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像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新闻摄像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是视频画面的创作者。视频是电视新闻不同于其他新闻媒介的特色所在,某种程度上说,摄像工作的成败得失决定了一条电视新闻的质量高下。过去,视频新闻的播出平台只有电视媒体,现今随着各类新媒体的不断涌现,视频新闻的传播平台日趋丰富,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传播渠道更多,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可以说,在全媒体时代,视频哪里都能放,新闻怎么都能看。
所以,作为一名新闻摄像工作者,在媒介环境日新月异、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期,只有深入了解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加快学习,努力精进,提高技术素养,提升专业能力,才能适应时代需求,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更好地担负起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承担好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一、融媒时代视频新闻的传播方式与需求变化
当前视频新闻在传播方式上呈现多样性的特征,受众被海量的数据和内容所包围,面对渠道过剩、信息过载,人们对视频新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容要有广度、挖掘要有深度、视角要独特、要能快速抓住观众眼球,这些都给新闻摄像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视频新闻内涵和表现形式的变化及其挑战
在电视语境中,视频等同于影像,视频新闻,顾名思义就是以连续影像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但是受到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影响,以往单纯的“现场视频+配音”的新闻样态已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在互联网语境中,视频新闻,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平台的新的报道形态,除视频外,它整合了文字、图片、音频,甚至Flash、动画等信息元素。整合的元素越丰富,整合的方式越别出心裁,受众的关注度就越高,新闻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此外,互联网时代的视频新闻与之前相比还具有传播对象和传播方式的不同,一个是单向传播给广大的观众,一个是双向传播到所谓的用户,后者可能相对窄众,却有很强的互动性和自我的选择性。随着手机传播的占比不断增多,采用“竖屏”形式的视频新闻能够使得受众在观看时更加随性,更为方便,因此也往往更受欢迎。
这些都要求新闻摄像在现场采访拍摄时,就应预先考虑好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在对传播对象和传播方式做出分析预判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拍摄,以免后期编辑时无米下炊;也避免此后进行多媒体分发时不合需求。
2.视频新闻报道主体的变化及其挑战
互联网语境中的视频新闻与电视语境中的视频新闻已有巨大改变,其中之一就是报道主体的变化。电视新闻由专业的新闻摄像拍摄、由记者编辑进行采访剪辑,并且是在经过层层把关后才予以播出,具有较高的专业门槛。而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视频信息的采集和传播已不再是专业媒体人的特有工作了。事实上,任何一个个体,只要有手机、有网络、有社交账号,都可以成为视频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全民参与”为传播业态带来空前的繁荣,也给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生产出比“素人”传播的视频信息质量更高的视频新闻?尤其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传播视频信息的很可能是正巧身处现场的普通大众,那么作为专业视频新闻的拍摄者,虽然可能较晚到达现场,但如何通过专业的眼光发现更多细节,或以独特的拍摄视角来取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像工作的应对策略
回看近些年来的新闻传播轨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状态,实际上,传统电视新闻的收视份额不断被新媒体蚕食,形势严峻。也正因此,主流媒体忧患意识渐增,近年来更是大张旗鼓地推进媒体融合,开拓各种传播渠道,尝试各种传播方式,试图抓住受众,守住阵地,在新的媒体版图中占据更多的一席之地,使主流媒体能够继续承担巩固壮大主流舆论的使命。
要想抓住受众,并且更多地留住受众,从一个新闻摄像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在保持和提升专业水平的基础上,破除守旧思维,改变工作惯性,提高技术素养,随机应变,与时俱进,尽可能多地从受众需求出发。专业和权威,是主流媒体在全媒体时代最有价值的优势。
新闻摄像是一个动手的工种,更应该是一个动脑的工作。具体来说,一个称职的新闻摄像在融媒体时代的日常工作中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现场观察和细节捕捉,增强画面吸引力
视频新闻的优势在于真实性、现场感,使受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新闻现场。现场感不仅来源于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瞬间画面,也可以是周边环境的表现、细节的抓取,还可以是善用专业媒体人的身份,争取在采访拍摄中得到当事人或政府部门基于信任提供的便利。
以突发事件举例,一场交通事故发生时,可能事故现场正好有路人经过,并用手机拍下,再上传至网络。得知消息后,新闻摄像赶到现场,虽然他不可能再拍到相撞的瞬间,但是,借助记者的身份,他可以来到警戒线内的事故核心区域,此时就应该用专业眼光、用受众期望的视角,更多抓取现场细节,类似散落的汽车零件、撞瘪的护栏、地面的刹车痕迹等,还可以拍摄周边环境,分析事故可能发生的原因。如果有救援的过程,有专业部门或政府相关机构可以接受采访,这些也都是最“一手”的信息,采访和拍摄到位了,照样可以吸引受众。
2.随机应变,画面构图及拍摄手法要尝试打破常规
以往的新闻摄像,讲究画面四平八稳,各种景别组合、推拉摇移等都有一定的程式。但在多媒体分发、全媒体传播的今天,这一套程式对于网络渠道的传播并不有利。因此,新闻摄像应该在拍摄前了解这段视频的主要发放渠道。
例如,如果仍是在传统的电视平台播出,那么考虑到一贯的收看习惯,拍摄的镜头仍以“稳”为主,同时大、中、特等各类景别齐全,编辑顺序流畅,符合电视新闻制作要求。
如果是以网络传播为主,可以在拍摄时提高跟拍、急推、特写等镜头的比例,以适合网络传播的特点,吸引眼球。
而如果是以手机用户为主要传播渠道,那么拍摄时还要考虑“竖屏”构图,而不是日常通用的“横屏”构图,如果事先不考虑这个问题,仅通过后期调整很难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3.抓住风口,在短视频领域一显身手
短视频即短片视频,是一种与电视新闻片类似,但又不同于传统电视新闻片的、以互联网新媒体为主要平台的内容传播方式。
微信操盘手张小龙在2021年“微信之夜”给出这样的数据:近五年,微信每天所发的视频的数量上升了33倍,朋友圈视频发表数量上升了10倍。其中短视频更是来势汹涌,截至2021年1月,朋友圈每天发布的短视频达到1亿条之多。而在微信推出视频号之前,抖音、快手、秒拍等短视频平台早已风生水起。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00亿,占网民整体的88.3%。
短视频新闻是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重要风口之一,是各路媒体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我们国家新闻发展模式的一个转型方向。而传统的广电媒体多年来积累的视频制作能力和经验,是得天独厚的“先天基因”和“核心内功”。因此,短视频领域也是电视新闻摄像工作者可以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
以笔者所在的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为例,在近些年来的融合发展中,就将“短视频”作为一个能盘活全局的“棋眼”来发力,发挥着撬动资源、激发活力、拓展渠道、锤炼队伍的关键支点作用。笔者也多次参与短视频新闻的拍摄和制作中。在笔者看来,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摄像,在进行短视频制作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1)打破惯性思维
当下大火的短视频平台众多,除了抖音外,还有西瓜视频、B站、A站、快手等,它们在用户的习惯中分担着不同的功能。因此作为专业的电视工作者,在涉足短视频创作的时候,首先应当摆正位置,不再以“正统”自居,而应放下身段,多了解短视频用户的收看习惯,学习短视频平台的创作思路,从而打破电视新闻拍摄的惯性思维,去创作出更专业化的短视频。
(2)采用多元摄制方式
笔者认为,作为传统电视媒体的摄像,进军短视频领域时,不必全盘照搬网络媒体的拍摄方式,因为作为专业的摄像人员,电视新闻摄像的技术和专业性是其独特的优势,在进行短视频创作时不必全部舍弃。一般情况下,用专业的摄像器材拍摄完素材后,可以用新媒体的思维和创作形式进行后期制作,从而形成新闻类短视频。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一次采集素材,同时供应电视端和短视频端使用,节约工作成本。当然,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突发事件,或者事先策划好的题材时,电视新闻摄像人员也应该具备使用各种器材灵活完成视频素材采集的能力。
(3)尝试多种题材
目前制作成短视频的新闻,其内容还是以突发事故、展览、演出等有现场感的题材为主,笔者认为未来的新闻短视频题材必然会进一步拓展,例如时政新闻、主题报道等。如何将宏大叙述与短视频衔接,并寻找出一个能很好地融合的平衡点,对于新闻摄像来说是一个挑战。
(4)内容为本 防止“形式至上”
新闻短视频的创作,并不是简单地将一则电视新闻换个平台传播,或者机械地按照短视频常采用的包装模式,例如加音乐、加超大字幕、加摇摇晃晃的镜头来呈现。短视频新闻的拍摄和制作,还是应该以新闻内容为本位,让形式服务于内容。
4.与时俱进,主动学习新设备掌握新技能
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可用于摄像的新设备越来越多,其中不少可以制作出不同于常规摄像机的拍摄效果。因此为了使视频新闻能吸引更多关注,更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报道需求,新闻摄像记者应主动学习多种设备,努力掌握各项技能。例如智能手机、照相机,能使拍摄过程更隐蔽,画面更有现场感。Go Pro运动相机,不但可以拍摄画面收录声音,画面防抖效果也很好;无人机航拍,视角独特,利于表现现场全貌。
此外从业人员也应该多学习各类视频编辑软件、特效制作软件等,共同参与后期制作。
5.坚守正确的价值观 共创清朗的网络空间
作为一名专业的新闻摄像工作者,虽然在融媒体的时代,需要尝试各种新的报道方式,需要为了点击量、转发量而“殚精竭力”,但是必须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新闻记者,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始终坚守一般的网络媒体人可能不具备的职业操守。
真实性仍是新闻的第一准则,即使在融媒体时代也是如此。此外,在拍摄、制作各类样式的新闻时,要坚持以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对新闻现象进行拍摄和阐释,不为了博眼球,而刻意拍摄和剪辑突出血腥、暴力、色情等画面,避免偏激狭隘的负面情绪流露。
结语
在全媒体时代,全民参与的传播主体、海量的信息渠道、迅猛扩张的视频平台,让视频新闻的获得变得前所未有的简捷和便利。这既是对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激励。专业新闻摄像应对自身有更高的要求,积极借助融媒体语境,把握受众特点,勇于接受挑战,在新闻实践中展现媒体专业人员的从业素养。
从传统媒体如日中天的时代跨入新时代的门槛,走进一个竞争空前激烈的全媒体时代,需要我们学会接受新事物,拥抱新变化,最终顺畅地融入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环境。
(作者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
参考资料
【1】 黄连广.自媒体时代新闻摄影面临的挑战及策略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4).146,187
【2】 陈思言.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记者的生存与发展[J].现代交际,2016,(8).89-90
【3】 袁建亭.自媒体时代专业新闻摄影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之策[J].新媒体研究,2016,(14).160-161
【4】 宋炯明.做“活”短视频这一融合发展的“棋眼”—对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短视频战略的思考 [J].新闻战线,201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