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媒介观察】台湾综艺人的“登陆”与“西进”
台湾综艺人闯荡大陆媒体圈并非当下的新鲜事。正如诸多台湾媒体人所说,台湾的市场一直都较小,也正因为这个“小”,台湾的经济才有扩张的冲动与欲望。当逼仄的市场被过多的电视台占据时,台湾媒体圈的可持续生态便被悄然打破。其实,逃离台湾的综艺人是在自保,换另一个广阔且具有潜力的生态延续“中国台湾制造”的生命。
台湾与大陆媒体圈的密切交往是两岸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大局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一个宏观的背景入手,本文将台湾综艺人闯荡大陆的道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是上世纪90年代至2012年左右的“登陆”时期;第二个是2012年左右开始至今的“西进”时期。之所以用2012年为划分点主要是因为,这一年被称为大陆综艺版权的元年,现象级综艺从这一年起也大幅增多,除此之外,其他的因素将在探讨“西进”时详述。这两个时期呈现了不同的大背景,由此我将梳理这两个时期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探讨台湾综艺移植大陆的问题。
一、“登陆”与“西进”
台湾综艺的繁荣与其发达的经济脱不了关系。从60年代开始,台湾以出口为导向,利用廉价劳动力,采取“奖励投资条例”、对外销企业实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等措施,一跃成为被经济学家广泛讨论的“亚洲四小龙”之一。繁荣的经济与高度工业化的社会带来了都市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盛行。正如杨有庆、王立新所言,“台湾当代电视以一种推崇‘娱乐至死’的通俗文艺的取向表征了其消费文化特征”。台湾综艺的特点可以用李欣、李献文总结的“轻、浅、窄、简”和“文以载趣”为概括。
大陆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壮大,而后大陆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贸易,加入WTO,成为“世界工厂”。大陆虽然有“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油、煤、部分高科技产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广袤的内部市场”,但是与台湾相比,大陆缺少“资本、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两岸的互通有无刚好达成了 “互补性条件”。另外一点也非常关键,大陆改革开放的时间点恰好是台湾及香港高速发展后在管理和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生产上的人力资本积累成熟期,台湾和香港在技术、管理、人才上的优势可以输送到大陆,形成“港台的技术和资本同大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可以同美国、欧盟、日本竞争的,具有活力经济的“大中华区”。
在此背景下,台湾综艺人由于先发制人的优势,积累了大量的通俗文艺作品的制作经验、管理技术和创意思路,同时再配合大陆媒体的劳动力资源、硬件、市场和资金优势,台湾的综艺制作法则被搬到了大陆。由于台湾综艺的风格独特性与文化相似性,大陆观众十分爱看,在年轻族群中影响颇大。总的来说,在“登陆”时期,台湾综艺是单向地向大陆传输,台湾综艺人和台湾经验在大陆比较受重视,合作的主要平台为传统的电视台,台湾的节目制作人直接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
90年代台湾综艺人开始“登陆”,那个时候,大陆的综艺依旧带有计划经济时期强烈的宣教色彩,缺乏大众通俗文化的可接近性特征,在综艺节目制作的技巧、风格、主题上比较呆板保守。之后大陆综艺急速发展,《超级女声》的出现让真人秀大火,也让大陆的综艺迈入真人秀的阶段。即便如此,台湾综艺人在大陆市场仍旧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央视较早开始了与台湾电视制作人的合作,红极一时的《正大综艺》就是典型代表。该节目出自台湾金牌制作人江吉雄之手,虽历经多次改版,节目却成为大陆观众不可磨灭的记忆。另一位对大陆综艺产生影响的台湾制作人是张志鹏。他参与制作了《金苹果》(央视一套)、《情艺在线》(央视四套)、《天使任务》(山东卫视)、《创智赢家》(东方卫视)、《超级星秀场》(湖北卫视)、《娱乐星工厂》(重庆卫视)、《周六乐翻天》(陕西卫视)。著名制作人张中炎联合央视制作了《开心辞典》(央视二套)和《人物》(央视十套),“综艺教父”王伟忠和詹仁雄联合江苏卫视制作了《幸福晚点名》,温怀智联合湖南卫视制作了《我是大美人》,等等。
根据马驰的报道:“这些请台湾制作人做出的节目取得成功后,各大地方电视台掀起了一股对台湾制作人的盲目迷信,台湾电视制作人也开始拉上制作团队来到大陆淘金,但大都因水土不服而草草收场。当时台湾制作人犯的错误就是太自负,他们觉得大陆做综艺的人很笨,于是就把在台湾录好的片子直接带过来,完全没跟当地的文化融合,久而久之,节目越做越台湾,管理机构不允许,也跟本土观众胃口脱节,收视率惨败!”
最近几年,“西进”一直是台湾媒体常常提及的词语,意指台湾人闯荡西边的大陆,拓展事业宏图。“西进”虽然与“登陆”同为台湾综艺人闯荡大陆之举,但与“登陆”时期相比,“西进”时期大陆的经济、人才、文化、传媒产业、政策背景有了新变化。
大陆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猛增的态势下,消费也逐步升级。根据黄隽、李翼恺的研究,文教娱乐消费占比从2013年的10.75%升至2016年的11.43%,“最近几年,城镇居民尤其是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居民的享受消费比例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农村居民则有明显改善”。在大城市,消费主义与都市文化逐渐盛行,大众文化的土壤得以开发。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民生条件的改善,民众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2008-2016年间,大陆的出国留学人员年均增速超过15%。大陆的人才储备也达到了一定的数量级别。曾经要向台湾综艺人学习请教的大陆综艺人现在可以从庞大的人才储备库中寻觅专业人才,甚至自己也能培养,而且这批综艺人将眼光对准国际,直接从欧美、日韩的先进电视产业中汲取营养。
欧美和日韩的节目版权被大陆媒体花大价钱买下,在本土化制作的过程中,大陆综艺人可以沉浸式、全方位地学习他国先进的制作经验与技术。灿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制作《中国好声音》时,会收到荷兰Talpa制作公司附赠的一套“电视模式圣经”,里面详述了从灯光、摄影、流程到剪辑、音效、视效等各方面的参数标准,荷兰团队会培训中方团队,甚至空降节目现场给予指导。大陆综艺不仅有欧美和日韩制作经验的加持,李灿指出,在商业运营的观念上,“集团化试点”“项目制片人制”“制播分离”也逐步实施,同时在社会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的身影。传统电视媒体改制创新,新兴的在线视频媒体强势崛起,同时新的渠道与营销模式发芽开花。举例来说,湖南卫视推出的《我想和你唱》利用芒果 TV 的直播和唱吧APP作为参与者的入口,同时还调动了其他客户端,如荔枝FM、YY直播、新浪微博、QQ音乐、温莎KTV等。总的来讲,大陆综艺在各领域开拓创新,台湾经验则停止不前,逐渐被抛之脑后。
在经济、市场、消费的合力下,综艺节目的投入也节节攀升,动辄成百上千万元一集的节目制作已是行业内司空见惯的事情。例如,对比同在2013年播出的两档电视节目,根据公开数据,湖南卫视《中国最强音》投资约2亿元人民币,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约1.2亿元人民币。这样的大投入和大制作成为台湾媒体人在电视上常常谈论的话题。
2013年后,台湾电视台开始大量购买大陆综艺的播放权,以《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和《爸爸去哪儿》为代表的“陆综”在台湾引起持续火爆的报道与讨论。陆综成为继日韩综艺后台湾观众的又一个选择。大陆综艺反向输入台湾,陆综在台湾市场的崛起也让台湾青年对大陆的制作单位和传媒产业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2015年起,湖南广播电视台每年都举办针对台湾大学生的“爱•在芒果”实习活动。2018年5月举行的实习选拔会(只有50个名额)引来了台湾40所高校的700余名学生参与。
在政策上,国台办于2018年2月颁布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给愿意来大陆闯荡的台湾同胞开通了一条跨越海峡的政策便利航线。《若干措施》共有31条,影视行业也被涵盖其中。《若干措施》中的第18条规定,“台湾人士参与大陆广播电视节目和电影、电视剧制作可不受数量限制”。这对于台湾综艺人而言是一个好消息。
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综艺人最近几年的“西进”以视频网站为载体,搭乘视频网站自制的顺风车出现在了大陆观众眼前。这一点在由《康熙来了》打出名声的“康熙系”综艺咖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总之,台湾综艺人的“登陆”与“西进”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其中囊括了经济、文化、人才、政策、传媒产业在不同时期的差异。但这两个时期都以台湾综艺人主动寻求大陆市场,开拓出路为特点。“西进”时期大陆传媒产业的发展打破了“登陆”时期的“大中华区”的发展模式特征。大陆综艺迅速崛起,反向输入台湾,直接对标欧美和日韩传媒产业让大陆综艺跨过台湾经验获得了强力助推,革新了综艺制作技术,并汲取了更为丰富的创作营养。
在不同时期,我们都可以看到台湾综艺人的身影。不管是制作组还是艺人,他们均为大陆综艺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虽同文同种,同属一中,但大陆与台湾毕竟有各自历史、文化、制度的特殊性,在各自的土壤上绽放的花朵必定有不一样的颜色。到底如何融入大陆“水土”,如何裁剪出一个符合大陆想象的综艺,是台湾综艺人需要应对的挑战。
二、如何裁剪出一个符合大陆想象的综艺
如何融入大陆综艺,让大陆观众接受并喜爱,一直以来都是台湾综艺人思考的问题。前文已提到,部分台湾综艺人刚开始不重视大陆观众,为了利益,甚至将在台湾制作好的录影带拿到大陆电视台播放。这种不敬业的精神与不重视大陆市场特殊性的态度肯定会以惨败告终。
横向来看,大陆市场与台湾市场最容易衡量的不同点在于政策对传媒行业的管制,相对台湾而言,大陆的管理措施比较繁杂。台湾综艺以谈话类节目见长,这也本应是大陆媒体未来精细发展谈话性节目的借鉴方向,然而谈话性节目需要大量使用语言,大陆监管机构对语言的监督要比对动作的监督严格,像台湾谈话性节目那样出位的语言风格是基本行不通的。这一点在王伟忠、詹仁雄团队制作的《幸福晚点名》身上得到了验证。《幸福晚点名》由李艾、彭宇主持,节目模式按照《大学生了没》制作,只不过参与录制的群体不再局限于大学生,而是扩展到整个年轻族群。节目播出一年后停播,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话题尺度过大,影响社会风气。该节目之所以话题尺度大、画面“清凉”则主要源于收视率低迷的问题。
在“登陆”时期,除了台湾团队将制作好的录影带拿到大陆播放这样的偷懒行为,直接挪用台湾艺人,让他们靠纯粹的台湾经验参与节目录制,也是台湾团队偏爱使用的策略。吴宗宪的“宪宪家族”参与了《娱乐星工厂》和《周六乐翻天》,但效果均不是很理想,而且吴宗宪的主持属于“插科打诨”的类型,个人风格强烈,即便在台湾他也曾受到不少家长的质疑,更何况在当时的大陆。
时过六年,詹仁雄团队联合陈伟打造了“网综”《大学生来了》。这次台湾综艺人直接把《大学生了没》的模式移到爱奇艺,连主持人陶晶莹都被保留了下来。话题围绕大陆大学生的生活,尺度虽有把控,却缺乏共鸣,许多话题没有直击当下大学生的冲突性问题。陶晶莹尽管在大陆闯荡多年,但面对大陆大学生这样的群体,在相关知识储备与文化熟悉度上明显低于张大大和薛之谦。对文化特殊性的认知、熟悉与积累需要长时间的沉浸式接受,况且大学生这类年轻群体在文化更新的速度上非常快,网络段子、流行文化、亚文化、无厘头幽默的更迭频率可能朝夕不同。同时,在压缩的时间内,要想取得效果,艺人必须以“段子化”的语言吸引眼球,“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台湾与大陆毕竟有所不同,“梗”所需的文化背景积累与运用也非一朝一夕之事。
由陈彦铭(B2)制作的《姐姐好饿》同样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由小S主持的两季《姐姐好饿》在豆瓣的评分均在6分以下。节目中小S把《康熙来了》中所使用过的套路一一再为大陆观众上演了一遍。尽管录影棚变得更大、更豪华,节目的创意与小S的主持却愈发显得单薄无力。除了水土不服,《姐姐好饿》与《大学生来了》一样,同属炒冷饭的台式综艺,台湾综艺人压根儿就没有在节目模式上创新,把台湾谈话性节目的那套综艺法则原封不动地搬到大陆,然后再在节目中掺杂符合大陆观众的文化因子。这一做法与“登陆”时期没有不同。
面对大陆环境的急剧变化,当台湾综艺人近几年的“西进”愈发力不从心时,两位台湾名主持参与的节目——阿雅的《奇遇人生》与蔡康永的《奇葩说》却带来了不一样的气息。阿雅是典型的横跨了“登陆”与“西进”两个时期的台湾综艺人。她主持过大陆的卫视综艺,如《唱游中国》《星光魔范生》,也主持过视频节目《爱呀幸福男女》,还参加过卫视真人秀《星跳水立方》《西游奇遇记》。2008年后,她将主要精力投放到了大陆的娱乐圈。蔡康永则主要活跃于“西进”时期,搭载视频网站自制综艺的顺风车,凭借《奇葩说》在大陆收获了巨大的人气。虽然蔡康永在2009年以《康熙盛典》为载体“登陆”,但毕竟这只是一次演唱会叠加综艺的巡演,是附属于《康熙来了》的一次试探大陆市场的商业性尝试。即便之后大陆的视频网站购买了《康熙来了》的播放权,蔡康永也只是“被动”地出现在大陆观众眼前,主持的范围依旧集中在台湾。
但是阿雅与蔡康永在融入与“如何裁剪”上重心有所不同,阿雅迈的步子更大、更进一步,蔡康永则以《奇葩说》为主轴,在视频网站上延续他在台湾的主持风格。
“纪录片真人秀”《奇遇人生》由阿雅联合知名纪录片导演赵琦打造。节目中,阿雅与明星一起到世界各地寻找美景、探讨人生、挖掘生命的意义。这档节目在众多的综艺中脱颖而出,用简练、深沉、舒缓的镜头语言与剪辑,剔除掉缤纷花字的绝美画面,将意义的探寻与人性的揭示置于前景。此乃阿雅献给自己的一份“四十而不惑”的大礼。我之所以认为《奇遇人生》属于台湾综艺人部分裁剪出了符合大陆想象的综艺,主要是因为它一来是由作为出品人的阿雅发起,根据腾讯视频制片人白洪羽的说法,阿雅属于“蛮核心”的地位,以客观冷静的主导风格为这档节目做了调和;二来《奇遇人生》脱离了以往以台湾综艺人为主体的节目所散发的“小打小闹”的纯粹娱乐气质,节目将视野面向全球,气势恢宏大气。这在“登陆”与“西进”的台湾综艺人所参与的大陆节目中是比较少见的。绝大多数的台湾综艺人参与的节目依旧延续了他们在台湾的过度娱乐化特性,节目仍然停留在明星八卦、肢体搞笑、浮夸言辞、满嘴大炮、男女恋情的层面。同时,《奇遇人生》也十分契合现在广电总局提倡的文化类节目的实践思想——综艺不一定只能带给大众欢乐,还能带给大众感悟与思考,甚至知识与智慧的学习。
蔡康永与阿雅相比则有所不同。《奇葩说》属于大陆班底制作的节目,蔡康永只是其中的一位导师,但节目所展现的蔡康永睿智、博学、理性的一面,给台湾到大陆的主持人一次反思性的教学机会,也就是说蔡康永展现了不同于大陆观众通常认为的台湾主持人只会“插科打诨、戏谑低俗”的本事。不过在其他节目中,蔡康永并没有打算继续发挥深度思想的优势面,而是回到了台湾综艺时期的老路,这从他主持的《真相吧!花花万物》《恕我直言》等节目中可以看出。凭借蔡康永的学识,他应该有能力做一档以中华文化为基点的节目,可惜他目前主要还是在娱乐的小天地内嬉戏玩耍。
以中华文化为基点正是一个可以裁剪出符合大陆想象的综艺的最佳策略。因为中华文化是台湾与大陆最基本的联系纽带。回想90年代那些在两岸爆红的电视剧,其中大多数都是以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为基础的。传媒学者钟宝贤在研究香港电影历史时指出,当香港影人“北上”时也遭遇了水土不服与文化差异的挫败,但以陈可辛、叶伟信为代表的影人做出了改变,用故事的形式将香港的根源自内地、香港向内地借来文化种子并发扬光大这一主旋律搬上银幕。在“去中国化”的今天,台湾综艺人已很少制作有关中华文化的精良节目了,然而对中华文化的重拾与重视却正是今天大陆社会的共识。同根同源的文化共振才能真正打造出激发受众共鸣的综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