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释放温暖理性 锤炼专业能力 —《来点财经范儿》抗疫主题系列节目创新与思考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4-5月上海疫情攻坚阶段,由第一财经制作、东方卫视播出的《来点财经范儿》多期节目成为当日22点后省级卫视节目“收视冠军”。持续的现实主义和专业态度让节目网络关注度不断提升,截至6月中旬,《来点财经范儿》实现全网流量达4.64亿。

金融保运行、团购新模式、复工复产忙、宅家新青年、重聚烟火气……多期节目用精准的选题呼应热点,通过采访超过70位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和相关领域专家,由点及面,折射出上海民众守望相助、努力抗疫的生动图景,节目传递出温暖理性的力量,连缀成篇,几乎是一部财经版“上海抗疫启示录”。

《来点财经范儿》总体所呈现出的对经济问题的青春态解读,如同一份面向当下年轻人的新时代中国经济影像读本,体现了东方卫视致力于提供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与滋养,为年轻人打造精神高地的追求。那么,围绕这档朴素的财经谈话节目,在过去上海疫情防控最艰难的两个多月里,主创团队究竟做了什么?又做对了什么?

 

滚烫的话题 —专业财经视角观察特殊时期的上海

image009 副本.jpg

主流媒体特别是财经媒体如何做好抗疫报道?在抗疫背景之下谈经济话题很困难。不同于2020年疫情初始阶段,当时全国企业都在打“遭遇战”,财经媒体可以聚焦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小微扶持等问题来探讨。而当上海成为抗疫主战场,抗疫进入攻坚阶段,经济生活进入静态管理,那么除了抗疫防控和民生保供外,还能找到什么有价值的经济话题?

作为一档在本轮抗击疫情主战场的上海制作播出的财经节目,如何对疫情攻坚下的上海社会生活进行财经角度观察,如何从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点滴努力中,找寻出不确定中的确定性,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所在,成为第一财经电视人的使命。

封控期间,《来点财经范儿》始终坚持上新,前后一共播出了六期抗疫主题特别节目,持续传递“财经范儿”价值主张。其中,《脉搏上海:在疫情大考中凝聚上海金融力量》从策划到播出只用了六天,生动记录下上海金融人的坚守,保经济血脉稳健畅通,并由点及面,折射出各行各业守望相助、努力抗疫的坚韧图景。《团长“突击”,重新定义团购新经济》深度对话社区团购团长、团购参与者、新零售领域研究者,共同探讨社区团购新商业逻辑和未来发展之路。《韧性上海—复工复产管理笔记》通过对多个行业复工复产“一线”的走访和对话,还原当时(4月底至5月初)复工复产之难、之艰、之韧,从管理角度深入分析,凝练出应对本轮疫情的企业管理启示。《宅家青年新生活图鉴》采访9位在上海生活的年轻人,他们从事不同行业,隔离期间,积极适应和转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努力赋予“职业”和“技能”新的内涵。连同五四特辑《秀出你的财经范儿》中的“青年说”与“大佬说”,联袂勾勒出特殊时期中国新青年的精神风貌。《如何重聚城市“烟火气”》则对话重点保供企业、连锁运营企业,以及众多年轻从业者和年轻消费者,从商业复苏角度看上海城市韧劲,充分讨论城市商业恢复需要经历哪些考验?怎样做才能让“如常的生活、如常的上海”很快回来?

坚持专业视角观察,内容扎实理性,在卫视平台上传递着坚韧、温暖的力量。

每期节目选题策划,都准确抓住了当时社会舆论的热点。节目团队时刻紧盯疫情防控发展和不断出台的各类推动复工复产、加快经济恢复的政策,以新闻思维来制作专题节目,即便节目已赶制完成,只要在播出前有重要信息或政策出台,也要争分夺秒加入节目,让一档周播的录制节目尽可能保持最新的时效性、最丰富的信息量。如,5月29日下午六点上海发布《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出台八个方面共50条政策措施,全力为各类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助力经济恢复重振。这时,次日即将播出的《如何重聚城市的“烟火气”》节目刚刚赶制完成,团队立即更新制作,增加对《行动方案》的要点梳理,为全片期待上海经济加快恢复,重聚城市“烟火气”的主题增加了有力的注脚和支撑。

《来点财经范儿》一直追求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表达,多讲故事,多举例子,把硬道理说软,把冷数据说活。为了讲清楚金融值守、社区团购、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等财经话题背后的专业逻辑,搭建生动的调研样本结构,系列节目还特别注意嘉宾的选择。特别节目的嘉宾主要有两类—进行点评分析的专业嘉宾和作为调研对象的企业运营者、疫情防控中的年轻力量。六期特别节目总共采访约74位各行各业的年轻人、企业家和专家。节目中的年轻人有坚守工作岗位的金融白领,有勇敢走出家门,热心组织社区团购的“爱心团长”,还有更多虽然宅家,但认真工作,积极面对困难的打工人、创业者。这些“能扛事儿的年轻人”个性鲜明,勇敢发声,讲述自己的故事,平凡之中闪耀着幽微之光,感染着观众,传递着希望。

同时,节目也没有回避疫情防控下经济发展受阻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对话,在相当程度上还原了企业运营的艰难与坚韧,并通过专业嘉宾提出合理化建议,在理性、建设性的总体基调下,既挖掘内容干货,又把控宣传效果。

 

有故事的案例—深度调研中理性寻找发展韧性

确认选题后,节目团队对话题进行深入拆解,倾尽资源,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尽量找到最能反映事件进展的代表企业、典型人物,并约请相关行业的权威专家点评,搭建起丰富而全面的案例空间。每期节目都从一个剖面上切入,对特殊时期的上海经济做全链条、全流程的观察,而金融保畅、民生保供、工业复产、社区生活、商业重聚等多个典型层面互相叠加、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全景式的财经版“上海抗疫启示录”。特别节目记录的种种细节,可以视作一份特殊的城市记忆。

保护金融大动脉

上海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汇聚服务全国、影响世界的全金融要素市场,即使面对严峻的疫情,也必须做到“市场不能停,资金不能停,信息不能乱,设备必须转”,从而保护“中国金融大动脉”。而这也折射出上海抗疫的艰难之处、特殊所在。

《脉搏上海:在疫情大考中凝聚上海金融力量》在抗疫的特殊背景下,生动诠释了“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的深刻含义。节目连线在单位值守的上海黄金交易所副总裁曾辉和一边居家办公一边担当社区志愿者的海通证券青年金融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吴斌。节目中穿插“东证期货交易员驻守单位接近一个月保交易”“疫情下企业大呼资金吃紧?实探上海金融市场:保实体稳经济”“上海各大金融交易所成交稳定”等多条高信息密度短片,勾勒出上海金融业“保运行 稳金融”的生动具象和整体面貌,真实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是如何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努力完成“金融中心”的使命和责任,诠释了“脉搏上海”的主题。

剖析团购新逻辑

在抗疫最艰难时期,集采集配的“社区团购”成为市民生活物资保供的一种重要方式,那些活跃于社区的“团长”们,演绎了上海版“我的团长我的团”。《团长“突击”,重新定义团购新经济》节目以深度对话+云上连线的方式,展示了“团长的养成”“团长的进阶”“团长的未来”三部曲,不仅总结了很多实用干货,还区别于其他节目,从专业角度发问,深度剖析社区团购新模式的内涵,探讨社区团购未来是否能够成为新零售新亮点的商业逻辑。德勤亚太消费品与零售行业主管合伙人张天兵认为,一旦团长有了集客和集单的能力,其实是把整个社区变成了自己有影响力的一个市场,社区团购未来有可能得到延续。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余明阳认为,疫情下团长的突击,可以理解为地缘性社区团购的野蛮生长阶段,是一个缩小版的“58同城”,未来除了实物零售,更有可能发展服务类型的团购。

锤炼企业新韧性

进入5月,复工复产话题具有紧迫和重要性。仅用十天时间赶制的《韧性上海—复工复产管理笔记》,选取央企中远海运、支柱型企业上汽集团、方舱保供单位凯泉泵业、生物医药企业复星凯特四家代表企业为调研样本,从管理视角出发调研上海企业复工复产现状、难点和新的管理措施及应变思考。节目中每家企业讲述的真实问题都具有典型性和独家性,这些问题有的涉及企业在供应链上的难点;有的涉及企业如何面对员工长时间驻守的管理难点;有的涉及企业如何从小区“捞人”的难点等等,尤其本期节目独家聚焦了疫情期间长期封闭式管理+远程协同办公这一管理新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于未来经营管理的思考,都是首次通过电视专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基于当时舆情环境的复杂性,主创团队立足于专业、理性、建设性,不回避复工复产中的困难和矛盾,通过四家企业案例揭示了在极端条件下企业面临的人员、物流、原料、生产与防疫等方面的压力和矛盾,以及社区防疫管理措施和企业复工复产之间互相冲突的部分,首次在节目中提出鲜明观点,如果不解决动和静、上和下、条和块的三对矛盾,难以真正实现复工复产。节目还指出企业的复工复产也离不开社会化大协作的支持。

此外,该期调研内容也整理为长篇文字稿《封控下的复工复产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存挑战—来自四位管理者的自述》,在第一财经网端发表,其间案例引发业界大V关注,撰写深度好文,为企业复工复产鼓与呼。如,节目嘉宾秦朔综合节目中的四家企业案例,撰写文章《命运谁与共?奥密克戎冲击对中国供应链的启示》,发布在“秦朔朋友圈”公众号。节目嘉宾苏勇教授则将自己在节目中的观点撰写成《上海复工复产要解决的三对矛盾》,发布在“礼明讲堂”公众号。专家观点又被多家财经类媒体平台转引。

加快重聚“烟火气”

5月下旬,抗击疫情即将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之即,复商复市成为热点,《如何重聚城市“烟火气”》节目应运而生。节目完整阐述了在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商业复苏的内在逻辑。节目围绕—“疫情过后,生活恢复正常了,你想要去的第一家店是哪里”“这次疫情期间,你的公司遭遇了哪些困难”“近期你的公司最主要的担忧是什么?”“你会考虑采用哪些方式渡过难关”“你希望得到哪些帮助”“经历疫情之后,从商业的角度更加看清了什么”“吸引你最近走进街边商场和小店,最大的动力是什么”“最大的障碍又是什么?”等一组问题,对10位年轻从业者和10位年轻消费者进行群采、剪辑,完成了一次对复商复市的企业端和消费者端的小型调查,加上参与过社区保供的盒马鲜生、新晋咖啡品牌Double Win等企业创始人云上连线现身说法,勾勒出疫情防控进入好转阶段,各环节为复商复市进行的艰难努力。

究竟怎样做才能尽快重聚城市的“烟火气”?参与节目的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张强作为专业观察者分析到,疫情过后,商业复苏可能要一到两个月时间,会经历人和商业系统的再匹配和再平衡的过程。而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主编沈从乐作为研究者介绍到,整体商业的不同链条在复苏时有不同的弹性和韧性,回来最快的是基本保障类商业品类,服务于民生的衣食住行;相对慢一点的是夜经济;而最难的是文化类消费。张强还指出,未来非常重要的是在复苏过程中,把握好管控和商业消费开放的平衡度。而且这个平衡度并非是恒定的标准,而是随着开放的进程,不断动态调整。对整体城市商业政策、管控政策的制定者,尤其是一线政策执行者,都是极大的挑战。

《如何重聚城市“烟火气”》与之前《团长“突击”,重新定义团购新经济》节目,在话题上形成了持续观察、持续讨论特殊时期特大型城市商业模式演变的“连续剧”效应。

节目甚至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节目中,Double Win咖啡的宗姚听到盒马将在疫情后持续推进社区团购,便向盒马创始人侯毅隔空喊话,希望进入到盒马社区团购的大自选池。盒马当即表示欢迎。一档财经节目在传播观点、凝聚共识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链接起商家和企业,为小微企业纾困,切实推动复商复市尽绵薄之力,善莫大焉。

 

不一样的未来—凝练共识磨砺城市精神

特别节目的嘉宾带来生动而感人的故事,他们表现出的理性、科学、坚韧、乐观的状态,感染着电视机前的观众。表面上,城市由于抗疫封控而静止,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依然默默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正是这种微小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了支撑城市平稳运转的坚韧力量。

《来点财经范儿》的叙事基调在专业之外,坚持理性、克制、共情。节目感人但不煽情,牵引观众顺着嘉宾的故事,去关注疫情冲击下的管理模式、商业机会、服务场景、职业价值……诸多改变正在发生。

职业认知新高度

海通证券青年金融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吴斌结合自身所处行业疫情下如何构建线上管控体系服务企业和担当小区志愿者的经历,谈到自己对职业的价值有了新的定义,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或者求发展的工具,更多是为其他人创造价值。我们的社会要培育青年人的志愿之心,金融从业者也要随时成为所服务行业的志愿者。

风险意识再提升

上海黄金交易所副总裁曾辉介绍,目前上海黄金交易所的生产系统有“两地三中心”的架构。除了在上海生产大楼里设立的主中心,还设置了同城备用控制中心,可以实现对主中心的完全操作。另外,在深圳有一个异地灾备中心,各种操作上与主中心严格同步。这种严密的备份系统,保障了生产系统的绝对安全性。疫情后,将会思考更多关于制度建设、规则建设、流程设计的优化。

金融系统如此严密的备份系统及风险预案,反映出的风险防范意识和专业理性思维,对其他行业很有启发意义。

企业管理新启示

从事外贸行业的嘉宾孙睿表示,以前现金流就备一个月,最多两个月,经过这次疫情,现金流储备要更长一些。小微企业主邓胥表示,一定要有风险意识,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有应急预案。经历保供大战的大润发华漕店店长徐宴表示,疫情之后,要思考怎样保持疫情期间的快速应变能力、供应链恢复能力和商品组货能力。

上海凯泉泵业生产运营副总裁顾桂凤讲述了4月份公司为保证48小时交付方舱设备,而经历的保护供应链背后惊心动魄的故事,个中艰辛令人动容。她用坚毅而冷静的语气总结从本轮抗疫中获得的管理启示—公司在推进精细管理的时候,一般都会考虑零库存,但现在不这么想了,现在考虑的是供应链的多地性分散,产品多工厂进行生产能力的备份。要把所有的问题按照重要性和优先级,采用远程协作、多地协作、多方协作的形式来集中资源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心态上必须要接受问题,内部公开讨论不隐藏,这样不管是对问题的解决、人员情绪的调整平复、团队向心力的增强都是有益的。

 

image016.jpg

城市发展更韧性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主编沈从乐认为,商业文明是城市的发动机。城市经济的复苏,正常生活的回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这台商业机器重新运转起来,让商家按照原来最熟悉的逻辑去配置供应链,配置它们和消费者交互的模式,城市的商业就会回到原来的弹性状态中。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认为,金融业此番应对疫情冲击的韧性、灵活性同样对上海城市建设的其他方面有借鉴作用。特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在设计的时候,要预设一些大型的公共场馆,作为防灾功能。

上海黄金交易所副总裁曾辉认为,经过这次疫情的考验和反思,上海一定能够变得不仅更专业、更有腔调,而且也会变得更有韧性、更有精神。

疫情就像一面镜子,检验着一个行业、一个城市的韧性。面对未来也许还会出现的危机,特别节目梳理、提炼嘉宾提出的诸多建设性意见,为这段特殊的经历沉淀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这么多行业的人们在经历抗疫之后,都对所在行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深刻思考,那何愁整个城市未来没有“焕新”能力。

 

危中寻机—在拼搏中锤炼内功

在抗击疫情最艰难的阶段,通过创作《来点财经范儿》系列节目,第一财经电视视频团队在极限压力下,迸发出极限能量,不止是在财经专题的选题上打开思路,而且在节目的轻量录制、远程制作以及内容二创上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云录制成常态

第一财经“云上会”等网络直播能力,在《来点财经范儿》以往常规节目录制及网络直播中已有应用。封控期间,多支居家办公的团队与驻守台内的技术团队紧密配合,接力云录制专题节目。云录制模式有了新突破,用高效协同解决了策划、录制、剪辑、包装、合成……每个环节都处于离散状态的难题。几乎每期都有技术手段的调整和突破,在实战中实验、优化内容轻制作,制作手法和节目精良度不断提升。

疫情期间,《来点财经范儿》尝试多种“云录制方式”(主持人演播室提问+嘉宾视频系统云上录制、主持人分别视频采访嘉宾再合成、无主持人串场所有嘉宾视频单采再合成、主持人嘉宾均线上接入等)。几乎每次录制,台内闭环驻守同事都要根据节目选题、嘉宾状态、后期难度等实际情况,优化、测试、演练出一种新的“云录制”模式。

疫情封控下,节目选题策划本身就很有难度,而这些创新的云录制模式打破了嘉宾到场录制的空间限制,大大扩展了节目选题策划的空间、嘉宾邀约的可能性,以及提升节目录制对热点话题的快速反应能力。有的单采合成模式已经可以在一集节目中,集成二十多位嘉宾访谈;有的视频连线模式已经能够实现主创团队居家远程参与节目全程录制,随时补充调整录制需求。

生产流程重构

与此同时,云录制及轻制作也在悄然重塑专题节目的生产流程。在封控情况下,节目策划、录制、剪辑、合成……每个环节都处于离散状态,数十个离散点,让项目总成协同的难度很高。这就需要打破原有节目线性制作流程,提前设想后续多个环节需求,不同环节同时启动,而且每个环节都要做到最优,尽可能不给后续环节增加难度(如,录制后视频粗剪至最优,贴好反应镜头;后期提前做好中插小片及开框背景板等),这样才能做到在最短时间内整合出一期完整节目。生产流程重构也为专题节目对新闻事件的快速响应提供了一种操作思路。

网端二创出新

重量级的电视节目如何产出轻量级的网端产品?第一财经团队开发的二创速读产品“五分钟看财经范儿”,推出不久已受到网络平台关注。

这一产品遵循互联网视频传播特点,通过对当期节目进行提炼,以“旁白解读+节目同期”的表现手法,以N分钟的短平快节奏突出节目亮点,呈现节目主干。本轮疫情期间,这一速读产品创作了《6分钟看金融力量战上海》《7分钟看司财台谏大人追问上海团长》《8分钟看上海韧性复工不任性》《6分钟看年轻人花式宅家记录》《7分钟看城市复苏如何重聚“烟火气”》这整个系列,将“重量级”聚焦上海战疫的内容以“轻量化”的方式在电视以外的受众中破圈传播,与收视表现优异的卫视节目相辅相成,在网络端形成良性互补的传播效果。

融媒能力提升

今天的融媒传播早已不再严格地区分产品形态,优质内容应该通过多种产品形态和多种传播载体触达受众。从第二期特别节目开始,主创团队就有意识地将视频内容加上之前更为扎实的预采内容整理成独立成篇的深度文字稿,形成电视节目+短视频+文字调研的组合产品群。从《韧性上海—复工复产管理笔记》衍生而来《封控下的复工复产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存挑战—来自四位管理者的自述》,从《宅家青年新生活图鉴》衍生而来《那些被封住的年轻人》,从《如何重聚城市“烟火气”》衍生而来《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烟火气”》,这些长篇文字凝聚了节目的精华和导演的思考,让整个抗疫特别系列更加立体和更有深度。经此一役,团队的融媒表达能力又站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来点财经范儿》系列抗疫特别节目从专业角度记录了一个城市涅槃的过程—在困境中凝聚信心,发现韧性,守护希望。也可以说,系列特别节目是第一财经团队在特殊时期,用扎实的内容创新写下的一份特殊的媒体人抗疫手记,也是媒体转型中一次极为重要和有价值的历练。

 

(作者单位: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