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融合创新】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出路何在

 

一、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受到冲击

2016年6月7日,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宣告成立,融媒体新闻产品“看看新闻KNEWS”同时上线,笔者所在的电视新闻中心也由此汇入了转型发展的大潮。

在此之前,上海纸媒打造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已风生水起,澎湃、上观等客户端转型见效,一些新闻报道时常在微信朋友圈被刷屏。在此之后,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网改版升级,全方位强化视频核心优势,实现平台化转型;人民日报推出“中央厨房”,建立采编联动平台,创新推出“融新闻工作室”,也成了业内热议的话题。融媒体时代,就这样伴随着以手机客户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崛起迅速到来了。

据艾媒咨询的统计数据:截止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增至6.36亿人,而2016年一季度,这一数据为5.51亿。73.7%的受访手机新闻客户用户每天都有使用手机新闻客户端,其中每天使用3次以上的用户达24.0%。[1]

而工信部的数据称,2017年,我国手机用户达14.2亿户,普及率首次破百,每百人达102.5部;移动宽带用户达11.3亿户,占手机用户的79.8%;移动互联网户均流量高达2.69GB,是上年的2.3倍。数据流量呈爆炸式增长的背后,是视频广播等各种APP的加快普及。[2]

融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传媒与受众互动与一体。尽管传统媒体希望通过媒介融合来实现转型、谋求发展,但就像当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样,以移动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爆炸式增长,使得传统新闻媒体要摆脱困境、突出重围,并非易事,而电视新闻媒体,由于视频技术被移动媒体普遍采用,传统优势不再,所面临的是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电视新闻媒体面临的挑战

我国电视新闻事业,起步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并在80年代和90年代蓬勃发展,其间,它的强势崛起,曾使广播、报纸、杂志等深受影响,市场份额大幅下滑。在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浪潮中,纸媒等传统媒体再受冲击,而电视新闻媒体仍凭借其独特优势屹立不倒。但本轮被称为第五媒体的移动互联网的异军突起,其所具备的高时效、碎片化、个性化、开放性和互动性等多项特征,对电视来说无异于一场“大地震”。

1.时效优势面临挑战——电视受制于采编制作过程,时效性不敌移动新媒体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力,也是新闻价值最主要的体现方式。时效性强,原本是电视新闻媒体的一大优势。电视可以依托技术手段,达到播出与传输几乎同步的效果,迅速及时地播发采撷到的新闻。电视媒体还可以采用“BRAEKING NEWS”的方式插播突发消息,或者在多档直播新闻节目中滚动播出最新报道,或者干脆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这些方式曾使得电视在传统媒体中占尽先机,但是,移动新媒体的出现终结了这一“神话”。

移动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可以随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并可以随时滚动更新最新消息。而电视新闻有一个采编制作的过程,还受到播出时段的局限,即使可以插播或滚动播出,但受其前期工作的约束,往往比新媒体发布得晚。加上移动新媒体的受众,可以不受时空局限、随时随地地接收信息,这一优势更是电视新闻无法企及的。另外,电视媒体对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优势,也因新媒体越来越频繁进行的网上直播,而面临受众被分流的状况。

2.现场优势面临挑战——移动端引入视频直播,电视媒体的现场直播沦为“传统直播”

现场感,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电视新闻媒体的独特魅力。电视可以用记者现场报道的方式,用演播室与前方记者的直播连线,或者对重大事件进行现场直播的方式,来产生共时空效应,让受众在新闻节目播出的同时,同步看到发生事件的现场,同步获悉事件现场“正在发生”的事情,体验到“在现场”的感觉。电视的这种现场感,不仅突出了新闻的真实性,给受众一种未经干涉的(如编辑)、完整的心理真实,而且可以使受众有一种心理参与感,仿佛以“围观群众”的身份,在参与现场采访。然而,移动新媒体让电视这一最大优势受到挑战。

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这两年,移动新媒体发布新闻的形式,从引入视频推送发展到现场直播,又从图文直播发展到视频直播。对移动新媒体来说,视频推送和视频直播,兼具了电视媒体的时效性、生动性与现场感等各种优势,同时,其视频还具有回看和快进快退功能,受众还能在观看的同时参与互动,相比电视媒体,即时性优势更明显,受众获取资讯的渠道更方便、更具亲和力。

例:今年4月4日下午,国新办就中美贸易有关情况举行的吹风会,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客户端等都进行了视频直播,受众可通过手机同步观看,即使错过了,也可随时回看这一内容。而省级电视台最近一档新闻节目一般在下午6点或6点30分,消息和视频都明显落后一步,受众还需回家打开电视机、按照电视台编排的播出顺序,才能看到这条报道。

如今,点开各大移动新闻客户端,都有“视频”和“直播”入口,视频运用已常态化,视频直播已成为“吸睛”焦点。由于这些视频和直播已在移动端第一时间发布,电视新闻媒体不仅在时效上被抢了先机,而且传统的现场优势也受到挑战,电视的现场直播等方式,也因此沦为“传统直播”方式。

笔者整理了人民日报客户端4月上旬的视频直播情况,发现其报道题材除重要时政新闻外,软硬通吃,不乏软广告内容,显示对传统电视媒体的挤压效应——

人民日报客户端2018年4月上旬视频直播内容一览

无标题.jpg

3.专业优势受到挑战——电视媒体专业视频已缺乏先手,受众手机视频以“短平快”和参与感见长

电视新闻以声音、画面为主要传播符号。声画并茂,是现代电子技术带来的先天优势,也凸显了电视媒体很强的专业性。电视媒体需要配备专业拍摄制作设备、布设专业传输和接收网,前期投入大、运转成本高,因此进入门槛也高。电视媒体还需要汇聚大批专业人才。就电视新闻需要的专业技能来说,前期出镜记者驾驭现场、直播连线的能力;前期摄像记者用镜头语言记录现场的能力;后期编辑将文字和声画有机结合的能力;直播技术团队使用并用活最新播出设备的能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电视的专业性,体现了电视曾经具备的不可替代性,可以说,是电视以往占据“第一媒介”地位的最大秘诀。

然而,网络媒体,特别是移动网络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以“声画并茂”特征显示的专业性,已不再是电视独有的专利,电视专业团队制作的视频已无先手。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如今,各大移动新闻客户端几乎都拥有自己的视频制作团队,发布视频已成为移动端的日常竞争手段,这使得电视媒体不仅要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而且还要解决专业人才流失、内部人手不足、制作能力下降的问题。与此同时,移动新媒体还大量采用来自受众的手机拍摄视频,此举既增加了受众的参与感,又可捕捉到大众身边的社会新闻、奇闻轶事,或者第一时间反映新闻现场,弥补专业力量的不足,这种方式可谓“短平快”,与之相比,电视的采、编、播流程就显得拖沓低效了。

2016年,移动短视频又成为互联网“风口”,涌现了一批短视频平台。其中不乏主打资讯类的视频APP,如近期刚获得腾讯领投共四方总计6亿元投资、估值已达30亿元的梨视频。梨视频大部分视频时长在30秒到3分钟之间,纪录片也在10分钟之内,力求展现新闻事件最“精华”的内容。其最大亮点,在于遍布全国的“拍客”上传的视频素材,据说,梨视频2018年的目标是有5万名核心活跃“拍客”,而“拍客”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地方传统媒体!

比达资讯数据显示,2017年第4季度中国短视频行业用户规模为2亿,相比上一季度增长19.8%,而该数据在2016年为1.28亿。[3]

 

三、电视新闻的出路

上世纪30年代起,西方广播事业进入黄金期,抢占了同期报刊的广告市场。电视刚出现时更引起了一场“大地震”,沉重打击了电影业和广播业,许多杂志和报纸也纷纷破产。但今天,报刊、广播、电影仍未退出历史舞台。可见,传统媒体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不会轻易消失。[4]

关键在于在面对新媒体时,如何找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如何在传播形态和经营方式上进行转型。电视新闻媒体也是如此,除了政策支持,还要转变观念,放低姿态,小处着手,主动作为。

1.引入新媒体表达方式,在“现场感”上再加“在场感”

移动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开放性和互动性,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受众参与,比如各移动新闻客户端经常采用的手机拍摄视频,比如梨视频的“拍客”视频。这些长镜头的短视频,显得粗糙而不专业,但它是来自受众的新视角,是受众“进入到新闻事件现场,以自己的主观视角来观察现场”,[5]具有独特价值。与电视媒体专业团队采制的工整画面相比,体现了对现场的一种“还原性”,体现了受众“在现场”的感受。

其实,只要转变观念、敢于尝试,电视新闻媒体要增加“在场感”并非难事。

首先,电视媒体有专业采制力量,可直接引入受众视频、核实剪辑后使用,如,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征集来自现场的视频,在相关报道中选用;或者在新闻节目中辟出小专栏,专播以受众视频剪辑的新闻,又或者以受众视频为主打,开辟专门的社会新闻、生活资讯节目。

其次,各城市交警系统、地标建筑、街道社区的摄像头,其实也在24小时记录新闻现场,可与相关单位建立交流协调机制,一旦有新闻事件发生,随时调用视频记录。如春运、突发暴雨等,使用交警指挥中心的视频,就很有“在场感”。

另外,长期以来,电视媒体就拥有基础广泛的供片渠道,如省级台有地市台供片,也有各行业部门的通讯员供片,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采制力量,需要的只是用好、用活,形式上多一点创新。如,相比以往的光缆和卫星通道,现在使用4G网络成本低廉,这些采制人员拍摄的视频随时可以传输,与他们的现场连线也更便捷,可更频繁地进行;再如,拍摄设备可不局限于专业设备,也可使用手机,这样地市级纸媒及各行业报纸的采编人员也可纳入,合规供片者队伍无疑更加壮大了。

2.引入纪录片制作方式,突出真实性和纪实性

2016年6月,传媒业还有一件大事,上海广播电视台摄制的系列纪录片《人间世》首播,引发社会关注,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此片备受瞩目的原因,除了其反映的医患关系是热点外,还与摄制组长达两年的跟踪拍摄、抓细节抓感人瞬间、真实记录真人真事的表现方式密切相关,而这些正是纪录片最典型、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电视新闻中引入和借鉴纪录片表现手法,无疑是打破电视新闻“图像解说+采访同期”固有模式,突出真实性、纪实性的有效途径。

电视新闻和纪录片一样,都是通过镜头语言来反映社会现实,电视新闻虽然受时效所限,无法将各种“纪实”手法用到极致,但在目前移动新媒体崛起、媒体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增强新闻报道感染力、强化电视传统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比如,纪录片常用的长镜头,能淡化主体意识,给人逼真的参与感、现场感;纪录片大量使用的同期声,与画面相辅相成,声画并茂,加强画面的纪实感;纪录片的记录式跟拍,通过采录现场原始状态的声画素材,凸显了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这些纪录片的表现方式,近年来在电视新闻制作中时有所用,一些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报道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但如能在日常报道中普遍使用、成为每一位从业者熟练运用的方法,尤其是在系列主题报道中用好各种“纪实”手法,那么电视新闻节目或将面貌一新,电视新闻的主旋律报道也将更具公信力、亲和力。

3.坚持“内容为王”,即是坚持权威性

虽然大批受众在使用新媒体,但他们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并没有减弱,传统媒体的社会话语影响力仍然巨大,仍然拥有舆论主导权。尤其在重大事件发布上仍然具有权威性,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仍然具有重要作用。[6]

传统媒体要坚持权威性,关键在于坚持“内容为王”,这体现了传统媒体的党性原则、社会责任感,也是新闻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是内容的载体,脱离内容都是无源之水,所不同的是,受采访权等所限,传统媒体或者电视媒体的内容更偏重于原创性,而网络媒体更偏重于转载、整合传统媒体的内容。因此,传统媒体应更加注重“原创”,更加注重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更加注重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举措、方针政策,在传播正能量、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中,提供更多“优质原创内容”,提升权威性、扩大影响力。

融媒体时代,各类信息浩如烟海,也更碎片化,受众往往不知如何选择,社会价值观念也更为凌乱、评判标准更加模糊。据艾媒咨询提供的数据:56.9%的受访用户认为手机新闻客户端新闻内容专业性差是目前使用最大痛点,认为客户端定制内容准确性差的用户占比也达到43.6%。[7]

统计数据还显示,手机新闻客户端言值差异大。言值数值越高,代表网民对其舆情评价越友好。今年两会期间,央视新闻客户端言值最高,为79.9,其次为人民日报的69.7和新华社的62.6,新浪新闻客户端言值最低,为40.0。这个数据充分体现了传统媒体的可信度优势。[8]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媒体不仅能做“信息提供者”,提供准确的“原创内容”和地域特征明显的“民生内容”,还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起到舆论引导者的作用,相信这一优势短期内还不会被网络新媒体所超越。

 

四、结语

实际上,以上所谓“出路”,仅为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媒体参与竞争的应对战术。从小处着手,更要从大处着眼,在改变媒体生态上下功夫。从战略上讲,在各路媒体群雄逐鹿、传统媒体存亡之际,组建跨省、跨区域电视联盟或应提上议事日程。跨省、跨区域电视联盟,指对现有电视频道、电视节目进行整合重组、去芜存菁,以避免各地电视媒体同质竞争产生内耗,解决专业人才流失问题,同时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合力,一致对外参与竞争。当然,此举受制于现行体制,也没有先例可循,需要打破行政地域限制、探索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如能实现,电视媒体将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重拾优势,中国传媒业也将由此开启一个新时代。

 

(本文作者为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东方新闻》主编)

 

注释:

【1】【7】【8】
艾媒咨询:《艾媒报告|2017-2018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艾媒网

【2】工信部《2017年通信业统计公报》

【3】比达咨询:《2017年度中国短视频市场研究报告》,比达网

【4】李良荣、周宽玮:《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新闻记者》2014年8月

【5】彭兰:《传统媒体转型的三大路径——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新闻界》2018年第1期

【6】李良荣:《传统媒体仍然有强大生命力》,《人民日报》2016年3月15日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