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跨屏跨频 联通现场 沟通各方 ——上海电台《直通990》《民生一网通》节目探索融合传播之道

 

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不断创新探索,打造《直通990》和《民生一网通》两档民生重点节目的融媒态发展。

开播十年的《直通990》不仅是一档民生政策咨询类广播节目,更是上海广播旗下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民生服务全媒体品牌之一。十年间,《直通990》每周七天无休,每天3小时直播,覆盖500万听众,举办线下活动超过500场。先后斩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华慈善奖、上海新闻奖名专栏奖、上海市劳模集体、上海市“青年文明号”示范集体、上海市00001号公益基地等荣誉。

《民生一网通》是SMG落实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助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和“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两张网建设推出的融媒联播新闻节目,今年1月1日正式开始每天1小时的广播直播。这是一档从直播呈现、选题聚焦、裂变传播各个环节全面体现“融合”的节目新样态。

 

一、《直通990》探索“四两拨千斤” 的新模式——借助节目平台,沟通社会、嫁接资源

经过十年的积累,《直通990》节目正在借助丰富的社会资源,进行“子品牌”的开枝散叶。节目不仅聚集政府相关部门的政务资源,也汇集包括“小巷总理”、志愿者、医务教育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社会各界资源。《直通990》通过广播直播节目、互联网平台、线下活动等方式,发展培育起“民生访谈”“民生课堂”“社区大讨论”“空中养老顾问”“为好人点赞”“为志愿加油”“空中工匠学堂”等一大批“直通”子品牌。

首先,融媒时代,“跨屏”和“跨频”是《直通990》尝试的新方向。

2019年7月,上海垃圾分类新规正式施行。《直通990》节目随即设立“小通带你分”栏目,对全市几十个社区进行广播和网络同步的音视频直播。市民、网友在广播里听到、在手机上看到的是正在社区里发生的事情。直播过程中,多次出现市民听到、看到节目后,赶到现场来讲述他们对于推行垃圾分类的观点和感受。“不打招呼”“深入社区”,了解居民、志愿者、保洁人员的真实感受,发现问题并通过节目平台连通政府、社会组织的资源,帮助社区解决问题。这个系列后来获得了中宣部、广电总局以及上海市委宣传部的表扬。

其次,积极探索“跨界跨频率”合作。

去年抗击疫情报道期间,《直通990》和上海广播动感101频率的王牌节目《音乐早餐》强强联手,将直播话筒和镜头对准饭圈女孩、网站UP主、网游玩家等众多00后“网络原住民”,策划推出《别样的战“疫”》全媒体直播,分享他们的战“疫”故事。新闻+音乐的跨界跨频率合作,使得两个节目的选题视野、呈现样态、受众群体都有了极大拓展,在网络二次传播、裂变传播等环节上也得到极大提升。

 

二、《民生一网通》多元融合相辅相成,扩展“融合”的外延

《民生一网通》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今年新推出的一档“广播+电视+新媒体”以及“市台、区级融媒体中心联动”的民生新闻直播节目。工作日每天中午11点,在上海新闻广播、上视新闻综合频道、阿基米德、话匣子、看看新闻客户端、快手等平台同步音视频直播。

1.多平台融合传播是《民生一网通》的优势基因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联合直播,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多元”——既保留了广播节目参与性强、热线电话不断的优势,又突出了电视节目直击现场的视觉冲击力,还给予受众在手机上移动收看、便捷互动的条件。

2.将舆论力量和行政力量的资源相融合,做大节目的“朋友圈”

《民生一网通》节目中设置了“现场通”“路路通”“人民建议信箱”等特色板块。依托上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和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搭建多方沟通平台;依托上海市城运中心,解码上海“一网统管”背后的城市运行机理;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合作,用教学片、指南片让“一网通办”APP中的新成果惠及更多市民。同时,老百姓的“急难愁”,以及对于城市治理的金点子,也是节目聚焦的重点。

借助多平台联动,《民生一网通》的选题渠道多样,努力跳出民生投诉类“个体纠纷”内容,代之以疫情防控、城市管理、市政建设等更具宏观意义的、市民普遍关心的话题。

去年末,上海多个小区发生新冠疫情病例,节目组策划了《被隔离小区居民的随申码如何“掐点”变绿》《“一网统管”如何保障隔离点正常生活》等选题,借助大数据中心、城运系统的支持,呈现疫情下“两张网”织就的“城市守护网”,把上海这座城市高效运行的内在机理用视频化的方式呈现给受众。

此外,《民生一网通》节目和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合作,让更多“民间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呈现在公众面前。节目报道过《在医院设置家庭卫生间》《推出“免票儿童码”让孩子们地铁出行告别“钻”着走》等来自“人民建议”的内容,节目还会跟踪人民建议的受理进展,激发“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参与感。

3.突破广电节目传统,突出心态、语态的“网感”融合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融合传播来说,“网感”始终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节目组也进行着不断地探索。今年春节,上海遭遇散发疫情病例,《民生一网通》节目策划“网红”专场,邀请“网红”专家张文宏来到直播间和市民交流“筑牢防线,过个祥和中国年”的话题。整体节目设计就突出“网感”,不仅在张文宏抵达广播大厦地第一时间就抢拍、制作短视频,在节目里还专门设计“跨界问答”“传言辟谣”等网感环节。大屏小屏联动,多平台分发,节目内容很快登上网络热搜榜。

“网感”不仅体现在表达样式,更多是在内容策划中。近期,《民生一网通》节目推出《新手通“关”记》系列报道,以上海地年轻人为第一视角,让他们亲身体验通过“一网通办”APP办理结婚登记、购房登记、新生儿出生登记等生活业务的全流程,进而发表“用户体验”。“点赞”“吐槽”“评论”……让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熟悉的渠道,深度参与到上海的城市治理和数字化转型中。

“平台融合”“舆论和行政资源融合”“网感融合”,这三方面的“融合”正是《民生一网通》这档全新节目在不断试水的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的感受与经验。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