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找到互联网时代传播的黄金节点

 

当中国互联网用户超过十亿,当应用之间的层层阻隔成为顽疾,流量定义就超越了平台,变成用户基于注意力的跨平台聚合水平。也就是说,用户数量的多少确实可以成为平台价值的一部分,但是流量价值已经摆脱了平台束缚,随着注意力的流动而变化。这个认知提醒我们:流量重回内容本质。只要能拿出优质内容,通过掌握不同平台的规则和用户的特性,就有机会高效调动用户注意力,可以随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抢夺传播制高点。

内容为王的话题,我们讨论了整整六年,核心还是回到传播,优质内容的传播。

2015年8月,在黄浦江一条行驶的游轮上,阿基米德传媒举行了成立仪式。这是上海广播发动的一场标杆式的融媒实践。我们的愿景是,成为“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破除地域化限制和人为媒体业态划分的限制,做从上海出发实现服务全国能力的新媒体实验,在以规模人口进行反复试错的互联网模式下,以跨地域全网用户为服务对象,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图文音视的全要素规模生产能力,打造用户可接受的传播服务体系。

六年来,我们对传播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过往所有的工作都有价值,即便看到成批倒下的APP以及一个个沉寂的社媒号。正是这一次次的尝试帮助我们修订了基本的传播认知:“新广播、新传播”的互联网实践,能强化媒体品牌的影响力,也强化了传统广播的互联网思维和基因;做APP不是一场无用功,它可以被视为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一座自主可控的数字发射塔,将传统的模拟信号转化成可标签、可分类、可搜索、可推送的数字内容,无论成败大小,都可以有效增加传统媒体精准控制、规模化对接移动互联网的能力。

而接下来的2.0实验进程呢?它的关键词应该是连接。

要思考的是,在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智联互通进程中,音频扮演怎样的角色?比如,在品牌的传播进程中,要找到可以加速的方法,找到可以立体提升品牌价值的渠道。在信息到商品的传播转化演变进程中,我们注定不是电商,而是电商生态中的一个环节……面对可以预想的困难,需要更为坚定的信念,坚定围绕技术、数据、优质内容做广播的迭代革命,坚定以主播IP为核心、以FM+APP为入口,坚定找到互联网时代传播的黄金节点,坚定打造差异化的数字传播生态圈。

这个数字传播生态圈必然是以音频为出发点的传播生态圈。

在这场融媒转型的变革实践中,我们有过各种奢望,奢望依赖互联网大厂、依赖一款精心打造的APP、依赖传统优势的再造……实现逆袭。其实探索下来发现,传统媒体转型真正可以依赖的,是我们自己。

首先是内容依赖。一定是回归媒体本质,对优质原创内容的重要性有清醒认知,同时要意识到内容推动流量的关键并不在长短,而在于内容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可能性,这种交互应建立在三个关键词上:参与、分享、安全。

然后是传播依赖。强调这个依赖是提醒自己,要明白APP也好、小程序也罢都不是问题的核心,基于价值和效率的传播才是变革的真正核心。

再次是技术依赖。领先的音频解析合成能力、广播数据的抓取整合能力、内容画像及用户关系的洞悉能力,以及使用开放KPI架构的能力,都是必须依赖的,脱离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无法应对此轮变革。

接下来才是产品依赖。APP是自主可控的核心与平台,它是我们在移动互联网建立的数字发射塔,是内容的真正原点,且与用户多少无关,是触达多端、实现跨平台耦合的基础。

最后是品牌依赖。这包括媒体自身品牌的影响力打造,以及因高效传播能力汇聚而成的商业品牌池,由此形成的新商业模式是必须依赖的。

阿基米德平台是上海广播在互联网上创立的宣传阵地,是上海广播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的一个举措,要用阵地意识和管理意识来加强它的发展建设,它发展的核心是增强广播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而在这一主战场的争夺赛中,关键是要在中国广播这张大网里找到数字生态协同网的节点,把全国三千个频率、两万档节目、数万名主播视为优质的功能模块,探索这个复杂体系中不同模块的角色定位和相互关系,按照“数据+算法+算力”的数字理念,把信源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存储、信息变现等多个环节与广播现有能力对应,让FM+APP为有机共生体和命运共同体。只有整个中国广播共同参与,才有机会实现盈利模式的重构,实现传统广播的涅槃重生。

毫无疑问,实现这样的目标,对我们而言,不仅仅需要融媒转型的技术思维,需要纵横捭阖的视野,更需要一支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学习型团队,有远见、有使命感,有目标、有执行力,通过与传统广播相伴相生的独立架构搭建,进行新的游戏规则和生态体系的尝试,构筑起产品持续迭代能力,设计好以裂变传播为核心的流程,完成新传播的目标。

 

(作者为阿基米德传媒CEO)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