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在医院,我们如何阅读社会

 ——《人间世》里的“沉浸式报道”

■ 周全
 
47.jpg
 
  大型纪录片《人间世》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策划制作,共10集,每集45分钟。2016年6月11日起每周六晚20:35,《人间世》在上海最主要的地面频道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并在“看看新闻”APP同步上线,于8月13日全部播出完毕。该片一开播,便在周六晚黄金档收视竞争极其残酷的环境中取得了4.6的高收视率。
 
  而随着节目的陆续播出,《人间世》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舆论场以及医疗卫生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人民日报》在评论专版显著位置专门刊发评论员文章《重建医患信任 媒体堪当桥梁》,高度评价《人间世》的主流价值。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在播出到第3集时,要求中央主要媒体在全国范围内报道推广《人间世》。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南方周末》、中新社《中国新闻周刊》、《解放日报》、上海观察、澎湃、《文汇报》、《综艺》等媒体也都对《人间世》进行了大版面报道。
 
49.jpg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8月中旬,《人间世》在“看看新闻”APP同步上线的总点击量超过1300万人次,在自有APP端的总发稿量突破300篇,共计浏览量超过2000万,自有官方微博推出的《人间世》话题,总阅读量近1500万,讨论数近2500条。除SMG自有平台,《人间世》在其他外部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的所有发稿量累积达190篇,阅读总数超过3500万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间世》互联网知名视频评分网站“豆瓣网”上的评分高达9.7分,这一评分对于一个在地面频道首播的新闻纪录片来说实属不易。
 
  为什么一个地面频道的节目会在不同的舆论场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人间世》的拍摄手法、传播路径有什么突破?
 
  首先谈谈《人间世》的拍摄手法。
 
  《人间世》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一点就是,《人间世》通过“沉浸式报道”的方式,客观地呈现了医学的可为与不可为,呈现了医学的不完美,以及面对这些不完美时,医生、患者的勇气和热情。
 
  那么什么是“沉浸式报道”?从本源上说就是记者的体验式报道、现场报道、蹲点报道,只不过《人间世》摄制组在医院蹲点的时间比较长,前后将近两年。也许,蹲点时间长短是区分这几类报道的一个可以参考的指标,蹲点时间相对短的报道是“体验式报道”、“现场报道”,蹲点时间相对长的才可以称为“沉浸式报道”,所谓“以时间换深度”。
 
  为什么《人间世》要在医院蹲点两年时间,这与《人间世》报道的主题“医患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医院是生、老、病、死这“四出人生大戏”上演的舞台,同时,医院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聚焦点、投射点。这几年医患关系的报道出现过很多诸如“八毛钱看好巨结肠病”、“孕妇缝肛门”为代表的失实报道,也出现了很多“医生被砍数刀”、“死亡患者被医生遗弃手术间”等负面报道,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舆论环境下,医患关系变得错综复杂,作为一家上海地方主流媒体,如何报道“医患关系”,这不是一道易解的课题。
 
  特别是在互联网这个“ 大众麦克风时代”,自媒体的出现降低了公众表达的门槛,但七嘴八舌不一定能还原事实真相,群情激昂却可能浪费公众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也会给那些错误的思潮或观点提供扩散的可能。需要新闻媒体发挥新闻采访的专业团队和专业技能优势,为网络信息去伪存真,为网民情绪扶正纠偏。作为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的重点项目,《人间世》摄制组有责任运用新老媒体的报道规则,解读党和政府的主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
 
  所以,《人间世》报道组选择回到新闻报道的原点,通过长时间蹲守的“沉浸式报道”,尽可能地接近新闻发生的现场,接近新闻报道对象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真实地呈现医患生态,这是一家负责的主流媒体应该付出的时间成本。
 
48.jpg
 
  要想在医院沉浸下来,首先需要获得医患双方足够的信任,如何获得信任是《人间世》摄制组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
 
  可以说,《人间世》全集的最重要的主题就是“信任”,而这一主题的前提是媒体、医院、患者三方能否建立真正的信任。为此,我们花了8个月的时间进行前期采访,在这8个月中,摄制组没有轻易拍摄一个完整的故事。
 
  8个月里,摄制组的编导每天在不同的医院“上班”,从医生的早会到当天的最后一台手术,编导每天的上班时间是由医生的上班时间决定的。在《人间世》开拍前,摄制组和上海市卫计委以及相关医院达成了“拍摄无禁区,播出有约定”的原则性意见,因为上海市卫计委和相关医院宣传负责人也意识到在当今的舆论环境中,医院的宣传报道不能再走“高、大、全”的老路,我们有责任通过我们的报道告诉受众“医生是人不是神”、“医学是治病,但不一定能救命”。但是,这样的认识如何让我们镜头前的一线的医生理解、让我们镜头前的患者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我们的拍摄对象没有接受我们的拍摄理念,那么摄制组的所谓“沉浸式报道”只能变成镜头前的一场“表演”。
 
  可以说,这8个月的前期采访是《人间世》获得成功的关键。在这8个月的时间里,记者和医生、患者交上了朋友,我们的记者开始理解为什么对医生而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我们的记者开始理解治疗是一个不断做选择的过程,对于患者而言,最艰难的往往不是手术过程中,而是手术前的决定和手术后的等待;我们的记者开始理解导致医患间不信任的,不仅仅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治疗结果,而是治疗过程中“医患沟通的缺失”,是医患间没有达成“共识”。当我们意识到这些,我们才有勇气开始我们的“沉浸式拍摄”,我们才开始知道我们的镜头不应该只对准医学本身,而是要对准与医学有关的人,我们要讲述的不是“医学的故事”,而是要讲述“人的故事”,这才是《人间世》要呈现的“人间世态”——通过拍摄医院里的极致手术和极致案例来探讨医患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应该遵循怎样的“处世之道”,通过解剖具体的医疗故事,来解剖当今中国社会所需要的,但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核心价值观”:理解、信任、坚持、敬业,而这些关键词最终成为了我们的分集主题词。
 
  建立了信任,想好了主题后,《人间世》该如何“沉浸式拍摄”?这是摆在摄制组面前的第二个难题。
 
50.jpg
 
  《人间世》的拍摄是在“三无”的状态下进行的:无预设的故事、无预设的人物、无预设的结果,因为,我们选择的是“沉浸式拍摄”,而我们沉浸的地点是在医院,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钟会有怎样的病人出现在我们的镜头里。治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病人和医生的关系是忽远忽近的,往往是这样一个过程:开始是期待,对医生极度信任;检查结果出来后,往往是犹豫;制订治疗方案时,开始徘徊;出现波折时,不信任与焦虑情绪迅速蔓延;如果遇到复杂病情难以确诊,信息不对等导致的冲突可能随时发生;等到一切尘埃落定,治疗结果好与不好,往往又会让剧情的发展走向两个极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才是真实的?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全面的展示才是最真实的,如果任何一个片段被随意放大,可能都会“失真”。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耐心地陪伴患者经历治疗的全过程,用心记录每一个关键的阶段,不能“以偏概全”。这也要求《人间世》的表达不能够只告诉受众一个结果,而是要尽可能多地呈现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们不能轻易地为医患双方贴上非黑即白的标签,而是要呈现更多的灰度,帮助受众通过这些灰度,找到他们心中的答案”。
 
  这样的全过程记录,需要《人间世》的拍摄既要专业,又不能违反医学的伦理,为此,在上海市卫计委的帮助下,《人间世》摄制组成立了两个委员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和“医学伦理委员会”,前者负责对一些关键的医学表达把关,后者则对拍摄涉及的伦理问题提出专业的意见。比如医学专业方面,肝脏手术、血管支架手术的手术过程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拍摄不能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所以《人世间》的记者参照医学规范化培训的要求,接受了医院的专业培训,只有对手术的专业要求了如指掌,我们才不会打扰手术的进程;而在医学伦理方面,委员会制定了几个原则性条款,比如拍摄的告知原则、未成年人保护原则、记者拍摄不得影响其他患者就医公平原则等等。可以说,这些培训和规则的制定,是保证“沉浸式拍摄”得以维持两年时间的关键性原则。
 
  全过程地记录,意味着我们拿到了海量的素材,1000多小时的素材要转化为450分钟的正片,片比超过100:1。如何把我们沉浸式拍摄的素材转化为我们沉浸式的表达?这是《人间世》摄制组要面对的第三个难题。
 
  首先,我们需要把所有的素材仔细地整理出来,只有“沉浸”在我们的素材中,我们才有可能知道我们“沉浸式报道”需要表达什么。这是一个“熬人”的过程,每一集《人间世》的文稿在15000字左右,背后的场记往往在80万字。《人间世》分为十集,每一集的内容和主题并不是事先确定的,而是建立在对素材的一次次排列组合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沉下去”后,“走出来”。
 
  “走出来”其实说的是对素材做减法,让我们的表达更加集中。对于素材的选择,《人间世》也有一个标准,不是说素材越精彩、冲突越强烈就一定能够被选中,而是能够说明主题的素材才会被选中,这其中首先是要选择不不违反伦理要求的素材,其次是素材必须具备足够“厚”的层次,要满足五大需求:精彩的故事、真实的生态、独立的观察、善意的表达、态度的呈现。设定这五大需求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素材不仅仅停留在医患这一个层次,而是要从中抽离出更多“社会的关照”、“人性的关照”甚至是“哲学的关照”,所谓通过这些素材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所以我们通过失败的手术,探讨重症医学医生的职业风险;我们通过临终关怀病房的故事,探讨如何面对死亡;我们通过120救护车上的故事,探讨相互理解对于合理使用急救资源的重要性;我们通过摘除子宫的故事,探讨如何做出一个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我们通过一台被迫终止的手术,探讨医患间如何架起信任的桥梁;我们通过癌症妈妈的故事,探讨“爱”与“乐观”对医疗的帮助。
 
  解决了以上三个难题,《人间世》才得以最终成片。
 
  但成片只是第一步。
 
  马上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我们花了两年时间拍摄的《人间世》,在新闻综合这个地面频道首播,其影响力如何传递得更广?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的领导给出的要求是,“在融媒体时代,新闻播出的那一刻,恰恰是新闻传播的开始”。要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强化融合意识、用户意识、市场意识,要注重融合传播,要注重社会效果,要全方位推进新闻传播创新。
 
  2016年6月7日,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正式转型为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看看新闻APP、看看新闻Knews24新闻频道正式上线,这给2016年6月11日首播的《人间世》打造了一个融媒体传播的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间世》推出了数百条新媒体新闻产品,包括短视频、图文混编、H5、网络调查等多种类型。同时,看看新闻网成立了专门的融媒体推广团队,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等平台,把《人间世》的碎片化内容,主动推送到上海发布、澎湃、文汇、上海观察、医学界、丁香园、毒舌电影等有影响力的新平台,我们还与上海市卫计委、上海各大医院的微信、微博公众号形成了“矩阵联盟”,并以“看片会”的形式,举办了十场《人间世》线下活动。
 
  同时,《人间世》的传播并没有放弃传统电视媒体,在严肃新闻领域依然占主导地位的电视端,《人间世》充分利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东方卫视平台的影响力,通过《新闻报道》、《新闻夜线》、《上海早晨》、《新闻坊》、《东方新闻》、《看东方》等传统新闻栏目,做大节目在传统电视观众人群中的影响力。
 
  提升“达到率”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转化率”,在《人间世》的融媒体传播中,摄制组并没有简单地要求这些非自有平台转发“统发稿”,而是更加注重优质内容的推送,鼓励这些不同属性的平台,针对各自的受众人群,撰写深度解读的文章,帮助《人间世》所呈现的内容成为各个舆论场所关注的“公众话题”。
 
  深度报道类新闻纪录片是《人间世》的属性;跨媒体传播、融媒体传播是《人间世》拓展传统电视节目影响力的路径。保持持续优质的长视频生产能力是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专业门槛”;对于“医患关系”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时、度、效”的掌控能力,是主流媒体的“优势能力”;而符合融媒体属性的传播路径,是传统媒体在各个舆论场发出权威声音的“扩声器”。如果说《人间世》是从上海走向全国的现象级新闻作品,那么这三点是成就《人间世》的三大支点,也是《人间世》第二季所要继续秉持的。
 
(作者为《人间世》总导演)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