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浅析民生新闻类节目的媒体融合之道 ——以《民生一网通》节目为例

 

引言

毫无疑问,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广播电视制作和播出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广播电视“你播我看”的单一模式已无法更好地满足受众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民生新闻类节目如想要不断提升影响力扩大公信力,就必须进一步拓宽节目传播范围和覆盖面,充分借助、利用好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民生一网通》通过立足“城市治理”这一公共利益的媒体话语权,以上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两张网”建设为依托,创新地采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多平台联动的方式,打通传播渠道,拓展了城市治理议题的讨论和互动空间,在节目中通过解决一个个实际案例、以探讨的形式生动地向广大市民解释了何谓“一屏观上海,一网管全城”。更重要的是,节目通过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广播FM93.4、看看新闻、阿基米德、话匣子FM、快手等视听端、移动端同步直播播出,同时联合上海16个区融媒体中心,为老百姓介绍政务服务、提供投诉维权的平台和沟通解决问题的渠道,创新性地在跨频道、频率和网端的平台同步联播过程中,打造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城市治理体系。节目本着解决问题的初衷为民办事,但目的并不是放大老百姓与政府治理之间的矛盾或堵点,而是在政府与百姓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用更长远的眼光、更科学可行的措施,让问题的发生能与城市的长效治理相结合,通过大力创新与优化传播手段,实现新闻舆论的价值最大化。

 

一、《民生一网通》节目特点概述

(一)模式创新,打通传播矩阵精准触达受众

融媒体时代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突破了传统电视媒体与受众交流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表达方式和渠道变得多元便捷。《民生一网通》节目在周一至周五中午11:25登录新闻综合频道,在时间上充分考虑到广大观众,特别是中老年人群的收看习惯,但同时又提供了一个青年受众群体也便于参与的便捷方式,实现了广播、电视、互联网多平台音视频直播联动的新闻直播方式,广泛连接市民群众,构建了立体化传播态势。

从节目具体的模式来看,其充分依靠新媒体渠道,体现了“时刻在线”的宗旨。比如受众只要打开手机“新闻坊+”小程序,就能为节目提供线索、反映问题,或者直接拨打热线电话……可以全面参与城市治理,见证问题处置的全过程,无形中使“城市治理”在更广的范围触达群众,实现了一对一的时时互动效果。在具体板块方面,“12345热线追踪”直面12345市民服务热线、借助节目组互动平台反馈的百姓诉求,通过与外场记者、市民、城运中心、政府职能部门的直播连线、现场报道,搭建多方交流平台,努力疏通痛点、难点、堵点;“进一网 能通办”板块依托上海市大数据中心,针对市民办事、百姓生活等制作“指南片”“教程片”,简要清晰地介绍政务服务,指明办事路径,梳理城市运行管理脉络;“人民建议信箱”与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深度合作,分享市民对于城市治理的真知灼见,为上海探索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提供动能。特别鉴于直播的属性,在节目直播过程中事件进展是动态的并且时时更新的,大大增加了受众的信赖度和依赖感,有助于全方位地搭建多方交流平台,高效疏通市民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类痛点、难点、堵点。

(二)民生出发,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职能

舆论监督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往往具有核心作用,许多事件都可以通过民生新闻的平台,将百姓意见与政府反馈有效连接,因此其具有了纽带与桥梁的作用。以往在媒体融合前,不少民生节目里的沟通和连接较为单一,滞后性较强,甚至有时候就不了了之。但是在《民生一网通》节目中,可以说事事有反馈,件件有着落。演播室内主持人和嘉宾带领受众共同关注民生事件,透过记者实时实地走访,不断挖掘线索背后的问题瓶颈,更新受理进程,让社情民意去向更加明晰,也让一些“急难愁”的民生问题迎刃而解。

如节目曾在“12345热线追踪”板块聚焦了“普陀区建德花园河滨绿地一处路障限制残障人士通行”的案例,节目通过连线记者直击现场,一方面采访市民连先生反馈诉求,另一方面请普陀区绿化市容局工作人员进行回应,共同寻求既符合市政管理标准、又满足市民所需的两全解决方案。又如,节目曾报道“青浦区白鹤镇太平村以建造生态林名义改稻田为墓穴”的案例,除派记者赶赴现场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事件进展外,节目连线青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利用科科长,讲解和普及土地性质变更流程等政策法规,并邀请上海市委党校赵勇教授作为演播室嘉宾为观众详细梳理事件可能存在的违规点,敦促相关部门拿出更为合理合法的解决方案。再如,根据市民投诉,节目组实地调查浦江镇某小区,就市民所反映的小区周围脏乱差环境一事进行跟踪报道,在连线记者介绍现场情况的同时,请浦江镇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负责人现场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说明并给出对策。

不难发现,节目通过对每期节目的案例追踪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不依不饶”,让之前发生的案例、正在进行中的事件的具体回应和落实情况变得透明,大大提升了节目的可看性和时效性,可谓民生节目、民生为本,让百姓的民生诉求通过媒体的力量响亮“发声”,并尽可能圆满解决。

(三)多方碰撞,搭建沟通平台让舆论价值最大化

《民生一网通》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为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助力上海“一网统管”“一网通办”建设推出的,因此也成为市民打通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沟通平台。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节目舆论监督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但又不仅局限于此。可贵的是,通过多方交流对话,节目还会提出深度思考和探讨,充分体现“脑力”,在每一期节目投诉案例结束后,主持人都会和嘉宾共同探讨背后的症结所在。

以上海两会上成为代表委员议论焦点的“城市数字化转型”相关选题为例,《民生一网通》适时推出“2021数字上海新风景——对话代表委员特别节目”,邀请全国在沪及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结合来源于百姓的典型案例,进行了从“用户视角”深入城市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探讨。节目紧扣民生热点,从“智慧食堂”现场、“电子书包”发明故事、在线教育等多角度,在开学季回应了市民尤其是家长的期待。在“政策找人”一期中,节目以长宁区华阳街道“社区云+精准帮扶”模式为例,反映“两张网”让“政策找人”更加智慧,同时提出问题:如何让对的政策在对的时间送给对的人?“信息安全”一期中,节目选取了一个市民来电案例,就家住松江区的一位市民反映的所在小区物业存在强制安装“刷脸”门禁系统的情况展开,对市民产生的“刷脸进门是否会存在个人隐私泄漏风险”这一疑问进行严肃探讨。节目还曾就“公共绿地变私人免费停车位 市民举报遭到威胁”这一案例,引发了公共场合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如何体现公民公共权等方面的思考。在指导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包教包会”的同时,又从深层次就如何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提出建议。从这个角度来说,节目搭建起的正是这样一个提供多方交流、畅达沟通、长远思考、未雨绸缪的平台,以小见大透视在城市管理运行背后出现的大问题。

 

二、媒体融合下做好民生监督类节目的新思考

放眼全国省级广电机构,尚无一档深度整合电视、广播、新媒体的生产资源和渠道优势,真正实现跨频道、频率和网端的跨平台同步联播的融媒体新闻节目。《民生一网通》节目不仅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形成电视与广播的融合互补和战略双赢,也为上海广播电视台深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战略,探索了新路径,提供了新样本。《民生一网通》节目在媒体融合方面的尝试成果初现,而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流媒体融合传播的创新榜样,笔者认为以下两方面的努力至关重要。

(一)以内容为王,打通受众与政府间的“最后一公里”

对于被誉为“社会守望者”的主流媒体来说,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的内容始终是至关重要的,《民生一网通》所有内容、案例、对话探讨的背后,都是本着以民为本这一出发点,立足民生是节目的不变初衷。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进步,坚持为普通老百姓发声,为社会民生建言,把群众的好建议转化为好政策好措施,更好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始终是民生节目不变的初心,也是主流媒体存在的价值所在。《民生一网通》节目的选题和案例几乎囊括了老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从家门口的环境问题到社区治理的难点堵点,从电子证照的办理到新冠疫苗接种的预约攻略,都能在节目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当投诉案例发生时,相关部委、街镇负责人基本都会在现场接受采访,并在最快时间内回复和处理,高效的背后离不开媒体资源和渠道的合力。节目把“城市治理”这一事关民生的重大议题在更大、更广的范围触达群众,依托内容这一核心,形成合力,用便捷快速的沟通方式构建起政民良性对话空间,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高质量城市治理体系,对“急难愁”问题不回避,一步步打通受众与政府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在用户对媒介产品产生信赖感的“情感链接”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新媒体平台来运营,以便与年轻的潜在用户产生黏度。

(二)用好技术手段,打造方便受众使用的新媒体渠道

新媒体快捷迅速的方式,毫无疑问弥补了广播电视媒体覆盖有余而到达不足的缺陷,也使新闻传播更加精准有效,拉近了与受众间的距离。这就需要顺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补效应不断增强、动态聚合特征不断凸显的新趋势,把节目当作产品,把观众当作用户,创造场景优化电视新闻传播,让用户与正在播出的内容互动关联起来。

《民生一网通》在融合传播上的实践颇有亮点。如在新闻坊公众号上,记者体验了一网通办下的高效便捷,随后以简明扼要的图文介绍推送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实现了更有效的覆盖和阅读量,为反哺电视节目收视率起到了助推作用,同时节目当天的话题和案例在阿基米德手机端也会引起热烈讨论。当受众通过小程序等一系列快捷的方式,便可快速参与到“我要提问、我要分享”板块,反映疑问表达建议,自然而然线上的良性互动舆论场便形成了。又如,节目依托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新媒体平台的不同特点,将一篇新闻报道加工成长消息、短消息、短视频、新闻专题等不同的报道内容,根据特点在各个新媒体平台同步分发。节目内容还提前在手机端进行预告,其重点、亮点被拆分成图文内容或者是短视频形式在网站和手机的新媒体端同步发布,提炼精华,形成了符合新媒体端用户碎片化式的阅读习惯,最终完成在官方新媒体渠道的分发推送。作为一个跨平台同步联播的融媒体新闻节目,《民生一网通》今后还需进一步发挥生产资源和传播渠道的优势,在运转中不断磨合和改进,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结语

随着媒体环境的不断发展,无论是传统广播电视还是视听新媒体,都难以通过单一传播方式实现受众覆盖最大化,唯有整合渠道集束传播,用好互联网思维,利用新媒体技术,在新闻内容、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持续创新,才能让观众喜闻乐见。《民生一网通》节目之所以能受到受众好评和业界肯定,最重要的一点便在于节目在找准相互融合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创新传播方式和渠道的同时,深度整合了电视、广播、新媒体的生产资源和渠道优势,在以民生为不变的内容核心这一原点基础上,发散出你呼我应、时时在线的舆论监督作用外延,并辐射到城市、街镇、社区方方面面,真正实现跨频道、频率和网端的多平台联播,这或许能为在融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民生监督性新闻带来一定启发与借鉴。

 

(作者单位:上海市广播电视监测中心)

 

参考文献

【1】    傅继昌.媒体融合语境下新闻节目创新的几个维度《视听纵横》2015年第3期

【2】 刘珈言.融媒体时代下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与创新分析《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5月第10卷第9期

【3】    段美芳.探析融媒体环境下如何开展民生新闻报道《传媒论坛》2020年20期

【4】    张收鹏.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如何“活”起来——以中央电视台《改革在哪里?》为例《西部学刊》2018年第5期(总第74期)

【5】    李敏.电视民生节目如何在融媒体时代逆境求生《视听》2019年04期

【6】    吕婉婷.融媒体形势下电视民生节目转型的探讨《电视指南》2018年11期

【7】 栾轶玫.融合时代传统媒体新闻管理创新的五个维度《视听界》2011第6期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