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研究杂志官网  

征稿要求:

1.论文符合本刊宗旨与学术规范,具备较新的学术观点,使用较新的文献资料。评论性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生动,分析深刻,能够及时反映、探讨学界及业界的热点问题。 

2.所投稿件为作者本人 撰写并未曾在其他刊物公开发表过。    

3.稿件一律用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guangdianyanjiu@yeah.net    

4.附件请用Word文件,并注明文件名及作者名。   

5.稿件篇幅:论文原则上以6000字以内为宜;评论文章控制在1500字左右。    

6.稿件应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职称(职务或学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最佳)和电子邮箱。

 

来稿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1.请勿一稿多投,也不要重复投稿。

2.收到稿件后,本刊编辑部认为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修改的,会主动与作者联系。投稿后30个工作日内未收到本编辑部处理意见的,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

3.因经费有限,编辑部对特约稿件支付超标稿酬,一般稿件只能略付薄酬。  

 

文章格式有什么讲究?

1.标题。主题用1号黑体;副题用3号宋体。居中。    

2.作者姓名,用四号楷体,右对齐。

3.文本提要,小四号楷体,200字以内;关键词,小四号楷体,3-5个。    

4.正文,用5号宋体。1级小标题用小4号幼圆体,居中;2级小标题用5号黑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3级小标题用5号楷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

5.鉴于本刊区别于其他学刊图文特色 建议作者供稿时提供文章相关图片及作者照片,并确保图像精度。

6.文末标出作者单位及职称(或学位、职务),若有多个作者,用分号隔开;

7.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注释二字,用小5号黑体。注释条目各项顺序依次为:作者姓名、冒号、《文章标题》、逗号、《刊名》某年第几期(《书名》第几页,某年版),用小5号楷体。

8.为节约篇幅,一般采用注释形式的文章,不再单独一页设立参考文献。

民生新闻节目如何盘活媒体融合资源 —2022年《新闻坊》新冠疫情报道的融媒探索与思考

 

引言

2022年3月初,来势汹汹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突袭上海,因其具有“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力强”且全人群易感等特点,上海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等趋势,3月中旬起感染者数量持续上升,防控工作面临武汉保卫战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3月28日起,上海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在全市范围开展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在之后的2个月里,2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全域静态管理、全员检测筛查、全面流调排查、全程拔点攻坚,一系列的综合防控措施挑战空前艰巨,不仅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也是对新闻采编工作的极大考验。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如何突破“闭环”、协同发力,从而达到沟通政策、联结民意、共情人心、共抗疫情,成为主流媒体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主流媒体中的民生新闻,有着深入民众、贴近一线的特质,在战疫报道中如何充分发挥媒体融合的优势,持续聚焦基层,起到倾听市民呼声、回应群众诉求的功能,值得深思。

本文着眼于上海本轮奥密克戎疫情防控这一特定情境,以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坊》的抗疫报道中的第一手实践实证,观察媒体融合语境下,民生新闻的突围与创新;并经由理论、实践、数据作相互观照,探讨未来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方向。

 

一、市区融合:把握国家战略先机  盘活16区融媒资源

2014年8月,《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在中国上升至国家战略。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阐述了全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2020年9月发布的《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0)》指出:“2019~2020年是我国媒体融合走向纵深的关键节点,全媒体体系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中央级媒体融合在核心技术上持续发力,省级融媒体平台不断下沉,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多元开花,全国的媒体融合平台矩阵建设获得了体系化、多级式、重连接的重要进展。”[1]同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强调全媒体时代推进媒体融合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2]

作为全国广电行业中最早组建的省级融媒体中心,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于2016年6月7日成立。其中,作为本地最具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品牌民生新闻节目,《新闻坊》成为该中心最早实现全媒体转型的产品,形成了以电视端的品牌节目和移动端官方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头条为核心产品的“新闻坊+”矩阵。[3]

“新闻坊+”矩阵深耕民生服务领域,具有极为鲜明的本地化特色。其中最具优势的是其与上海16个区、各委办局建立的深厚合作关系与资源互助,并形成了深入街道、深耕社区的深层动员能力。早在2002年,上海电视台就以《新闻坊》电视节目作为抓手与19个区县有线电视中心(当年上海行政区划为19个区县)建立了合作关系,以“打开大门办节目”为理念创新栏目运行机制,在全国广电系统中率先实践“市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组织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模式和管理模式。2019年9月,上海16个区融媒体中心全部挂牌成立,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以“新闻坊+”矩阵为抓手进一步夯实与16个区融媒体中心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探索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市区融合传播体系。

在奥密克戎疫情影响下,上海实行全域静态管理,上海广播电视台的采访力量受到极大限制。但凭借与各区20年来的长期深度合作,“新闻坊+”联合16个区融媒体中心,盘活各个“网格化闭环”中的一线采编力量,勾画出抗疫报道的“区融联络图”,快速打造起了覆盖全市的疫情报道网。

据不完全统计,从3月1日至5月10日,16个区融媒体中心为上海广播电视台提供疫情相关报道超过2600条,通过组稿、约稿、直播连线、联合报道等多种形式,持续聚焦本轮疫情中全市各区核酸检测、方舱收治、民生保供、特殊群体服务等工作,推出了一大批覆盖面广、视角鲜活、时效性强、案例多元的新闻报道和短视频产品。这些报道和产品不仅服务于“新闻坊+”矩阵,同时也被东方卫视、上视新闻综合频道的全天特别报道、各档电视新闻节目和看看新闻Knews广泛选用。市、区两级媒体在联合战线前协同发力、在战疫报道中层层接力、在解难纾困时群策群力,筑起了市区媒体融合传播的疫情报道格局。

 

二、产品融合:“短视频”活化表达形态  “大小屏”共建多维传播

短视频作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的融媒体产品,凭借着其丰富的内容形态、可视化的表达方式和平易近人的话语样态等特点迅速赢得了受众的青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年9月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达到9.44亿,占网民整体的93.4%。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到8.88亿,占网民整体的87.8%。[4]

在新闻媒体转型融合的进程中,短视频成为了参与全网竞争、重塑新闻语态和引领舆论方向的重要传播介质。新闻短视频是建立在短视频传播特质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新闻语态。与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相比,新闻短视频的生活化语态与故事化叙事,使得主流价值在继承和突破传统新闻的范式中,内容传播有了新方式,更具贴近性,尤其符合民生新闻定位,致力于讲好故事、共情人心、引导价值。

在2022年上海疫情的报道中,上海的市区两级融媒体中心就涌现出了一批内容与形式创新、体现对主流价值的表达与引导的新闻短视频作品。以上海闵行区融媒体中心为例,围绕疫情防控打造了《战疫日记》系列新闻短视频。该系列新闻短视频以真实的人物与事件为展现对象,以微型纪录电影为制作标准,精心打磨编辑脚本、推敲故事的呈现方式。对人物和节奏的把握,甚至对配乐的情感拿捏,都力求细致精准。[5]全系列共160集新闻短视频,记录了此次闵行与新冠病毒疫情抗战的全程缩影,也成为了“新闻坊+”矩阵中电视节目的内容来源之一。

而在《新闻坊》电视节目中,无论是闵行区融媒体中心兼具纪实性与艺术性的《战疫日记》系列、徐汇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体验VLOG《与爱同行幸好有你们》,还是松江区融媒体中心主播RAP《做核酸 莫嫌烦》、崇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的方言版短视频《吴大嘴系列:熬牢!屏牢!》等,一批新闻短视频作品因其具有突破性的生产思维、贴近性的话语体系和多元的形式样态成为了电视抗疫报道中的一抹亮色,帮助节目提升了品质。

短视频引发的新一轮大小屏融合不仅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也驱动了传统媒体人的自省与求变,锻炼了互联网思维的全媒能力。比如,杨浦区融媒体中心的四位记者在采访途中偶遇一批送错地址的保供蔬菜,在完成工作之后他们不仅主动驱车,义务为订购蔬菜的市民送菜上门,同时运用手机等“轻量化”装备记录下鲜活的全过程,这条短视频样态的融媒报道《迷路的蔬菜》,在“新闻坊+”矩阵中的电视端与移动端均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大屏端的电视节目和小屏端的“两微一抖”共同构建起的“新闻坊+”全媒体矩阵,联结着不同舆论场、兼顾了服务不同受众人群,也行使着各自的使命与职责。正如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假说:媒体要转变自我主导观念,站在受众的立场上了解受众的媒介使用动机和需求满足程度,进而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6]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作为当今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日益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

长期以来《新闻坊》微信公众号以其聚焦民生、立足本地的特色广受市民受众的信任,新闻热点覆盖率高达99%以上。在疫情发生后,《新闻坊》微信公众号从热点、速度、数量、质量多方位出击,平均每天5次推送、每天发稿27条以上,持续关注上海疫情的最新消息、发布会重要内容,求证网传消息;同时聚焦各类民生保障需求,梳理和汇总相关服务内容,为受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新闻坊》微信视频号以新媒体品牌栏目《阿姨爷叔请提问》为抓手推出“疫情期间服务热线”系列短视频,为疫情期间的中老年受众提供各项指导与帮助。大小屏的同屏共振,使得疫情期间“新闻坊+”矩阵实现资源的充分整合,形成了多维立体传播格局,在上海本地及时传达最新的权威信息、真实信息,成为了引导市民百姓积极防疫抗疫的重要主流宣传阵地。

 

三、打造平台:折射民情民意 承担社会责任  拓展服务功能

民生新闻以“关注民生、深耕地方、服务百姓”为基本宗旨,“民生”大到国家政策发布、小到个人情感纾解,因此民生新闻折射着民情民意,也承担着社会责任。

奥密克戎传播凶猛,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预判到在前所未有的管控阶段市民生活可能会遇到求医问药、生活保障等方方面面的急难愁盼,《新闻坊》在3月28日(浦东封控前)开通了“同心抗疫”服务平台。通过平台的打造与运维,《新闻坊》既承担起回应市民求助、寻求解决办法的重要职能,也兼具着疫情防控信息公开、便民服务信息发布等多方面功能。

平台开通的消息通过电视端和移动端刚刚同步发布,众多求助信息就纷至沓来。在疫情最为严重的4月上旬,平台每天接到的求助信息多达数千,截至5月31日,平台共收到市民求助、反映问题、意见建议超过67000条。收到求助后,节目团队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部门,并尽己所能集结力量、筹措资源,推动难题尽快解决。团队也在协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见证并记录了市区相关部门、相关街镇、不同部门群策群力的一场场接力,为众多市民排忧解难提供了切实帮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31日,已有超过8000条信息转递到相关部门协调推进,超过1600余人次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另有超过800条建议性意见也已转递相关部门。

依托新媒体技术,市民通过扫描H5页面的二维码或通过“新闻坊+”小程序进入服务平台,无需注册,直接填写求助需求或意见建议,就可“一键通达”反映相关诉求。后台的编辑记者则对求助信息进行分类、核实,做好信息传递工作,积极联系街镇、居委会、政府相关部门;而遍布全市各区的融媒体记者,作为战疫接力赛中的重要一环,循着群众的急难愁盼,深入基层一线排忧解难,努力解决市民求助“最后一公里”“最后100米”的问题。

疫情封控期间,《新闻坊》成了不少老年病人与医院之间的联络人,为患者的就医不断对接奔波;有的记者做起了送药使者,从最初自己跑腿送药,到积累经验、形成攻略引入更多资源,为需要靶向药、胰岛素、造口袋、氧气瓶等的更多人群指点方向。作为全市第一家关注到奶粉、尿布等母婴产品断供的媒体,《新闻坊》的记者经过与多家奶粉厂家咨询、沟通,不仅成功帮助市民购得婴幼儿奶粉,也在微信公众号上制作发布了《宝宝奶粉断供?坊记帮大家继续寻找!同心抗疫平台持续发力!》《更新收藏奶粉、尿布加进来,最新居家抗疫物资团购汇总!》等实用贴,更因为这一系列的报道让母婴产品的保供成为了上海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的一项议题,推动问题得到进一步的系统解决。

此外,同心抗疫服务平台还在梳理市民建议过程中,听民声、纳民智,多渠道搭建起“民意直通车”。对于一些关涉面广的“急难愁”问题,《新闻坊》团队整理后以专报形式转达给市政府新闻办应急通道;对于其他针对性强的民生难题,则转递给12345市民热线、大数据服务中心、市民信箱等相关部门,希望在持续推进求助进一步落实之际,把市民声音汇聚起来,把群众智慧采纳进来,共同筑就全民战疫的强大力量。

 

四、价值体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主流媒体的融媒传播力

新冠疫情这场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再次凸显了新闻媒介的重要作用。依托多元的融媒探索和以责任筑底、凝聚合力的“同心抗疫”服务平台,在本轮上海疫情防控期间,“新闻坊+”两大平台共同发力、表现强势:电视节目收视喜人,微信公众号、视频号阅读量井喷,展现出大小屏“此长彼长、优势互补”的融合优势。

3月《新闻坊》电视节目收视持续高位,月平均收视率4.53%,较去年同期上涨55%;4月电视节目收视在3月的持续高位基础上继续提升6%,月平均收视率4.82%,市场份额高达25.79,稳居同时段收视与市场份额第一。

《新闻坊》微信公众号粉丝量仅4月就增长近10万,总粉丝量已超110万;4月单篇推文阅读量达到10万+的有150多篇,平均每天5篇,版面日均阅读人次“100万+”,日均点赞数超过4000次,继续稳居上海媒体微信公众号的首位。与此同时,通过《新闻坊》视频号和抖音号直播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抗疫直播特别报道》、《新闻坊》电视节目等,仅4月,视频号的观众总数达到近300万,平均观看人次6万左右,最高观看人次达58万。

 

结语与思考

无论是凭借市区融合、产品融合的“借船出海”,还是打造平台的“造船出海”,“新闻坊+”矩阵在抗击新冠疫情这一特殊时期为民生新闻的发展做出了众多积极的融媒探索。不过,当疫情阴霾逐渐散去、生活回归常态之后,媒体融合时代的受众分化、效益流失等困局又将重现。在专业媒体从业人员和年轻记者的数量递减与自媒体全民化的趋势之下,新型民生新闻如何突破现有“拟态环境”的“信息茧房”,持续为受众提供专业内容和高效服务?民生新闻在发展道路上依然面对众多未知和挑战。

此外,以功能为导向打造服务平台是民生新闻发展的趋势。作为特殊时期的产物,“同心抗疫”服务平台凭借新技术虽然实现了“一键通达”的受众沟通渠道,但无论是在梳理信息、归类总结以及转递反馈等各方面,“同心抗疫”服务平台依然依托的是人力。在巨大的沟通成本面前,如何能够实现更高效的“协同发力”?依托智能媒体平台形成更为科学高效、符合社交传播属性的智媒生产方式,借助算法和识别实现信息的筛选、归类、总结、推送,并对受众关切的做到有效预判,从而指导生产内容,进而形成“生产-消费”自洽的循环链条,或许可以成为媒体融合视角下新型民生新闻深度发展的新课题。

 

(作者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

 

 

 

 

参考文献

1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0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009/08/c4008341.html?colID=16

2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3】
主任专访|SMG融媒体中心:组织架构深层调整,三分之二员工纳入融媒生产 【广电独家】2021.8.5 https://mp.weixin.qq.com/s/CENfRGnbrz191OK79WH9zQ。

【4】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09-15。

【5】
薛唯侃:《新闻短视频的特征分析及发展趋势展望》,《新闻世界》2022年第4期。

【6】
E·卡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1974年。

 

 

 

 

上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9291号-3
通信地址: 上海威海路298号 邮政编码: 200041