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国外公共媒体大型体育赛事的融合传播实践 ——基于BBC平昌冬奥会报道的研究及启示
冬奥会作为世界大型体育赛事之一,蕴藏着巨大的内容开发价值,也吸引了全世界媒体的目光。近十年,媒介技术的快速演进和迭代,正在不断改变体育内容的传播方式、分享方式和体验方式。以每届奥运会为时间切片,可以窥探传播科技的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组委会首次在奥运场馆内为媒体工作者提供免费的互联网服务,奥运会迈入互联网时代;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尝试多平台直播;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社交媒体表现亮眼,移动端用户活跃;2014年索契冬奥会数字化基础设施继续升级;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诞生的网络频道——奥林匹克频道,常年播放奥运项目相关内容;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5G技术开始崭露头角,NHK和BBC使用HLG格式的8K内容总计超过90小时……
一、研究动机、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2018年2月25日,平昌冬奥会落下帷幕。伴随着奥林匹克旗帜的交接,冬奥会进入“北京时间”——四年之后,北京将携手张家口续写奥林匹克的光荣与梦想。重大体育赛事具有全球性影响力,具有国家形象建构、增进民族文化认同等政治传播价值。[1]在当前新的国际环境和传播语境下,考察外媒如何报道平昌冬奥会,分析其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形式、传播者和传播策略,对中国办好2022年冬奥会、普及冰雪运动知识、推广冰雪赛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英国广播公司(BBC)是世界最大的新闻传媒机构之一,音视频内容生产能力强,传播网络覆盖全球。其体育节目制播历史悠久,早在1948年就曾转播过伦敦奥运会的大部分赛事,并开创了付费转播奥运会的先例;1958年推出体育电视专栏《看台》(Grandstand),并现场报道过自1960以来的每届夏季奥运会。2012年伦敦再次举办奥运会,BBC藉此提出“数字奥运(Digital Olympics)”的口号,实施全媒体转型战略,开发了BBC Sport独立网页和手机客户端、BBC Red Button、Red Button+数字互动电视服务等。由于探索公司(Discovery Communications)获得2018年至2024年两届冬奥会和奥运会在泛欧洲地区转播权,从2018年冬奥会开始,BBC奥运报道量有所减少,但BBC通过协商,仍获得了2022年和2024年奥运会免费收视频道的转播权。选择BBC作为研究对象,一是因为其专业性和公共性获得业内的肯定;二是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世界对在亚洲国家举办冬奥会的看法。另外,中国在本届冬奥会获得1金6银2铜,列奖牌榜第16位;而英国获得1金4铜,列第19位。可见两国在冰雪运动方面实力相当,属于同一梯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背景可以加深我们对本研究的现实意义的理解。
在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力图以2018年2月9日至2月25日平昌冬奥会期间BBC Sport在其网页、广播频率、电视频道和社交媒体上的传播表现,探讨以下问题: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型公共媒体如何生产、分发、推介专业性内容?其内容供给有哪些创新点?传统媒体从业者如何运用社交平台协助新闻生产?技术的进步、传播平台的融合,对体育新闻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二、历史回顾与文献综述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为内容供给创新赋能。冬季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进行电视转播的,是1956年意大利科蒂纳丹佩佐冬奥会。当时国际奥委会对于电视这一媒介并不十分热衷,但是,随着电视的普及,国际奥委会开始认真审视这一新兴媒体的潜力。在1960年美国斯阔谷冬奥会男子回转比赛中,由于裁判无法确认一名运动员是否错过了旗门,他们向转播比赛的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要求调阅录像带,这也启发了电视台在转播比赛过程中提供现场慢动作回放。同一年,在罗马举行的夏季奥运会实现了在欧洲18个国家的电视直播。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上,BBC首次用卫星传输信号,1968年法国格勒诺布尔冬季奥运会第一次采用了彩色电视信号转播。此后数十年间,电视一直是冬奥会转播的强势媒体。
电视工业提供了奥运会重要的资金来源;奥运会为电视媒体提供独特画面和故事,使传播内容更具戏剧性、多样性和可观赏性。两者相辅相成。早在1984年,国际奥委会就曾组织学术研讨会,聚焦奥运与电视关系等议题。1987年卡尔加里大学也曾组织类似的研讨会,为1988年的冬奥会提供决策咨询。西班牙学者Miquel de Moragas Spà、美国学者Nancy K. Rivenburgh和 James F. Larson等联合了25个国家数十位学者,开展一项国际研究计划《奥运中的电视》[2],梳理了一些国际传播研究与奥运的交汇点,包括民族自我认同与观看方式、文化交流与社区、电视与制度变迁、全球电视工业、作为媒介建构现实的奥运等。该研究报告分析了奥运转播的经济、组织和科技基础,比较了开幕式中的传播文化、奥运精神和政治,并深度访谈了各国的奥运观众,是一部较为全面的基础性文献。
英国学者Richard Haynes在研究BBC体育传播史的著作中指出,其他媒体没法像电视这样,不仅从实践、规则和观看方式等方面塑型了现代体育,而且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影响了现代体育的发展[3]。比如,卫星电视转播推动1964年东京奥运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事件。日本政府借此向西方观众展示其战后城市更新、交通基础设施等成就。当然,奥运与电视的关系并不总是融洽的,例如围绕卡尔加里冬奥会电视转播权的竞标,就曾发生“蝎子之争”。《奥林匹克大逆转》[4]一书就以亲历者的角度,回顾了奥运会的商业开发历程。巨额的转播费用,促进了关于奥运转播权的收益、风险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5]。学界也日益关注公共服务媒体和国际性体育赛事之间的历史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变得紧张和断裂的问题。Gregory Taylor和Barbara Thomass探讨了体育广播权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公共服务媒体环境中的地位[6]。
北京学者柯惠新及其团队三次开展关于奥运传播效果的问卷调查,所著的《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分北京奥申篇、雅典奥运篇、北京奥运篇[7],比较了两岸三地的受众在奥运会这样的全球性盛事中,如何与媒介产生互动,其体育意识和国家意识如何受到大众媒介的影响。上海学者陈丽江分析了北京、伦敦和里约奥运会期间BBC的涉华报道,探索中国国家形象在英国媒体的呈现特点和变化趋势,反映出外媒涉华报道日益多元化的现状[8]。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崛起挑战了传统媒体的强势地位。Leanne Ritchie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和巴赫金的互文性概念,研究温哥华冬奥会期间一起意外事件中加拿大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表现,结果显示传统媒体话语,有时本身就是被抨击的目标[9]。而索契冬奥会的举办,则被视为俄罗斯政府展示其软实力的一种特殊策略[10],具有政治传播的功能。国内关注索契冬奥会报道的研究者发现,以央视(CCTV)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注重策划、主推原创,将内容产品统一规划,发挥了多媒体联动效应。[11]以腾讯体育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则以体育明星为传播主体,增强报道的可视化,助力体育赛事报道由PC端向手机移动端转型。[12]
电视媒体开始采取融合(convergence)传播的策略,试图巩固其在传播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例如,BBC在完成数字化改造后,通过自主研发平台、改良节目模式、重整组织架构、拥抱社交媒体等手段,走出一条全媒体发展之路。[13]总体而言,各类中文文献关注夏季奥运的多于冬季奥运的;关注传播内容的多于传播渠道的;关注本国媒体的多于外媒的;在研究BBC的融合传播方面,关注时政新闻的多于体育的。鉴于融合传播已成趋势,且逐步深化,本文将以2018平昌冬奥会为切片,探究新技术条件下,国外传统媒体集团和媒体人在大型体育赛事的融合传播方面有哪些创新性表现。
三、BBC的融合传播研究
BBC是做电台起家的。目前,在音频广播方面,BBC有两个专门的体育频道,分别是Radio Five Live和Radio Five Live Sports Extra。[14]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前者节目类型较为多样,但冬奥会相关内容的播出量有限,后者只有一种类型——比赛现场直播述评,内容集中于冰球项目,但播出量较大。
表1:BBC Radio Five Live 涉及2018平昌冬奥会的节目
播出时间 |
栏目 |
节目内容 |
主持人 |
节目形式 |
2月8日20:30 |
5 live sport |
冬奥前瞻 |
Eleanor Oldroyd |
谈话类 |
2月11日9:00 |
Sportsweek |
一周赛况小结 |
GarryRichardson |
播报类 |
2月16日13:00 |
The Friday Sports Panel |
嘉宾点评讨论 |
Jason Mohammad |
深度报道 |
2月21日22:30 |
Phil Williams |
连线参赛者 |
Phil Williams |
记者观察 |
2月23日13:00 |
The Friday Sports Panel |
嘉宾点评讨论 |
Jennie Gow |
深度报道 |
2月25日9:00 |
Sportsweek |
一周赛况小结 |
GarryRichardson |
播报类 |
(来源:自制)
表2:BBC Radio Five LiveSports Extra涉及2018平昌冬奥会的节目
播出时间 |
比赛项目 |
节目内容 |
2月11日 |
女子冰球 |
美国对芬兰 |
2月12日 |
女子冰球 |
瑞士对日本,瑞典对韩国 |
2月13日 |
女子冰球 |
美国对俄罗斯 |
2月14日 |
女子冰球 |
瑞典对瑞士,韩国对日本 |
|
男子冰球 |
斯洛伐克对俄罗斯 |
2月15日 |
女子冰球 |
美国对加拿大 |
|
男子冰球 |
挪威对瑞典,捷克对韩国 |
2月16日 |
男子冰球 |
美国对斯洛伐克,瑞典对德国 |
2月17日 |
男子冰球 |
加拿大对捷克,俄罗斯对美国 |
2月18日 |
男子冰球 |
德国对挪威 |
2月19日 |
女子冰球半决赛 |
美国对芬兰,加拿大对俄罗斯 |
2月20日 |
男子冰球资格赛 |
美国对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对挪威,芬兰对韩国 |
2月21日 |
男子冰球¼决赛 |
捷克对美国,加拿大对芬兰 |
2月22日 |
女子冰球决赛 |
加拿大对美国 |
2月23日 |
男子冰球半决赛 |
捷克对俄罗斯,加拿大对德国 |
(来源:自制)
电视方面,BBC没有专门的体育频道。这使得制作者不用去分心考虑线性播出的需要和时段的压力,而专注于节目内容和目标受众。体育方面的视频内容全数上传到BBC Sport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用户可个性化定制频道和栏目,部分精选内容(如开闭幕式、英国夺冠热门项目)放在综合性的电视频道BBC One、BBC Two播出。IPlayer和Red Button 上提供点播服务。BBC Sport专门开设平昌冬奥会报道页面,设有比赛结果(按小项目分类)、日程表(按日期或按大项目分类)、奖牌榜(按国家或按大项目分类)等查询项目,网页上主要分文章、音视频、特写三大类,还开发了Quiz互动问答小游戏,充分挖掘网络的特性,积极发挥自身内容品质的优势,测试用户对冬奥知识的掌握程度。平均阅读量较高的是网页上的Day-by-day guide文章,简要介绍当天BBC各频道、频率会在什么时间转播哪些项目的比赛,有哪些看点。
手机客户端BBC Sport尝试向用户提供360度全景观赛视频,需要配备Cardboard头盔或三星 Gear VR观看,BBC还邀请没有装备的观众去BBC体验中心尝鲜。在整合了诸多的社交功能后,用户能够直接通过该手机客户端在脸书、推特上分享音视频和观感体验。不仅如此,这款应用还朝着“认知媒体”的方向迈进,尝试使用手势和语音识别来进行控制和搜索,不断增强人机交互功能,增加用户黏性。
除此之外,BBC融合传播的创新之处还有:
(一)主题动画短片
2018年1月20日晚,电视频道BBC One和推特、脸书BBC Sport账号同步推出了一段由 Nexus 工作室的资深导演 Smith & Foulkes 与 Y&R London 公司合作完成的2D动画视频短片,主题为“The Fearless are Here”(无所畏惧),提前一个月打响了2018冬季奥运会报道大战。此后,BBC的线下宣传活动和开闭幕式片头,都部分引用了这个短片,形成统一的标志形象。
短片将滑雪、冰壶、花样滑冰等运动员抽象变形,讲述了运动员在追求巅峰体验时所面临的心理和物理上的障碍。即使是顶级运动员,比赛时也会感到恐惧和焦虑。创作者必须展示他们如何克服负面情绪、摘得桂冠的惊险历程,同时在视觉上进行戏剧化处理。Smith & Foulkes 通过真人拍摄技术来获得真实三维空间中的体育运动感。早期阶段,创意团队进行了非常多的实验,还要考虑到不同的摄像机角度,并带有手持摄像机的感觉。Nexus工作室的动漫工作者将运动员内心的恐惧具象化为狮子、老虎等水墨形象,创造了完整的2D场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了动画的绘制。
2012年和2016年BBC都曾发布过奥运主题影片(包括主题音乐),为其奥运报道“定基调”。它区别于奥运会官方的徽标、吉祥物等,但又与之相关,令人产生联想。这种新的视觉设计,结合了比赛项目的紧张场面和举办国的地理特征,便于英国观众理解奥运的文化特色。同时,影片在户外媒体(楼宇、车站、电梯LED屏)和各种地推活动中出现,形成了浓厚的报道氛围。
(二)数据新闻
BBC并不把数据新闻视为一种独立的新闻形式,而是将大数据技术作为一种制作新闻的工具,补充传统新闻在反映宏观问题上的不足。因此,BBC数据新闻通常是穿插在传统新闻报道中,以丰富传统新闻的内容,增加其阅读价值。2月26日Alex Bysouth撰写的《冬奥会统计:挪威刷新记录,德国的金牌项目及其他》,就是一则典型的数据新闻。
人口仅五百多万的挪威,何以8次问鼎金牌榜、成为冬奥强国?文章不仅纵向比较了历史上挪威队的战绩,横向比较了挪威、德国、加拿大、英国的奖牌数和人口数,而且披露挪威每年的体育预算约为1370万英镑,不到英国拨给平昌冬奥会参赛者预算的一半(2835万英镑),指出挪威的夺冠与常年积雪的相关性。文章还从性别的维度拆解了美国队的奖牌榜,结果发现,美国队远未达到赛前37枚奖牌的目标——仅赢得23枚奖牌——如果没有女运动员的贡献,他们的成绩会显著降低。再次证明,体育运动场已经成为Pat Marchak所描绘的全球经济的“被整合的圆形广场”(The Integrated Circus),这个充满娱乐与残酷淘汰的竞技赛场也是一个构筑政治、经济与文化权力关系的舞台,其中的权力关系涵盖了相互交织的种族、阶级、社会性别、国家与地区等范畴。[15]
BBC擅长数据地图、数据漫画、时间线、交互式图表(泡泡图、树状图)和个性化新闻等数据新闻形式,经常利用社交平台发起用户调查,获取数据。2015年由全球编辑网络颁发的数据新闻奖(DJA)“年度最佳新闻应用”就花落BBC的《你最适合哪种运动?》,在这个应用中通过数据对照,用户可以很轻松找出自己适合的运动。而拿到这个世界级的大奖也体现出BBC在个性化数据新闻方面全球领先的实力。[16]
(三)社交平台
新闻相关的社会场景正在发生巨变,移动社交则是这一巨变的风暴中心。[17]BBC将平昌冬奥会视作其“协作式新闻布展”(collaborative news curation)的一个契机,以互联网多中心“节点主体”展开动态新闻传播实践。具体说来,使用Facebook是触达海量网民的有效途径;而Twitter的目标受众相对更窄,很多是新闻爱好者;Instagram则用于分享视觉图片,目标群体是年轻人和女性用户[18];Youtube更多用于联合制作和分享视频。
推特的BBC Sport账号建立于2011年3月,目前有约750万粉丝。冬奥会期间,以#pyeongchang2018, #bbcolympics, #Winter Olympics 等标签发布消息,或在消息后@Team GB,@BBCOne, @BBCTwo,形成传播矩阵。2月12日, BBC体育主播、前奥运钢架雪车金牌得主Amy Williams在推特上问她的粉丝,极寒天气里如何化油性的妆,因为她“试着用水性化妆品,但脸像是被冻住了”,引发了关于平昌的气候是否适合举办冬奥、电视转播能否坚持到比赛结束的讨论,电台节目和电视新闻随后跟进,话题持续发酵。
脸书的BBC Sport账号建立于2012年7月,目前有约1313万粉丝。2月17日9:31pm发布的英国运动员Lizzy Yarnold夺冠的消息,获得了175个评论和586个分享。该账号主要发起一些有趣的话题讨论,如冬奥会上谁最兴奋?如果给你上冬奥会,你会参加什么项目及为什么?最喜欢的一刻是什么?BBC将这些用户反馈数据视为日常决议的参考,用来优化推送,并及时调整报道策略和方向。Facebook Live帮助在平昌的BBC人员连线采访英国获奖选手,相关内容整合进电视端的报道中。
Instagram的BBC Sport账号目前有约123万粉丝。冬奥会期间,以发布专业体育运动摄影作品、捕捉大赛的关键时刻(尤其是各国冠军运动员的精彩表现)为主,现场花絮、日常视频为辅。同样以#pyeongchang2018, #bbcolympics, #Winter Olympics 等标签发布消息。2月16日,Dom Parsons获得了英国在本届冬奥会上的第一枚奖牌,这幅照片获得4305个赞,此后该账号进入活跃期。2月17日,Lizzy卫冕钢架雪车冠军,该账号连发两幅照片,其中一幅“记住这个日子@Team GB史上最成功的一天”获得8301个赞,另一幅获得5787个赞。还有一幅“更多人为Elise Christie心碎,因为她在1500米半决赛中受伤送院以防万一”的照片获得了5046个赞。
BBC除了在数字平台上捕捉大赛关键时刻,通过链接引导用户使用BBC自身平台服务外,还把一些特色视频传到社媒平台上。Youtube的BBC Sport账号建立于2016年,本届冬奥会期间,推出英国运动员海采视频,主要是关于韩国历史、文化的知识问答。主播Clare Balding在平昌街头探访夜市美食的视频颠覆了主播“正襟危坐”的刻板印象,获得颇高的访问量。
(四)人工智能技术
在BBC的研发机构——新闻实验室里,人工智能(AI)技术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播报新闻、自动化写作(Machine Generated Content,机器生产内容,简称MGC)、通过一定的用户界面传递内容等,即机器人主播、写作机器人和聊天机器人。在单项比赛成绩发布、奖牌榜排名动态更新等格式化较强的领域,机器人承担了部分新闻采编的前期工作,例如听写采访文稿、检索公共数据找线索、生成文稿等。当然,这些文稿还须经过编辑和编审等人工流程,才会在网页上呈现。聊天机器人是BBC和Facebook Messenger合作的产物,目前仅有西班牙语版本。用户询问一些热门事件的细节信息,会获得自动回复,每天有两次更新。另一方面,BBC与一些大学建立“数据科学研究伙伴关系”,利用机器学习来分析iPlayer用户的观看习惯,更好地理解观众对BBC的需求,改进其在线服务。
(五)线下活动项目
Get inspired是BBC鼓励粉丝参与线下活动的一个品牌,在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上都有独立账号。在冬奥会期间,它与高山滑雪俱乐部、冰球俱乐部合作,组织滑雪、滑板、冰球等活动;在夏季奥运会期间,最受欢迎的五个活动是骑行、体操、游泳、田径和跑步。该项目主要特点有:
1.基于兴趣驱动的搜索。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运动项目,组成兴趣小组。
2.基于地理位置的运动社区。用户可以找到居住地或工作地附近的运动场所和体育设施,便于安排自己的时间。
3.有专业的技术指导。不同于一般的休闲中心,由退役运动员或教练员担任指导,制定健身计划,规范动作,防止运动伤害。
4.鼓励线上分享。不少运动俱乐部将开展活动的照片、短视频上传到社交媒体,或直播活动过程,吸引更多人关注。
Get inspired架起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桥梁,既为运动员、品牌商、单项体育运动贴近粉丝创造条件,也为粉丝带来更加优质的体验,从而反哺体育产业、提升整体的商业附加值。
四、对2022北京冬奥会的启示
冬奥会只是BBC一个常规的报道项目,其吸引力明显不如足总杯和温网这样的BBC王牌体育IP。但BBC敏锐地抓住了媒体数字革命中的一个个契机,不断小步迭代,融合创新,将赛事传播做出自己的特色。纵观BBC本届冬奥会的表现,可借鉴之处有:
(一)电视仍然是大众了解大型体育赛事的首选媒介[19]
大屏幕观看带来非同一般的视觉体验。尤其是握有版权的赛事直播,是电视媒体的优势所在。诚然,公共媒体一家独大的时代已逝,商业媒体群龙环伺,转播权收益被分摊。BBC调动旗下电台和电视台各频道资源,统一基调主题,创新报道模式,加强新技术落地应用,将《Match of the Day》、《Best in Snow》、年度体育人物奖(Sports Personality of the Year)等常规栏目打造成自制IP,构筑传播矩阵。2018年,BBC除了试播一些HLG格式的8K内容的冬奥比赛项目外,还推出了世界杯和温网的4k UHD直播,超高清晰度的画质,进一步发挥大屏幕观赏的优势。这一经验值得重视,因为中国观众可能不太熟悉冬奥项目,而电视对宣传冰雪运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强化电视端的内容供给,为多元化的平台传播打下基础。
(二)专业报道团队是核心资源
赛事报道和专业点评这些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具有权威性和强大吸引力,MGC、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不可企及。BBC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了素材采集的移动化、编辑平台的半开放化、素材库的模块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在此基础上,BBC此次派出90人的报道团队在韩国平昌设立前方报道基地,与英国Salford媒体城的两个后方控制室配合默契,无缝对接。其新闻团队开发的一些溢出传统新闻边界的互动产品,体现了公众媒介实践形态的融合。PGC还可以与UGC形成互补,例如在赛事直播和新闻、冰雪知识(包括装备、技巧、教程、教练等)、比赛花絮、运动员采访等方面,可由专业机构加强内容供给;而在冰雪娱乐休闲活动、冰雪主题乐园、冰雕、旅游攻略(包括路线、观光、度假)等方面,可由用户生产个性化内容。为此,必须加强我国运动员的媒介素养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支懂技术、懂比赛、懂移动社交、懂“液态新闻现实”的报道团队。
(三)轻量化、数字化、移动化以及社交化趋势仍将持续
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在导流、宣传、推广、创新内容供给方面有重要的支撑作用。BBC落实“马提尼媒体”(Martini Media)理念[20],运动员出身的Jackie Lockhart、Seth Bennett、Hazel Irvine、Anna Thompson、David Murdoch、Steve Cram、 Nick Hope等记者、主播、评论员在社交媒体上与观众积极互动,取得良好效果。传统媒体使用社交平台,一是为自己的网站引流,二是用社交平台上的原生内容吸引年轻人,三是增加用户参与感。因此,必须从用户数据中读懂用户对新闻类型、呈现形式和推送时间的喜好。同时,提供一定的社区服务,提升用户的黏性和活跃度。
(四)从整合公共服务的角度理解电视台与电台融合的战略意义
体育作为一个垂直领域,是内容市场细分的产物。公共媒体是大众免费获得高质量的体育影音内容的重要渠道。体育方面的音频和视频内容虽分属不同部门制作,但在BBC Sport、IPlayer和Red button 等平台上都可以呈现,用户根据个人喜好,订阅相关内容,安排播出时间。这体现了一种整合力。尽管我国不实行公共广播体制,但是我国的广播电视也承担一定的公共服务功能。不过,央视体育APP、央视网体育频道与央广网体育频道各自为政、栏目分置,反而给用户的个性化选择造成困扰。新近成立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已经在博鳌亚洲论坛、北京国际电影节、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系列重大报道战役中做了资源共享、报道内容全平台分发等新的尝试,但在垂直领域的资源整合、共同策划、联合采访、统一发布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融合传播要从战术升级为战略,提升传媒的公共服务水平。
(五)以线下活动为突破口,打通冰雪运动产业链,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公共媒体对群众性体育项目的开展起到一定示范引领作用。而冰雪运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经济基础和规模效应。其产业链包括上游的装备、器材、体育设施市场,中游的俱乐部及赛事市场以及下游的冰雪旅游及相关服务市场。当前,互联网+媒体的传播方式正迅速扩大体育明星的影响力,随之带动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提高场馆利用率。我国的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将冰雪运动作为发展重点,大力支持冰雪场馆的建设[21],在2020年时冰雪产业规模达6000亿元。随着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的整体启动,冰雪运动热度将持续升温。媒体在关注冬季运动项目的同时,可组织各种线下体验活动,扩大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冬奥会背后,一场深刻的价值跃迁正在持续发生,而媒介融合正在改变新闻团队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和管理方式,正在改变传统新闻业的实践规范,成为大型媒体机构应对整体传播环境变化的常见策略。面对新的传播环境和商业媒体的挤压,公共媒体必须承担起公共领域的导航和调节稳定的责任,通过整体转型、AI参与、用户交互等新的内容生产方式,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不断跨界合作,助力赛事传播的进化升级。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杨浦区新闻中心记者、主播)
注释
【1】
沈华柱、鞠甲斌、李津:《从索契冬奥会看体育赛事政治传播的策略与效果》,《新闻大学》2014年第6期
【2】
Miquel de Moragas Spà, Nancy K. Rivenburgh, James F. Larson:Television in the Olympics, John Libbey & Company Ltd.,London,p55,1995
【3】
Richard Haynes:BBC Sport in Black and White: Palgrave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Media,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p259,2016
【4】
【美】麦克尔•佩恩:《奥林匹克大逆转》,学林出版社p22,2005年7月
【5】
董杰、刘波:《冬季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收益、风险与风险管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
【6】
Gregory Taylor,Barbara Thomass:Sports rights and public service media/public broadcasting: Case studies o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2017
【7】
柯惠新、王兰柱:《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北京奥申篇)》,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p3,2004年12月
柯惠新、王兰柱:《媒介与奥运(雅典奥运篇):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p6,2006年7月
柯惠新、王兰柱:《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北京奥运篇)》,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p3,2010年3月
【8】
陈丽江:《BBC奥运报道的中国镜像呈现与变迁——以北京、伦敦和里约奥运会为例》,《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年第12期
【9】
Leanne Ritchie:Social media enter the stadium : a case study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edia at the 2010 Winter Olympics,Lambert,p33,2011
【10】
Jonathan Grix & Nina Kramareva :The Sochi Winter Olympics and Russia’s unique soft power strategy, Sport in Society,2017
【11】
孙慧、储宝:《试论全媒体背景下电视体育报道的创新——以CCTV索契冬奥会报道为例》,《电视研究》2014年第6期
【12】
陶冶:《腾讯体育2014年索契冬奥会传播策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13】李文:《解析BBC的全媒体发展之路》,《传媒评论》2014年第1期
【14】
英国媒体监督机构OFCOM的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英国人75%的收听时间用于广播直播,超过50%的广播收听时间是通过数字平台。https://www.ofcom.org.uk/research-and-data/tv-radio-and-on-demand/media-nations
【15】
曹晋:《体育明星的媒介话语生产:姚明、男性气质与国家形象》,《新闻大学》2007年第4期
【16】
李明哲:《国外数据新闻实践动态——以2015年数据新闻奖(DJA)获奖作品为例》,《新媒体与社会》第14辑
【17】
陆晔、周睿鸣:《新闻创新中的“协作式新闻布展”——媒介融合的视角》,新闻记者2018年第9期
【18】
《路透权威研究:公共服务媒体如何年轻化,触达社交网络用户?》微信公众号全媒派,2018年4月
【19】
英国媒体监督机构OFCOM发布的研究报告《媒体国家2018》显示,2017年,广播电视仍占据英国人大部分(71%)的观看时间,平均每天收看电视3小时23分钟,使用智能手机2小时28分钟,42%的家庭拥有一台智能电视。https://www.ofcom.org.uk/research-and-data/tv-radio-and-on-demand/media-nations,企鹅智酷调研显示,65.7%的中国人是通过电视新闻报道、赛事直播了解冰雪运动的;通过社交媒体的仅22.6%。转引自禹唐体育《2018平昌冬奥会中国媒体市场研究报告》,http://www.ytsports.cn/news-16449.html?wd=2018平昌冬奥会中国媒体市场研究报告
【20】
2006年,时任BBC总裁马克•汤普森提出“马提尼媒介”(Martini Media)的概念,即BBC应成为一个真正“跨平台”的混合型媒体,致力于满足受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可上网的设备来消费BBC内容的需求。转引自魏然、黄冠雄:《英美媒体融合现状与评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http://www.ndrc.gov.cn/fzgggz/fzgh/ghwb/gjjgh/201708/t20170810_857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