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沉浸式戏剧业态延展及跨区域复制研究

 

1. 课题背景

1.1  沉浸式戏剧与相关产业概况

近几年,“沉浸式”这个关键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竞圈、演艺圈、综艺圈等大众娱乐消费领域,其中沉浸式戏剧更是凭借着SMG旗下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出品制作的上海版《不眠之夜》,迅速进入中国文化产品消费者的视野之中。“沉浸式戏剧”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戏剧理论家理查•谢克纳提出,当初称之为环境戏剧[1],其兴起则来源于菲利克斯•巴雷特所创立的英国Punchdrunk剧团。该剧团打破传统的戏剧规则,不再让观众坐在椅子上看戏,而是吸引观众参与演出,动态化地在整个剧场里探索剧情。

从发展阶段来讲,2016年可以说是沉浸式戏剧在中国爆发的元年。据36氪统计,70%的国内沉浸娱乐IP都在近几年诞生,并实现100倍+地增长,从2016年的20家到2018年超过220家,其中,沉浸式戏剧占比约10%。另据艾瑞咨询2019年的统计[2],中国线下娱乐近年保持着约15%的年增长率,2019年达到4900亿元。有分析师认为,加入科技互动体验的沉浸式娱乐,将影响消费决策,拉高客单价,扩大线下娱乐市场。类比线下演出、电影产业的市场规模,中国的沉浸式娱乐市场规模至少在千亿元量级[3]。展望全球,据NeXT SCENE《2019全球沉浸式设计产业发展报告》[4]显示,截止2018年,沉浸式娱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已拥有超过45亿美元的市值。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面对巨大的产业前景和潜能,SMG如何建立一整套既适合本土市场、又能嫁接海内外资源的体制机制,成为这个市场的重要“玩家”?如何打通产业链各环节,打造属于SMG的沉浸式娱乐商业模式,力争在未来1到2年内,使得沉浸式娱乐成为台集团新的经营增长点?

本课题将以沉浸式戏剧为例进行讨论。基于SWOT分析,明确沉浸式戏剧在当前阶段所处状态,根据SMG的强项寻找有最多机会的地方;进而以企业增长路径模型为框架,从用户、技术、营销、品牌IP建设、模式转变等维度思考SMG在沉浸式戏剧业态延展及跨区域复制的潜在行动举措。

 

2. 沉浸式戏剧的SWOT分析—以《不眠之夜》为例

从目前国内已经进入市场化操作的沉浸式戏剧案例来看,《不眠之夜》依然有较强的代表性,我们以此为例,来分析沉浸式戏剧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2.1  优势

2.1.1 以著名IP为引领打开中国本土市场

根据《不眠之夜》上海版3周年总结报告中的数据,上演3年以来,《不眠之夜》平均票价约710元却一票难求,平均上座率超过95%,平均复购率超30%,最高观演次数超过280次。SMG凭借成功制作及运营世界著名沉浸式作品的经验,为SMG与其他IP版权方洽谈中国本土化制作时提供了更强有力的话语权,更有效地减少其他沉浸式体验在中国落地中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

2.1.2 以试水上海实现跨区域复制的铺垫

依托SMG在上海本土的各项优势,试水“国际IP 中国制造”的最佳状态。诸如全新沉浸式互动体验《秘密影院》在伦敦演出十余年之久,落户上海时就根据中国观众的观剧习惯,对单场观演人数、沉浸互动体验形式、现场消费习惯、社交属性等都做了本土化调整。作为SMG沉浸式产业版图逐步扩大的重要一步,不断摸索和论证沉浸式体验在中国本土的各种可能性,将为实现跨区域复制提供可借鉴方式。

2.1.3 观众与演员互动比例及质量双高

我们测算了一下,《不眠之夜》一场演出最多容纳350名观众,并不算多,但该剧有一点做到了业内顶级,基本上在一场表演中每位观众得到与演员1对1交流的几率是15%左右,这个几率在该品类产品里的排名是位于前列的,而且据大部分观众反映,1对1互动的质量非常高,这也得益于演员整体戏剧素养较高这一不可或缺的因素。

2.2  劣势

2.2.1 IP储备弱

正如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常演的音乐剧剧目一样,经典之作就那么几部,新编戏码未必能为所有观众接受。沉浸式戏剧也是如此,超级IP甚至更少,《不眠之夜》已经占据了一条完整的赛道,观众也对此类沉浸式戏剧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其他剧目要挤进来未必能成功,而要再拓赛道亦是不太容易。

2.2.2 成本高

要覆盖初期投入的成本,没有百场以上的演出基本是很难做到的,也就是说要做到驻场演出3个月以上,才能大致保本。这对于内容IP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旦没有口碑效应,首演2周后,票房的压力就会变得非常大。

2.2.3 观众培育难度较大

中国本土市场音乐剧观众的培育大致用了10年的时间,这也是中国演艺市场从冷到热的10年,虽然沉浸式戏剧观众已经在部分一线城市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面向二三线城市的观众培育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受制于沉浸式戏剧目前演出形式和成本的问题,要普及该娱乐方式也存在着不小的困难。

2.3  机遇

2.3.1 5G时代线上线下消费娱乐体验更加丰富

5G商用之后, 带有“沉浸式、实景游戏、场景设计、电子消费、有创意”等标签的内容产品必将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它将不仅仅吸引原有的文化行业资本,更将吸收来自IT、互联网的大量投资。细分赛道上的用户基数将变得更多,由沉浸式娱乐消费导流到沉浸式戏剧的用户也将随之增多。

2.3.2 相关产业不断完善使得跨领域整合成为可能

沉浸式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把整个产业能级做强、市场做大,而且不同市场主体参与进来后,技术迭代、产品迭代、人才梯队建设等产业链各环节都将得到加强,如数字互动艺术沉浸式体验展已经成为主要增长的细分赛道。

2.3.3 文化地产成为商业地产转型的重要方向

地产行业开始进入增量趋缓、存量上场的时代,各种规模的房企纷纷抢滩文化地产,如碧桂园、恒大、融创中国、龙湖集团、绿地集团等[5]。他们在项目设计用地规划时,就已明确未来对于文化板块的需求及功能,在此阶段就开始合作对接,不仅可以减少沉浸式开发时的土地基建成本,也从一定意义上与地产商捆绑了合作形式与固定收益来源。

2.4  挑战

2.4.1 本土沉浸式戏剧内容原创力有待提高

本土内容原创力的强弱,将部分决定沉浸式戏剧在中国本土市场的前景,而内容设计、策划方面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与音乐剧人才的培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密室逃生”为例,本土内容策划能力并不弱,甚至某些环节还强于欧美。所以,通过与国际一线团队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本土内容、产品策划的人才,有助于行业的快速、良性发展。

2.4.2 沉浸式戏剧亟待开辟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

有别于传统演出行业,沉浸式戏剧需要一条完全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包含精准人群细分、内容产品设计、品牌运营开发、商务资源合作、多元社会化营销、产业延展与整合、跨区域复制与创新等要素,力争探索出一条可以进行“指数级增长”的商业模式。

2.4.3 在市场洗盘前做到头部 在市场洗盘后保持优势

相关报告显示,以美国市场为例,近年的沉浸式作品中,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收益两级分化,几乎没有收益的作品和盈利丰厚的项目都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类似情况亦发生在中国本土市场,近两年有超过220多个社会主体参与到沉浸式戏剧这个市场,但真正盈利的其实并不多。所以,目前这个阶段,乃至未来1到2年都是战略机遇期,就看谁能尽快做到行业食物链顶端。

 

3. SMG沉浸式戏剧业态延展及跨区域复制构想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已经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资源优势,在近3年不断深耕沉浸式戏剧的市场,并培育了一批忠实观众,奠定了较为扎实的业界口碑。未来2到3年,SMG可以此为战略阵地,整合台集团内外资源进行赋能,并引入战略投资人,进一步提升产业能级与发展水平,真正将“在场演出”变成“全场体验”。

3.1  针对特定人群开发特定产品 以私域流量延展内容产品

我们要带着互联网思维去开发沉浸式戏剧产品,在内容设计、品牌推广、社会化营销等各环节都融入用户思维导向,针对特定用户开发特定产品。

3.1.1 提升全渠道获客能力 建立全域漏斗

对于沉浸式戏剧而言,全渠道获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必经之路。以CNN为例,他们将触达客户的圈层分为了4层:核心圈层是以CNN电视新闻网、移动端APP、CNN官网等为主,触达的是CNN核心用户;第二个圈层是视频平台用户,包括YouTube等主流视频平台;第三个圈层是社交媒体及资讯平台,包括脸书、推特等;第四个圈层是新兴技术平台和线下活动,比如三星产品生态圈(VR、AR、手表)、苹果产品生态圈(苹果手表、苹果新闻)等。通过这4个圈层,CNN触达了数以亿计的受众。

3.1.2 从用户分析到用户延展  为商业模式的建立奠定扎实基础

我们的内容产品研发人员要非常谨慎地进行人群分析,不仅要做传统意义上类似于人口普查性质的人群分析,还要做更加深入的“情感分析”,依靠更加精准的分析、精细化的运营将用户细分。如果定位不清晰,无法精准触达用户,那么该内容产品就很难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私域流量池”,用户群体仍然是散落在各处,无法形成一个对于产品能产生集聚效应的“拱卫阵型”。

3.1.3 根据用户规模差异 以不同场景样式做内容复制

对于上海这类一线城市,人口基数大、流动性强使得沉浸式戏剧能够长久驻场演出,但在二三线城市,相对固定的观演人数可能难以支撑长期的驻场,大规模的场景改造投入存在难以回收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快闪店(Pop-up Store)的模式可能将更适合做内容的复制和推广,针对特定剧情的沉浸式戏剧(空间数量相对不是特别多),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安装演出所需的场景布置,满足阶段性巡回演出的需求,类似日本沉浸式数字互动艺术展teamLab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地的巡展。

3.2  5G时代新技术赋能 扩大沉浸式戏剧产品矩阵

世界电信产业权威咨询公司Ovum发布的《How 5G will Transform the Business of Media & Entertainment》预测[6],5G技术将给媒体和娱乐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增长,全球移动媒体市场规模将在未来十年内达到4200亿美元。对于沉浸式戏剧—一个本身强调“体验性”的行业,5G将使整个市场的演出内容与形式发生改变,但在我们看来,这种改变不是对演艺本质的颠覆,而是从技术侧推动产业的延展。

3.2.1 超高清实录及5G+VR直播完善沉浸式戏剧产业链

随着5G的发展,4K/8K和VR的加入打破了场内场外的距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亲临现场”的必要性,让观众多了一项看演出的选择。不论是否在现场,不论何时,只要想看演出,通过VR就可以得到身临其境、完全沉浸式的体验。为了扩大受众范围,主办方还可开发系列“在场+远程”套票,借助在场人员佩戴的穿戴式设备和5G,其亲朋好友远程就可享受在场般的音视觉享受。

3.2.2 5G+云游戏促进沉浸式戏剧受众的线上线下引流

借助5G网络,目前VR云游戏已可做到将游戏相关3D图形运算放到云端,再以视频流的形式传回本地的VR设备,让移动芯片的VR设备显示出最顶级的画质,并大幅降低“网络时延”,解决当前使用VR容易产生眩晕的难题,进而达到更好的游戏体验。

通过开发与线下沉浸式戏剧相配套的云游戏,在关卡设计、内容情节、积分排名及兑换等方面让用户实现线下与线上的融合,增加交互频次,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文化体验和互动需求,不仅可以凝聚更多忠实粉丝,还能拓宽受众群体,增加戏剧内容的延伸价值,同时将游戏内的奖励在线下的在场体验中兑现,可以让用户始终保持积极主动。

3.3  以沉浸式营销完成内容产品的延展

界定用户的同时,其实我们就界定了内容产品的品牌理念和价值观,进而要通过“品牌故事”的打磨和传播,占领用户心智,传播品牌价值。

沉浸式戏剧在开发之初就要融入沉浸式营销的策划,在消费者出现的所有渠道中,给他们带去具有凝聚力、将消费者全方位包围的体验,通过品牌营造,让消费者持续关注品牌活动,加深对品牌和产品的了解,往往品牌与产品的整合营销,将给双方带来“1+1>2”的效果。换句话说,沉浸式戏剧的体验既需要内容产品功能化,亦需要营销产品带来的感觉,这种感觉比产品本身更能给消费者留下难忘的回忆。

3.4  以精细化、标准化运营完成品牌IP的延展

这一步堪称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即对已有品牌做品牌延展,继而创造新的品牌价值。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是衍生品销售或联名款的打造。但我们发现,更具有附加值的做法是打造“品牌故事”,涉及发现故事、遴选故事、制作故事、事中营销与推广、用户测试、取标题、用户留存及口碑营销等,即便是新人上手,也可以依据标准流程来协同完成。

一个好故事可以拉动一个已有产品找到新的盈利点,一个好故事也可以推动一个新品牌迅速抢占市场。以上这套“品牌故事”的精细化操作已经成为诸如NBC、NPR、CNN等传统媒体,以及脸书、SNAPCHAT等新媒体品牌部的重要品牌策略,并取得了不错的实施效果,用户忠诚度和新用户的增长率都有明显提升。

3.5  借文化地产东风引入战略投资人实现跨区域复制

文化地产以“文化产业和生活方式、居住理想”为核心,用文化内核提升固化建筑价值。沉浸式戏剧与生俱来的文化属性,使其与文化地产可无缝结合。《不眠之夜》演出所在的“尚演谷”区域,在改造之前周边写字楼的租金在4元/平方米至5元/平方米左右;在项目宣布时,租金达到8元/平方米;而在戏剧上演几个月内,已经达到12元/平方米至15元/平方米。

沉浸式戏剧的一个重大门槛是在合适的地理位置找到一个体量适中,但又要有很多房间的表演空间。在沉浸式戏剧跨区域复制时,可以围绕既有剧目的内容和对场地的要求,与文化地产商进行战略合作,在其地产开发初期就进行沟通,可以由其提供标的物理场所、基础改造及其他物业等支持,相应投入作为联合项目开发的股比,或采取固定租赁期内物业持有者免场地租金和日常物业费,在租赁期满后,将已精美布景的整个演出场地免费赠送持有方,由其进一步保留作为旅游打卡景点发展旅游经济,并带动周边配套产业的开发。武汉“知音号”邮轮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3.6  实现 “在场演出”转为“全场体验”的“1+N”的产业化之路

以沉浸式体验作品IP作为前端经济的内核“1” ,通过从内容生产到价值挖掘再到衍生开发的过程,加之后端经济的上下游产业价值链,将催生更多商机。它将发展为新生代消费意愿与消费实力的双螺旋提升的驱动力,并提供文化产业结构性内生动力且提升外部投资效率。横向发展商品化衍生(商品授权)+空间化衍生(空间授权),纵向突破文化壁垒,拓展到与目标人群相关的上下产业链,实现商业探索与融合。

我们在创造“品牌故事”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延展内容产业化之路。常规在场演出的IP主要收入来源为艺术作品、门票赞助、衍生品销售、版权授权。但沉浸式演出在通过内容、场地等不同形式赋能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其总体经济收益可扩大为:配套消费收入、文旅关联项目收入、授权加盟收入等。而艾瑞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诸如美国纽约这样的国际成熟城市的衍生收入是内容收入的4.2倍[7]。定性来讲, IP衍生品价值除了可以拓宽商业变现能力之外,还可以体现在延长IP的生命周期和丰富IP内容的宣传渠道。

 

4. 结束语

以沉浸式戏剧为代表的沉浸式娱乐消费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且与SMG的核心竞争力相符。以目前SMG现有的人才储备、渠道储备、技术储备等方面来看,以沉浸式戏剧为突破口,并引入战略投资人,全面参与沉浸式娱乐消费市场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还是很大的。同时还可以此为抓手,积极参与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针对不同城市的文化特性、人群特性开发有针对性的文商结合、文旅结合产品,并且定位要准,起点要高,要做就要做到亚洲头部、中国顶级。

 

(作者单位:施嘉宁,东方卫视中心;顾振立,东方广播中心公益事业部;陈琳,文广实业;周盛虎,东方明珠新媒体研究院;谢飞雪,互联网节目中心;毛佳敏,SMG演艺集团产业中心;陆瑾华,幻维数码)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谢克纳. 《环境戏剧》. 曹路生译.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2】    艾瑞咨询.《中国新时代线下娱乐消费升级研究报告》.2018-7-30.

【3】   
36氪茉小莉. 《线下娱乐换血,沉浸体验当道,未来20年商场、游乐园会变成什么样?》, 2018-9-17.

【4】    NeXT SCENE. 《2019全球沉浸式设计产业发展报告》, 第二届全球沉浸式设计峰会, 2019-2.

【5】    田惠萍. 《超1/3的百强房企布局文旅地产,他们是怎么做的?》, 文化产业评论, 第2062期.

6    Ovum. How 5G will transform the business of Media & Entertainment. 2018-10.

【7】    艾瑞咨询.《2019年中国娱乐内容IP衍生产业研究报告》. 2019-10-10.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