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直播间】直播潮中的博弈

 

——从《我们15个》说开去
 
28.jpg
 
 
《我们15 个》是视频直播起步阶段的标志性节目
 
 
  广电研究:《我们15个》第一季《平顶之上》2016年6月23日已经收官,作为东方卫视派出的与腾讯方面合作的制片人,回过头来看,对一年来的合作你的感触是什么?
   
  小王导演:刚开始网络没有那么厉害,我第一次进《我们15个》组的时候,那时候网络只有一个节目《奇葩说》,没有别的名头很响亮的节目。在这一两年里,很明显地感受到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当初合作的动机之一是促进网台互动,实际磨合下来,我们觉得网台互动、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1+1,它不一定能产生增量。
 
 
 困惑在哪里?
 
  这个节目体量大,有超前的概念,还有全新的玩法,所以电视台去尝试合作当初我们也是跃跃欲试。但是,实际操作下来发现,电视台和互联网是两种不同的媒体属性,这当中会发生很多复杂的问题。
 
 
100.jpg
 
  所以东方卫视播出了7个月的日播剪辑版后就停播了?
 
  对,东方卫视播出的时间是深夜时段,对于它的广告而言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收入,而且在电视端播出会产生问题:第一点是电视端播的成本很高,你每天要从浙江桐庐的平顶上把内容传送回上海,要提前安排播出时间、审片,整个过程环节复杂。
 
  第二点就是在内容上,内容上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有些粗话,电视必须要剪掉,但是腾讯觉得没有什么不可以。其实这个度是一条灰色地带,如果要同时满足两边,肯定是得往电视靠,那网络就无法满足了。第三是节目的内部节奏和设计,很多情况在网络端看是OK的,在电视端看你却觉得不行,为什么?因为网络是可以自己移动的,看到5分钟不好看,拉到第45分钟再看看,再不好看不看了。但是电视我看到5分钟不好就转台,对这个节目拜拜了。电视是线性化播出,播出时长固定,而网络相对来说比较随性,所以网台互动就会在很多很多的问题上互相制约,难以协调。还有一点,它的播审方法不同。电视是先审后播,网络先播后审,比如说一些网络节目,网络是先播了觉得不好下架,改了后可能还可以上。
 
 
99.jpg
 
  合作带来什么收获?
 
  《我们15个》是一个基于真实生活的实验节目,15个陌生人离开原来的生活,从零开始,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在平顶之上共同生活一年。这个过程中,他们分分合合,明争暗斗,加上围观群众的各种表现,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非常有意思,介入这样的节目是很能打开思路的。它让我们进一步明白,真人秀不是电视媒体的专利。还有,节目组动用了120台360度全高清摄像机、60个麦克风,官网365天、24小时直播,这也是很开创性的做法。
 
 
  腾讯的播法之一是所谓的24小时不间断直播,120个摄像头对准了15个人和场地,作为观看者,我可以随意选择观看这120个镜头吗?直播有延时吗?
 
  不是。它只能看到4个画面,是我选择给你看的。直播和现场的实时有3分钟时差。
 
 
  眼下直播正热得烫手,2016年是所谓视频直播的元年,那么《我们15个》的直播形态与现在意义上的直播异同点在哪里?
 
  直播原来就有,比如新闻与体育,还有大型晚会等,它可以说是广播电视的原生态。但目前的概念上讲的视频直播其实是类似“映客”播出的这种模式——秀场模式。《我们15个》在广义直播的范畴内,仔细观察的话,属于一个过渡期的直播模式,有可能在中国的历史上算得上是个里程碑,它是视频直播起步阶段一个标志性的产品。
 
 
  就是说它具备了秀场模式或者说红人直播的某些要件元素?这个直播的效果有监控吗?实际上有没有获得预想的那么大的流量和点击量?
 
  有,刚刚开始非常高,因为有宣传效应。到了三四个月后开始下滑了,再后面的几个月曲线就比较稳定,但所有的忠粉都在,每天两三百万还是有的。
 
  我们在那里碰到的两件事非常有意思:一是在整个一年的直播里,同时在线人数最多的那天是什么情况呢?说来可能你们不信,是平顶上在打雷,把我们的机器设备打坏了,画面全部黑掉。这时候居然人一下子全部涌进来了,面对长时间的黑屏,点击率却创新高,大家都想知道到底怎么了。
 
  还有一个就是到了炎热的夏天,居民们歇夏,没有东西拍了,我们的导播就和观众互动,把画面进行快切,啪啪切,然后观众就哗一下子涌进来,主动说我要看牛,我要看猪……本来线上观众是送礼物给平顶居民的,这时就有人要送礼物给导播,和现在讲的互动一模一样。
 
 
98.jpg
 
  这样互动的形态,包括直播打赏的方式与现在我们概念上流行的直播很接近了。
 
  对,视频直播的这种互动逻辑与传统的电视、哪怕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也是不同的,一定是我发出了指令,或者需求,你要回答我,不是你播我看、不搭理我的不平等状态。
 
 
97.jpg
 
  这个有道理,现在的观众已经不满足于“我只是一名观众”的局限性,可以说互动本身就构成内容。
 
  是的,电视不能满足,我到网上去。
 
 
 
视频直播就是下一站媒体
 
 
  在《我们15个》中你领教了直播互动的特殊魅力,现在直播行业又进入到风起云涌的时候,作为独立制作人,有没有考虑涉足这个领域?
 
  我今年下半年的两个项目都是网络的,一个是网综,另一个就是网络直播。
 
 
  具体是什么?
 
  直播节目的名字初定为《明珠号2049》。
 
 
  就是说2049年的未来世界?听上去有科幻色彩。
 
  对,我们要做一档以科幻为背景的网红养成类直播节目。它的背景是,一艘叫明珠号的飞船在火星搁浅了,飞船里的人要生存,于是就开始直播,他们每天会通过直播来赢取等额的道具。我们说的道具比如衣服或者粮食,是生存所需,当然还会设计一些道具构成障碍。
 
  直播平台和我们传统播出平台完全不一样,它有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虚拟消费,有全新的互动式的盈利形态。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接这个项目,就是想要去深入了解一下这个世界的变化。
 
 
  这就和《我们15个》很不一样了?
 
  《我们15个》是观察类节目,你是观众,你主要是看他们斗。而我要做的这个节目,我要把一些男生女生放进一个空间,进去的时候可能一无所有。这个空间里每天会设计出某种情境并推出不同的衣服,你要穿的话,就得通过做直播主播去赚钱,然后用赚的钱去买衣服,这些钱就是养成,是观众在养你。
 
  说白了,我现在要做的节目,我的核心是满足观众,出钱的那些观众。要让观众觉得我是在和这个节目一起前进,这是直播很大的魅力。因为我们习惯了传统电视,我负责看。而现在的直播,它是真的送去N多的“大炮”、“游艇”,观众是真的付出了真金白银。
 
 
  养成的说法出处在日本,很多投入金钱去打造某个人成为明星的观众,他们会觉得这个明星是我一直在养成的。像欧美有这种概念吗?
 
  欧美的直播据我所看到的,占主流的是拥有内容的。但是目前中国的直播,包括我现在在做的这个项目,操作过程中很多时候就是刷新我的价值观。
  
 
  所以秀场直播有“网上夜总会”的说法。
 
  中国现在的直播再往前一步,就是色情了,它其实不是传递信息,而是提供服务。因为在很多端口有很多人是寂寞的,他们需要通过这个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前一阵子《四大名助》来了个求助者,来自小城市,他把一个月赚的工资全部献给网红主播,花几千元换取一个笑脸,这种受众心理学值得我们研究。
 
 
  这也说明宅文化的根基深厚,人类在寻求归属感的道路上没有止境,而中国网民细分化的在线娱乐和情感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去年也是在中秋、国庆期间,王思聪投资的“17”爆红,它被APP STORE下架后,造成一个空档期,给了很多同类替代品野蛮生长和爆发的机会,映客之类就是从那时起一路火起来的,而且找到了自己的变现模式。实际上在中国,资本的嗅觉极其灵敏,一旦嗅到新的机会,会像秃鹰一样扑过来,在这种血拼的竞争环境下,中国创业者的经验值和创新能力,我觉得会远胜欧美、日本的公司,再加上中国人口多,市场够大,哪怕是小众的需求也未必没有市场空间。红利期会延续很长时间的,只不过窗口可能会变小。
 
  
  那你感觉,按照这个路子走,视频直播会发展成什么样?
 
  明年可能是一个洗牌的过程,现在的这些数不胜数的直播平台,很明显要并掉很多。映客、花椒、斗鱼、YY等等,它们会各自寻找到自己的定位,花椒更想要做一些有实际内容类的,斗鱼和YY是游戏,这些定位还是不同的,映客目前还是秀场为主,虽然奥运期间它在傅园慧等体育明星的直播上抢了先机,看得出有突破“套路”的志向。
 
  接下来是什么时代?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和直播会是两个生态体系。比如说“极限”、“跑男”它还是依附于广告明星的价值去做节目。为什么直播是一个新的生态?直播是我观众掏钱出来,爱奇艺的网剧是我掏钱看的,《太阳的后裔》为它增加了许许多多的会员,这和电视的模式完全不一样。
 
 
20160105145331_90636.jpg
 
 
  事实上由于内容同质化,秀场模式的道路上已经过于拥挤,突破套路、升级迭代的趋向总体上越来越明显。
 
  是的,尤其是在BAT等巨头介入以后,直播内容和运营方式、盈利模式越来越多元化。你看腾讯让有话语权的专家名人坐进直播间,微博搞红人盛典,靠社群领袖背后的粉丝经济带来直播人气。阿里旅行的旅游直播很不错,它从迪士尼开园开始搞一路停不下来,而且是用自己的平台APP。还有垂直化的美食直播、教育、医疗、新闻、体育,以及时尚、购物营销、VR点播直播等等,种种新玩法,常常挑动得你脑洞大开。
 
 
  也就是说,基于全场景、承载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直播新时代已经开始有了眉目。  
 
  确切来讲,直播概念从广义到窄义,将来要进一步走向广义。比如现在我们几个人在对谈,如果把手机架好,发一条直播链接,把内容实时地推送到朋友圈,这就是一个内容产品,这就是下一站媒体。
 
 
 
传统媒体感受到了压力 也看到了趋势
 
 
  成为对比的是,电视线性播出加广告吸附的道路,我们眼看着这条路越走越窄,从电视瞧不上网络节目的粗糙,到网络快要不带你电视玩了,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加速度地挺进。
 
  网络有自己的节目,产生自己的网红,这些不需要达到电视节目制作的要求。现在广告也有奔向网络的趋势,网络和电视逐渐成为两个生态语境了,当网络完全把这个生态打造好了以后,它有出口,有收入。当然,你电视还可以用明星,用范冰冰。但是等观众更多的是95后以后,你问他们这明星是谁?他们是无感的,去问95后的人,他们心里觉得网红里称得上是明星的人是谁,只有一个,猜猜是谁?
 
 
  谁?
 
  薛之谦。他做网综,靠当段子手走红,几乎每个平台都有他的节目,我查了下,今年他参与了至少33档节目。年纪大的人可能根本不认为他是明星,但年轻人认可。未来是年轻人的,三年后媒体的生态环境是什么样,变化是那么快,谁也说不清楚。不过有一点,年纪大的人现在不知道映客、斗鱼,不等于将来不知道,中国人接受新事物的热情高于外国人,也许这些老人也很快会成为视频直播的忠实的使用者,就像当初接受微信的过程一样。
 
 
  所以有人说,以后持有手机的人,人人可以是个直播电视台。甚至还有一个说法,视频直播是传统广电媒体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机遇和最后机会,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部分同意, 但不完全同意。我曾经讲过,电视综艺节目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是直播,这是有的。但电视台这个概念既是指机构,也是指平台,它还是一个媒体属性,我不可能所有的信息都通过直播获得。我们还有些综合优势,从制作能力或是专业水平,实事求是地讲,电视目前还是最高端的,网络端口的人无法相比。比如最近我在做的直播节目,在卫视平台我会做所谓“科技感”的东西,但是在直播平台不可能做,那样的话就没人理你了,这个是很现实的事,对受众首先是迎合,然后才是引领。但是他们网络直播的平台更接近于年轻人,他们在数据技术和互动经验上有优势,他们也逐渐会有高端制作和专业能力的需求。
 
  另外从SMG来讲,我们本身在向互联网转型。所以我觉得实际上还是会有一个融合和改变的。正如SMG旗下一些频道和平台,正在做一些新尝试,最典型的是融媒体中心的“K-news”,推出才三四个月,就已做了几百场直播,不仅是在自己的APP呈现,也分发到各种直播平台,影响力越来越大。第一财经也是,一财的互联网视频产品中心成立了一个多月,累计直播了70多场,而且是日均至少一场大直播。又比如五星体育与微信合作的体育赛事直播,东方卫视利用现有资源开设的“酱紫”账号,电台的阿基米德APP推出“菠菜”直播,还有互联网节目中心的一些新动作,以及我这里与五岸传播正在研发的直播节目等,实际上传统媒体是感受到了压力,也看到了趋势,并且做出了努力。
 
 
  既然是趋势,那就是不可逆的。
 
  不可逆的。我讲一句很实在的话,就是现在社会的文化氛围是一次全新的“革命”。以前,“革命”需要打倒这个打倒那个,去争夺那一方舞台,因为那时候舞台有限。而如今有非常多的出口,他找到了自己的地方,他不用理你,这是最牛的。传统媒体因为舞台只有一个,是属于大家的,属于权威的。但是现在自从有了网络,有了自媒体,自己也能是一个媒体,你的权威性就消解了。
 
  
  广电媒体看到趋势,还要踏出脚步。现在不少媒体同行在做切入直播的尝试,有些还相当有看点。比如央视在微博的直播平台开了媒体直播间,奥运期间,包括这次G20期间,央视新闻新媒体部的网络直播带来上千万人的同时在线。
 
  这个我也注意到了,新华社澎湃也在做移动直播,而且动静蛮大的,只不过有些算不算真的直播还要观察。央广与爱奇艺合作,在推一个广电、网络的“双栖”主播,名字叫海阳,他的《晚安朋友圈》据说是真的打破录播模式,号称是全程零延时。还有芒果的超女直播,特别是《夏日甜心》,我很认真地看了,尽管有人讲是假直播,还有人说收视不好,但是没有试错哪来进步?特别是浙江与广东,居然做了一个自己的直播互动平台,投入很大,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技术成本可能会越来越低,主播资源和内容资源可以再开拓,有自己的平台,到底是不一样的。当然,传统广电的主播们能否顺利转换成“网红型”主播,这本身也是个问题。
 
  这里我还想强调一句,我们传统媒体与商业平台合作时,即便是做内容提供商,也不应该放弃应有的权益。
 
35.jpg
 
  
  对,传统媒体布局移动直播,是与平台合作还是自己单干,这个值得探索和摸索。要合作,也要有一定底线,不应该无视自己的品牌价值和版权优势。另外,你注意到9月9日广电总局针对网络直播管理下发的新规了吗?
 
  注意到了,因为我们在做相关的节目,所以特别关注。长远看,它会加速直播行业洗牌,资本和优质资源会落在更有实力的玩家手上。
  很多人来问我,直播平台有没有牌照或者许可证,影响到底会有多大?我想提一个事实,9月9日的那篇规定下发以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平台与个人都要持证上岗,规定很细、很严格,但几周过去了,照理应该会有某直播网站、某主播被封,某节目被下架的报道,为何到现在没见到类似的消息?说明互联网的监管是非常难的,而直播网站的媒体规模更多更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直播平台有各种手段规避责任,比如借口是“用户生产内容”,要全部监管很难。
 
36.jpg
 
  但在这场博弈中,新规无疑是为传统媒体撑起的一把保护伞。
 
  我觉得,目前的各种规定对于传统媒体是偏向于有利的,是在给传统媒体进入新行业赢得时间,主要是看传统媒体“敢不敢做”以及“怎么做”了。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