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三次难忘的茶叙

 

2002年的初夏,笔者所在的上海广播电视机构又开始了一波新的改革潮,这是一次深层次的改革,将原来并驾齐驱的东方电台和上海电台、东方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同质化的频率和频道实行合并,构架起更加清晰的、类型化的专业化内容生产事业链。经此一举,原来的同城竞争的力量被凝聚起来,“兄弟抱团”共同参与到国内广播电视的大竞争格局,乃至参与国际同行间的合作与竞争。这是一次凸显“内容为王”理念的体制机制改革,激发起了上海广播电视人敢为人先、勇攀高峰、争创一流的新激情。在这一波改革大潮中,引人瞩目的“弄潮儿”莫过于2003年7月“第一财经”的横空出世。这是一次全新的多媒体资源配置的大融合,开启了媒体专业化内容生产的新实践。作为这一轮改革的参与者和经历者,见证了第一财经的成长和发展壮大,这期间我负责第一财经广播的管理,用改革思维和融合的理念做成了一些开创性的事,收获了专业财经广播的全新发展。如今再回首那段经历,有三次“不经意”的茶叙,成就了“意外”的成果,至今值得回味。

 第一财经.jpg

 

太湖茶叙聚拢长三角

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之初,时任总经理的高韵斐就要求我们在做好财经专业内容的同时,要求我们眼光向外,开放办节目,聚合更广泛的资源,让专业化的财经广播有更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当时,中央提出的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战略已经实施多年,江、浙、沪三地在产业互动、设施联建、政策协调等方面都有了持续的推进且显现成效。但是,三地的媒体却并没有形成紧密的联动,作为主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化媒体,三地的经济广播在信息互通、节目协作与线下互动方面也鲜有作为,可谓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中国长三角》.jpg

2004年初夏的一个周六,我和浙江经济台的孙彪台长、无锡经济广播的沈顺源副台长,在太湖边的一个茶室里相聚,一起喝着用太湖水沏泡的龙井茶,就我们第一财经拥有的专业财经资讯如何能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台实现共享的事宜进行商议。大家觉得这样的信息共享自然对各经济台财经资讯的丰富和专业性、权威性的提升大有帮助,但这是一种单一性的信息共享,如果能够借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东风,开设一档专门汇集各地展开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信息的节目,就能很好地串联起三角洲全区域内的经济广播,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为经济广播开放办节目、联合办活动、联合促经营探索一条新途径。长三角地区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这是一个经济广播大有作为的富矿。大家一拍即合,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商定开办一档由长三角区域内所有地市经济广播共同参与、一起打造的联播节目《中国长三角》,全方位集中报道长三角区域内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动态和成绩。这一动议很快得到了区域内各地市宣传部领导的支持和各经济台的热烈响应,经过三个月的筹备,2004年8月18日晚上,长三角地区内的18家经济广播的领导集聚宁波市的天一广场,隆重举行了《中国长三角》节目开播暨宁波经济广播开播十周年仪式。从此之后,每个星期日的中午1200,《中国长三角》节目的声音回响在浦江上空、江浙城乡。正是以这个节目为抓手,我们一起携手组织了“穿越长三角”、“走访长三角民企”、“红船激励嘉兴改革再起航”、“欧亚大陆桥的改革潮”、“寻访宁波的经济地标”、“长三角的新中国经济地理坐标”、“中国海洋装备生产走向世界”等一系列的大型新闻采访活动,受到了各地党政领导的高度肯定。2006年年初,时任中央台经济之声总监的臧捷年在了解到《中国长三角》节目的情况之后,特意来到江南考察,在实地调研和听取了节目的具体内容后,给的提出《中国长三角》可以同时段在经济之声播出,这无疑给我们极大的激励,同年5月中旬,《中国长三角》节目终于在经济之声播出了,此后,在经济之声领导的关心支持和编辑徐强的具体指导下,节目品质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组织了一系列的特别专题直播,成为长三角各地领导对外宣传十分倚重的窗口,该节目在经济之声整整播出了6年。

 

赤水河边茶叙议联合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进入到一个全面建设市场经济社会的阶段,其中金融改革开放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中央的金融改革政策出台接连不断,上海证券交易所不仅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遥相呼应,而且中国期货交易所、黄金交易所、钻石交易所、石油交易所等相继面世。还是央行二总部的所在地。正处在金融改革的大潮中,第一财经传媒机构应运而生。2003年的金秋时节,我和时任北京经济广播总监的赵多佳见面时,说起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国家发改委、央行、金融三总部等政策中心,上海是金融中心,大量的市场信息云集。在中国金融改革的大时代,我们两家应当实行优势融合,开创一档国内的专业财经广播新闻节目。经过深入分析后决定由两家携手开办《中国财经60分》节目,这是一档播出手法创新的节目,为了突出信息的时效性,采取分头编辑、板块切换、连线直播。北京经济台负责最新的政策资讯和外汇资讯,第一财经负责最新的国内外股市和期货行情资讯,两家分头就当天的重要财经新闻采制深度报道,节目在每天的1800同步连线播出。该节目可谓适逢其时,节目播出后受到了京沪两地受众的高度关注。上海市金融办、证交所、复旦、交大的经济学院专家都给予一致好评,上海市委机关的班车下班时锁定这一节目。北京方面,国家发改委、证监会、一行三总部都给予了关注和支持。时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同志也表示称赞,《中国财经60分》节目开播半年后,经黑龙江哈尔滨经济台台长王铁提议,以连线的方式节目在哈尔滨落地,一年后在广东的中山市落地。2005年秋天,北京经济广播总监陶津出访经过澳门,坐出租车时司机正在收听《中国财经60分》节目,而且节目信息量大,内容权威,专业程度高,这让陶津十分兴奋。2007年8月全国经济广播年会在贵州举行,会上我介绍了《中国财经60分》这档国内首创的专业类财经新闻节目编播情况,引起了经济广播同仁的高度关注。会议的第三天,出席年会的各台领导来到了贵州仁怀,当天细雨霏霏,晚饭后南京经济广播的魏文康总监电话里要我一起去赤水河边走走,感受红军不畏艰难四渡赤水河的精神。来到华灯璀璨的赤水河边的市民广场,发现与会的绝大多数经济台的领导都在那里,大家一起喝着茶,聊起了经济广播大协同、大联合的话题,大家一致认为现在的中国,金融资讯是十分热门的,各经济广播都因为信源的制约,不能架构起内容很完整、很权威的财经新闻节目,希望能够共享《中国财经60分》节目,并且建立起重大节目协作联动的机制,使经济广播形成一个更为广泛的合作整体,让节目在联合中有更大传播力和影响力。我感到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同时也是经济广播谋求更好发展的新诉求。于是,我们和北京经济广播协商后将《中国财经60分》节目全面开放,给各经济广播台共享。为此,上海广播电视台技术部门很快专门调试开辟了卫星上传通道,节目由上海上星全国落地,这样每天1800的时候《中国财经60分》节目在全国的35家经济广播同步播出。由于节目形成的广泛影响力,2009年国家广播电视研究机构、中国传媒大学和《媒介》杂志社评选的“全国十佳原创广播新闻节目”,《中国财经60分》名列其中,被认为在原创的财经新闻在十佳节目中独树一帜,是广播电视专业化频道(率)建设的例证。

 

香江之滨茶叙出新招

新世纪之初,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尤其是中国的金融业和国际市场的接轨日甚,中国的财经新闻也为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2004年时,第一财经和CNBC亚太频道合作,每天传送的“中国经济新闻”成为该频道最受欢迎的新闻内容。97香港回归之后,传统的沪港合作从经贸已经深入到整个金融业,上海作为内地的股票交易中心之一,自然和香港有着更多的交往,而香港成熟的证券市场运行和监管的经验对上海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上海金融业的崛起自然也受到了香港的高度关注。

2005年10月由第一财经广播、广东电台和香港普通话台携手举办的“三江论坛”在香港举行,论坛间隙,香港李嘉诚旗下的黄埔和记新城财经电台的总经理和我寒暄,说到第一财经广播、广东电台和香港普通话台合作的“三江联播”节目传递的内地财经信息很受香港市民的欢迎,人们可以很直接地了解内地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作为香港专业的财经广播媒体,他们十分期待和第一财经广播的节目合作。于是我们相约第二天中午在旺角海景酒店详谈。

第二天中午我们一起喝着功夫茶,详细介绍了各自财经节目的构架和特点,新城财经电台表示,他们播报内地股市和外汇的信息都来香港的平面媒体,相对时效性差,而且他们获得的内地相关信息也缺乏权威性。尤其不能向香港投资者实时播报上海股市的信息。我们也觉得香港市场的资讯在第一财经广播中也比较有限,其实,很多在沪台商和港商都有香港的股票,他们对香港股事的实时信息很有需求。交谈中了解到,沪港两地的金融联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且有关沪港通的课题论证正在实质性启动。于是我们商定两家开设实时连线直播节目《沪港一线通》,实时播报沪港两地最新的股市走势和市场信息。

经过三个多月的准备,新城财经电台专门招聘了说普通话的专业财经主持人,调整了节目编排,于2006年春节之后《沪港一线通》正式播出,该节目播出至今,在两地一直保持着同时段广播的收听率高位。尤其是在该节目开播10年后“沪港通”正式上线,节目终于成为实时反映“沪港通”的专栏,受到两地投资者的好评。

 

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催生了传统媒体的改革和发展,也为媒体的创新突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在财经广播的8年正逢中国经济蓬勃发展,金融业改革开放快步疾进,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创新,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天地,让我们得以在其中探索实践,做成一件件以往未曾想象过的事,做大了一桩桩以往难以做大的事。以上的三段轶事是自己投身媒体改革中难忘的经历,也是一段媒体改革的印记。改革开放的时代激励我们解放思想,成就了我们敢想敢做。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给了我们机遇,让我们没有碌碌无为和虚度年华。

 

(作者现任上海市广播电视协会副秘书长)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