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只有一种语言,那是不可想象的 ——方言政策与广电媒体的示范作用

 

有广电媒体的朋友提出,是否国家对方言的政策又收紧了,依据是一些方言类栏目或节目退出了“黄金时段”或停播了。

我不赞成“收紧了”的判断。因为就指导思想而言,一直是明确的和一贯的,“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这是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报告会上的说法;此后,2011年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纪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上指出,“方言是客观存在的,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规律和使用价值,并将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2020年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语言文字会议讲话中强调,“推广普通话与科学保护方言乡音并行不悖”。而在政策规定中,从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到2017年“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方言实际上是一步步“浮出水面”的。

但是,对“退出或停播”问题应该怎么看呢?我以为,这实际上体现了“妥善处理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科学保护民族语言文字和方言的关系”。去年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会议,分析了自1997年召开同性质会议23年、乃至建国71年来,我国56个民族73种语言、30个有文字的民族共有55种现行文字这一基本国情和语情,阐述了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紧密联系,语言文字作为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战略资源、安全资源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针对当前“推广普通话的任务依然繁重”的情况,明确新时代的语言文字工作要“以推广普及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重点”,要解决仍存在的普通话“能听不能说,能说不标准,会说不愿说”的问题,将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关键性、基础性工作,作为长久之策、固本之举来抓。认清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对关于广电“黄金时段”的安排,对一些具体举措的调整,就会增加了一份理解。

语言是广电传媒行业的重要支撑。作为语言使用大户,特别是基于该行业之于社会语用生活,乃至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关注并切实贯彻国家语言政策,既是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全国语言文字会议在强调“旗帜鲜明地坚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之后,重申“四个重点领域”(发挥学校教育的基础阵地作用、党政机关的带头作用、新闻媒体的示范作用、公共服务行业的窗口作用)的重要性。广电媒体在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中膺寄重命。我认为,传媒行业首先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国家语言政策方面要做出表率、成为示范。体现在语言的“主体化与多样性”安排上,要有利于“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继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再就是,要分清并处理好作为工具的语言和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使它们能够按照法律和政策的要求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27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曾发表重要演讲,指出:只有一种语言,那是不可想象的。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光辉灿烂,是和各民族语言和各地方言的丰富多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方言是客观存在的,桑梓情谊深,乡邦文蕴厚。广电媒体在反映往昔的乡愁和现实的民生时,恰当使用方言,会平添市井味和烟火气,也是在推进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政策允许,百姓欢迎,自是毋庸置疑。但方言类节目在题材的挖掘和方言的使用上,在传递乡土味和亲切感的同时,也要避免脱离现实生活、猎奇式地一味强调“原汁原味”和“纯而又纯”。因为语言是发展的,方言也在与时俱进向普通话靠拢,而又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相互汲取营养。

 

(作者系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原所长)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