卫视第一,实现了从全国前五到前三、前二再到榜首的三级跳,同时还创造了惊人的“九个第一”。
2018年,SMG影视剧中心(卫视+地面)首播剧采购总量约为3600集,其中东方卫视黄金档剧目约650集。东方剧场也将继续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守导向阵地,强化责任担当,致力于成为中国电视剧优质内容和良好口碑的领航者,持续保持剧场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国精品剧、都市剧第一播出平台。
2018年,地面频道黄金时段,在原有基础上扩充为四大剧场:电视剧频道黄金剧场,每日六集连播,预计全年播出2190集,打造全国最大体量播出平台。新闻综合黄金剧场,每日两集,预计播出730集。此外,新增了新娱乐天天剧场,每日两集,预计播出730集。综合频道新增精品剧场,每日两集,预计730集。由此,地面三大主力频道均有专属剧场,全年预计播出总量4300集,较去年黄金时段播出量提升72%,全面覆盖所有收视人群。
走向新时代的中国电视剧市场,SMG将秉承三个优先,推动SMG影视制播的发展:
1.从商业性优先转向文化导向优先;
2.从大IP优先转向扎根现实主义的原创优先;
3.从追逐流量明星的堆砌卡司优先转向讲求工匠精神的品质优先。
2018,我们迎来中国电视剧60周年和新时期电视剧40周年的庆典。电视剧,它包含着中国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最丰富的文化记忆,包含着最温润人心的精神寄托,它是最柔软的文化娱乐工具,也是最坚强的主流价值堡垒。我们为再次站在中国电视剧的新起点而欢欣鼓舞,并将始终与在座的各位,与时代同行。
(作者为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影视剧中心主任、东方卫视中心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