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广电茶座】与其惶惶奔走,不如原地练功

 

微信朋友圈,前同事H常常半夜“发微”, 蛮拼的:不是纠结选题,就是纠结反响,最纠结的当然是收视。昨晚的微信标题很励志:奔跑吧,少年。配图是她最新提交的一份节目策划,方案上一句话“节目与多媒体的融合”,还特别做了拉亮处理。看得出,彼时的她有多纠结与茫然。

移动互联网时代,置身传统媒体之中,哪个“老”人不迷惘?电视媒体人的不淡定,早在世纪之初的收视大战中就揭开了帷幕。朋友在电视台,早些年前做节目,那真是吸足了气,铆足了劲,你追我赶,你赶我超,你超我抄。民生新闻火了,所有频道都有车祸、骂架;辩论节目火了,各个频道便开始唾沫横飞;相亲节目火了,是美眉是恐龙,统统拉出来遛遛;音乐节目火了,人人是导师,处处转椅子……后来,真人秀节目热播了,大台小台,改版策划时都言必称“真人秀”。现在回头看看,到底是什么频道什么节目叫好又叫座呢?大潮退出之后,大家都应该看得清楚了。

在收视数据的诱惑下,在流行模式的感召下,我有种强烈的感觉,电视人常常是在用鼻子选模式,在用耳朵追形态,在用眼睛找节目,偏偏很少用心去调查、研究、判断、决策,节目的研发、引进或改版升级,常常忽略了电视媒体所面临的“实际”,电视频道所置身的“实地”,电视团队所具备的“实力”。 广播电视行业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对电视媒体而言,对一线的记者编导而言,这个“三实”的要求应当更为具体地落实到“实际”“实地”和“实力”上。尤其是地面频道,节目的策划和生产应靠船下篙,不能盲目攀比卫星电视走红的节目形态,也不要简单照搬兄弟频道的成功模式,一方水土养一方电视人,同样不能因为一组收视数据(可能还是被污染了的)乱了方寸,迷了航向,散了团队。

一直关注央视一档节目《等着我》,没有当红明星大咖,没有唱歌跳舞等传统综艺表达,在综艺娱乐当道的年代,在访谈节目显得“老套”“式微”的当下,《等着我》依然以类访谈的方式闯出公益节目的蓝海。有什么秘诀吗?我以为还是老一套:讲“好故事”,讲“好”故事。这个央视栏目组能耐住寂寞,不赶潮流,成功了,不过,地面频道就能如法炮制吗?你的选题资源在哪里?你的平台引力在哪里?你的制作成本怎么消化?公益寻人节目,一期两期可以试试,而能否持续,就不得不考虑前面那些因素,且不谈编导团队的力量能否支撑。节目生产很像“挖井”,有时就差那么一“锹”,没挖出水来。太多的节目没有打得响,差的可能是能力上的“一锹”、管理上的“一锹”,也可能是品牌推广上的“一锹”。

某次电影节上,有国内导演请教导演托纳多雷,对潮流这玩意儿怎么看?他拍过《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托纳多雷说,如果一块表走得不准,那它每一秒都是错的,但如果这表停了,那它起码每天有两次是对的。

这是一个有趣的哲理视角,大导演的意思是说,拍电影不要迎合,不要模仿。比喻都是蹩脚的,停了的表,其实已经没有使用价值,当然可以成为文物。我引申一下,在四面楚歌的喧嚣下,与其盲目地东奔西跑,不如老老实实原地不动,守住初心,练练内功,避免瞎折腾,也避免在不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等看清了方向,找准了机会,再决定何去何从,也许不算迟,也许能成功。最关键的问题,体制机制不动,其他都是盲动,都是无用功。

坐在地面频道这口“井”里,我有过躁动的心,也有过驿动的心,但是跳出来看看,移动互联网时代,叙事移动化,用小屏讲故事的趋势已渐流行和普及,接下来,还有什么更多精彩,都是未知数。所以,地面频道在当下再夜以继日折腾线上的节目,想以一己之力拉观众回到客厅,不太有实际的意义。其实,我们不必各自忙着媒体的融合,甚至也不要一味想着去吸引年轻的受众。“上”“下”联动,或许可摸索一条走出困境的新路:线上,放弃明星带动思路,放弃人海打拼战术,放弃多机位摄录剪辑手段,甚至不妨减少自采原创,弱小平台可以联合起来,小成本,巧制作,共建共享;而线下,可以开掘有诉求、有市场、有依托的融媒体项目,然后再寻求“有未来”。

 

(作者单位: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频道)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