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直抵人心方能传播世界
去年央视纪录频道进行改版以后,我们提的理念是: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中国价值全球视野。纪录片表现的对象,大到宇宙万象,小到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有它独特的魅力。所谓中国故事,不仅仅是让我们自己的老百姓喜闻乐见,能够看得明白,还要参与整个国际的表达。我们在制作纪录片的时候要照顾到三个层面,第一是行业逻辑,第二是时代命题,第三个是国际使命,更多指的是国家的文化使命。对于中国来说,中国人要发声,中国人的故事需要外界了解,在了解和交流之中,才能消除误解。这就是纪录片人应该承担的最重要的使命。
央视纪录片频道更应该把中国的故事书写在大地上。在我的理解中,中国的纪录片就像是中国文化的田野调查一样。看得见摸得着的影像纪录,记录我们的真实故事,这是一方面;还有一种纪录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靠我们纪录片工作者的思考力、认知力去寻找时代的命题,去担负国家的文化使命。从这个角度说,在今天要书写好中国故事,纪录片人偷不了懒。
我个人比较反对从早踹开门就拍,一直拍到晚。过去这样的纪录片是非常非常流行的,也曾经火了一段时间,但实际上这里面编导是可以偷懒的,因为他不再思考,他也不再寻找,他也不再去认知。他就是靠技术的跟拍,就可以把这个片子做成。我觉得纪录片人最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因为上下五千年,包括自然界很多命题,都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选题,这非常考验纪录片人的文化积淀,包括对世界的认知,包括一颗好奇心。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认知,这样的文化储备,是做不好纪录片的,即使做好了也是昙花一现。
我们需要有文化自信,这个自信不是一句口号,是实实在在地着眼于这片土地上产生的故事,捕捉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这群人的特征,它们是有独特价值的。这个独特价值是需要去了解、去认知、去交流的,在交流当中才能消弥误解。在整个世界文化大家庭里面,我们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标志性的纪录片现象。
纪录片是最能跨越国族、跨越交流障碍的媒介。我过去也说过,纪录片是软实力当中的硬通货。可能比起新闻、电视剧来说,它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所以我觉得纪录片一开始还是要用别人能听得懂的语言,用国际观众听得懂的语言去传播,而不是我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最主要对方要听得懂,信息到达率才能保证。
另外,纪录片要有足够的丰富性。国家队也好,地方队也好,其实都是中国的纪录片。再小的人物,并不是因为你是国家的大机构做的,人家就感兴趣,而是要直抵人心,这样才能够被人们所接受。
直抵人心方能传播世界,这是在今天变得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中国故事达到有效的国际传播的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