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论儿童音乐剧创作的共性与特性 ——以《缺一不可》为例
一、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及现状
音乐剧在《辞海》中的概念是:“美国的一种音乐喜剧,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纽约百老汇为演出中心,其特点为:载歌载舞,演出时夹用说白;音乐浅显通俗,多以民歌或爵士音乐为素材;题材内容多取自于日常生活。”①音乐剧是一种将音乐、舞蹈、戏剧元素有机融合于一体的时尚化、现代化的艺术形式,它是现代文明和时代艺术催生出的产物,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发展最快的文化成果之一。其继承了英国歌谣剧、法国喜歌剧和维也纳轻歌剧之长,并在美国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完善,在百老汇舞台上崭露头角,至20世纪的后半期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观众喜爱的音乐戏剧。
儿童音乐剧起源于西方,由音乐剧演变而来,中国的儿童剧创作则始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伴随着“人的发现”蓬勃兴起,而“儿童的发现”作为“人的发现”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大批文学精英投入到儿童文学的创作中。其中,儿童剧以其独特的体裁样式受到了孩子们的广泛欢迎,也吸引了众多能人志士参与其间。作曲家黎锦晖对中国儿童剧的贡献最为突出,他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的语言,集音乐、诗歌、舞蹈和游戏于一体,创造了“儿童歌舞剧”这一综合艺术形式,成为中国儿童音乐剧的前身。这一时期的儿童剧创作以美的形式,营造出和谐温馨的童话氛围,唤起儿童对爱与美的追求。这种寓教于乐的新型艺术形式,深受当时的少年儿童和家长的喜爱,1921年首演的《麻雀与小孩》在1928年至1934年之间共16次以多版本上演,可见当时的火热程度。
但这之后,受历史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儿童音乐剧的创作和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停滞状态,直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新时期戏剧探索、革新之风的兴起,一些爱好戏剧的人士开始重新关注西方的音乐剧,在这些音乐剧拓荒者的努力下,以百老汇的欧美音乐剧为代表的表演艺术形式也开始走进了我国的文化市场领域。2006年,《狮子王》英文原版音乐剧在上海大剧院成功上演了100多场,见证了我国儿童音乐剧市场的振兴。
然而,目前中国儿童音乐剧市场上,以迪士尼音乐剧为代表的西方经典儿童音乐剧赚得盆满钵满,而本土原创的中国儿童音乐剧却很难让观众买单,亟需中国优秀原创儿童音乐剧的问世。2019年,大型原创儿童音乐剧《缺一不可》在第二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大获成功,为我国原创儿童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值得借鉴。
二、儿童音乐剧创作的共性与特性
音乐剧结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表现手段,融合绚丽新颖的舞台和舞美技术,具有现实性、艺术性、娱乐性等艺术特征。而儿童音乐剧除了具有音乐剧的一般特征外,还应当注意其教育性、传承性的功能,通过音乐剧的表演形式对观众,尤其是儿童观众进行“真、善、美”的教育,通过优秀儿童音乐剧作品的普及和传唱,传承中华文化,表达中国自信。
1.儿童音乐剧的取材——现实性与思考性
音乐剧是时代和流行文化的产物,音乐剧的创作必须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认知,音乐剧应该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通俗的,而非高高在上的。即在艺术语言、舞台呈现风格、戏剧内容及表达方式上,音乐剧务求通俗易懂,流畅自然,平易亲切。
儿童音乐剧的选材也应当遵从这个原则,以观众(儿童和家长)熟知的现实为题材,紧紧围绕孩子的话题进行取材和创作,用孩子的语言讲述孩子的故事。《缺一不可》从创作之初就紧紧围绕孩子,主题构思从童话的、抽象的、非人的故事,历经多番讨论,几次自我否定,最后定调为做一部反映当代的剧,做一部孩子们身边的剧,以小荧星孩子为原型,就让孩子们演自己,反映当代中国上海城市的实景。
《缺一不可》选取孩子和家长们非常熟悉的艺术培训学校为场景,剧中有外地来沪打工家庭,也有外资企业高管家庭,剧中没有道貌岸然的“小大人”,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小神童”,他们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剧中孩子、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就仿佛发生在我们身边,有家事、有人情、有梦想,也有挫折和困惑。一首《别人家的孩子》,其歌词、旋律非常动人,也唱出中国式教育下孩子们渴望被倾听的心声,极易引发观众产生共鸣。而剧中提到的几个问题——“梦想和现实哪个重要”、“怎样扭转家长的教育理念”、“怎样平衡艺术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学习关系”等等,正是当今家庭教育中谁都不可避免的问题,贴近现实生活,直戳社会的痛点和热点,使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的观众都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领悟,所以“这部剧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更是给当代中国年轻家长看的。”
2.儿童音乐剧的编排——艺术性与综合性
音乐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所长,儿童音乐剧对艺术性的要求更高,好的艺术教会孩子“真善美”,坏的艺术往往带给孩子“假大空”。儿童音乐剧的艺术性标准不能因为其对象是儿童而大打折扣,反而更应当把好关,拒绝粗制滥造。
正如《缺一不可》的艺术指导,中国著名作曲家金复载老师所说:“‘剧’是音乐剧的灵魂。”音乐剧必须以剧为中心,所有音乐、舞蹈、舞美,以及其他技术方面的应用都应当以服务剧情为最终目的,应该更注重其叙事功能,借助舞蹈的肢体表达,展现音乐与剧情的完美融合。
然而,不少中国儿童音乐剧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在音乐方面往往偏向于用简单重复的曲调,美感欠缺,旋律不能统一,能留下的经典作品不多;舞蹈编排更是如此,常常出现为舞蹈而舞蹈,大段尴尬的、晚会式的或是韵律操式的舞蹈,导致儿童音乐剧无法达到好的艺术效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一些歌舞剧式的作品甚至不能称之为“音乐剧”。做孩子的作品很难,因为儿童音乐剧既充满丰富想象,又有很大的限制,但在《缺一不可》中这种限制被打破:音乐部分首次将观众耳熟能详的《歌声与微笑》重新制作,将海派特色融入百老汇经典音乐剧风格;舞蹈部分则集合了芭蕾、爵士、踢踏等多种风格,结合当下最流行的音乐剧表演形式,通过有趣的剧情变化与音乐的起承转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综合性的艺术表达,给予观众审美满足。
《缺一不可》中的小演员们虽然平均年龄只有10岁,但在小荧星都有着平均6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经历,其中很多曾在美国纽约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参加过专业的音乐剧培训,正是这些日积月累的训练保证了小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性和稳定性,也正是长期的专业训练造就了歌、舞、演面面俱到的小演员,以此保证了整部剧的艺术性和综合性。《缺一不可》首演的成功,充分体现了原创大型儿童音乐剧的市场前景和魅力,但在舞美、技术上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在之后的二度创作中可进一步完善。
3.儿童音乐剧的落点——教育性与传承性
儿童音乐剧相比其他音乐剧,还承担了教育和传承的作用。模仿和表演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儿童音乐剧作为音乐与舞蹈和剧情的结合体,不像传统的课本教育或者音乐课那样死板,而是易于被孩子们喜爱和接受,在观剧、演剧的过程中可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从迪士尼儿童音乐剧的成功案例分析,儿童音乐剧的主要观众是儿童和家长,不能过于“童真”,而应该带有鲜明的教育观念,在为孩子和家长带来欢乐的同时,传达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因此,儿童音乐剧的创作,要适应儿童特有的情趣、心理状态和对事物的理解、思考方式,要求通过具体、鲜明的形象与活泼、明快的情节向他们剖析严肃的主题,进行美的感染、爱的教育。
《缺一不可》这部中国原创儿童音乐剧之所以走红,正是因为其中演绎的情感冲突、体现的文化背景都贴近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贴近当代儿童的生活,和国外引进的音乐剧多以西方生活环境和教育理念为基底不同,《缺一不可》立足本土,其中涉及的师生关系、家庭关系、教育理念等更容易被理解、被接受。这部剧的主题非常鲜明,从教育的角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第一,在全社会高度重视学科教育的同时,德育和美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部剧的出现,正是提醒观众认识到德育、美育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第二,剧情里有来自本地家庭的孩子,也有外地务工人员的孩子,在艺术学习上都能得到公平、平等的机会,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非常正能量;第三,剧情体现儿童教育中,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缺一不可,提醒学校、家长、社会多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儿童音乐剧的教育对象不仅仅是儿童,更是每个儿童所在的家庭,乃至全社会。
虽然音乐剧是西方舶来品,但是进入中国以后就应该发展出“中国特色”,正如著名导演滕俊杰所说的:“中国的儿童音乐剧中一定要强化中国元素,换言之我们要隐去一些百老汇的东西,这里面百老汇的影子越少越好,甚至我们不提百老汇,我们要做中国的、上海的、自己的音乐剧。”通过儿童音乐剧这种时尚的艺术形式,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正如迪士尼在其动画片、电影和音乐剧中不断植入美国文化一样,中国儿童音乐剧种植和传播的一定是中国文化,给儿童传递和树立的一定是中国形象。《缺一不可》的首演大获成功使我们有信心将其作为儿童音乐剧的一个中国范本。如何把中国范本做得鲜明一些?就要加入更多中国元素、本土元素,把中国音乐、中国舞蹈、中国戏曲艺术等融入其中,让传统艺术在儿童音乐剧这种新颖的模式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4.儿童音乐剧的市场化——娱乐性与商业性
音乐剧是现代社会流行文化的产物,所以它越来越大地影响并改变着现代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和欣赏趣味,在一种新的文明观中迅速培养一种新的娱乐精神。娱乐性是音乐剧艺术功能的特性,音乐剧为实现其娱乐功能,务求在剧场中为观众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娱乐快感和审美愉悦,通过欣赏音乐剧而获得一个心理放松、体力休憩、情感调适和培养健康精神生活追求的时空环境。儿童音乐剧中娱乐性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剧要在短时间内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必须利用儿童熟悉的语言和词汇,通过孩子喜欢的游戏或互动的方式调动观众,尤其是儿童观众的感官享受,吸引他们沉浸其中。《缺一不可》中“小公主”艾黛丽的妈妈Isabella承担了重要的娱乐性成分,重度朋友圈爱好者、晒娃族、中英文混杂的表达方式等等特质,使角色本身充满着欢乐和幽默,一出场就自带笑点,同时又非常贴近现实生活中许多“鸡血妈妈”的形象,许多孩子在看完这部剧后表示,平时生活中自己的妈妈就是这样的。剧中小演员们在舞蹈教室把杆上“上蹿下跳”的歌舞方式,也正是孩子们日常熟悉和喜欢的“课间活动”,这样的表现方式极易让孩子们在心理上产生接受和认同,观剧过程中不自觉地随着小演员们一起跟唱、跳动,达到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
音乐剧的娱乐性也是为市场化、商业化服务的,儿童音乐剧创作潜伏期长、前期投入大,要获得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离不开商业化的思维和运作模式,在创作初期就要充分考虑到商业特征,音乐和舞蹈是否符合时尚潮流、舞美设计是否符合现代审美、作品主题能否被市场广泛接受都需要深思。目前中国儿童音乐剧的商业化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往往一部剧还只停留在演几场、收几次门票的阶段,对于音乐剧原声音乐制品、角色形象的周边产品、主题衍生品等等的开发,包括音乐剧演出前期和后期的宣传还远远不够。对优秀的儿童音乐剧,应在宣传和推广上有所倾斜,让好的创作者和演员在儿童音乐剧市场上获得更多机会,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原创儿童音乐剧的发展和进步。
周作人先生曾说:“我很希望于儿歌童话之外,有美而健全的儿童剧本出现在中国,使他们得在院子里树荫下或唱或读,或扮演浪漫的故事,正当地享受他们应得的悦乐。”②《缺一不可》作为中国首部大型儿童音乐剧,是一部具有现实性、思考性、艺术性、综合性、教育性、传承性、娱乐性、商业性的优秀儿童音乐剧作品,虽然对于其舞美、技术方面的投入以及市场化的推广和宣传等方面还需要做更大的努力和尝试,但是在中国当代儿童音乐剧发展史上,《缺一不可》有其不可或缺的位置,值得欣赏和借鉴。
(作者为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编辑)
参考文献
【1】郑晖.《中国音乐剧创作与研究的现状分析》.福建艺术.2005(6).
【2】廖向红.《论音乐剧创作特征(节选)》.《戏剧》杂志.2002(4).
【3】钱思舒.《探索迪士尼音乐剧及其对中国儿童音乐剧的影响》.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4】王云波.《迪士尼动画电影的文化内涵》.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
【5】金美琳.《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趋势解析》.北方音乐.2017(24).
资料出处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殷惠萍《人的发现—论周作人儿童本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