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主流媒体的职责担当与传播创新

 

《巡逻现场实录2018》是由东方卫视摄制播出的一档全景式警务纪录片,共十二集,每集时长45至50分钟,于2018年11月17日在东方卫视周六晚间10点档开播,跨年播出至2019年的2月2日。节目以纪录片的形式,用平实的手法聚焦了巡逻民警这一警种。节目低成本,全自制,没有明星,只有来自上海最基层派出所的近200名一线巡逻民警,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全方位展现了巡逻民警的日常工作。节目播出以来,在周六10点这样一个综艺节目比较集中的次黄金档时段,收视依旧稳步维持在同时段第三,位居专题类节目第一;CSM52城最高0.54;同时,节目还充分利用新媒体,通过多个渠道发布内容,网络仅微博话题浏览量就超2.8亿。这档节目是东方卫视贯彻总局“小大正”(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要求的一次实践,节目的播出,引发了全国对上海治安的认可,也塑造了“城市守护者”的巡逻民警形象,播出效果良好,社会反响强烈。

 

一、创作初衷

1.全方位展现警察形象突破公众认识定式

作为主流媒体工作者,为全社会搭起沟通、理解的桥梁是一名电视人理应肩负的使命和担当。放眼时下各类不同社会关系,医患关系、警民关系等都是群众关切的时代热点。医者守护生命健康,警察则护卫着人身财产安全。最新相关调查显示,公众最关心的是安全问题。此前东方卫视曾出品过《人间世》、《急诊室的故事》等医疗题材纪录片,这一次我们则把焦点投向了警民关系,投向了一线警察群体。

有专家总结过影视题材里警察基本是两类人群:一是以高大上的英雄形象出现;二是作为警队中的涉黑人员,以反面形象出现。警察这个群体会让老百姓觉得是权威的,带神秘感,但又是不太可亲近的。以往公众看到更多的,可能是影视题材中常见的“破大案”的刑事侦查警察,骁勇善战的特警,或是近年来逐渐为人们熟悉的睿智的经济侦查民警。而再看现在的法制新闻专题,各档节目基本都是采取一案一报或法治类短消息汇总的报道手法,在这些报道中民警形象都是相对模式化的,而针对一线巡逻民警的报道少之又少,即便在警队内部,这个警种似乎也显得最为平凡,但他们却是每天直面百姓的一个警种,也是关乎城市治安管理最前沿的一个警种。因此,我们求新突破,用更真实、更有效的传播途径去寻求法制题材新的表达方式,通过《巡逻现场实录2018》这档纪录片中的一线巡逻民警群体,为公众展现了一个更“接地气”、更加亲民的警察形象,借此突破公众对警察的惯性认识。

2.聚焦城市安全提高公众安全感

上海作为和纽约、东京、伦敦齐名的国际大都市,它的治安管理格外引人注目。上海拥有2400万常住人口,五六百万流动人口,是一个近3100万人共同生活的城市,而其中民警只有5万多名,一线巡逻民警更是只有4000多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特大型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治安管理,更是特大型城市管理的重中之重。比起一些偶发性的矛盾和冲突,一线巡逻民警在不起眼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守护,才是城市安全最日常的面貌,也是百姓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感来源。

城市安全,是我们每一个人密切关注的。司法公正,很多时候不光体现在大案上,更是每一个个体从遭遇和自身相关的执法行为中感知而来。另一方面,在电视节目面临诸多问题的当下,用真实打动人心,通过纪实手法解读人生百态、传递人文关怀,不仅能带给观众有温度的收视体验,也构成了电视破解困局的重要线索。

在以往的影像表达中,刑警惊心动魄的抓捕过程往往被过多着墨,这些场景虽能吸引观众眼球,但与一线民警真实的工作状态存在较大差异。与此同时,在当下的互联网传播环境中,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也为了追求点击率,新媒体的部分展现内容常常刻意放大警民冲突,给警民关系的维护造成了不良影响。“聚光灯”效应的存在,也很容易让受众记住那些被媒体争相报道的不和谐事件,进而忽略了身边更多默默守护着人民安全的基层警务人员。

2018年农历新年一过,《巡逻现场实录2018》在东方卫视平台的拍摄与制作即在SMG的规划中步入了正轨,并很快得到了上海市公安局的大力支持。摄制团队开始去寻求一份份看似微小却基石厚重的记录。“小事汇大爱,平凡亦英雄”,这是主创团队为节目拟定的宣传主题词,也作为十二集节目的主轴线索贯穿始终。

 

二、警媒合作

1.全方位覆盖与全景式记录

据相关数据统计,上海日均3万多个接警量,1.5万次出警。执法机构的背后,是一个个穿着制服的普通人,他们的理念、他们的情感、他们在城市的执法生态到底如何,民众有着强烈的了解愿望。摄制团队为警察这个个体提供了话语权,也搭建了双向交流的平台,上海市公安局此次也以自信与开放的姿态配合摄制团队随警作战,因此,节目的顺利制作与媒体跟警队间的互相信任密不可分。

“巡逻现场”这个题材,早在2014年起就先在地面频道开始实践,2014年摄制了三集,2017年则摄制了六集,每集25分钟,收视创下了地面频道近年来的新高,SMG看看新闻网同步播出,也反响良好。《巡逻现场实录2018》自2018年4月起,就开始卫视季的前期采点,5月进行样片拍摄,6月正式开机,12月初杀青,后期制作从8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2019年1月底,从春意盎然到酷暑当头,从秋意渐起到冬日迎新,一幕幕场景都收入在我们的镜头里。我们用镜头抚摸着这座城市,展现了城市的温度,也展现了法治的温度。

前期拍摄,摄制团队以每四个派出所为一组,制订两周拍摄计划,跟着警察三班倒。半年的时间里,团队10名编导带着近20名摄像,蹲点了上海的36个派出所。上海共400多个派出所,团队就拍摄了近十分之一。摄制团队一共拍摄了748个案例,最终体现在十二集节目里的有近120个故事,共有超过200名警察亮相在《巡逻现场实录2018》。

2.由个像触及群像

作为一部全景式记录警务巡逻工作的纪录片,2018年节目的关注对象新增了空中警航队、黄浦江上水面巡逻,还有人流量密集的地铁沿线派出所巡逻民警,另外还有作为指挥机关的市局指挥中心和市局治安总队巡逻指导处基层指挥人员等。摄制团队希望通过个像的积累,最终在作品中呈现出一个上海警队的群像,这样的呈现,才是有体量、有说服力的。在这个群像中,每一位民警又都有不一样的成长背景、个性特征、执法风格,巡警在节目中不是治安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谈到警媒合作,不得不说英美的同类型节目。在2014年预备摄制“巡逻现场”时,团队曾调阅了多次获艾美奖的CNN摄制的《执法先锋》、BBC摄制的《伦敦警察警务纪实》。英美警察执法范围主要是打击刑事犯罪,以上节目中,英美媒体对警方的溢美之词及在警方立场表达观点的站位,也是非常清晰明确的,甚至充满了英美主旋律色彩。而基于我国国情,巡逻警察的日常工作实际上一大半是民事纠纷的调解,具有中国的独特之处,此外,上海的城市安全度其实是全世界公认的,因此作为上海的主流媒体,我们更有责任去记录和传播。《巡逻现场实录2018》展现了中国的警察、上海的警察是如何执法的,展现了中国警察的形象,同时也诠释了上海公众的城市安全满意度每年都在递增的原因——一个在背后默默无闻、辛勤付出的群体。

巡逻民警平时从事的更多的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十分接地气,摄制团队的记录方式也是原生态的,拍摄过程中很少看到警察的紧张和不自然,他们的注意力其实更多地放在要处置的人和事上,因此这种松弛和自然也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该部纪录片的真实性。

3.警务纪录片的普法工作

警媒合作,除了负责宣传对接的政治部,法制办在巡逻现场项目中也攸关重要。实际上,绝大多数公民都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社会人,但有的时候,问题的矛盾点是:所要遵的“纪”、所要守的“法”,有时竟然是不明确的,因此主创团队在节目中设置了“治安小课堂”,意图结合节目中的案例,进行生动、有效的普法功能。

《巡逻现场实录2018》全片展现的近120个案例,涉及的法律法规都不尽相同。法律必定要求准确无误,一档法制节目不要写出不懂法的话来,即使只是一个词的表达失误,也将贻笑大方,因此节目中涉及的法律法规问题,在每一集的节目播出前,摄制组都特别仔细地和公安法制专家们进行良好沟通,以期准确无误地进行普法工作,这也是节目价值的又一体现。

 

三、案例选取

748个故事,超过1800小时的拍摄素材,1:150的片比,很多时候最难的是选择、是取舍。选择拍巡逻民警,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个警种背后特别适合电视表达的东西,那么主创团队的取舍标准、方式是怎样的呢?

《巡逻现场实录2018》共十二集,团队通过“贴小纸条”的方式,逐步梳理提炼出了每一集的主题。后期又加入了巡逻民警和反电信诈骗的联动,优秀巡逻民警“岗位大练兵”等。有的主题是此前就可预知的,比如《亲爱的小孩》、《同一屋檐下》。有的则是慢慢积累而出。在团队拍摄的过程中也深感上海的治安良好,在跟拍的近半年中,团队只拍到一例死亡事件,是一名不幸的母亲意外猝死。这个案例后来因为女子家人的无理取闹,变成了一个普法的案例,收录在第六集《非常时刻》里。

纵观团队拍摄的748个故事,鲜有大案要案,更多的都是看上去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充满市井烟火气的民事纠纷类型占到了节目的一大半。城市转型中,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会不经意就遭遇到各种和法律相关的生活琐事,恰恰是这些接地气的故事,可以通过警察的视角,看到更真实的中国国情,看到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现象。比如摄制组跟拍“最暖巡逻民警”印毅俊过程中,多次拍摄到老人独自外出受伤,这其中就体现了城市老龄化问题。又比如,老式小区停车难引发的居民和居委干部的争执;外来务工者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造成小区车祸;青春期少年因为要打游戏和母亲发生的激烈冲突等等。民警在这些警情处置中,在依法的前提下,很多时候充当的是缓和器、黏合剂的作用。

所有的这些,其实折射出的都是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管理。异地报警挽救回轻生女子的生命;一盘红烧肉引起的“乌龙”警情;台风来临时,民警到桥洞下劝说并护送流浪者进入安置点;报警接报女子呼喊救命,民警紧急上门发现是排练现场等等。我们都可以看到城市治安管理无小事,宁信其有,有警必出,把可能的恶性事件化解在萌芽中的精细城市管理理念和多部门应急联动机制的随时启动。不需要我们更多地着墨与解说,每一个现场,每一次处置,每一个民警的说与做,都让观众看到了最真实的中国基层法治治理。

制作节目要“立人”,“巡逻2018”则以故事带人。观众和网络反应热烈,一批“网红”警察和因被网民喜爱获得冠名的“神仙派出所”也自然地诞生出来。其中,“鹰眼巡警”郭敏,屡次远远一瞥便准确锁定吸毒人员,任对方百般抵赖,依法耐心取得尿检样本,搭档徐安铭一句“这就是科学”广为流传。曹家渡派出所更是因为有一批颜值高、业务精的中青年民警,吸引了无数粉丝的目光,成了上海年轻人“打卡”的新地标。第一集因为救猫走红网络的民警马晓亮、戴华,更是被女网民调侃成“英年早婚”;从警三年的年轻民警周世奇因为对来沪打工未成年少女的呵护,团中央微博发文点赞“甜炸”;陈浩、马晓亮怒斥第三者,是制服之后的社会道德良序体现。

我们常说,时代需要偶像,但这些年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娱乐偶像或者财富英雄,年轻观众通过“巡逻2018”忽然发现,原来就在我们身边,有一群同样具备偶像气质的人,爱国爱民、可盐可甜。事实上主创团队想传递出的价值观也是:他们才更有资格成为新时代的偶像。

随着节目的播出,在案例选择的创作中,也要逐步解决事例相同、审美疲劳的问题,因此后几集的方向,逐步走向智慧公安、反电信诈骗等更为现代城市居民关注的话题。第十二集大结局《我的选择》,更是一改前十一集偏轻喜剧的风格,进一步让观众看到这个职业背后所必须要承担的职业风险和未知的甚至有些残酷的牺牲,镜头也第一次延伸到了他们的家人。

第十二集中的老警长周桂祥,三年前因为和歹徒搏斗变成植物人,这是媒体第一次披露他的事迹,他朴实的妻子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青年民警宗晨毕业于英语系,曾经是渣打银行的一名白领,四年前父亲因白血病忽然离世,曾经拒绝考警校的他,在父亲去世三天后决定报考警校读第二专业,警校毕业后,他在父亲生前所在的派出所,成为了一名最基层的巡逻民警,并在去年报名支援边疆。一年,没有任何待遇职级的升迁,这是一个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援疆决定。这里,我们看到了无声的信仰的力量和年轻人可贵的薪火相传的理想信念……他们一方面展现出过硬的业务水准,维护法律尊严,替人们解决困难,做好城市守护者的角色;另一方面他们也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我们不仅想让观众看到作为执法者的他们,更想让大家见到制服背后是有血有肉的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在素材的选择上,创作团队则提取了很多生活化的对话和场景,比如老警察们会聊育儿经,聊对退休生活的向往;年轻警察会聊对家庭的责任,以及作为丈夫无法陪伴妻儿的内疚;妻子怀了二胎的也会聊对生活成本的忧虑,但一转身接到警情,他们立刻进入职业角色。正是有了这些内容的支撑,他们的形象才更真实、丰满。

节目的播出,既让老百姓对基层民警执法有了理解和认同,也进一步推动了警队与警员自己对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的更高要求。上海的警察学院、治安总队和各派出所,纷纷把纪录片当成了教学素材,自己学习分析,相互讨论提高,职业荣誉感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四、新媒体融合

基于“巡逻2017”良好的网络反应,“巡逻2018”项目从策划之初就对新媒体传播做出计划。利用融媒体实现裂变式传播是节目从上海走向全国,从电视观众走向网络受众的重要途径。团队对单期节目进行“再切割”,把每一个案例浓缩成适合网络传播的短视频,在微博、抖音等多平台广泛推广。东方卫视微博账号及微信公众号,SMG旗下法治天地、案件聚焦、新闻坊,上海市公安局“警民直通车”以及16个分局的公众号,组合成了一个新媒体传播矩阵。内部发布人员组成微信群,在市局宣传处和卫视品牌推广小组的统一布置下,有安排有步骤地集中发力,同时又注意发挥各家的短视频创作特色,第一期播出后,全网点击量即超8000万。很多年轻网民,因为在微博和抖音上看到片断,又和父母一起回复到传统电视的荧屏前。腾讯、哔哩哔哩、爱奇艺三大网站每周在节目播出后一小时内节目上线,弹幕中众多年轻观众抒发了最真实的观片感受,例如上文提及的老警长周桂祥警官,很多年轻人说:“这才是英雄!”“泪目!”“叔叔快醒来!”

据统计,《巡逻现场实录2018》腾讯点击超1900万,B站点击近700万,均进入以上网站2018年度纪录片领域播放量的前三,在上述网站的春节特别推荐页面,“巡逻”也都不可或缺。而在年轻人聚集的哔哩哔哩网站,“巡逻”的评分高达9.9分,豆瓣评分则从8.0分开始,一路上升到了8.9分。微博上和节目相关的两个话题,阅读量超过2.8亿。

《巡逻现场实录2018》的摄制团队中,前期编导团队都是80后,后期剪辑指导为80后,主力剪辑师全部为90后。在受众的目标人群上,除了常规观众,节目组希望这是一部能引起年轻人关注和喜爱的作品,因此在后期剪辑中,运用了很多与传统纪录片不太相似的剪辑手法,比如被年轻人称为“官方鬼畜”的特效处理方式;借鉴真人秀的重点语句强调、重复的剪辑方式;更明快的剪辑节奏,年轻人熟知的快背景音乐及动漫配乐,这些都极大程度地拉近了和年轻观众的距离。同时在舆论引导及故事主旨价值观上,《巡逻现场实录2018》又能得到各年龄观众群的认同,以最大的可能去追求雅俗共赏、“老少通吃”,争取了最大化人群的关注。

 

结语

平安很小,寥寥十一划,写在纸上不过方寸之地;平安又很大,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无数基层干警夜以继日用脚步将它丈量。

放眼当下,警民关系事实上存在着越来越剧烈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与以媒介为主导所生成的“拟态环境”中警察形象长期的割裂感密不可分。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中曾描述了它可能带来的危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借由媒体供给的信息去了解。当这些信息互不相干甚至完全对立时,就难免产生认知混乱。

创作团队尝试把纪录片题材拓展到新的领域,不怕它的敏感、复杂,力图通过对一个警种的深入拍摄、解读,将讨论辐射至社会热点、市井百态,也春风化雨般地种下信仰法律、注重法治、谨守规则的种子,弥补因误解或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社会裂痕,埋下沟通之桥的地基,也打开警方、媒体、民众三方的对话窗口。

在这个大江大河的时代,只要条件允许、时机成熟,媒体人就应该有勇气去直面、去记录、去告知、去沟通、去思索,以最大的努力,去践行推进社会和谐、推动法制进步的重大责任。

 

(作者为东方卫视中心副总监、《巡逻现场实录2018》总导演)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