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新媒体短片创作模式探究
201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70周年纪念日,2分钟短片《上海·穿越时空遇见你》以新媒体端发布的形式呈现给大众,片中信息量丰富,将历史珍贵影像资料和同角度机位的最新拍摄剪辑制作在同一画面中,用前后新旧对比和左右穿越互动的模式,通过画面的视觉对比和内容叙述来展现上海70年的沧海桑田与世事变迁。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版权资产中心利用自身资源,以这种特别的制作模式来实现对上海解放70周年的纪念,也是对新媒体短片创新思路和呈现模式的一次初探。
一、《上海·穿越时空遇见你》新媒体短片的策划分析
1.创作灵感启发
2分钟短片《上海·穿越时空遇见你》字幕
《上海·穿越时空遇见你》最初的策划灵感受启发于一部NHK2014年的纪录片《东京:不死鸟都市的百年春秋》:在东京成功申办2020年奥运会的背景下,NHK收集从明治到昭和时代的纪录影像,并将这些黑白影像彩色化,重现这段百年物语。该片立足于影像的本身并利用后期技术进行填色,用黑白的胶片还原出一个彩色的旧东京时代。
场景转换到上海,据目前所知,有关上海的黑白历史活动影像最早是美国托马斯·爱迪生公司所拍[1],从1898年起,有关上海的黑白影像数量很多且在不断被发现中。同时,从1898年至改革开放前,拍摄上海的彩色影像却不多见,此时段内的彩色影像就显得极为珍贵难得,我们从彩色影像和上海的关系来寻找突破口。
2.结合时效的必要性
20世纪30年代是笔者所查知的用彩色影像记录上海的最早时代,据目前所知30年代彩色上海影像有两段,皆为外国摄影师所拍,而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门初开,知名的外国导演来到上海拍摄了一些我们较为熟知的彩色经典纪录片,例如安东尼奥尼的《中国》、牛山纯一的《上海新风》、伊文思的《上海第三医药商店》。策划中,我挑选了有关专门拍摄上海彩色纪录片中的某些片段进行同角度拍摄,与现今的上海来做比对,这样既可有关于上海最早的彩色影像之难得一见,又有许多部大师级的作品镜头,其中当然必不可少的一部作品是我认为此策划之所以值得做的主要原因,这部片子就是1949-1950年的中苏联合摄制的五彩纪录片——《人民的上海》,这是一部很多人并不知道它存在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拍摄的彩色纪录片。
在新闻机构中时效性可以引起的共鸣通常是一种共识,与时代主题相关联是创作的必要考虑因素之一。2019年契合上海解放70周年主题,1949年拍摄的《人民的上海》一片中的镜头就完全可以囊括1949-2019我们所想要呈现出对比的属于老资料的那一半。因此舍弃上海最早的彩色片段和其他彩色镜头,仅从《人民的上海》这一部珍贵的纪录片着手。本片的策划思路是:选取《人民的上海》一片中的经典片段,比如所摄的街道与建筑的历史影像镜头,详细解读这些地标建筑和背景故事。选在2019年的某一天,站在苏联导演们曾经拍摄的同一角度去拍摄今天的上海,然后将历史的影像与现在的影像完美契合和比对,最后在新媒体端按照要求和规律呈现发布。
二、案例中老资料部分:《人民的上海》一片内容和出处解密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都市,也是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我们的劳动者几辈子辛苦地建设了这个巨大的都市”[2]。《人民的上海》片长18分30秒,拍摄于1949-1950年,由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和中国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是五集系列彩色纪录片《锦绣河山》中的一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部专门反映上海欣欣向荣新气象的纪录片。《人民的上海》这一集的编导就是我们较为熟知的《解放了的中国》一片的编导格拉西莫夫,这部片子当年的后期剪辑、制作配音都是中俄双方电影工作者在苏联完成的。因此,笔者认为《锦绣河山》其实是与《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出自同一年代、同一批电影导演、同一个制作剪辑团队的另一部优秀纪录片。
《人民的上海》俄文片名
1949年9月初,中央电影局决定邀请苏联的摄影队来帮助中国拍摄彩色纪录片[3],9月底,25位苏联电影专家随苏联代表团到达北京,这些电影专家分为两队,一队以高尔基制片厂的格拉西莫夫为首,主要拍摄解放初各地的后方建设;一队以瓦尔拉莫夫为首的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摄影队,主要拍摄解放战争(重拍)。苏联电影专家带着当时还称为北影厂(后改名为中央新闻纪录片电影厂)的电影专家们一起,分四路进行拍摄,在中国整整拍摄了八个月,共摄有196卷胶片素材,包括北京、广州、舟山、重庆、成都、昆明、南京、上海等地,5月21日,中国部分电影导演和作家、音乐创作、解说、翻译等随同苏联电影专家离开北京,于6月1日到达莫斯科,在莫斯科用了一个多月完成了后期制作,最终完成了两部豪华巨制彩色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1950.12公映)、《中国人民的胜利》(1950.10公映)。
同时,从这些拍摄素材中,苏联和中国电影专家们也制作了另一部彩色的系列专题片《锦绣河山》,这部纪录片至今并未收录到相关纪录片史的书籍中,因此也很少能发现对于这部系列专题片的介绍。由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和中国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锦绣河山》,导演包括格拉西莫夫等五位苏联编导在内,内容为《新北京》、《人民的上海》、《解放了的南方》、《江南胜景》、《大江东去》五部纪录片,每部时长约为18分钟,分别描写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沿着长江的城市重庆、汉口、武汉、南京在解放后的新面貌,包括文化古迹和生活、工作、风土人情、社会变化等。当年,这部系列片在苏联和中国各地进行放映,深受观众欢迎,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让大众最为直观地了解新中国壮美的大好河山和新生的城市风貌的最好方式。
其中,在关于上海的这集《人民的上海》一片中,我们看到了新生的上海人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上海人民一方面庆祝全国人民的胜利,一方面开始新中国的建设。片中有陈毅市长走下汽车走进市政府大楼去上班的镜头,也有学生们步入校门开始一天的学习;工人们成了工厂的主人,充满激情地工作;码头、商店、书摊、街道,人们工作与生活的自由与舒适透过画面展现出来,休假的时候劳动者们聚集在中山公园里举行重阳游园会,人民广场上正在举行农业土产展览会……
三、项目推进难度实际情况分析
作为一个影像资料研究工作者,用资料来说话、让资料来告诉我们历史的脉络是我们的本职,如何对资料进行适当的解读值得我们付出努力。《人民的上海》无论从纪录片制作还是剪辑解说来讲,都是聚集了当年中苏两国最有名的电影工作者,因此这部片子对上海而言也可以堪称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也是上海解放之初的新风貌的最好记录。因此,这部并未被大众所熟知的历史珍贵纪录片,更需要一种特别的解读方式来呈现。
1.历史影像资料的识别辨认
以《人民的上海》的镜头作为本片历史影像的那一半,首先要把片中的经典镜头、空镜头挑选出来。把每一个镜头画面中的每幢建筑进行辨认,结合《老上海百业指南》一书上的行号名称进行字幕标注。必须先确认画面中的地点和建筑是什么,才能进一步推断摄像机的拍摄位置,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拍摄。第二步,为便于实际对比拍摄需要,这些镜头按照拍摄角度进行分类合并。而在进行拍摄位置分类的时候,笔者发现苏联大师当年拍摄的地方也是上海最有名的地标,如外滩、南京路、城隍庙、大世界等等。其中,笔者认为《人民的上海》中最为经典的镜头即为一段在电车上运动拍摄南京路的长镜头,配合振奋的音乐、行驶的电车,南京路两旁的建筑一一入镜,影像的神奇为我们真实展现出1949年解放初期的一幅上海南京路彩色历史长卷。
2.实际拍摄联系单位与联系方法
策划之初,笔者认为同角度拍摄只要先确定拍摄位置、联系好单位,即可进行拍摄,实际上这些事情远比想象中来得复杂。在这2分钟短片中,我们为此特地联系的单位有上海大厦、国际饭店、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市水务局、黄浦区外滩风景区管理办公室、上海海事局,在这些单位的协助下,我们拍摄到了外滩和黄浦江的交界口、陆家嘴、南京路、外滩等地点,进行了同角度几乎一模一样的再现;还有一些不需要联系直接可拍摄的点,比如苏州河上的乍浦路桥、城隍庙;还有的是联系了却最后改用别的策略的比如南京东路的车拍。
在联系这些单位时,我们采用电话联系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办法,最难的问题是苏州河和黄浦江上拍摄,要确定联系哪家单位并需要借用船只。我们从苏州河游船码头这条线联系到上海市水务局再到交通委员会宣传处,最后联系到海事局宣传办。在黄浦江上的拍摄中,海事局安排我们在巡逻艇上进行,我们心目中认为最难实现却必须要实现的部分,也就是在黄浦江上拍摄外滩万国建筑群和原杨树浦发电厂的镜头,利用同机位拍摄终于得以完成。
3.拍摄同角度机位再现难点问题
前文中述及《人民的上海》一片中在电车上拍摄南京路的片段是极为经典的一个长镜头,这个镜头的拍摄也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949年,摄像坐在司机的后面沿着南京路上拍摄,从南京东路外滩拍到南京西路黄河路口。在《人民的上海》成片中最后选取到的南京东路上的镜头不多,南京西路从国际饭店到新世界的一段路在片中出现了两处。要还原这段车拍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我们的拍摄没有配备车子,要找车子是必需的;第二,即使有了车子,大机器身材庞大怎么从车窗里探出来拍摄;第三,即使大机器可以拍摄,行驶抖动的情况下画面能否够稳;第四,南京东路是步行街目前只有观光车行驶。
最终方案是采用专门防抖的小机器Osmo来解决上述问题,在南京东路上,我们选择乘坐观光车使用Osmo来回拍了三遍,观光车特别颠簸,如果没有这个机器,我们的素材就会是废片。同样,在黄浦江上的拍摄为避免船的抖动影响到拍摄效果,Osmo稳定的性能解决了抖动问题,结果出来的画面很稳。
此外,有一个九曲桥的历史镜头看资料可知是在豫园商城内拍摄,但是必须通过实地考察踩点,最终确定是在挹秀楼三楼,根据实际商家情况我们选择在二楼拍摄,拍摄画面的角度还原性可达到90%以上。在国际饭店拍摄时,我们想要呈现的老资料中金门大酒店的尖顶,却被其前面新建的高楼几乎挡住了,在同机位拍摄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而反过来想,这正是我们要发现的今天的国际化的上海。
四、剪辑思路的碰撞与呈现方式的思考
1.画面新旧对比或左右穿越的两种模式探讨
短片的最终呈现模式,在初期策划时被设置为一个画面左右拼接或者上下排铺展现历史镜头和新镜头,这种模式的呈现方式可概括为新旧对比。由于视频最终是以新媒体端发布的形式呈现,本身画面画框很小,因此如果进行全画面的左右或上下排铺会显得拥挤和局促。因此在最终实现上,一部分镜头我们采用前一秒放老镜头后一秒紧跟新镜头的方法来制作。
同时,这些历史画面和新拍摄素材在给到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用于制作5月26日上海解放70周年三小时大直播的内容时,资深媒体人秦博老师也给出了他的想法:穿越时空,即在同一个画面中出现,左边一半是老、右边一半是新,从而实现左右互动。因此,在短片视觉呈现创新思路上,我们也吸收了这一创意,把左右穿越纳入其中,短片制作的基本框架用这两种模式在片中交替使用,两种模式贯穿及交替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画面本身的呈现效果。
新旧对比呈现模式
左右穿越呈现模式
2.字幕解说及最终呈现
片子最终的呈现必须要清晰解读,所谓的画面解读是通过画面让大家知道这个到底是在哪里、它的前身是什么、存在年代、在哪个位置,也就是把我们所看到的、了解的全部告诉每一个观看本片的人。最终基于新媒体端画框局限不可能有大幅字幕介绍背景的情况下,我们选取简单字幕为主,试图用资料本身会说话的方式来讲述2分钟的小故事,历史影像与今日上海在70年后的交汇对话,也正是资料解读的创新模式。
3.此模式案例再推进
新媒体端短片制作模式,策划完成后也有可复制推广的可能性,一方面结合时效主题,另一方面选择优秀的纪录片片段再进行碰撞对话,因为笔者认为此模式再推进是完全可操作的,下一个项目可以选择呈现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
《上海·穿越时空遇见你》短短2分钟融入了70年斗转星移间变与不变的奥妙,我们有所收获,也让我们更加热爱这个与我们同行的城市——上海。在短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影像的魅力,《人民的上海》的摄影技巧和拍摄手法值得借鉴,因此从选择《人民的上海》来说,我们致敬苏联电影大师,而选择去同机位拍摄、选择在2019年5月27日呈现,更是致敬为上海解放做出过贡献乃至牺牲的同志们。
(作者供职于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版权资产中心)
注释:
【1】共3段,上海街景一41秒、上海街景二42秒、上海警察37秒。
【2】《人民的上海》中文版开篇解说词。
【3】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第202页,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