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庖丁解牛】“粗粝”而非“精致”更能触动大众神经

 庖丁解牛 3 张岳明.jpg

我最开始接触这部片子是2016年,这三年多的时间我一直干着烧烤师傅的活,而且一路在吃,最显著的效果就是我们团队的每个人都胖了,没胖我们认为他没有好好干活。我比三年前胖了20多斤,型男变成了胖子,连带文案也写得肉感十足。

原先我是做策划的,后来一步一步对纪录片产生兴趣,慢慢地走进了这个世界。其实我觉得拍《人生一串》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让我的世界打开了,从第一季到第二季,走访了全国大约500家烧烤店,采访了上百位烧烤店老板,最终出镜的大约有50多人。每一位的人生都很有意思,而且很值得说。但我们无法让每一个人都变成一部纪录片,所以我们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他们人生打动我们的地方,很有意思的地方呈现出来,这也是我对《人生一串》最大的兴趣所在。

为什么做《人生一串》?大概是因为中国的烤串总是给人一种热烈的感觉,应该说是烟火气吧,每当觉得孤独、需要慰藉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需要它。烧烤虽然粗粝而不够精致,却是足够有趣、有梗、有生活气息、有故事。我们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大,很多都是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整个拍摄制作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也会对我们自己的人生做反思。《人生一串》时而聚焦羊肉串在师傅手上的上下翻飞,时而对准肉串与饕客们的唇齿相交,画面不断调动起观众的味蕾,真实地展现了烧烤的江湖之风。我看网上有一个评论,说看了《舌尖》以后想家了,但是看了《人生一串》以后,买机票了,就是这个意思,就是看了《舌尖》想家乡菜,看了《人生一串》就买机票回家了,《人生一串》让我们感觉了人生的情感,纪录片里的很多解说词我是记得住的。

其次,《人生一串》是个很好的话题,没有什么范式的拘束,不用束手束脚地去做。因为首先烧烤不登大雅之堂,它是一个平民美食,所以片中的很多美食,都是这些老板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甚至刁钻的市井智慧研制出来的,包括他们的人生,很多都很传奇,有剑走偏锋,有各种各样离奇的经历,在这个片子里,我们每个人的创作欲望都很大,完全放开了手脚,每一位烧烤师傅摸爬滚打的人生经历和智慧,都能引发制作团队的创作激情。

做这部片子的过程中也是一步步尝试的,包括片子的配音和撰稿。一开始,配音我们打算找姜广涛,这是配音界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但我们在试片和导演粗剪的时候,让总导演陈英杰配了一下,没想到越品越觉得陈导的非专业配音非常好,他完全不受保护的烟酒嗓给片子带来一种粗犷之气,所以就决定请陈导来配音。

一开始片子的撰稿也不是我,但是后来我写着写着就写飞了,所以越写越控制不住,所以最后就选我了。撰稿的时候感觉这些人很有意思,想把他们人生中幽默的一面,那些被生活摧残的小细节,还有把他们昂扬向上的东西表现出来,其实现在还有很多烧烤店老板的话,我都能回忆得很清楚,所以这也是在制作过程中比较特别的一个感受吧。

再说点第二季和第一季的区别,我之前认为第二季我会轻车熟路,但实际上第二季做得比第一季更痛苦。可能每一个创作者都能体会这种跟自己作战的痛苦,不过痛苦里面还是有很多的快乐。相对于第一季在表达上的克制,这一季并没有遵照上一季严格的比例(食物70%,人物20%,故事10%),而是根据主题和场景做出了调整。也有人批评称这一季的整体质感有些“粗糙”,文案也显得不如第一季精彩、精致。但我们认为,《人生一串》拍的不是国宴,是充满烟火气的民间吃食,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的独特气质。我们甚至刻意摒弃了拍摄上工整的“精致”,而去做我们理解的“精致”,即还原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正如陈导所说:尽管外界把《人生一串》架得非常高,但“好脏,好乱,好快活”这三个简单粗暴的形容词才能代表他心里的《人生一串》。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