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主旋律题材的创新表达 ——大型文化专题类节目《闪亮的名字》《时间的答卷》创作有感

 

一、主旋律作品的发展与升级

1987年,时任广电部电影局局长腾进贤向全国电影创作团队提出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以献礼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主旋律题材正式进入1.0时代。这一时期的主旋律题材作品大多都是以历史事件或英雄人物传记为主,像我们熟知的《开国大典》《焦裕禄 》《孔繁森》等,都是该时期的重要代表作。

而后,随着引进片系统进入国内市场,主旋律作品慢慢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2009年,由韩三平、黄建新执导的《建国大业》上映,一举拿下4.2亿元票房,明星+商业化的组合正式拉开了主旋律题材2.0时代的序幕。《红海行动》《战狼》等一系列优秀的主旋律作品受到观众欢迎。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观众的收视习惯,也让媒体生态发生了深刻变革。以俯视视角制作的内容越来越得不到受众的认可,说人话、走心、接地气,以平视视角、亲民路线制作的内容,成为新的内容审视标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这个论述为主旋律作品的创作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主旋律题材也升级进入了3.0时代。近年来,除了《觉醒年代》《山海情》《革命者》《1921》等大受欢迎的影视剧作之外,从央视到各大卫视平台,都推出了文化专题类节目的精品力作,包括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故事里的中国》、江西卫视的《跨越时空的回信》、湖南卫视的《闪光的记忆》等。东方卫视也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在2019年至2021年,相继推出了大型寻访纪实类节目《闪亮的名字》、庆祝建党百年专题节目《时间的答卷》。其中,《闪亮的名字》以“纪实走访+影视还原”的方式,每期讲述一个新中国英雄人物的故事。而《时间的答卷》作为国家广电总局的建党百年重点项目,则是通过不同年代的优秀共产党人的跨时空对话来诠释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两档节目在播出后都收获了较好的收视反馈和评价。除多次蝉联同时段收视第一、B站收获平均9.8的高评分外,还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党政媒体官方认证和赞扬。其中《时间的答卷》收获了全网热搜46个并获得34家媒体官博推荐,点赞节目的时代意义;《闪亮的名字》于2019年荣获第26届“星光奖”优秀电视文艺栏目奖。

 

二、把握时代契机,以创新表达打破圈层

自2018年起,连续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建党百年等重大时间节点,主旋律创作迎来了井喷。什么样的主旋律节目才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如何让主旋律节目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获得他们的共鸣?这是所有创作者面临的第一层挑战。

一直以来,主旋律节目给人的印象是流于说教,容易让观众产生“这些内容我在教科书或媒体中已经反复读到,我为什么要看这个节目”的疑问,由此产生距离感。因此,带给观众新鲜感是制作主旋律节目的一项重要标准,“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1.选材的创新

正如上文所述,主旋律节目很难避免题材重复。比如建党过程中的高光时刻、抗战时期的英雄等,常常都会遇到同样的故事反复讲、反复听的问题。因此在选材上我们要尽可能避免今昔一辙,就算是同样的历史人物也要寻找、发现新的突破口。以《时间的答卷》为例,我们在《忠诚》这期节目中,讲述了“红军菩萨”龙思泉的故事。他的故事没有出现在党史中,在报告文学中也只有一两行字的记载。但我们觉得这个故事特别能反映人民群众和共产党的血肉联系,所以在当地顺藤摸瓜,在老百姓代代相传的口述中复活了这个人物。另一个是李大钊。这个人物有太多的文献资料、文学作品进行过记载。因此我们把他放到了《时间的答卷•初心》这一期,选择集中讲述他如何影响年轻人这个点,包括他死后为何依然是面战斗的旗帜。此外,我们也请到了李大钊的学生李梅羹先生之子李慰严,他讲道:“学校的学生给李大钊先生起了个绰号叫‘老母鸡’,因为他‘咕咕咕’一叫,学生都围到了他的身边。”这是以往的资料中从未提及的,播出后一下子让李大钊先生的形象鲜活起来,令观众印象深刻。

同时,破题也需要大胆的创新精神。《时间的答卷》是建党百年的特别献礼节目。“时间”所蕴含的历史纵深感,不断交出“答卷”的中国共产党人传承的“精神”图谱,共同构成了《时间的答卷》的两大核心题眼。节目打破了绝大多数党史节目的编年体叙事思路,提炼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八个核心品质,每个品质用来自两个不同时代的优秀共产党人跨时空对话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由个体故事到群像描绘,共同描摹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精神图谱。

 

表一:《时间的答卷》第一季人物信息表

 

序号

相关人物

主题

人物背景

主要背景年代

1

拉齐尼•巴依卡

(1979—2021)

第一期

忠诚

为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帕米尔雄鹰”,祖孙三代为国戌边71年

时代楷模

2

卢绪章

(1911—1995)

利用广大华行的阵地,出生入死为党筹措经费,被称为“中共隐蔽战线的优秀战士”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

3

龙思泉(?—1935)

第二期

血肉

遵义“红军坟”的主人,为医治百姓而掉队牺牲的“红军菩萨”

革命战争时期

4

都贵玛(1942—)

3000孤儿进内蒙期间,主动收养28名孤儿,挽救40多位年轻母亲的“草原额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5

李大钊

(1889—1927)

第三期

初心

鼓励中国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革命战争时期

6

陈庭元

(1925—2007)

带头推行“大包干”,拉开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序幕的县委书记

改革开放时期

7

焦裕禄

(1922—1964)

第四期

公仆

带病坚持治“三害”,至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8

毛相林(1959-)

历经7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天路”,历经13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带领全村实现脱贫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9

林占禧(1943—)

第五期

胸怀

“菌草之父”, 扶贫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

全国脱贫

攻坚先进个人

10

马海德

(1910—1988)

最美奋斗者,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改革开放时期

11

吴运铎

(1917—1991)

第六期

自强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中国人民兵工业的开拓者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

12

邓稼先

(1924—1986)

“两弹元勋”,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奠基者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3

张定宇(1963—)

第七期

担当

身患渐冻症依然坚守抗击新冠疫情一线的“最美逆行者”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14

赵崇德

(1914—1937)

夜袭阳明堡,炸毁敌人24架飞机的抗战英烈

抗日战争时期

15

王进喜

(1923—1970)

第八期

奋斗

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的“铁人”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6

吴孟超

(1922—2021)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2.表现形式的创新

早在两年前研发策划《闪亮的名字》时,我们就曾经设想过让明星来重走英雄路,但细推发现,这样容易沦于表面,变成明星的职业体验秀。“寻找英雄”,不是简单地追随他的足迹,而是要寻找他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想到让明星来扮演英雄,因为这会要求明星在塑造角色的时候,能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节目采用了“纪实寻访+影视还原”的平行世界的模式——一条线实地寻访,一条线场景重现。两个时空用情节、道具或场景来勾连,叠加推进故事和人物。这样的模式在两年前还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在制作《时间的答卷》时,创新就变得更难了。一方面,各家电视台都把精兵强将和大量资源投入到主旋律节目的创作当中,集体的智慧将创新的门槛越垒越高;另一方面,观众的审美体验和欣赏水准也在不断提升,这也倒逼我们不断进步。最终《时间的答卷》采用了“跨时空对话+沉浸式采访+影视还原”的方式,演播厅用四面大屏营造出裸眼3D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有一种沉浸式的感受。同时,我们打破了第四面墙,加入了一小部分舞台演绎,用于完成主人翁的内心独白以及跨时空对话这样的超现实的内容,甚至请来了真实的人物和演绎者对话。节目当中还用到了很多真实的影像素材,用多种元素全方位立体还原人物。

在第三期节目“初心”中,没有参加中共一大的李大钊在红船背景前进行内心剖白,以及在生命的最后他通过报纸“见证”自己的死亡,这些大胆的想象和设计带来强烈的戏剧性甚或是超现实氛围,带领观众进入历史情境,倾听人物内心的声音。很多网友在看到扮演李大钊的演员李晨无声的哭戏这段表演时,在屏幕上打出了长长的弹幕:“你说过的话,我们不曾忘记”“黄金时代,不在过去,乃在将来”“这盛世如你所愿”……

3.语态的创新

Z时代的到来,除了改变内容创作的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容语态的表达。真实的情感拉近和艺术化的叙事表达,更能受到观众的喜爱。这一点在今年出圈的《觉醒年代》里就得到了印证。

该剧导演张永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年轻观众从来不会排斥主旋律,他们排斥的是悬浮的、不接地气的、粗糙的、不严谨的作品。”所以《觉醒年代》用富有情感的轻语态替代了以往主旋律剧生硬的说教,用更加当代化的表达让青年观众在情感共鸣中感受到了流淌在血液中的爱国基因。

《时间的答卷》在人物刻画中也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呈现由胡歌扮演的“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时,我们特地摒弃了拉齐尼救人瞬间的影视重现,而是选择了拉齐尼告别白牦牛的场景,在棚内还原演绎。用最平常的场景、最质朴的语言拉近英雄人物和观众的距离,让观众觉得英雄也是平凡人,从而更能走进英雄的内心,更能理解他。

《人民日报》在评论《闪亮的名字》时写道:“节目不设华丽的场景,没有氛围的渲染,节目风格清新脱俗。因为没有演播室和情景的约束,人物的表现被放置到更宏阔、丰富的空间,无论寻访还是故事化还原,都成功地将广大受众带进了英雄的世界,感知英雄的世界。节目不刻意营造悬念,却带出了观众的诸多疑问和好奇,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英雄人物的闪光片段被拼凑完全,精神与人格也具有可感知可学习的生命力。真实自有千钧之力,节目以英雄人物为中心,讲述英雄个体的个性化事迹与经历,描摹英雄作为个体的性格和品质,成功还原的英雄本色,不刻意雕琢,因真实而引人入胜。”

用平实的表现方式,让英雄走到百姓看得见、感知得到的地方,英雄精神便在这种交流中得到有效弘扬。这是《闪亮的名字》为主旋律电视节目创新提供的经验。

而央视网的“光华锐评”则对《时间的答卷》有如此评价:“为创造性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开辟了一条重工打磨、浪漫呈现的全新思路。”

 

三、以“四力”为创新保驾护航,用细节彰显诚意

主旋律题材有着与其他很多题材不同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有史可依”。所有的创新必须是建立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否则一样会陷入悬浮、粗糙、不严谨的泥潭。只有做到眼力、脑力、脚力、笔力“四力齐发”,才能真正为主旋律节目的创新保驾护航。

1.提升眼力,寻找差异化

在做同一时代主题下的人物故事时,在人物选择上的创新上,寻找差异化尤为重要。

比如《闪亮的名字》第一季的主人公,聚焦在建国后的新时代英雄。他们是通过主动选择,改变了很多人命运的勇敢者。我们刻意拉开了主人公的行业背景、时间、地理跨度和个人命运的差异化。有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这样跨越整个中国现代史的三代文化人,保护敦煌从动荡走向辉煌;有郭永怀这样的梦想民族复兴的中国科学家,义无反顾放弃国外优渥生活,隐姓埋名从事科学研究;有大山里一个人一匹马,送信二十一年,将闭塞的大山和外界连接的邮递员王顺友;还有体现中国海事国际救援力量的桑吉轮四勇士,生死关头向火而行。个人折射出时代的命运,英雄的故事背后,照亮的是整个中国人的精神图谱,是新中国七十年来的历史变迁。

2.提升脑力,在准确性上下“狠功夫”

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是为了保证节目的生动性和艺术性。但在创新的同时,主旋律节目最重要的基石是“准确性”,尤其是面对百年节点这样重大题材的时候。在《时间的答卷》中,八个核心品质,以及十六个故事,是浓缩的切片,不仅要展示人物的高光时刻、相对应的历史概貌,还要折射出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的光芒。如何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找到精准而独特的呈现切口?节目组先做加法,以学术的态度全面收集、调研、整理史料,而后再做减法,以艺术的手法进行化繁为简的生动提炼,并进行精心打磨。团队实地考察、拜访了全国各地十多位权威党史专家,并与多位历史亲历者及后人进行深入沟通,审慎而精准地选择最真实、最切题的历史片段,进而以创新的叙事手法进行戏剧化的故事呈现,最终形成极富视听感染力的影像表达。在党史方面,更是在前后期与党史专家反复确认,确保每一个采访背景、每一个现场道具、每一帧纪实素材,都是准确无误的。

由于节目使用的表达元素比较多,在执行上也要求极其精准。影视演绎、舞台演绎以及采访须做到无缝链接,每个部分之间还要用镜头或道具来勾连。在执行时间并不充裕的情况下,这对于节目组前期采访和脚本的要求非常高,每一个编剧和导演都必须在开拍前就对后期呈现有一个非常准确细致的预判。

3.提升脚力,为寻找真相跋山涉水

主旋律节目经常会遇到的一大挑战是,主人公故事过于久远、难以考证甚至主人公已过世。这无疑增加了制作团队在内容真实性核实以及最后呈现上的难度。为此就更需要制作团队走出去,用脚力去寻求、核实、探访,以获取最可靠、最严谨的真相画面。

在制作《闪亮的名字》时,主创团队走访了20多个城市,累计飞行近160万公里,接触了200多个人物。从无人区可可西里到四川大凉山的深处,从青海金银滩到敦煌戈壁大漠,一次次的行走,一次次感悟英雄精神薪火相传。海拔4500米的可可西里,冬天的含氧量是上海的40%,摄制组全部高反,拿着塑料袋轮流吐。摄像左手拿氧气瓶,右手提设备,为了节约氧气瓶,更为了节省时间,摄像彼此接力,一个氧气瓶吸完几口传给下一个。前踩的导演组碰上了可可西里大雪封路的极端天气,被困在索南达杰保护站附近的不冻泉,在零下四十度的没有通电的木板房里坐了一宿。所有的设备,在极寒中无法正常工作。摄像机一开机电池电量就速降到0,航拍机变成了废铁。

这是不到实地绝对无法感受到的深切震撼。在我们看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当年的英雄人物要经历千百次。只有切身体会了,才能真正代入英雄当年的处境,从而触摸到他们的想法,感动于他们的精神。这也是做好节目、展现珍贵瞬间、还原事实真相不可缺少的环节。

4.提升笔力,还原细节毫不矫饰

主旋律节目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节的还原。细节是让人物和历史“活”过来的关键所在,也是对团队执行力的又一次挑战。

在致敬“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时,由于年代久远且核武器研制具有保密性,很难寻访到当年的同行者。几经周转我们才寻访到了前青海核武研制基地的一对退休职工夫妇。老人原本不愿意接受采访,但在我们的悉心沟通下,老人不仅答应接受采访,还拿出了满载着对那个年代珍贵回忆的二十多几万字的手稿。从当年艰苦到甚至去挖老鼠洞觅食的生活,到不得不和郭永怀一样,远离嗷嗷待哺的幼儿去往高原戈壁,两位老人的讲述让人更真实全面地了解了郭永怀在青海的那段秘密岁月,这些遥远的事迹,在同行者的讲述下,变得有分量和具象起来。

除了讲述部分,影视化还原也是细节凸显的重要环节。为了演好英雄人物,并将表演发挥到极致,我们往往要和演绎嘉宾一起,尽可能还原最真实的历史场景。在拍摄《闪亮的名字》时,扮演索南达杰的蒲巴甲为了真实还原索南达杰在高原风餐露宿的状态,抓起地上的土就往脸上抹;为了让高原缺水的近景更加真实,他抠破了自己的嘴皮。在《时间的答卷》中,胡歌为了能够还原塔吉克族的英雄模范,特意学习了当地的口音。而张国立在演绎吴孟超时,自己动手剃去了前额的头发,只为让发际线更接近吴孟超的年龄和形态。这几位演员最后的呈现效果和英雄本人相似度极高。这些细节的刻画无疑是对节目质量的加持,以真诚的细节呈现打通了与观众之间的审美共通和情感共鸣,实现了作品的创新突围。

《时间的答卷》对于采访部分场景的复刻更是精确到细枝末节。从1960年代内蒙古呼和浩特火车站的站台,到主人公林占禧办公桌上台灯的造型,节目组都会反复核对,不断修改。即使这些细节最后在节目中没有得以呈现,但对于来到节目现场的历史亲历者和主人公都是一种有效的情感传递,他们也会用最真诚的受访状态来回馈节目组的诚意。

 

四、弘扬正能量,担负起主流媒体的时代责任

所有形式上的创新,究其根本都是为了更好地与观众一道敬仰、聆听、重现中国人的不朽故事。节目的终极目的是以电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绘制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图谱,以独特创新的视听表达,凝聚起中国人民迈向新征程的精气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是一个时代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精品之所以“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内容创作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唯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浪潮,而创新本身,又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它的目的,不是让人看到手指,而是看到月亮的光辉,那就是这个伟大民族和伟大人民的精神之美。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人,需要用心用情,更需要用打磨好每一颗螺丝钉的匠人精神,做出走入观众灵魂深处的、引起他们思想共鸣的精品力作。

 

(本文作者为东方卫视节目制片人、主持人)

 

 

 

参考资料

【1】中国青年网.中青网评:新时代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EB/OL]. (2021-07-0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4041879729409640&wfr=spider&for=pc

【2】《以<闪亮的名字>开年,东方卫视拉开2019年创新创优大幕》,广电独家APP.2019年1月3日,作者:珞思

【3】    人民网.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寄予厚望:文艺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 [EB/OL].(2016-12-02)[2021-05-16].http://theory.people.com.cn/GB/n1/2016/1202/c148980-28920589.html.

【4】庄晓莹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探究——以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报道为例》,《新媒体研究》2019年第1期

【5】青瞳视角:从《觉醒年代》到《叛逆者》革命历史故事何以征服Z世代[EB/OL].(2021-06-2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3164396639337248&wfr=spider&for=pc

【6】犀牛娱乐:主旋律的3.0时代.作者:夏添 [EB/OL].(2021-05-31).https://www.sohu.com/a/469636128_650995

 

【7】主旋律赋能电视节目创新[N]. 人民日报 ,2019-11-21.第20版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