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从《主播有新人》看主持人选拔节目的创新之道

 

主持人选拔类节目是具有广泛观众基础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类型。主持人该如何遴选?这支广电业的重要力量应该呈现怎样的新面貌?国内业界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有不少尝试,比如央视的《主持人大赛》,以及东方卫视的《主播有新人》。

一档主持人选拔类节目成功与否,看两个要素,一是是否给业界输送了充满生命力的新鲜血液,二是该选拔节目本身是否具有可看性。从这个角度来说,2021年2月18日在东方卫视首播的《主播有新人》无疑是成功的。该节目向业界推出了一批备受瞩目的主持新生代,这些新面孔有的现已入职东方卫视,有的虽然继续在进行学业深造,但也与东方卫视签下合约,有的获奖选手最终被湖南卫视签约,也有的迅速被互联网平台或者大型文化公司相中并签约。综合来看,该节目为传媒业界贡献了一支生力军。而从收视效果来看,《主播有新人》在收视率上,取得了CSM35城收视平均0.47、单集最高收视0.88、平均排名省级卫视前三、多集节目名列省级卫视同时段第一的成绩,在微博上相关话题量达到3.3亿次,传播效果相当可观,证明节目本身的吸引人之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主播有新人》绝非大制作,其单集制作成本只有普通综艺的一二成。低成本的节目依然获得了成功,其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复盘?一档主持人选拔类节目的成功要素是哪些?如能厘清这些要素,也是在为此类节目未来的创作方向和对自我的突破提供参考。

作为《主播有新人》的制作人,笔者认为,制作主持人选拔类节目需要先回答几个问题:1.选择什么样的主持新人?尤其是在融媒体时代,什么样的主持人会受观众喜爱?2.如何通过赛制安排和赛题设计,选出能够满足上述诉求的主持人?3.这档主持人选拔节目本身,怎样才能更具有可看性?通过对该节目的深入分析,以及与国内其他平台同类型节目的比较,笔者试图从理念创新、选角创新、赛制创新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一档主持人选拔节目的成功要素。

 

一、思路突破,理念的创新

主持人选拔节目的选手从哪里来?他们怎么比赛?在进入前期筹备环节后,这一系列问题直接关乎节目定位、走向,也关乎制作流程,因此,在正式启动之前,如何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十分关键。而在解答这些问题时,思路的突破非常重要。

我们以央视的《主持人大赛》为参照,该节目以其平台优势与先发优势获得较大社会影响,节目的形态也有广泛影响。那么,一个不同于央视的平台来做类似节目,如何进行突破?

比如,央视的选拔对象,是已经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来自各地的主持人,而《主持有新人》强调“新人”二字,节目是否敢于给尚在校园中的新人一个比拼的舞台?这样的选材定位并不是为了强行体现差异性,而是有充分的双重考量:因为新人带来的朝气,完全有可能展示行业的新面貌;融媒体时代的主持人也非常需要在交流碰撞中体现“新”意。

再有,央视的主持人选拔大赛,赛场始终在演播室搭建的舞台上,确实,对于主持人而言,需要比拼的,就是演播室和舞台的呈现。但是,有句话叫“功夫在诗外”,在演播室和舞台之外,主持人做了什么功课?他们可能会遭遇什么突发状况?对这些事情的处理将如何反映在他们的现场表达上?笔者认为,这背后其实是主持人知识积累、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实力的体现。如果能够将这些环节列入比赛内容,那么不仅对主持人的考察会变得更加立体丰富,同时从节目的收看层面来看,也会从“行业窥私”的角度勾起观众的好奇心和观看欲。

任何一档节目,其成功之道的首要之处在于理念创新,有了对思维定势的突破,具体操作层面的创新,包括选材创新、赛制创新等等,就能顺理成章了。

 

二、不拘一格,选角的创新

笔者曾参加所在单位赴英国学习的培训班,英国的文化创意行业全球领先。在培训课堂上,带教老师曾经告诉我们:选角非常重要,没有合适的人选,千万不要开机!在海外,甚至还有专门从事选角工作的专业公司,足见选角的重要性。而具体对应到《主播有新人》,即选手来源极其重要。

《主播有新人》的参赛选手来源非常广泛,如前所述,众多专业院校的新面孔,是选手一大来源。最终进入初赛录制的50位选手中,有38人来自各大院校。而来自校园的这些新面孔,其构成也比较丰富。有在专业院校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有新闻传播专业的新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甚至还有对主持感兴趣的理工科学子,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在舞台上也呈现出多彩的表现力。

除了校园新面孔外,来自国内部分新闻机构(包括纸媒)的有经验的从业者,以及从事其他文化产业的工作者和电视台的幕后工作人员等,也加入了《主播有新人》的角逐。而他们的存在,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力,不仅在比赛中让选手们始终在思考,我怎样才能更加专业,而不只是外表的靓丽,也让观众在观看时,对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主持人,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认知。

比如,来自《新京报》的视频记者马骏,是国内知名的调查记者,也来参加了《主播有新人》的比赛。他有丰富的新闻采访实战经验,去过许多不同的现场,对新闻专业性有较高的追求。他一站上舞台,开口点评新闻,内涵与分量就很不一样。他让参加新闻赛道角逐的其他选手们意识到,大量的新闻实践,是从事新闻评论与主持的坚实基础。因此,他的参赛,不仅给选手带来冲击,更是给观众一个强烈的信号,节目组的选拔标准是强调专业性,尤其是强调可看性与专业性的融合。

还有一位选手叫余有矿,参赛前曾参加过音乐选秀和喜剧选秀节目,大学本科专业是对外贸易(主修日语),因为对主持的热爱,选择在上海戏剧学院辅修了主持专业的课程。她善于表演的同时,还有着脱口秀剧本创作和演出的经验。节目组敏锐地意识到,在东方卫视现有主持人团队中,没有这种类型的主持人,那就需要给这样的选手一个机会,看能不能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形成个体与机构的双向奔赴。

当然,在赛前,人们并不知道选手们最终在舞台上会是怎样的呈现。但是,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最初节目组在海选时就强调专业性、稀缺性、可看性,并且通过一轮轮的面试,将海选选手范围日渐缩小,从最初的300多位候选人,缩小到50人得以进入最终录制。

除了选手之外,《主播有新人》的评委团队的遴选,也有些创新思维和举措。首先,邀请文化学者郦波坐镇导师席,就体现出节目组对主持新人文化素养的重视。主持是一条长跑之路,不断输出的同时,需要主持人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博闻强记”这一考核任务,由这位身兼文化学者和电视观众双重视角的学者担任,可谓出人意料,但又恰到好处。而东方卫视“国际视野”标签的最佳诠释者非杨澜莫属。作为国内资深的综艺节目主持人,杨澜的主持生涯和人生经历,以及国际化背景,都使得她的观察和点评视角紧贴行业现状,深入浅出,不仅让选手有所收获,也帮助观众在了解媒体生态方面减少了障碍。刘建宏的加盟,则进一步体现了节目组的独到眼光。人大新闻系高材生的背景,多年一线记者的工作经验,体育直播应对无数突发现场的处置能力,离职创业后对于新媒体工作的亲身感受,都使得他的观察和点评视角更加独到和专业。

这个三人组的导师阵容,既涵盖了性别视角、专业视角和观众视角,也很好地贴合了节目分为新闻和综艺两个赛道的设置,同时,也将此次选拔的平台诉求:国际化视野、专业化素养、超强且持续的学习能力、独特的个性表达清晰地展现出来。

 

三、还原生态,赛制与赛题的创新

一档成功的真人秀类电视节目的制作,有四条可以遵循的规律,笔者把它概括为“四个更重要”,那就是:抒情比说理更重要,幽默比抒情更重要,悬念比幽默更重要,对抗比悬念更重要。将这四条规律落实到节目设计中,就一定会产生不错的效果。《主播有新人》的赛制设计也正是遵循了以上方法来进行创作的。

抒情、幽默、悬念、对抗,并不是彼此割裂、互不干扰的。对抗,是所有选拔类节目的底层逻辑,唯有建立了高质量的对抗赛制,才会让最终的悬念引发持续关注;唯有在悬念中,展示、丰富选手的个性和成长,才会让幽默的细节、共情的瞬间打动观众。可以说,“抒情、幽默、悬念、对抗”这四个要素,是彼此密切相关联的。

通过对这四个要素的反复推演,制作团队确立了比赛赛制:初赛选拔,分为新闻、综艺两个赛道,各有5个最终晋级名额。为了获得晋级,选手既需要自行准备展示的主题,也需要直接与其他选手对抗,对抗赛题涉及了辩论、即兴配音创作、直播带货等多个领域。而通过对这些赛题的解答及与其他选手的互动等,既能看出该选手的基本业务水准,也能看出业务之外的综合能力。整个过程,既有对抗、悬念,也有幽默、抒情。

节目赛制一方面解决了海选初赛时因为缺乏对抗容易流于平淡流水账的问题的困扰,另一方面也使得节目更易聚焦人物,展示人物个性,同时搭建起真人秀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物关系,为观众全面了解一位选手创造了机会。

而在赛题的设计上,作为从业多年的主持人,笔者深知实践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主持人的业务提升,来自大量的专业实践。节目在复赛阶段,在综艺、新闻两个赛道上,都尽可能地还原、再现电视主持人的真实的工作场景和职业状态。

比如,借助东方卫视一年一度的《2021电视剧品质盛典》,节目组把选手直接带到后台采访区,让他们直面明星做访问;拿出SMG旗下的经典栏目让综艺赛道的选手再创作,复刻经典;节目组与SMG融媒体中心合作,让新闻赛道的选手完成从编辑、撰稿到直播的全过程,而在这过程中,选手还要面临突发事件的考验(例如:提词器故障、急稿播报、看图说话等),这种还原业态、真实比拼的做法,不仅让比赛更显激烈、让观众得以了解主持人背后的职业生态,更让选手们深刻了解到业务实践的重要性—业务理论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升华与完善。

无论是从初赛到决赛的哪个赛段,制作团队始终注重考察主持人的专业性,以及专业性之外的综合实力。通过不同选手分别采访同一位嘉宾的不同思路、不同角度的对比,人们得以看到主持人面对同一类型节目的不同把控能力,感受主持人在工作之外做的功课;通过观察主持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真实的现场反应和应对能力,感受主持人基于语言之上的综合实力,等等。最终,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档主持人的选拔节目,更看到主持新人的成长,感受节目所在平台的气质与初心。

 

小 结

当然,总结整档节目,仍有不少遗憾。

比如,在《2021电视剧品质盛典》后台的突袭采访中,选手的犹豫、纠结,对采访对象的争夺,采访失败后的痛苦,都是非常精彩的真人秀片段。但囿于疫情管控的人数限制,团队没有预设更多的机位,而错失了丰满他们形象的极佳素材;

再如,团队没有要求选手采取VLOG的方式,用手机记录自己备战的点滴,这使得后期真人秀的制作缺少了更大程度地突破幕前表现的可能性;

还有,三位导师在选拔过程中,对于主持行业的变化的思考、争论,有很多真知灼见,却因为篇幅和时长的限制被团队忍痛舍弃;

另外,由于经费和疫情防控的限制,团队原先设想的采风加直播带货的比拼环节未能实现……

任何一档节目都会留有遗憾。笔者将《主播有新人》的制作进行简要剖析,也是期待主持人选拔类节目,未来还能有更多突破,为行业发展培养、锤炼出更多的新生力量。

 

(本文作者为东方卫视《主播有新人》制作人、主持人)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