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新时代背景下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路径探索 ——以《思想的田野》上海篇、海南篇为例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1]同时,他还提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48字职责和使命,并以“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四者来概括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角色定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媒介的发展越来越多元,但是电视媒体作为党的舆论宣传工作的主流阵地的角色定位始终不曾改变,在传播信息、娱乐大众的同时,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有效的理论宣传更是电视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电视荧幕上涌现出诸如《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将改革进行到底》、《马克思是对的》等一系列制作精良、形式多样的电视理论节目,在反映人民心声的同时,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019年8月5日起,由国家广电总局指导、全国33家卫视联制联播的大型电视理论节目《思想的田野》第一季陆续登陆全国各大卫视,掀起了一波收视热潮,也收获了学界和主流媒体的点赞与好评。节目第一季共分五集,由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五家卫视分别制作播出,围绕不同主题,各自成篇,以“寻访+解读”的形式,走进城市街道、走进田间地头,发现故事、阐释思想、宣讲理论,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多角度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理论魅力和真理力量。而随着第一季的完美收官,《思想的田野》第二季也随即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拍摄,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五家卫视指导下,由四川、云南、海南、福建、黑龙江、内蒙古六家卫视制作,已于2020年春节前后陆续播出。
作为一档新时代的电视理论节目,《思想的田野》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场思想盛宴,同时也为新时代电视理论节目制播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可以说,《思想的田野》既是顺应新时代大众传播规律的产物,也是电视理论节目创新的一次自我突破。笔者将以《思想的田野》第一季的上海篇和第二季的海南篇为例,在大众传播学和新闻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下,探析新时代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路径。
一、受众中心:电视理论节目破局之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革新,网络媒体、自媒体呈现喷薄的崛起之势,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受众有着越来越多的信息选择渠道,媒介的传播效果已经不再是如同魔弹一般威力无比,受众也不再是被枪手瞄准的弹靶或是接受医生注射的病人,只能被动接收媒介灌输到受众头脑中的信息和观念。相反,正如施拉姆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的“自助餐”理论:“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根据个人的口味和当天的食欲来挑选菜品。媒介只能像自助餐厅提供丰富的菜品一样提供给大众尽可能多的信息和服务,而无法强求受众接收自己所传播的信息,就像不能把大量饭菜硬塞进人的嘴里。”而这些理论的提出,也预示着大众传播从“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演变。所谓受众中心论,是指“在传播系统的诸要素(包括传者、传播内容、受众、反馈、效果、环境)中,媒介的一切传播活动均以受众为中心,受众是传播系统的主体,传播系统的其他要素均围绕受众展开。”[2]其实质就是“传播活动要以满足受众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播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信息,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和要求。”[3]
以电视来说,如今早已不再是全村围着一台电视,搜索那仅有的一两个频道的时代,随着电视的普及,频道的增加,受众可选择的电视内容日渐丰富,加上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的出现,原本电视的线性传播模式也被打破,受众无需在固定时间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无法自由选择的电视内容,而是可以通过点播、回看的方式选择自己想要看的内容。由此而言,电视媒介呈现的内容更像是一顿丰富的“自助餐”——只能提供菜肴,却不能规定顾客选择何种菜肴。电视理论节目想要通过舆论引导、新闻叙事向受众传播主流价值,其前提便是先要成为受众想要选择的那道“菜肴”。
相较于一般的电视新闻、娱乐综艺等节目类型而言,电视理论节目因其“理论性强、导向性明显,在创作的过程中极易陷入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桎梏,给观众造成‘呆板’‘说教’‘生硬’的印象”[4],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当受众听到或看到“理论”二字,难免会产生天然的距离感,在此情境下,新时代的电视理论节目必须要求新求变,无论是从内容生产、议程设置等方面都要反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反映他们的呼声和愿望。
二、议程设置:润物无声中传递主流价值观
正如李普曼所说,新闻媒介影响着我们头脑中对于外部环境的图像,这些图像事实上可能与客观现实世界完全不同。也即,尽管新闻媒介无法决定受众“怎么想”,但是却能通过议程设置,来告诉受众“想什么”。诚然,在当今社会背景和技术发展下,受众对于电视媒介所生产内容的自由选择权越来越大,但总体而言,电视媒介所提供的仍然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框架,受众在此框架之下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或是对自己有用的内容。而这一框架便是电视媒体为受众所设置的议程。
电视理论节目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传递主流价值观,而这一功能的实现便需要通过巧妙的议程设置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告诉受众“想什么”。
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用“开放、创新、包容”三个词来概括上海这座城市的品格,《思想的田野》上海篇正是围绕这三个品格展开,以“城市的品格”为主题,全方位展现上海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美好图景,而海南篇同样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打造开放新高地”这一核心思想,从“开放、创新、高地”三个方面展开,呈现海南在新时代的新图景。这些便是《思想的田野》所要传达的核心主题,在此主题之下,无论节目编排或是故事,铺陈无不都是一个议程设置的过程。
比如,上海篇以心愿亭为切入口,以普通市民的口吻提问——“如何在自贸区办公司”、“找到一个能够看清楚小昆虫的放大镜”、“沪漂青年如何才能融入上海”,这三个问题的提出,事实上就在潜移默化中告诉了受众要“想什么”,再通过明星实地探访、嘉宾现身说法等环节来达到背后更加宏大的意义建构。通过这样巧妙的方式,受众既不会有被强行灌输的无力感,又能达到电视媒体唱响主旋律的深层目标。
三、意义建构:多元的叙事方式、场景的解构与建构
正如前文所述,基于受众中心的考量,电视理论节目为了能够传达社会主流价值、实现其理论宣传的功能,需要通过议程设置来为受众提供一个“想些什么”的框架,那么,如何能让受众始终愿意留在这样一个接受和思考的框架之内呢?这就需要电视理论节目在内容生产上探索一条创新之路,在传播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的同时,实现意义的建构。
1.多元叙事方式的有机串联
正如罗兰·巴特所说:“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从不曾存在过没有叙事的民族。”[5]而新闻就是“告知信息、发表意见、引导舆论,一件事发生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告知别人,是叙事需要考虑的问题。”[6]
《思想的田野》上海篇和海南篇都采用了“明星/名人寻访+嘉宾现身说法+专家解读点评”的形式,通过不同的电视表现手法和多元的叙事手法,从多个维度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祖国大地生根发芽。上海篇以明星探访员韩雪的视角,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在亲身体验中,品味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而海南篇则分别通过英国人伊恩、主持人敬一丹、王丝等探访员来体味海南“开放新高地”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韩雪在张江大科学装置亲手分离蛋白晶体,还是敬一丹在南繁基地品尝优质稻米、抑或是在亲眼见证“深海勇士号”精准抓取灯泡,这些形式多样的呈现手法,改变了电视理论节目一贯的“说教”风格,赋予了其一定程度的综艺元素,让受众在听和看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更多的参与感与趣味性。
通过明星寻访VCR,让电视理论节目“动”了起来,而嘉宾的现身说法和专家的解读点评,则让电视理论节目“静”了下来。而这一部分的功能则由演播室来实现,以明星实地探访为切入口,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理论魅力。上海篇中韩雪探访的张江大科学装置实则是上海近年来科技创新的代表与缩影,海南篇中,伊恩在海南三亚国际免税城购物体验,也并非只是其表面所展示的一次旅行经历,其背后实则是海南作为自由贸易港所展现出的开放姿态。
通过实地探访和演播室解读的有机串联,由理论专家深入解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上海、海南在创新领域的时间与成就,这是电视理论节目本真的回归,但同时又有突破,除了专家的深度解读之外,演播室也邀请到各方各业的代表来到现场现身说法,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动人故事生动印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实践,如何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上海篇中“一网通办”第一人陈静、长三角一体化受益者姚家康,海南篇中获得“中国绿卡”的伊恩等人的登场,更加增加了理论与群众的亲切感,理论也不再只能是阳春白雪、高屋建瓴,理论同样也可以贴近群众、深入群众。
2.以情动人,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一个告知信息、发表意见、引导舆论的过程,新闻“本质上是讲故事的过程,文学讲述的是‘创造的故事’,历史讲述的是‘发现的故事’,新闻讲述的是‘真实发生的故事’”[7]。电视理论节目“主张用有人性、有温度的故事来表达主题与内容、描述事件与环境、刻画人物与活动细节……把传播的逻辑起点从‘事本位’转型为‘人本位’,把抽象的宣传主题融入人性化的故事之中。”[8]
《思想的田野》的创新之处在于,用人性化的故事讲述深刻的道理,无论是在上海篇还是海南篇中,“讲故事”的主体不再是那些位高权重的领导,也不局限于是满腹经纶的专家,而是由故事的亲历者来现身说法,他们也许是“小人物”,但却可以用最质朴、平实的话语来侧面印证背后更为宏大的理论内涵。
在上海篇中,作为上海科技创新重要一环的“蓝天梦”,请来了国内唯一的载人航天对接机构总装组的组长、上海航天八院的首席技师王曙群,他用三个数字讲述了他和中国航天事业不解的缘分,讲述了他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所奋斗的一万多个日日夜夜,讲述了他在一次试验中,为了排查传感器发生的跳变,从设计的源头到材料的组成逐一进行分析比对,最后发现原因是膜片上的一层细如头发丝的502胶水产生的薄膜,这看似不起眼的一层薄膜也许就是航天发射从100分变成0分的罪魁祸首。王曙群的出场关乎的不仅是当前时代下,他个人的人物命运,同时也生动展现了以他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所从事的人类最富有智力挑战和耐心挑战的事业,更由点及面地阐释了在世界航天事业中,上海乃至中国贡献出的更多中国力量、中国奇迹。如果说,王曙群是上海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通过他的故事,以小见大,展现出上海科技创新领域的恢弘图景,那么上海田林十二村的邱奶奶和“电狐”的故事则是上海“如绣花一样精细的”城市管理的缩影。和老伴生活在上海老公房里的邱奶奶,因为一个不停地叫唤的“电狐”,最终在居委干部的细心排查下,发现了浴室里一根接反的电线,从而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火灾甚至触电隐患,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上海的智慧小区管理,为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安装了能够防患于未然的设备。一个不起眼的小玩意儿和一次惊心动魄的亲身经历生动勾画出了智慧小区的造福于民,并以此层层推进,描画出上海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创新之举。当“说话”的主体变成我们的身边人,说的是我们最熟悉的故事,以情动人,以情说理,以不显山不露水的方式展现宏大的主题与叙事,是最容易引起受众共鸣与共情的策略。
3.场景的解构与建构
“在话语层面所体现的新闻叙事的倾向性,主要表现为‘从场景中自然而然地流露’,这也恰好证明电视理论节目在表达情感倾向时是通过场景所构建的。”[9]
《思想的田野》作为一档电视理论节目,除了通过新闻文本与新闻话语来建构意义之外,同时也通过对场景的解构与建构来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各大卫视在节目筹备之初,就打破了大部分理论节目所演戏的传统棚内演播室方式,对演播室这一固有的场景进行了解构,并在此基础上,围绕不同的主题,重新建构起独具特色的演播室。上海篇以游轮为演播室,穿行于黄浦江上,船的一边是百年前的公共租界,另一边是改革开放40年的生动写照——“三件套”,游船在一览浦江两岸美景的同时,也穿行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在天然的景色中见证上海乃至中国的百年巨变;而在海南篇中,演播室则搬到了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每年在此举行的亚洲论坛年会,为政府、企业及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共商国际经济与社会发展诸方面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这一地点的选择,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海南作为“开放新高地”的功能定位。
除了演播室场景的建构之外,在寻访地点的选取上,同样也是一次意义建构的过程。上海光源的大科学装置从建设到出光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在国际上的同类装置中是最快的,中国从此加入国际同步辐射俱乐部。这一场景的选择其本身便彰显了科技创新领域的上海速度和上海技术。而在海南篇中的深海研究所和南繁基地,同样也是全中国深海研究和农业科研的高地。在这些场景中,明星、主持人通过寻访,在场景中展开对话,在对话过程中亲身体验,从中发现故事、揭示真理,相比于单调的演播室的论证说理,在这些自带特定意义的场景中展开的对话,显然更能自然而然传递故事、话语背后所蕴含的理论魅力。
(作者为东方卫视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注释
【1】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马池珠 受众中心论的理论基础与时代特色 理论学刊【M】2009(10).
【3】鄢光让,向寒松 应大力提倡受众中心论(之三)【J】当代传播,1999(3).
【4】董宏然 浅析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路径——以《思想的田野》为例 传媒【M】2020(4).
【5】罗兰·巴特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A】 张寅德译,叙述学研究【M】张寅德,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
【6】孟婷 从新闻叙事学角度谈如何讲好中国好故事 新闻研究导刊【M】2018(11).
【7】孟婷 从新闻叙事学角度谈如何讲好中国好故事 新闻研究导刊【M】2018(11).
【8】何修猛 电视政论片建构情景语境的策略框架——基于《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的分析 新闻知识【M】2018(6).
【9】董宏然 浅析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路径——以《思想的田野》为例 传媒【M】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