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从电视工作者向社区工作者转身

 

《向前一步》作为全国首档市民和公共领域对话的电视节目,能够把一些社会问题揭示出来,靠的是勇气,很多时候需要非常大的能力才能把盖子再合上。作为党的媒体不能光把问题抛出来,还要重点关注怎么解决。在省级卫视的平台能够播出一个“强冲突、强矛盾”的节目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现在北京卫视已经持续三年之久。相较于以往关于城市民生的新闻报道,《向前一步》突破了原本的话语风格。

《向前一步》这三年到底做了些什么?

这三年的节目大概做了两件事:一个是问诊城市中的疑难杂症,二是形成城市基层治理的一个范例。

 

一、栏目基因

在我们做《向前一步》这档节目之前,电视里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是正襟危坐,用现在的传播语言来说,老百姓并不喜欢那种“装大尾巴狼”式的报道,过于官方且疏离,老百姓更希望屏幕上呈现出生动和真实的东西。

《向前一步》有三部分的基因。第一个是占据50%的新闻基因,这是不可或缺的。《向前一步》关注的都是北京市民最广泛关注的问题、痛点和难点。不好解决的问题,恰恰是节目需要去解决的。

第二个是占据40%的纪录片基因。《向前一步》并不只关注爆点,更关注爆点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它后续该怎么解决?整个过程的完成才是“向前一步”。我们每一期节目从介入选题、录制到播出,平均时间大概在1到2个月左右。周期最长可能需要一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一年才把一期节目播出来。

剩下的10%是综艺基因。我们的沟通团成员有一些综艺化角色的设计,比如律师、专家,这是一些综艺的元素,包括我们调解中的“跨越式、用脚投票”的表达方式。一个有综艺元素的复合型的节目更符合大众传媒的口味,《向前一步》开创了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一个范例。

 

二、栏目难点

社会民生类节目在解决社会问题、触及民生痛点时必须敢碰硬钉子,敢啃硬骨头。节目中所涉及的问题,比如:北京有一些代征道路、遗留15年的断头路、老小区的物业困局、十几年的征收腾退项目等,都是十分敏感且困难的问题。在征收腾退项目中,有一些人被大家称为“钉子户”,节目组更多地会叫“滞留户”,他们确实有自己的一些难处。怎么劝说他们在现有的补偿方式下能够搬离故土,离开住了几十年的家,真的是非常有难度的事情。但是我们没有选择去回避,而是去啃下这些硬骨头。

上海曾有一条关于“筛查精神疾病患者”的新闻,里面列了几条:过分话多、活动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这几点我们《向前一步》栏目组全中,基本可以被“确诊”。

(一)铁头记者和诉求居民

我们把自己的记者称为铁头记者,因为居民的诉求有的非常激烈。北方人,尤其北京人,有的时候挺好面子的,可能大家台下表达都非常充分,但是请到节目中,在公开场合来谈论自己的问题时,当事人确实需要非常长时间的心理建设。老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他不愿意把家里一些所谓的“家丑”说出来。沟通过程没有太多的窍门,是靠记者一点一点地死磕下来,这就是为什么《向前一步》的前期准备时间非常长。我们做一期“文物腾退”选题时,主人公持续七八年没走,街道的工作人员劝我们换一个选题,“这七户老大难问题根本没戏”。但记者历时一个多月,一家一户去串,最后把自己的一双鞋走断了,劝了过来。

在解决一些物业问题时,对导演来说工作量更大。因为要在现场讨论如何形成一个机制。专家可能知道,通过某项决议必须要整个小区业主人数、面积双过半。所以当节目组记者来到小区时,有一些“反对派”居民说:“别过来录,录了也没有用。整个小区居民的表决并不是在现场的人能够做出的决定。”因为这句话,记者历时四天三夜逐门入户,敲开了1000户的门,最后拿到800份委托书,才录得一个节目。这个决议在现场发挥了调解出口的作用,而且具有法律效力。

(二)媒体担当和基层压力

很多同行问,节目没有政府的支持怎么走得下去?确实是。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这个节目开播不了。《向前一步》在过去三年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了基层的压力。“12345”市民投诉热线量非常大,基层在做某一个问题时,会非常谨慎。“讲道理都明白”,重要的是通过解决一个问题带动同类问题的解决。但是对于某一个属地街道的干部来说,节目涉及的问题会显得“之前工作不够到位”,所以对待媒体比较谨慎。这时也需要相关的政府领导协调解决问题。

所以在节目播出之后,很多同行说,“太不容易”。有十几个省市的部门和新闻媒体都过来交流,与《向前一步》一起探讨成功的经验。但回到自己的省市之后,没有一个能够落地做成。这条路确实很难,需要协调和担当。

 

三、拥抱争议

融媒格局下,出现争议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去应对它。

《向前一步》节目刚开播的第一期在网上引发了非常大的舆情。第一期是关于“天坛腾退”项目。北京中轴线申遗,天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但是由于客观的历史原因,几百年来坛墙一直被周边的一些居民私搭乱建,给搬迁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出台了相应的补偿措施。在节目最后,事情也得到了比较柔和的解决,但是到网上就变味了。节目时间是50分钟,但是发在网上就是二三十秒,舆情非常复杂,很多公众号、媒体都报道这件事。一篇《二环内又少了一户北京人》一下子火遍了朋友圈,节目组压力非常大。在这个环境下,我们一位副总编辑把所有抨击这期节目的自媒体账号运营人都请到台里开了一次座谈会。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们:“作为新闻媒体我们知道做什么样的新闻是容易的,但我们选择了这条艰难的道路。因为在整个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多人伤口确实还在流血,做这个节目就是对这些伤口不漠视。血是热的,才是一个人的标志。”通过这种座谈打动了自媒体账号,此后,一些自媒体账号在网络上就相对比较客观、公正地报道《向前一步》。在此之前全是一些道德绑架类的评论。

融媒环境下,一些民生节目在发展过程中无法拒绝争议,我们选择拥抱它。

 

四、栏目构造

《向前一步》每期节目平均录制时长在10个小时,播出是50分钟。最长一次录制时间是14个小时。

前期选题平均调研时间是两个月,也存在部分选题真的难以解决,导演组从穿短袖一直到穿夹克跑这个选题,终于在各个街道、委办局同意录制的情况下才进行录制。播出的周期是周播节目,一开始想尝试做季播,现在一播就播了三年。每一期节目一定要到这个问题彻底解决才播出,这也是市委宣传部领导对节目组的要求。在现场哪怕经历14个小时的录制还没有解决问题,后续也需要通过纪录片的方式看到这个小区一点点在改变,“直到把违建拆除”才可以播出。所以最长的一期节目从录制开始,到全部录制结束,跨越一年半的时间,最终才把隔阂打开。

每期现场录制有20到30个机位。因为没有剧本,无法确认这群观众中谁会跳出来说话,所以机位比较多。导演组现在有6个大组,每组3名记者,主力记者18位。所有的记者团队在一起,一组20多人。录制过程中各个工种相互配合,现场录像需要100人左右的团队,便于随时调度。

关于场景。这个节目一方面为了题材的新颖不能在演播室里进行,要走进居民;另一方面这种状态实属无奈,当事人不可控。头一天,甚至录制当天忽然给导演打电话说不来了,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节目组真的没办法把大家组织到台里录像。因此,在尝试一两次以后,索性在哪里发生的事情就在哪里录,居民不想来可以直接去他家里敲门。

有没有敲门也不来的情况?有。不得已时我们就把喇叭、扩声器材对着他的楼层广播调解。在外面一定避免不了一些恶劣天气,刮风下雨、风霜雨雪,这也没有办法。有时候棚子就需要六七个工作人员扶着才可以录制,也象征着我们在风雨中解决问题的决心。在雨里,每一个居民也都很踊跃,穿着各色雨衣表达自己的意见,每一个建议都是他们五彩斑斓的梦想,我们要帮助他们解决。

最后想强调一点,节目的初心和现在的落点并不纠结于一个问题,而是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打造出解决的模板,并且形成一套治理的宝典。到现在为止,我们推动了117条街巷完成了整治,一共拆除795处违法建筑,一共有1700多名未签约居民陆续完成了签约。签约居民滞留户的离开,标志着一个工程的顺利进行,也标志着跟这个工程相关的很多回迁居民真的能够在有生之年回到自己的家。因为之前有很多七八年都没能解决的问题,有的老爷子签约了搬出去,但是一直回不来,最后直到去世,都没法回到自己的产权房里住。节目组还帮助老旧小区170097人坐上了电梯,帮助5000多户居民解决了停车难题。在北京市,受益的居民达到140万人次。

 

尽管这种节目推行到其他地方可能有难度,但《向前一步》确实会给到其他省市、基层一个范例、一个视频学习材料,提示怎样去解决相类似的问题。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