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业务平台】从慢直播实践看视频直播生态的融合与创新
什么是直播?
其实,直播,对于受众尤其是电视观众来说一点都不陌生。无论是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还是各种体育赛事的实况直播,或者是文艺表演的现场直播,都已是观众司空见惯的节目形态。在当今的视频节目体系中,直播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节目样式和制播状态。
然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迅猛发展,直播,也在悄悄地改变。
当下在全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平台的逐渐升级,开始催生电视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传统的电视直播固有的单一架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而移动平台开始占据更多的直播市场份额,其中就包括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但是在比例分成的份额发生变化的同时,另一种直播生态开始出现,这种直播生态直接和常规认知的直播形态冲突,成为快直播的对立面,从而衍生出了另一种直播形式,业者将它理解为:慢直播。
一、慢直播的部分实践案例
(一)CCTV新闻频道在电视平台上的慢直播实践
2018年4月,央视新闻在现场直播2018博鳌论坛特别节目中,采用无剪辑、原生态的慢直播形式。
2018CCTV新闻频道 《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特别报道》——慢直播案例分析
(2018.4.10播出)
时段 |
类型 |
画面 |
字幕 |
其他 |
8:30 |
插播VCR |
博鳌市情片 |
|
|
8:40 |
慢直播 |
博鳌论坛会场外景的实时画面 |
右上角字幕——直播 下方字幕——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会址 多云20度 |
配乐——万泉河边 |
8:45 |
演播室 |
北京演播室 主持人沙晨 |
|
|
|
演播室和记者直播连线 |
主持人沙晨连线正在博鳌论坛现场的3位记者: 央视记者 张 羽 央广记者 马 闯 国际台记者 肖中仁 |
开放创新的亚洲 繁荣发展的世界 |
主持人开场白: “三江汇流融春色 海岛相望迎宾朋……” |
8:50 |
直播连线 |
三位现场记者开始现场报道 |
|
|
在这档直播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慢直播的画面,丰富了信息量、增强了现场感。插播的专题片的最后一个画面和后接的慢直播画面都是博鳌的现场外景,几乎重合,衔接流畅,无缝对接。而在慢直播的实时画面上加挂地点和天气的字幕,增加了信息量。慢直播和快直播的结合,丰富了电视直播的样态。
慢直播提供的此时此刻的实时画面,丰富电视直播的语言,突出了实时性、现场感。
(二)看看新闻网KKNEWS在网络平台上的慢直播实践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旗下的KKNEWS看看新闻网,在慢直播领域多有探索。
首先,尝试开设固定的慢直播窗口,设立三个直播点,以观景直播形式,向世界推介中国宣传上海。看看新闻网创新的这一直播形式,在最初的设计中,观景直播调用了三条线路,可谓大手笔。
第一路:上海这一刻:外滩
第二路:魔都眼
第三路:珠峰之眼珠峰夜话
《上海这一刻:外滩》慢直播窗口的介绍词是:这里就是上海。黄浦江,东方明珠,陆家嘴,外滩,尽收眼底。万一你看到的不是这些景色,也不要担心,只是小编没来得及调而已。无论如何,你看到的就是现在的上海。
《24h魔都眼》慢直播窗口的介绍词是: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这里,不离不弃;你念,或者不念;魔都就在这里,不悲不喜。面朝黄浦江,俯瞰陆家嘴,静静守望魔都的钢铁森林和灯红酒绿。
《珠峰之眼》慢直播窗口,因为技术原因,在笔者写作期间暂停。
在2016年国庆的黄金周,上海广播电视台KKNEWS成功联合国内十家电视台实现国庆7天慢直播联播,以“24H×7”的形式和“国庆秋韵”的主题,将珠峰之眼、上海这一刻外滩、上海这一刻魔都眼、新疆喀什红海胡杨林、江苏大丰荷兰花海、江苏常熟沙家浜老街、江西婺源篁岭、贵州赤水大瀑布等景点的实时景象,连续7天不间断地呈现给全球受众,在节日期间做了颇有价值的尝试。
(三)其他媒体的慢直播实践
2016年4月13日,北京新媒体集团联合北京市16区、全国14省区市推出的历时三季的大型互联网慢直播——“北京时间花开中国”正式拉开帷幕。“花开中国”项目用长达半年时间、直播态记录北京及中国各地花开花落、春华秋实的全过程。“花开中国”的慢直播初推时以北京为核心,让人们尽情感受京城春景,从明城墙到大观园,从南苑到香山,从腊梅到迎春,再到桃花、樱花,打造最灿烂的春日北京。“花开中国”的规模后来扩散到了全国,天津蓟县的紫藤、陕西富平县的苹果花、河南洛阳的牡丹花、四川的攀枝花、新疆的杏花都会以直播态出现在观众的眼前。据介绍,为实现“慢直播”的效果,北京新媒体集团架设了数百个“小水滴”视频采集设备,每天有200至300个摄像头在北京及中国各地拍摄、采集花开的画面。
2017年5月6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青在线网站和北京时间新媒体平台联合推出历时100小时的“中欧班列”慢直播。当天,一趟班列沿着古丝绸之路从六朝古都西安出发,穿越戈壁大漠,经西北边陲重镇阿拉山口出境,驶向中亚、欧洲。5月6日凌晨起,受众可以在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青在线网站和北京时间新媒体平台,跟随慢直播镜头经历这趟班列车,感受这一号称“史上最长”的移动慢直播,在一百小时里见证中欧班列点亮新丝路。
2018年4月20日,中国首个鸟类湿地慢直播平台——“鸟岛慢直播”,在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上线,受众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在一个月时间内24小时在线观看青海湖鸟岛直播景观,领略她的别样风采。高清摄像头架设在鸟岛景区里每一个值得关注的角落,通过24小时直播分享给民众一个长期伴随式的慢直播。8个机位实现鸟岛全覆盖,网友可根据需求随时切换直播画面。足不出户,却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眼睛和心灵一起感受万鸟归巢、繁衍生息的壮观与美好。
二、慢直播的缘起和历史
经笔者梳理后发现,2009年,挪威为了纪念卑尔根铁路诞生百年而播出了《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完整采用了这种“慢电视”形态。从首都奥斯陆到西南部城市卑尔根共7小时16分的行车时间被全部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120万观众收看了这档节目。此外还有柴火12小时熄灭的全过程、客船沿海岸线航行5天5夜等等。之所以像宠物狗的日常、挪威的慢电视直播、APLive等能够吸引众多观众不停观看,正因为观众会有一种代入感和对未知猜测的好奇感。
其实,慢直播的样态,也早已被中国电视人所关注研究。
中央电视台孙玉胜在他的《十年》一书中记述了这个历史细节:“早在1996年末,在与谭湘江和何绍伟探讨香港回归直播方案时,他们就告诉我,日本NHK有一个栏目叫《日本列岛》,每天中午直播20分钟,收视率非常高。直播内容就是日本国土上的一些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这个栏目已经坚持了十来年。与谭湘江和何绍伟探讨直播问题的起因,是由于他俩刚刚参加完日本NHK在长江三峡进行的连续三天的直播《悠久的长江三峡》项目。”
用孙玉胜的话说:“我们不可能办这样的节目,但它给我的印象很深。”虽觉新鲜,但无暇顾及,要知道,在当时,中国电视人面临着更紧迫的事情:事件性直播的探讨与实践。
尽管当时没有条件尝试慢直播,但是这些中国电视人已经敏锐地察觉了慢直播这种直播新样态。也许,日本NHK这个十年不衰的移动慢直播栏目《日本列岛》,已经对中国的电视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就是此时,埋下了今后中国慢直播节目发展的种子。
三、慢直播的样态特征
(一)慢直播的非事件性
作为传统媒体,新闻直播以“快”为前提,第一时间告诉观众,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有怎样的应对态度。其中不可避免带有某种形式的解释说明,而说明的来源就是记者在电视画面中谈论报道对象,或者是主持人向观众解释画面中正在发生什么。
对于日益兴起的慢直播节目来说,其视频本身就具备自我阐释的能力,它由一个被安放在电视平台或者新闻网站页面上的视频播放器提供信息量,内容多为一个场景一个地方,不具备非常强烈的新闻性和事件性。
(二)慢直播的原生态性
没有快速剪辑的镜头、没有精美的后期制作、没有任何加工,原生态、真实地展现事物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在慢直播节目中,观众会以第三种视角自行思考接下来的“剧本”。
(三)慢直播在节目构架中的作用
1.在网络平台中,慢直播主要作用是为受众提供一个窗口,观察世界,感受场景。
在“慢电视”的形态中,观众可以一边看视频直播,一边做其他事情,直到常态事件开始有转折点出现的时候再来关注,往往这种视频会在观众的电脑桌面上持续播放好几个小时。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国内最近几年兴起的网络直播上,例如网上出现的宠物狗的日常生活的直播等等。
2.在电视节目中,慢直播一般是在开场、垫场、尾场中使用。
开场——交代地点,带入现场
垫场——填补节目空白,改善节目节奏
尾场——再次出现可与开头形成对比,让受众再次回到直播现场,给人以回味空间
综上所述,慢直播用实时监控画面向受众展示某时某刻某地的实时情况,是一次“电视媒体+”的理念升级。它与快直播的融合发展可以期待。
第三代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保罗·莱文森曾对媒介发展作出如下判断:媒介进化不取决于技术含量、审美等因素,而是完全由人的需要主宰,且媒介的每一次变革,都是进步与缺憾共生,媒介是在不断的“补救”中向前发展的。因此,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它们都是人的某一感知模式的延伸,它们不是彼此消融的关系,而应是互相补充的关系,“媒体+”给了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创新的机会。
“慢直播”正在改变着我们平日里熟悉的电视节目生产方式。有理由相信,慢直播在未来会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南通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
[美] 鲍勃·阿亚 《直播前30秒》,黄丽莎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2】
王路易《从快直播到慢直播——互联网时代下电视直播生态的融合和创新》 视听纵横 2016年第3期
【3】
张志安 曾子瑾《从“媒体平台”到“平台媒体”——海外互联网巨头的新闻创新及启示》 新闻记者 2016 年第 1 期
【4】梁悦 于慧君 《从“慢电视”看中国电视节目变革之路》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7 月
【5】李志毅 《突发事件报道中新媒体的运用》 今传媒 2015 年第 12 期
【6】李明伟 《知媒者生存——媒介环境学纵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欧阳宏生 梁湘梓 徐书婕 《论互联网时代“广电媒体+之融合创新模型的建构”》
【8】孙玉胜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年8月版
【9】[法] 罗兰·巴尔特 《符号学原理》 三联书店 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