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业务平台】传统广播未来不会终结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媒介环境已经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除了网络传送语言文字便捷迅速和数量猛增外,视听化成为互联网的重要发展趋势,并无时无处不在。这影响着社会的生产与人们的生活。
传统纸媒有了替代,有人就说纸媒“死”了;传统电视有了强大的竞争对手,有人也讲传统电视快“死”了;接着又有人称,传统广播“危”矣,因为网络广播已经成为广播的新趋势,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就广播而言,其实并不完全如此。除了收听的终端发生了变化外,技术手段上,传统广播在原有无线和有线的调频调幅传输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电信等无线信号发布领域和网络平台上,而且在制作手段和内容呈现方面有了非常显著的改变。正能量、主旋律的传承发扬,舆论监督的使命担当,中外文化历史和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进步的传递播撒,在新时代以适应当今人们接受习惯的方式在各类媒体上予以呈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传输方式、技术手段虽没有太大改变,但传统广播人把原来“我播你听”渐渐发展到直播听众电话联线和嘉宾参与、公共现场活动乃至开放式节目等,这类方式在当时给听众带来新鲜感。随后的调频提升收听质量和覆盖调幅的死角又使得广播传媒更好地彰显特色。
近十多年来有了网络新媒体传播平台后,广播在互联网上开始“办报”、“办电视”,于是又有了广播触角的新延伸。互联网上的视频和文字一是改变了传统广播机构只办听觉的事,二是烘托广播以听为主的方向继续坚持。进入本世纪的科学技术革命,信息共享让全球已少有封闭之处,且传递的是更高清的文字、影像和声音。互联网发展及新技术的应用不断突破,使广播呈现移动化、分众化,受众选择性更强,而大数据、云计算迅速发展,亦使网络收听不断升级,让收听用户获得更好的享受。然而广播听的功能没有改变,听觉艺术或听觉信息传播还是在车载或手机等新的设备载体上实现,区分只是过去收听传统广播节目,现在可自主选择个性化甚至碎片化的音频内容而已。
从听的角度看,人们将广播的声音划分为语言、音乐、音响,广播通过人们能接受的乐音、偶尔运用一点点噪音也是为了衬托之用,通过语言和音乐将精神产品送达听众。而内容上,原先定义的新闻类、文艺类、教育类和服务类,如今只是划分上的称呼改变,即信息、资讯、娱乐等等,也有再细分并且分别设置专业广播频率的。传统广播当下正在运用当代视角和不断贴近生活的节目方式,用声音塑造形象、传递信息、传播文化。现在的从业者继承的不仅有传统广播的优良制作,还有宝贵的经验手法和创新思维。传统广播在新媒体内容生产中将听觉信息转换成平面文字、影像,起初也是为了烘托或扩大传统广播的影响,后来顺应媒体融合的大势所趋,逐步构架有影响的新媒体传播平台,而内容的根本还是源于传统广播,只是呈现形态的改变。
以传输方式和生产制作播出的内容来思考,传统广播与互联网的融合,实质的内涵是与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共同渐进的表现,并非媒体质地改变,或者说广播已不能称作广播了,不然今天的国内外广播机构不会只把新媒体纳入旗下一个部门,即便独立生产或运营,也没有脱离传统广播的支撑,甚至在今后相当时间内仍将依赖传统广播。
(一)
由风险投资架构的所谓非传统新媒体机构除了大量集纳留存传统广播的节目外,自产较多的是以娱乐、生活、旅行等为主要内容,由于新闻事件和社会化专题较简单且碎片化,所以其主打产品和主要精力集中于视频和音乐。非传统媒体比较强调迎合市场,体现“去中心化”(没有一个媒体能够称为行业中心)、“去主题化”(没有一个传播主题能够像以前一样长时间持续传播);传统广播在继承发展中自觉与非自觉地借鉴非传统媒体的合理之处和市场化的因素,正在融合与创新中前行。
由非传统新媒体推出的听觉平台的现有情况来看,时尚化、年轻化明显,活跃度高,且跳跃性和时间性强;而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学技术等严肃性内容较弱,娱乐、八卦、调侃以及瞬间自我表现为重。这与传统媒体开设新媒体有较大差异,但细析其内容,其也自觉或非自觉地打上传统广播的深深烙印。目前国内大多数传统广播机构设置的手机平台仍以推送传统定义上划分的新闻类和文艺类或历史纪实等内容,喜马拉雅和蜻蜓在集纳留存展现传统广播平台的同时,制作一些受众广泛喜欢的片断,包括不少碎片化的段落,可是从创作意图和作品的表现看也只是传统广播人的翻版。传统广播的迅速及时、广远渗透和收听便捷等特性和社会功能并没有失去,这与一些非传统新媒体机构听觉平台的差距并不遥远,还未到终结之时。传统广播办新媒体的软肋或是队伍的氛围不够、网络经验不足和创作的自由空间等问题,但它的庞大的收听群、专业采编播队伍和相关严格媒体操作制度(如严格的三审制度、标题与内容的再三打磨、三个独立信源的求证方式等等)是新媒体望尘莫及的。这或在较长时间内是其他非传统新媒体无法超越的,因为这是传统广播积累和继承后的发展,而不是单个或几个人才能夯实的基础。
(二)
当下广播市场中,新闻、交通、音乐是主要内容,且仍然占了主要份额。据赛立信媒介研究机构的报告称:新闻和交通类别呈现一个上升态势,当然流行音乐广播仍在大城市广播中继续保持高位收听份额。这和私家车的扩容密切相关,收听者以伴随方式和便捷的工具便可与听觉平台亲密接触,而且选择的内容仍然以传统广播为主,特别是在细分的社会新闻、财经新闻、交通路况等方面。对于非传统新媒体来讲,一是非新闻专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尚达不到细分新闻播报的水准;二是也不可能和不允许主动投入一定的资金与人力来采访、编辑、汇总、分配到听觉上,最多是将平台所拥有的粉丝和个体所知的现象给予反映;再加之碎片化的盛行对辩证看待新闻事件设置了一些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闻事件的清晰呈现,非传统新媒体在新闻事件的听觉平台传播中劣势将渐渐明显。
对广播而言,内容为王是制胜之本,通过专业的采纳、集合、整理的信息形成有竞争力的信源优势来影响受众。融媒体化是未来广播探索的新趋势,但这不意味着媒体边界的消失,也并非渠道的合并,而是“跨屏”“品牌体验”“大数据”的混合体。广播与视频直播的融合是广播发展的需要,广播从线性的传播,借助视频直播转换成网状的传播结构,才能更大程度地体现广播媒体的价值。呼之欲出的5G技术给广播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三)
传统广播在面向新媒体之际,固然无法阻止年轻受众从原有固定或被动模式向手机、电脑等终端转移这一趋势,这也反映了新媒体在这类听众群中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影响力。2016年之前数年的传统收听趋势调查显示听众逐年下降,然下降程度渐趋稳定。但传统广播的节目内容扩展至互联网平台后,为赢得更多年轻受众的关注度,也在生产制作方面融入新媒体元素,充分运用市场和听众人人或可是“记者”的因素,不仅消息源更广泛,收集更便捷,而且使媒体内容更加鲜活。
对从事广播互联网+的人而言,新媒体中所承载的海量信息与鲜活的网络语言,都是节目制作的宝贵养料。与新媒体有天然属性相通的传统广播通过微信公众号或QQ群评说新闻,语言通俗,点评有趣,使听众关注度增强而彰显新广播的影响力。上海广播通过“话匣子”公号平台在里约奥运会期间运用新媒体,将真实的巴西呈现给受众,广受欢迎;上海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号以图片和文字及时推送G20峰会期间上海周边交通状况及管理措施,精准服务于受众,也获好评;第一财经广播微信公众号“疏敏钩沉”以古代哲理故事诠释当下财经,亦受到追捧。
传统广播进军新媒体时,清醒认识到这是传统广播发展的新机遇,要充分借助自身的内容优势、品牌优势,使其新媒体产品从培育期快速步入成熟期;积极主动借助其他新媒体优势,克服传统广播的缺陷,进而实现媒介之间的优势互补。传统广播进军新媒体也要注意到投资风险和人力成本过高的风险,须以原有队伍建设提升为主。非传统媒体运营的新媒体或以盈利为最高目标,传统广播在拥抱新媒体时,须注意主流文化的继承和主导地位的坚持。传统广播媒体的职责就是要能够辨别真假。新媒体会很容易捕捉到个体事件,这些来自新媒体的声画资源可以为传统广播及时利用。尽管新媒体所捕捉到的个体事件本身是真实的,事件整体状况却未必是真实的。因此,能够让专业的广播记者对事件整体从合适的角度播报是传统广播电台的职责。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广播媒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这也是其生存发展的优势所在。
(四)
传统广播早已从农村、学校、工矿的扩音喇叭向车载和移动设备转变,并增强了点击或回放的个性化收听细分,而通讯信号在城市和乡村的覆盖,使移动互联网的收听方式给传统广播收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赛立信发布的《中国广播覆盖及频率资源分布特点》的调查称:近两年广播覆盖的我国人口为13亿之多,听众则达到3.68亿,而其中移动端(如手机、车载等)收听广播的比例约80%;这一个80%或有些不太准确(毕竟城市老龄化已经很高,且老龄听众仍用固定模式收听),可还是说明了传统广播在移动状态下借助并基于4G和WIFI无线网络信号的收听状况。
传统广播在与新媒体融合中,除了主动地开发新的传播渠道,还要运用互联网思维,以强调用户体验至上为宗旨。短小优质的听觉感受、流畅简约的文字、清晰生动的画面再现、轻松与诙谐的风格等等,以此达到用户预期。传统广播的贴近性和地域性特点使其在当地市场中具有得天独厚、无可替代的优势,故在运用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再生产中要兼顾更广泛的地域受众。新媒体时代的听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和使用者。受众在传统广播新闻的传播中,不仅随时随地与主持人、编辑等进行互动,同时还能反映新闻发生后新的信息;在链接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中丰富新闻背景,让新闻传播更加立体地呈现。
目前的传统广播已在充分地运用新媒体的形式开展二次传播,努力实现屏幕与文字的融合传播,在提高收听率的同时不断积聚粉丝,既加强传统广播之影响,又为未来的发展储备能量。不断地吸收新媒体的优势和长处,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的支持,使传统广播节目的新型互动性逐渐成熟,让广播屏幕化、互联网化。与时俱进的理念推动传统广播向互联网+迅速发展,这种时代脚步的跨越也使传统广播难以被“替代”。
综上所述,传统广播的内容生产依然是强项,传统广播的技术基础和广播特性的其它特点都和新媒体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更利于与新媒体融合后的发展;新媒体在最大程度上也弥补了传统广播传播的劣势,扩展了广播的影响力。传统广播优良的节目和再造内容通过互联网可实现重复收听、点播收听,广播节目的“生命”得以延长。传统广播借助互联网丰富了广播与听众的沟通渠道,也吸引了擅长使用互联网的年轻人和社会精英,这为受众群多为中老年人的传统广播拓展了新的受众媒体,势必也为广播的产业发展带来商机。所以传统广播不仅在发展,而且未来也仍将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