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后疫情时代:梦想降下来,品质升上去
如果全球疫情持续下去的话,对于行业来说,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整个制作业原来的商业模式会发生变化。原来B2B的商业模式基本上是靠收视率、点击率换广告,现在加速转向C端用户付费观看的商业模式。
影视行业的冬天已经持续蛮长时间了,加上疫情的双重打击,我们同行之间碰到也是相互打气,共同勉励。世易时移,转变是必须的。
降低梦想,着手当下,放眼长远
原来制作业的梦想都非常宏大,都指向做迪士尼。我们把梦想缩小一点,降低一点,就以优秀的制作公司为目标,好好把眼前每一个剧本做好,把中国人的故事写好。此外不要赌太大,原来拍摄每一部戏成本投入非常大,现在的情况下控制成本是必须的。第三是不要看太近,眼前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对于一个想长期做下去、要持续发展的公司来说,眼前的流量、收视,各种各样的网络热搜,各种各样的指标等,过两年都是过眼云烟。还是应该放长远,使自己的作品留下来,走出去。
不做一刀切,发展看市场
剧集注水是行业顽疾,并且这几年愈演愈烈,到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时候,大部分年轻人都是通过快速的1.5倍、2倍速观看,长此以往的话,对制作业来说是灾难,对制作消耗的成本是极大浪费。总局出台关于限制集数的政策非常及时,有方法论,有针对性。提倡40集,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40集是上限,30集是方向,而不是一刀切。我相信一部剧95%以上的故事都是40集以内能够讲完的,极个别的可能的确容量和故事密度超过40集甚至50、60集,大家也是喜欢看的。不一刀切是非常对的。
剩下的就是靠市场来调节。对我们来说,现在40集的剧也在制作拍摄,20多集的、十几集的剧本也在抓紧研发,我们同时也在看市场变化。我们欣喜地看到,最近爱奇艺平台上播出的短剧,用户在付费观看,甚至有望未来盈利。短剧,十几、二十几集的剧能否成为市场主流,还是要靠市场本身解决。对于平台来说,短剧能不能赚钱是个问题,靠广告是实现不了短剧赚钱的。广告主认为支撑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他的投入才有效,十几集的剧主要靠用户付费。现在出现的苗头已经让制作者们看到一点希望。
成就爆款的前提是创新和品质
对制作公司来说,我们各种故事题材都想尝试,无论古装还是现实题材都想有所突破。在选择过程中,核心标准是两条,一个是创新,一个是品质。这么多年的市场证明,所有好剧、爆款不是跟风得来的,一定是创新得来的。第二是品质,想长期发展,不能只靠一部爆款剧,很难做到一年生产三四部剧,各个都能达到爆款。爆款是命,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的组合,我们要研究创新和品质两个维度。
关于品质,下面这几个方面把握好了,相对来说七八十分是有望的。
一个是价值观要正。去年行业整体寒冬的时候,我们做的最大事情是把使命愿景改了,把原来非常互联网化的口号改成了“人塑内容,内容塑人”,希望给观众传播善良正义。当你在创作的时候,当你有两条路给你选择的时候,这个价值观就会考验你创作的初心、本心。
第二个很重要的保证条件,还是看你的洞察力,对社会思潮的洞察,对人与人关系的洞察,对新的价值观、审美趋向的洞察。比如我们做的教育题材,一路走来洞察的就是一件事情—今天怎么做父母?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这是这么多剧一步步往前走的深入过程。同样,做《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后面可能有其他题材的剧,也是一个洞察,即当今社会女性应该怎么选择?这都是需要长期的洞察。不仅仅是编剧老师,而是所有创作团队甚至是全公司要走的长期道路。
第三个是看你打磨得是不是深?打磨得是不是细?每个剧本平均打磨时间两到三年,这个是必须要花的时间。这个打磨应该细化到每一个创作流程。甚至家里面的环境当中,书架上的每一本书是什么?谁看的?他的生活习惯是什么?拿到这样的书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哪些家庭进门要换拖鞋,哪些家庭进门不需要换拖鞋?同样一个接孩子、从课外班放学的戏,我们就会研究,这场戏在剧中应该是星期几拍摄的?因为周间和周末拍这场戏的家长是不一样的,周间是爷爷奶奶去,周末是父母去。穿着也是不一样的。一定要细化到这样的打磨。这种体会和积淀会慢慢帮助作品成长,帮助公司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