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让芒果TV股价乘风破浪的这档节目到底好在哪
如果说近期有什么节目是“破圈爆款”之作,那《乘风破浪的姐姐》可以说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名。节目于2020年6月12日起每周五在芒果TV上线。从节目播出之前,30位参赛姐姐名单的确定,直到节目上星播出“一波三折”,再到节目无预热突然上线,即便在微博暂停热搜的特殊时期都自发引起一波又一波热议。截至节目上线的第三期,姐姐们第一次自组成团表演,开始有所淘汰,更是在自媒体掀起了全方位的“姐姐热”,有从姐姐们的起伏经历切入的,有从姐姐们的情感故事着手的,有从性格行为角度分析的,有从服装审美角度分析的,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了。
在节目第一期上线的当天,芒果超媒的收盘股价就上涨了7个点,可谓是内容赋能的典型案例。让我们回归节目的本源,从内容的角度看看这档网传创意值“50万元奖金”的节目模式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1.人物是节目的核心要素。作为一档选秀节目,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选角。宁静、张雨绮、蓝盈莹、黄圣依、伊能静……节目中的30位姐姐,无论在生活阅历上还是事业名气上都已经有一定的积累,有故事、有实力、有话题性。所以节目能够找到并说服这些女星参加,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虽然面临着海量的素材,但“怎么剪都是戏了”。同时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收看选秀节目主要看选手的才艺、故事、人物关系以及人物转变,而30位姐姐风格多元、粉丝甚广,观众不论男女,也无论是回忆杀还是复古滤镜,又抑或是纯看颜值,都能够从中选出自己,或是投射、或是心水的宝藏女星。
2.节目结构还是三段论——姐姐们的训练、表演、打分,但这次让节目回归选手本身,也是《乘风破浪的姐姐》的一大特点。从节目中可以看出,节目制作团队尽量退后,为姐姐们服务,把舞台交给选手们,削弱自身的存在感。不仅是制作团队,节目中的“评委”也是只负责评分和给予建议,并没有过多展现评委的设计,与一些选秀节目的“梗”主要在评委身上不同。当然这也与姐姐们的特质有关。姐姐们自带故事,而且故事基本都是观众耳熟能详,不需要再被评委问“你有什么梦想”,因此可以更加纯粹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性格。
3.权利的反转也是节目吸引人的因素。戈夫曼的戏剧理论认为,人生是一场表演,社会是一个舞台,而表演又有非自觉的表演和自觉的表演。在节目营造的“选秀”舞台上,这些已经是“C位”的女明星们是否真正能够放下身段重新被选拔、被点评?她们如何突破自己,挑战自己不擅长的才艺?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会怎样展现或隐藏自己的鲜明个性?实际上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平视的、可以点评的角度去观察这些已经成名成腕的、高不可及的明星们。这是一次权利的反转,也是《好声音》等“标杆”节目获得观众青睐的原因。
4. 节目成功地设置了关于“中女”的议程。这种议程设置旨在打破社会对“30岁以上女性”逐渐衰老、失去自我等方面的刻板印象,展现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类型、不同生活阶段的女性“美”,是节目的核心价值观。在这里不得不提到节目的文案,由“文案大神”吴梦知出品,励志又不乏女性的气质触达人心。
(作者为上海广播电视台互联网节目中心模式总监、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