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庖丁解牛】《人生一串》出圈之道:追求“真”构建“场”

 庖丁解牛 2 何苏六.jpg

我特别期待,哪天能到上海的人生一串实体店,就着啤酒,吃着烤串,一边走肾,一边走心。我也特别羡慕《人生一串》节目组,这几年走南闯北,走访了几百个烧烤店,生活中绝对是幸福指数爆表。每天都跟最好的烧烤店待在一起的时候,想必人生味道会大不同。

其实我们中国人在很多场合并不是像《人生一串》里的状态,可能99%的人吃饭时都不是这样的。但为什么看这1%的人吃饭时,会唤起大家对饮食这件事的美好回忆,甚至和人生联系在一起?我觉得把烤串和人生联系在一起一点不过分,就是用美食讲人生、讲生存,不是生存之道,是生活之道,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方式。

日本居酒屋到晚上的时候非常吵,这和日本人给我们的内敛印象截然不同。我觉得可以用“本我”的概念来解读这一点。人生是有面具的,但一定特定场合之下这个面具是可以摘下来的,可能在喝第三顿酒的时候“本我”就出来了。中国也一样,我们吃饭应酬,但吃完饭再去找个地方搓一顿就不一样了,可能从餐桌上的9个人就剩下最后的两三个人,那时候就从应酬对象变成了几个哥们儿,这就是人生最有滋味的东西,那就是“本我”的东西。“本我”并非人格最低的境界,而是人最真的状态。《人生一串》讲的就是人真实生活的状态,这个真实的状态是什么呢?其实不在上班的时候,不在工作的时候,不在为某个目标去拼搏的时候,恰恰是在一个人放松下来、完全属于自己私人生活的那个状态里面。约三五好友,这几个人就是我们最想跟他们在一起吃饭的人,这就是本真的状态,所以《人生一串》的气质是真实而不造作的,是去卸下面具和防备的,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它就是美好而放松的一餐。从策划到选题,从解说词到配音,从选择这些人到选择这样的烧烤店,对这个题材的解读,包括视听的文本,包括让我们感受的这些东西,这个团队是高度契合一致的,这是很多纪录片很难做到的,因为骨子里就是要讲一个本真的东西,不然也不会选这样一个题材,这是一个最大的“真”。

有了“真”,还需要怎么做呢?我再讲一个“场”的概念。在此我提出一点小小的批评,《人生一串》我觉得比较大的遗憾,就是360度的场景是有了,全景却没有做到。设想一下,我们在烧烤店里吃饭的时候,我们的周围人声鼎沸、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声音,但这种喧嚣热闹在纪录片中还原得弱了,就是没有回到“场”的概念。其实烧烤店就是一个“场”,这个“场”哪些人去?去干吗?说什么?吃什么?这边可能是个官员,是个白领,那边可能是个老外,可能是一个人生阅历相当曲折的人,也可能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士,卸掉身份和伪装,大家在烧烤店里都是一样的、平等的,真正还原到人生嘈杂,还原到人间烟火气,划拳、骂娘、讲一些好玩的故事……但很可惜,这些声音都被过滤了。

人生一串6.jpg

 

第二个“场”就是人群。这个人群是指什么?我个人特别喜欢弹幕那种铺天盖地而来的感觉,看着弹幕真的很过瘾,没有弹幕会缺什么呢?其实弹幕并不都好,但是它就能告诉你,有那么多人一起看,这就是“场”的概念、“群”的概念。这个“群”的概念告诉你,有很多人都喜欢这样的生活,这是很好玩的一件事情,大家都有一样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并不是你很独特。这部片子的语境告诉你,大家就像赶场、赶庙会、逛街那样,去掉领带,换上软的胶布鞋,彻底放松下来,没有必要戴着面具,众人点着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点几十元钱的串,还是几元钱的串,都差不多,大家在《人生一串》里完成了彼此认同的狂欢和治愈,这就是B站不可复制的能力,这就是一个“场”。

还有一个“场”,不管你来自东西南北,不管你什么文化程度、家庭背景,不管你吃辣也好,不吃辣也罢……大家交融在一起,找到这个最大的公约数。再配上严谨又不乏小诙谐的中二文案与解说,不刻意抒情又带着人间烟火气的小情怀,搅动了我们七荤八素的口腹之欲。任谁都觉得美味难挡吧!所以《人生一串》这种亲切有趣的语态,包括对于人生阅历的理解,我觉得是做得非常非常好的。

当然,如果《人生一串》没有展现出人生孤独的一面,就没法衬托出人性中特别温暖的另一面,可能这个片子就不会出圈了。这种对于人生的感悟,点燃了、唤醒了我们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所以它火了。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新媒体的平台、语言、思维方式以及传播特性相契合的一种结果。我们会觉得在看《人生一串》的时候,尤其是烟花散尽以后,一个老板坐在那里的时候,或者一个知己拿着一瓶啤酒自斟自饮的时候,才会知道繁华背后那种寂寞和孤独。所以它的成功恰恰结合了多种元素,最终满足一个“场”的概念,这个“场”有的是实体的场,比如烧烤店;有的是半实体的“场”,比如坐在那里;还有一个就是虚拟的“场”,就是我通过弹幕收看片子,进行了一次视觉的狂欢,这种狂欢给我们带来心理的满足,这就是人生的“场”。

 

人生一串.jpg

一部片子,能满足很多人的心理缺位,能让人从美食中感受到乡愁,由此想到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以及我们人性当中真正打动人的地方,这是《人生一串》给我们的感动。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