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庖丁解牛】低成本法制新闻纪录片凭什么“圈粉”

 

说起纪录片,人们往往把它跟高大上联系在一起,大投入大制作大手笔。讲到法制节目,人们则多数会想到杀人、放火、盗窃、诈骗等刑事案件。很难想象法制节目也能与“高雅”的纪录片结合在一起,并且充满正能量,《巡逻》算是比较另类的一个。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法制节目部的编导们,历时三个多月,昼夜蹲点在上海20多个基层派出所,从40摄氏度的酷暑一直拍到了雨势渐浓的初秋,和巡逻民警一起早中晚三班倒,扎扎实实拍摄了400多个巡逻案例,用镜头真实记录了上海基层民警忙碌、琐碎而又辛苦的巡逻工作。

与常规的法制专题节目不同,《巡逻》作为一档法制新闻纪录片,聚焦的故事并不曲折离奇,也没有火爆的抓捕现场,很多时候记录的还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其他动辄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纪录片相比,《巡逻》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因为它就是一档日常节目的“升级版”,电视台并没有额外增加制作经费。成本低倒逼节目组思考:劲儿往哪里使?如何用好手中的资源?现实题材其实更容易贴近观众。《巡逻现场实录2017》的成功,关键在于主创团队很好地把握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时、度、效”。同时,长期的警媒合作又奠定了双方的信任与理解。

 

一、抓准“时”机,赢得先机

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天时为重。新闻舆论工作特别讲究“时”的问题。“时”就是时代、时效、时机。也就是习总书记讲的:“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1.抓住安全和警民关系这两个群众关切的时代热点,积极展示上海的平安名片,主题鲜明,立意深远。

上海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常住人口2400多万,还有几百万流动人口。安全,是各级领导和广大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上海市领导在多个场合都说过:“作为一个国际化的超大城市的管理者,安全是最关心和最担心的。”2017年,我国最大在线旅行社携程旅游对数千名客户做过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旅游的安全程度全球居首,而上海成为游客心目中国内最有安全感的城市。习近平总书记说:“管理超大型城市,要像绣花般精细。”上海何以能够成为“最安全城市”?绣花般精细的管理究竟是如何实现的?这便是《巡逻》想要带给观众的。

除了安全,警民关系也是近年来最受热议的话题之一。近年来,有损于警察形象的负面报道以及警民冲突的新闻事件频频出现于各类媒体之上,尤其是网络上,一旦出现个别民警执法不规范的个案,就会迅速形成汹涌的舆情。可以说,伴随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舆论的影响力对警民关系的和谐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所有警种中,巡逻民警是直面老百姓最多的一个警种,在百姓眼中,他们代表着整个警察队伍,百姓甚至把他们视为流动的街面政府,因此他们在执法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素质,直接影响到百姓对警察和政府形象的评价。就工作性质而言,巡逻民警又是最基层、最一线的,他们的工作强度和所承受的压力,往往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相对于打击刑事犯罪、经济犯罪的刑警来说,巡逻民警的工作要琐碎得多,可能也没有那种破获大案要案的成就感,但正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默默守护,才有了城市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安全感。这次的聚焦,可以说是主流媒体主动承担起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桥梁,胸怀大局,从所处时代的主流观点、主流趋势出发,反映出了时代特点。

2.找准播出时机,产生事半功倍效果。

《巡逻》在策划之初,就瞄准了“十九大”这个时间节点。节目从烈日炎炎的7月开始拍摄,9月下旬进入撰稿和后期制作,于10月16日正式开播,可以说这个时间节点也是主创团队精心挑选的,因为两天后也就是10月18日十九大开幕了。这样的策划,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树立了上海巡警的良好形象,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安全感。同时,由于是在十九大期间,各媒体的版面也都以展示成就的正面宣传为主,节目迅速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澎湃新闻、人民网上海频道、新民晚报等分别以《<巡逻现场实录2017>:安全的上海从何而来》、《<巡逻现场实录2017>:一张上海的平安名片》、《好评不断!<巡逻现场实录2017>把镜头对准守护上海安全的民警》为题,报道了这部纪录片。播出时机的选择,对于扩大节目的影响力无疑是事半功倍的。

 

二、把握好“度”,真实的力量直击人心

新闻舆论工作的“度”指尺度、分寸、力度。把握好“度”、拿捏好“分寸”、控制好“火候”考验着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水平。400多个处警案例如何选择,怎样呈现,这里就有一个度的问题。

1.案例如何选择

2017年上海110接报1200余万起,其中非警务类报警占了近一半。在全天候的跟拍中,记者拍到的案例也是五花八门的,有刑事案件(如抓吸贩毒、偷盗者),有民事求助(寻回走失女童、护送智障少年回家、帮助居民处理小区马蜂窝等),还有大量的调解类纠纷(如用童车抢车位、手机碎屏纠纷)等等,在选择时,主创力图涵盖巡逻民警接警的各种类型,呈现他们忠于职守、规范执法、为民服务的精神风貌。定选题时,节目组确定了如下原则:

(1)能反映巡逻民警敬业、机智、温情从而触动人心的,再小也可能考虑录用。有几个案例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巡逻民警通过行车过程中擦肩而过的一个眼神,就识别出一个潜在的吸毒分子,在瘾君子翻墙逃窜时将其擒获,这很好地体现了巡逻民警在执勤中练就的“火眼金睛”本领。再比如深夜开着警车默默护送一位失智老人回家,为了车主的行车安全花两个多小时救一只卡在车底的小猫等,这些看似巡逻民警所做的“分外事”,实际上正是中国民警具有中国国情的警务活动的真实写照。

(2)主要抓取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选题。在跟拍过程中各类民事纠纷特别多,但是这不可能一一呈现,一来没有必要,二来过于琐碎,没多大意思。但公共电视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这类案例是我们的选题方向。比如一名初三学生沉迷手机游戏“王者荣耀”,引发父子两代人的冲突,经过巡逻民警耐心细致的现场调解,最终得以解决。案例既揭示了未成年人痴迷游戏这一日渐普遍的社会问题,又通过巡警对父子现场规劝的情景,起到电视的教育意义。

(3)格调低俗,再吸引眼球也不选。比如记者在拍摄过程中碰到两起未成年人招嫖遭遇仙人跳的报警,这样的案例固然能够抓人眼球,但是格调不高,又牵涉未成年人,再者巡逻民警在现场除了询问情况,无法有更多的作为,这样的记录对于树立巡警形象并无帮助,于是果断舍弃。

2.节目如何呈现

为了最真实地呈现巡逻民警的工作状态,《巡逻》用近乎白描式的纪录“天然去雕饰”;用尽量少的解说,让巡逻现场自己“发声”。同时为了增加现场感和紧迫感,案例与案例之间用110报警实况进行串联。细节的呈现往往最能打动人——吃了一半饭就匆匆赶往报警现场的背影,抓捕吸毒人员时由于翻墙扯破的裤子,被吸毒人员咬伤的手臂,老人摔倒时一位民警用自己的腿给老人当靠背、另一位民警则用手中的纸给老人扇风,救猫时民警额头滑落的豆大的汗珠,还有护送老人回家时不停闪烁的警灯……全片没有一句刻意拔高的评论,但是真实往往更有力度,一个个温暖的细节,一个个温情的镜头,抓住了观众,打动了观众,让观众看到了活生生的上海,看到了警察最真实的一面,《巡逻》拍出了一座城市的温度。

 

三、从为“播出制作”到为“传播制作”,进一步扩大宣传“效”果

新闻舆论工作最终要看效果,要看群众的口碑,要看节目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能否给社会带来正能量。从这个角度讲,《巡逻》无疑是成功的。六集片子平均收视率高达6.3,最高一集达7.3。片子不仅受到传统媒体的高度关注,也得到了人民网、央广网、东方网、凤凰网、新浪、上观等网络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转载。全网转发点击量超过6000万次,甚至有网友把片子上传到90后、00后扎推的哔哩哔哩等网站,引来无数年轻人围观,有的甚至像追剧一样追看这部纪录片。微信、微博的自发转载更是不计其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具有海量年轻粉丝的自媒体,还有明星,例如黄渤、黄龄等,也纷纷自发转载和点赞,无形当中进一步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形成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

类似的纪录片上海广播电视台法制部其实早在2013年和2014年已经做过两季,确切地说,《巡逻现场实录2017》是第三季,之前两季虽然从收视率表现上来说也很不错,但是社会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大。一方面这一季节目制作更为精良,最大的原因在于,媒体融合后电视工作者理念的变化。以前电视工作者是为了播出而制作节目,今天节目播完了,明天看一下收视率,就完事了。现在则转变为为传播而制作节目,也就是说我制作出来的节目,怎样让它的传播效力最大化,让更多的人知道。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节目更要有好的推广。在这一点上《巡逻》做了大胆的尝试。

正式开播前,一系列片花、片尾曲、MV等就通过节目组的两个公众号《案件聚焦》和《法制特勤组》,以及公安的官方微博、微信陆续上线,为正片播出进行预热。

节目播出后,主创团队将每条片子中的每个处警案例都剪成一个一分半钟的短视频,利用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旗下的看看新闻网进行推送,并同步上传到新浪微博的秒拍,进一步增加转发。拥有近500万粉丝的上海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上海》更是不遗余力地转发每一期节目和短视频。节目首轮播出后,得到了市网信办的高度肯定,为了传播正能量,在其大力支持下,爱奇艺、土豆网、PPTV等多家视频网站都开设了《巡逻现场实录2017》专题。为进一步扩大影响,节目组还策划了开播仪式、专家研讨会和两场观众见面会等线下活动,同时还在澎湃“问吧”开设了专栏,由执行总导演与网友进行互动,为节目造势。可以说为了扩大影响力,节目的推广是全方位而立体的。

 

四、警媒合作,充分信任,实现多赢

《巡逻》的成功,除了媒体从业者的专业水准和出色工作外,也源自上海传媒界和警方长期以来彼此理解、尊重、包容及信任。从策划到拍摄,主创团队都得到了上海市公安局的大力支持,市局主要领导批示要“全力配合”。这种开放的心态让这次的合作非常愉快。其实,开放源于上海警方对于自身队伍建设的自信。试想,如果警察队伍中很多人执法是不规范的,甚至是居高临下的,警方是不太愿意让摄像机对准他们的。或许有人说,在镜头前人可以“伪装”或者“表演”,但是十多路摄像机,今天拍这个民警,明天拍那个民警,而且一拍拍一天,要拍好多个处警现场,相信不可能都有这么好的“演技”。事实证明,编导在拍摄过程中,没有碰到一例对于警方执法有异议的,说明上海警察的业务素质确实过硬。在后期制作中,警方对主创团队也给予充分信任,对于选材予以了充分尊重。如果没有这种信任,镜头前民警不可能敞开心扉,屏幕上也不可能有最真实的呈现。在节目推广中,警方与媒体也结成了亲密的伙伴,无论是微信微博的推送转发,还是线下活动的支持配合,上海市公安局都是全力以赴。

这样的合作,结果当然是多赢的。一个地区的警民关系处理得好不好,从警媒关系的处理中可以管窥一二。从某种意义上说,警媒之间、警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正是构建一方平安的基础。《巡逻》为广大市民打开了一个了解民警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市民群众能看到我们基层民警的真实写照,看到他们忠于职守、维护上海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辛勤付出,从而给予公安一线执法工作更大的理解和支持。网上常常是满屏弹幕,“警察叔叔辛苦了”、“向你们致敬”、“民警不容易”、“上海的治安真好”,通过节目观众对上海的城市安全更有信心了。还有一些民警的家属看了片子之后,纷纷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告诉自己的家人,“更加理解警察的不易,更加爱你们了。”节目不仅有效树立了上海巡逻民警的良好形象,也在警察内部强化了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励他们在基层执法时表现出更多的责任、担当以及服务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巡逻》创造了一个公众愿意与警察进行沟通合作的良好舆论环境,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上起到了很好的正面引导作用,彰显出了主流媒体在城市和社会治理中的中坚力量和社会责任。

 

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要注意时机和节奏、力度和分寸、效果和实效,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巡逻》很好地践行了这一要求,用极低的制作成本将民警巡逻这一现实题材拍出了立意深远、故事动人、制作精良、观众叫好的纪录片,为当下法制节目制作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多年来,各电视频道的法制节目不外乎专题片、栏目剧,其中不乏情景再现和演绎的成分,没有现场感,往往让人感觉有点假。而这样一种纪实拍摄的手法,则令人倍感亲切和真实。加上所拍摄的都是身边的警察和身边的故事,就更加容易贴近观众、打动观众。民警、媒体、公众,对一个地方的平安和谐都责无旁贷,用镜头架起警民沟通的桥梁,受益的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而是全社会。法治中国的进程中需要这样的记录。

 

(作者简介:李姬芸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法制部副主任、《巡逻现场实录2017》执行总导演

蔡征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法制部主任、《巡逻现场实录2017》总导演)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